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30293c 页
卷三 第 1a 页 0404-120.png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三      信三
    吴 郡 徵 士 顾 欢 述
孔德之容
 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
 浊处谦卑也
唯道是从
 注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
 于道也○疏孔大也甚也容貌也甚大之
 德容貌若何唯从于道即是其相又解容
 包容也大德妙契故能动心施为独从于
卷三 第 1b 页 0404-121.png
 道出处语默皆是道场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注道之于万物独恍惚往来于其所也○
 御曰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證用
 难名故云恍惚○疏言至道之为物也不
 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有
 无不定故言恍惚所以言物者欲明道不
 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用即
 道物体即物道亦悟即物道迷即道物物
 道不一不异而异而一不一而物而道一
卷三 第 2a 页 0404-122.png
 而不一非道非物故一不一而物不一一
 也○顾曰欲言定有而无色无声言其定
 无而有情有信以其体不可定故云恍惚
惚恍中有像
 注道虽惚恍无形其中独为万物设法像
 也○御曰惚无也恍有也兆见曰象自无
 而降有即万物之象也
恍惚中有物
 注道虽恍惚其中有一经营主化因气立
 质○疏中有物即是神妙妙物为名也虽
卷三 第 2b 页 0404-123.png
 复非无非有而有不测之物也中有象即
 是气虽复非象非色而为色为象故是气
 也言道种种变现故不物而物不象而象
 也
窈冥中有精
 注道虽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
 阴阳交会以立形神也○节解曰谓脑中
 元气化为精也○御曰惚恍有无窈冥不
 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疏窈冥深远也
 有精智也言道虽窈冥恍惚而甚有精灵
卷三 第 3a 页 0404-124.png
 智照无方神功不测也
其精甚真
 注言道精气神妙甚真非有饰也○疏言
 真精无杂实非虚假于三一之中偏重举
 精者欲明精是气色神用之本也○顾曰
 言至道之精灵至真无假
其中有信
 注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节解曰谓
 精也精不化血不藏则为真人一行形中
 其中有信○疏言道无心有感斯应信若
卷三 第 3b 页 0404-125.png
 四时必无差爽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注自从也从古至今道常在不去也○节
 解曰名者谓道也圣人不死其名常存○
 疏时乃有古有今而道竟无来无去既名
 不去足显不来文略故也
以阅众甫
 注阅禀也甫始也言道能禀与万物始生
 从道受气也○疏阅览也甫始也至道虽
 复无来无去亦而去而来故能览察古今
卷三 第 4a 页 0404-126.png
 应夫终始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注我何以知万物从道受气
以此
 注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人
 动作起居非道不然也○疏假设问也老
 君云我何以知终始之事乎只用此真精
 纯信之道恍惚窈冥之法故知之也
曲则全
 注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也○疏屈曲随
卷三 第 4b 页 0404-127.png
 顺不忤物情柔弱谦和全我生道故庄子
 云吾行郤曲无伤吾足此一句忘违顺也
枉则直
 注枉屈也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
 疏枉滥也体知枉滥不二故能受于毁谤
 而不伸其怨枉翻获正真也此一句忘毁
 誉
洼则盈
 注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弊则新
卷三 第 5a 页 0404-128.png
 注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
 新○疏洼下也谦卑逊让退己处下不与
 物竞而故德行盈满也此一句忘高弊辱
 也能处鄙恶弊辱而不贪荣宠即其德日
 新此又忘荣辱也
少则得
 注自取少则得多天道祐谦神明托虚
多则惑
 注财多者惑于守身学多者惑于所闻○
 节解曰谓俗人多思念多所欲行无可信
卷三 第 5b 页 0404-129.png
 故惑也○疏少者谓前曲全等行不见高
 下处一中也多谓滞于违顺等法不离二
 偏也体一中则得滞二偏故惑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注抱守也式法也圣人守一乃知万事故
 能为天下法式也○节解曰谓念一行道
 守身中也○疏是以仍上辞也抱守持也
 式法则也言圣人持此一中之道轨辙群
 生故为天下修学之楷模也
不自见故明
卷三 第 6a 页 0404-130.png
 注圣人不以其视目千里之外乃因天下
 之目以视之故能明达也○疏物我皆空
 不见有我身相故智慧明照也
不自是故彰
 注圣人不自以为是而非人故能彰显于
 世也○疏自他平等不是己而非物故其
 德行显著
不自伐故有功
 注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
 有功于天下也○疏虽复亭毒群生而刍
卷三 第 6b 页 0404-131.png
 狗百姓推功于物故有大功也
不自矜故长
 注矜大也圣人不自贵大故能长久不危
 也○疏只为推功于物不自矜夸故德行
 长远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
 也○疏此则叹美四德之人妙达违顺谦
 以自牧不与物争故天下群品无能与不
 争者争也
卷三 第 7a 页 0404-132.png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注传古言曲从则全身此言非虚妄也○
 疏昔人所谓屈曲柔顺以全其道此语有
 实果非虚言但能依教修行不与物争则
 大成全德物归于己也
故诚全而归之
 注诚实也能行曲从者实全其肌体归之
 于父母无有伤害也
希言自然
 注希言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也○
卷三 第 7b 页 0404-133.png
 疏希简少也希言忘言也自然者重玄之
 极道欲明至道绝言言即乖理唯当忘言
 遣教适可契会虚玄○顾曰希少也人能
 爱气少言则行合自然○王曰希言静默
 则合自然之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日
 注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长
 暴不能久也○疏飘疾之风骤暴之雨曾
 不崇朝何能竟日譬滞言之士执教生迷
 妄为躁行以求速报既心理不久不长故
卷三 第 8a 页 0404-134.png
 取譬飘风方之骤雨日是朝之总朝是日
 之别别则譬念念之新总则喻百年之寿
 通是无常也○王曰山泽相通为于飘风
 阴气喷击作于骤雨阴阳失节则惊风骤
 雨人失中和则为暴疾残身丧实不可常
 行惊暴非恒自然难久故曰不终朝也○
 蔡曰夫天以阳气下降散而为风地以阴
 气上腾蒸而为雨○顾曰天健地顺神气
 独绝为此暴疾犹不能竟日终朝何况凡
 夫朝生夕死多言害物其可久乎○卢曰
卷三 第 8b 页 0404-135.png
 形之大者莫过乎天地气之广者莫极乎
 阴阳阴阳相击天地交错风惊雨骤犹不
 能久而况人之细小处天地之间为于多
 言速灭可知
孰为此者天地也
 注孰谁也谁为此飘风暴雨者乎天地所
 为也
天地尚不能久
 注不能终于朝暮
而况于人乎
卷三 第 9a 页 0404-136.png
 注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终朝
 至暮何况于人欲为暴卒乎○疏孰谁也
 此假问谁为此风雨答云是天地二仪生
 化有大神力飘风骤雨尚不能久况凡夫
 而为躁行其可久乎
故从事于道者
 注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
 风暴雨也○御曰故从事于道之人当不
 执滞言教
道者同于道
卷三 第 9b 页 0404-137.png
 注道者谓奸道之人也同于道者所为与
 道同也○御曰体道者悟道忘言即同于
 道也○疏从道随顺也事世物也言至德
 之人即事即理即道即物故随顺世事恒
 自虚通此犹是孔德唯道是从之义○蔡
 曰若举事皆从于道道则得之则同道之
 用也○王曰顺教反俗所为从于道兼忘
 众累与空虚合体谓之同道道则应之
道得之
 注只为即事即理所以境智两冥能使相
卷三 第 10a 页 0404-138.png
 会○疏道得之犹得道也
同于德者德亦得之
 注德谓好德之人也同于德者所为与德
 同也○疏道既是常道德即是上德体教
 忘言为行同于上德上德亦自然符应而
 相会也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就体言
 道就用言德故有二文也
失者同于失
 注失谓任己而失人也同于失者所为与
 失同也
卷三 第 10b 页 0404-139.png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注与道同者道亦乐得之○疏有为躁竞
 执教生迷既而为行同于失理之人所以
 不能虚心冥会而言道失者犹失道也故
 西升经云宿世不学问今复与失邻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注与德同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注与失同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
卷三 第 11a 页 0404-140.png
 注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
有不信
 注此言物类相归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
 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数也
 御曰执言滞教不能悟了是于信不足也
 自同于失失亦乐求是有不信○疏不能
 忘言而执言求理虽名信道于理未足所
 以执言滞教未达真源故于重玄之境有
 不信之心也
跂者不立
卷三 第 11b 页 0404-141.png
 注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则不可
 久立身行道
跨者不行
 注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弊之使不得
 行也
自见者不明
 注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行以为
 应道殊不知其形丑操行之鄙也○御曰
 露才扬己动而见尤故不明也○疏不能
 忘我故也
卷三 第 12a 页 0404-142.png
自是者不彰
 注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弊之使不得彰
 明也○疏物共弊之故其德不显也
自伐者无功
 注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
 疏凡有所为辄自伐取其功物皆不与故
 无功绩
自矜者不长
 注好自矜大者不可以久长○疏矜夸自
 高骄慢凌物此乃愚短其德岂长
卷三 第 12b 页 0404-143.png
其于道曰馀食赘行
 注赘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
 日赋敛馀禄食以为贪行也○疏馀食残
 食也赘附生之肉也庄子云附赘悬疣也
 言矜夸自是之人其在道行也犹如残食
 赘病其可厌贱也
物或恶之
 注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不畏恶之
 疏赘是无用之肉夸是无用之行世间人
 物感恶见之故怀道之士岂处心于夸企
卷三 第 13a 页 0404-144.png
 之行乎
故有道者不处
 注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注谓道也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
 地之前也○疏有物者道也道非有而有
 非物而物混沌不分而能生成庶品亦明
 不混而混虽混而成故庄子云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又云在天地之先而不为老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卷三 第 13b 页 0404-145.png
 注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独立者无匹
 双不改者化有常也○疏寂无声寥无形
 独立无待对也不改无迁变也言道体窈
 冥形声斯绝既无因待亦不改变此乃独
 独非待独也
周行不殆
 注道遍行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
 不腐无不贯穿不危不殆也○节解曰谓
 圣人行一于身周流四支百节九窍百脉
 之中故曰周行不殆也
卷三 第 14a 页 0404-146.png
可以为天下母
 注道养育万物精气亦如母之养子○节
 解曰谓守道含一为天下母○疏道无不
 在名曰周行所在皆通故无危殆也开化
 阴阳安立天地亭毒群品子育含灵生之
 畜之故可为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注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以名之见
 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疏道本
 不可以智知道名即初章云无名天地始
卷三 第 14b 页 0404-147.png
 也取其通生之德故字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注不知其名强名曰大大者高而无上罗
 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曰大也○疏体无涯
 际故名为大不大为大故称为强夫名以
 召体字以表德道即是用大即是体故名
 大而字道也人皆先名后字今乃先字后
 名者欲表道与俗反也
大曰逝
 注其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
卷三 第 15a 页 0404-148.png
 乃复逝去无常处也○疏逝往也有大力
 用能运致众生至圣境也
逝曰远
 注言远者穷于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
○疏超陵三界远达三清也
远曰返
 注言其远不超绝乃复返在人身○疏返
 还也既自利道圆远之圣境故能返还界
 内慈救苍生又解迷时以三清为三界悟
 则三界是三清故返在尘俗之中即是大
卷三 第 15b 页 0404-149.png
 罗天上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注道大者包罗天地无所不容天大者无
 不盖也地大者无不载也王大者无不制
 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注八极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御曰
 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
 鉴戒故云王居其一也○疏境域之中有
 此四大王有化被之德故继二仪而居一
卷三 第 16a 页 0404-150.png
 数也庄子云夫道未始有封而言域中者
 欲明不域而域虽域不域不域而域议说
 域中虽域不域包罗无外也○节解曰谓
 肺大心大肝大脾大肾水生一也而王处
 一即脾气主布四方行一也
人法地
 注人君当法地安静和柔也种之得五谷
 掘之得甘泉劳而无怨有功而不置也
地法天
 注天湛然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
卷三 第 16b 页 0404-151.png
 所收取
天法道
 注道法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不化自
 成
道法自然
 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疏人王也必须
 法地安静为行定能生慧也故下章云躁
 则失君既静如地次须法天清虚覆育无
 私也又天有三光喻其慧照地是定门天
 是慧门既能如天次须法道虚通包容万
卷三 第 17a 页 0404-152.png
 物也既能如道次须法道自然之妙理所
 谓重玄之域也道是迹自然是本以本收
 迹故义言法也又解道性自然更无所法
 体绝修学故言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
 注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
 木之花叶轻故零落根重故能长存○疏
 此戒行人勿得轻躁故书云君子不重则
 不威
静为躁君
卷三 第 17b 页 0404-153.png
 注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
 静故能变化虎躁故致夭亏○疏静则无
 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静能制
 动故为君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注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静与重也
 疏言君子达人终日行化同尘处世而不
 离重静此则动而寂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注荣观谓宫阙燕舍后妃所居也超然远
卷三 第 18a 页 0404-154.png
 避而不处也○疏言重静之人虽有荣华
 之宫观燕寝之处所而游心虚淡超然物
 外不以为娱处染不染也
奈何万乘之主
 注奈何者疾时主伤痛之辞也万乘之主
 谓王也○御曰奈何者伤叹之词也天下
 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纵欲轻
 用气命亡其位乎○疏奈何犹如何也王
 畿千里戎车万乘之君应须重静乃恣情
 淫教厚赋繁徭禽荒色荒轻忽寓内哀叹
卷三 第 18b 页 0404-155.png
 之甚故云如何
而以身轻天下
 注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轻躁乎疾时王
 奢恣轻淫失其精也 节解曰谓轻死也
 虽贵为天子当守一长生见而不学故为
 轻身然后没命虽有玉玾金镂何益于身
轻则失臣
 注王者轻淫则失其臣治身轻淫则失其
 精
躁则失君
卷三 第 19a 页 0404-156.png
 注王者行躁疾则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则
 失其精神○节解曰谓思虑烦躁之士不
 得长生○疏恣情放欲轻躁日甚外则亡
 国内则危身忠良窜匿失臣也宗庙倾覆
 失君也
善行无辙迹
 注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
 无辙迹○疏以无行为行行无行相故云
 善行妙契所修境智冥会故无辙迹之可
 见此明身业净
卷三 第 19b 页 0404-157.png
善言无瑕谪
 注善言谓择言而出之则无瑕疵谪过于
 天下也○御曰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遗象
 求意理诠言忘故于言教之中而无瑕疵
 之过○疏不言之言言而不言终日言未
 尝言亦未尝不言故谓之善言也庄子云
 言而足者则终日言而尽道也瑕疵疾也
 谪过责也语默不异故无口过之责谓圣
 人之言既无的当无所之诸此明口业净
善计不用筹算
卷三 第 20a 页 0404-158.png
 注善以道计事者守一不移所计虽多不
 用筹算而可知也○疏妙悟诸法同一虚
 假不舍虚假即假体真无劳算计划然明
 了此明意业净
善闭无关楗不可开
 注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
 关楗可得而开也○节解曰谓闭气握固
 上闭天牝下闭地牡故曰无关楗○御曰
 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逐境之迷境无
 起心之累虽无关楗岂可开乎○疏外无
卷三 第 20b 页 0404-159.png
 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欲根起用用而
 无染斯则不闭而闭虽闭不闭无劳关楗
 故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不可以解
 注善以道结事者乃结其心不如绳索可
 得解也○御曰体了真相本以虚忘若能
 虚忘则心与道合虽无绳索其可解乎○
 疏上士达人先物后己发大弘愿化度众
 生誓心坚固结契无爽既非世之绳索约
 束故不可解也然誓心多端要不过五一
卷三 第 21a 页 0404-160.png
 者发心二者伏心三者知真心四者出离
 心五者无上心第一发心者谓发自然道
 意入我法门第二伏心者谓伏诸障惑也
 第三知真心者有九品即生彼九宫第四
 出离心者有三品即生三清所谓仙真圣
 也第五无上心者谓直登道果乃至大罗
 也善结者结此五种心终始无替也明结
 愿坚固也○节解曰谓结持魂魄也圣人
 抱魂持魄故曰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卷三 第 21b 页 0404-161.png
 注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性
 命○疏圣人即是三业清净六根解脱之
 人也为能发弘誓愿救度众生故常在世
 间有感斯应慈善平等终不遗弃也
而无弃人
 注使贵贱各得其所也
常善救物
 注圣人所以常教民顺四时以救万物之
 伤残也
故无弃物
卷三 第 22a 页 0404-162.png
 注圣人不贱石而贵玉视之如一○疏失
 举圣人者表恩被有情后举物示仁覃无
 识亦言救人直据黔首救物爰及四生也
是谓袭明
 注圣人善救万物是谓袭明天道○疏袭
 承也用也即结叹常善圣人利物无弃可
 谓承用圣明之道也
善人不善人之师
 注人之行善者圣人即以为人师○疏善
 人即向袭明之人也此人恒怀大心先物
卷三 第 22b 页 0404-163.png
 后己引导众生允当宗匠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注资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犹教导使为善
 得以给用也○疏言圣人恒在有中化导
 群品即用不善之类而为福田以彼众生
 益成我德故也
不贵其师
 注独无辅也
不爱其资
 注无所使也○御曰若存师资未为致极
卷三 第 23a 页 0404-164.png
 今明所以贵师者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
 然无贵所以爱资者为存教相于教忘教
 故不爱资贵爱两忘而道自化
虽知大迷
 注虽自以为知言此人乃大迷惑也○疏
 无所化也前以圣导凡劝令修学今明凡
 圣平等以遣师资斯则从浅至深渐阶众
 妙也
是谓要妙
 注能通此意是谓能知微妙要道也○疏
卷三 第 23b 页 0404-165.png
 师资两忘圣凡一揆俗智分别虽知大迷
 据理而言实成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注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
 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
 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之流深溪也○
 疏溪径也雄阳是刚躁之名雌阴是柔静
 之义知雄躁刚猛适归死灭雌柔静退必
 致长生故弃雄而守雌可为天下之要径
 也○节解曰雄者魂也雌者魄也谓神出
卷三 第 24a 页 0404-166.png
 入在身故行一之士法守自然握固闭气
 抱持魂魄也
常德不离
 注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恒在不复离己
 也
复归于婴儿
 注当复归志如婴儿泰然而无知○节解
 曰溪者口也谓行一闭气湛然无为子则
 不老复还婴儿也○疏离散也婴儿譬无
 分别智也言人常能守静则其德不散故
卷三 第 24b 页 0404-167.png
 能复于本性归无分别智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虽自知昭
 昭明达当复守之以默默如暗昩无所见
 如是则可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也○
○疏白昭明也黑闇昩也式法也自显明白
 炫耀于人人必挫之良非智者韬光晦迹
 退守闇昩不忤于物故是德人能知白黑
 利害者可为修学者之鸿范也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卷三 第 25a 页 0404-168.png
 注人能为天下法式则其德常在于己不
 复差忒也○节解曰谓道行一以仙为天
 下式
复归于无极
 注德不差忒则长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
 节解曰谓常守生行一无极也○疏忒差
 也无极道也常能弃明守暗其德不差忒
 复我清虚归于至道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注荣以喻尊贵辱以喻污浊人知己之有
卷三 第 25b 页 0404-169.png
 荣贵当复守之以污浊如是则天下归之
 如水流入深谷○疏荣宠贵也辱卑贱也
 处于荣贵遂起骄奢而福善祸淫忽然凋
 落比之荣宠翻为祸基若知倚伏不常贵
 为祸始应须自戒勿为放逸处于荣华恒
 如卑贱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
 知荣辱天下归凑譬彼百川包纳虚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注足止也人能为天下谷德乃止于己也
复归于朴
卷三 第 26a 页 0404-170.png
 注复当归身于质朴不复为文饰也○节
 解曰谓守自然也○疏朴真本也始自知
 雄终乎守辱三种修学为道之要又如虚
 谷声无不容所以常道之德于是乃足故
 能复于真空归于妙本
朴散为器
 注器用也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若道散
 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注圣人升用则为百官之元长○御曰含
卷三 第 26b 页 0404-171.png
 德内融则复归于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
 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故圣人用则为群
 才官长矣○疏散布分也器用也官君主
 也长师宗也既能反朴还淳归于妙本须
 从本降迹以救苍生布此淳和而为化用
 故西升经云道遂散布分既而为君以御
 世为师以导俗圣人即用斯朴散而为御
 导之方
故大制无割
 注圣人用之则以大道制御天下无所伤
卷三 第 27a 页 0404-172.png
 害治身则以大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
 疏至圣神力不可思议三界内外无不制
 伏主领弘普故称大制而亭毒群品陶铸
 生灵推功于物不为宰主故云不割割宰
 断也
将欲取天下
 注欲为天下主也
而为之
 注欲以有为治民
吾见其不得已
卷三 第 27b 页 0404-173.png
 注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
 烦浊人心恶多欲○疏方将欲摄取天下
 苍生而为化主者必须虚心忘欲若以有
 为取之才欲摄化而不得之状已彰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注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
 静不可以有为而治之也○疏含识之类
 悉有精爽并堪受道故名神器神器是帝
 位也若无为安静即品物咸亨必有为治
 之扰动即群生失性故不可为也
卷三 第 28a 页 0404-174.png
为者败之
 注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朴
执者失之
 注强执教之则失其情实生于诈伪○疏
 滞溺有为则败亡身命执心贪欲则失国
 丧邦
故物或行或随
 注上所行下必随之也○疏夫物万物也
 或不定也行由己也随从他也言物或先
 时由己后即从他此明权势不定也
卷三 第 28b 页 0404-175.png
或嘘或吹
 注嘘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疏
 温喻富贵也寒喻贫贱也言物有先贵后
 贱先富后贫犹如朱夏赫曦玄冬凛冽天
 即爽凉不定人亦贵贱何常
或强或羸
 注有所强大必有所羸弱○疏夫强盛不
 久当衰故下章云物壮则老西升经云盛
 者必衰此则盛衰不定也
或载或隳
卷三 第 29a 页 0404-176.png
 注载安也隳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明人
 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疏河上
 本或载作或接夫接者连续也隳废败也
 连接续谓之成废败谓之坏此明安危不
 定故庄子云其成也毁也举此八法者不
 定以表万物无常故治国治身者不可以
 有为封执而取之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甚谓贪淫声色奢谓车服饮食泰谓宫
 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
卷三 第 29b 页 0404-177.png
 自化○疏怀道圣人妙体虚假故不执上
 八法而能行下之三事甚则美其声色奢
 则丽其服玩泰则广其宫室去此三惑处
 于中一治国则祚历遐延治身则长生久
 视
以道佐人主者
 注谓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
不以兵强于天下
 注以道自佐人主不以兵革顺道任德敌
 人自服○节解曰谓口为兵也口言失则
卷三 第 30a 页 0404-178.png
 兵革至精神踊跃魂魄相加神明恍惚则
 去其身矣○疏以用也佐辅也人主君王
 也言用正道辅佐君王者当偃武修文导
 之以德不可以盛用强兵骋暴天下内解
 身心者即是三业六根兵也
其事好还
 注其举事奸还自责不怨于人也○节解
 曰谓安心定意行一乃还其身也○疏还
 返也报也言外用兵刃内有怨敌之仇内
 用三毒即有三涂之报此事必尔故言好
卷三 第 30b 页 0404-179.png
 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
 注农事废田不修○疏师军也言兵马所
 行之处害人损物但有荆棘秽草不生禾
 稼也亦犹欲心驰骋之处唯增恶业不生
 善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注天应之以恶气则害五谷五谷尽则伤
 人
善者果而已
卷三 第 31a 页 0404-180.png
 注行善者当果敢而已即休止也○疏果
 决定也已止也言修道善人决定止此暴
 心而不同兵也
不敢以取强
 注不敢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
果而勿矜
 注当果敢谦卑勿自矜大
果而勿伐
 注当果敢推让勿自伐取其美
果而勿骄
卷三 第 31b 页 0404-181.png
 注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也
果而不得已
 注当果敢至诚不得逼迫不得己○疏骄
 谓慢上矜谓夸下修道之夫撝谦逊让不
 用自取强暴骄慢于人亦须决定雌柔不
 用矜夸于物伐取也推功于物不自取也
 不得已者如尧攻丛支禹攻有扈事不得
 已非乐兵伐勿强者结绳已前决定不用
 兵之行也
是果面勿强
卷三 第 32a 页 0404-182.png
 注果敢勿以为强兵坚甲以侵凌人也○
 御曰前敌来侵不得已故用兵止之如是
 则果于应敌非果已取强也
物壮则老
 注草木壮极则枯落人壮极则衰老也言
 强者不可以久○疏炎极则凉理之恒数
 物壮则老其义必然
是谓不道
 注枯老者坐不行道也
不道早已
卷三 第 32b 页 0404-183.png
 注不行道者早已已死也○疏物壮则老
 兵强则衰既不谦柔故非真道应须止息
 而勿行也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之器
 不当修饰也○节解曰谓轻言者皆不活
 其身身危则亡其器此为不祥之器也○
 疏佳丽也祥善也虽霜戈曜日宝剑晖天
 此乃凶荒之具非太平之器也内即三毒
 六根之兵若磨锐诸根而贪取尘境者不
卷三 第 33a 页 0404-184.png
 善之行也
物或恶之
 注兵动则有所害故万物无有不恶之者
故有道者不居
 注有道之人不处其国
君子居则贵左
 注贵柔弱也
用兵则贵右
 注贵刚强也此言兵道与君子道反所贵
 者异○疏有君子人物之德为君子左阳
卷三 第 33b 页 0404-185.png
 也主吉主生右阴也主凶主杀言君子平
 居之世则贵左用文荒乱之时则贵右用
 武喻行人实智则贵长生权智有时而杀
 故经云千千截首万万剪形也
兵者不祥之器
 注兵革者不善之器
非君子之器
 注非君子所贵重之器也○御曰君子以
 道德为才器不贵兵谋○节解曰谓口致
 兵革之言也阴强则杀身之斧也故曰不
卷三 第 34a 页 0404-186.png
 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
 注谓遭衰逢乱祸欲加万民乃用之以自
 守○疏非君子善人之器必须夷凶拯难
 不得止而用之权智亦尔
恬淡为上
 注不贪土地不利民财宝
胜而不美
 注虽得胜不以美为利○疏恬淡无为也
 君子心尚无为故用兵不以为美也喻行
卷三 第 34b 页 0404-187.png
 人虽用权智而以实道为上应不离真
若美之者是乐杀人
 注美得胜者是谓喜乐杀人○疏若以佳
 兵为美是即爱乐干戈则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注为人君乐杀人此不可使得志于天下
 为人主必专制人命不可妄行刑罚○疏
 乐杀之夫天下共疾雠阅既多不可得意
 也
故吉事尚左
卷三 第 35a 页 0404-188.png
 注左主生位也
凶事尚右
 注阴道主杀
偏将军处左
 注偏将军卑而居阳位者以其不专杀故
 也一家疏云将军本一动静异名静则侍
 居故称偏也
上将军处右
 注上将军尊居右者以其主杀也○王曰
 动用威刑阃外专杀自任之道故言为上
卷三 第 35b 页 0404-189.png
 以杀主阴虽上而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注上将军居右丧礼尚右死人贵阴也 
 疏左是吉位右是丧位今偏小将军居于
 左边上大将军处其右者欲明虽复专命
 即以死丧之礼而安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注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
 人○御曰以生灵之贵而交战杀之有恻
 隐之心故以悲哀伤泣之尔○疏兵伐行
卷三 第 36a 页 0404-190.png
 处屠害必多故上将军悲哀悯其伤杀既
 非用道恐滥无辜一羊口杀谓敌人众谓
 士卒伤己德薄而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
 辜则心为悲悯而泣之明非所乐也○王
 曰一夫呼嗟王道为之倾覆一里违和阴
 阳为之改度邹衍降霜杞妻城毁匹夫釐
 妇犹感天地而况横尸巨野散骨长源肉
 饲鸟鸢血流绛草悯彼残伤曷得不丧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注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礼之位素服而
卷三 第 36b 页 0404-191.png
 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而诛不
 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知后世用兵不已
 故悲痛之○御曰勇士雄入战而获胜胜
 则受爵居于右位尚右非吉是以丧礼处
 之但以为不祥之器亦何必缟素为资○
 疏君子善人贵能用道事不获已方以丧
 礼葬之既其武不及文足明权不及实治
 国则不得已而用武应化则不得已而行
 权以此格量故知权劣实胜也
道常无名
卷三 第 37a 页 0404-192.png
 注道能阴能阳能弛能张能存能亡故无
 常名○御曰道以应用为常常能应物其
 应非人故云道常无名○疏虚通之理常
 湛凝然非色非声无名无字寂寥独立超
 四句之端恍惚希夷离百非之外岂独得
 以言象求安可以心智测故下文云天地
 始又云吾不知其名也
朴虽小天下莫敢臣
 注道朴虽小微妙无形天下不敢有臣使
 道者○御曰朴妙本精一故云小而应用
卷三 第 37b 页 0404-193.png
 匠成则至大故无敢以道为臣也○疏朴
 淳素也小微妙也言淳朴之道其自细微
 而能开化阴阳亭毒群品百姓日用而不
 知亦未敢自臣我有道者也又云物无贵
 贱道在则尊故巢父许由王倪齧缺此之
 数子皆以穷为匹夫而天子不得臣诸侯
 不得友即其事也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注侯王若能守道无为万物将自宾服从
 于德化○疏言君王若能修守至道殊方
卷三 第 38a 页 0404-194.png
 异域自来宾伏而归化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注侯王动作能与天地更相应合则天降
 下甘露善瑞○疏夫与天地合其德阴阳
 合其序者故致四时玉烛七曜无愆灵瑞
 嘉祥芝英甘露国无虚用不亦宜乎
民莫之令而自均
 注天降善瑞则万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
 均调若一也○疏均平也莫无也德合二
 仪明齐三景百姓无待教令而自太平道
卷三 第 38b 页 0404-195.png
 力不可思议守之致有此益也
始制有名
 注始道也有名万物也道无名能制于有
 名无形能制于有形也○疏因无名以立
 有名寄有名以明无名方欲引导群迷令
 其悟解也
名亦既有
 注既尽也有名之物尽有情欲叛道离德
 故身毁辱
天亦将知止
卷三 第 39a 页 0404-196.png
 注人能法道行德天亦将自知止○疏道
 无称谓降迹立名意在引物向方归根反
 本既知寄言诠理应须止名求实不可滞
 执筌蹄失于鱼兔
知止所以不殆
 注夫知止则神灵祐助不复危殆○疏筌
 蹄既忘妙理斯得止名会实故无危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譬言道之在天下与人相应和如川谷
 与江海流行相通○疏江海善下为百川
卷三 第 39b 页 0404-197.png
 之所共凑圣道虚容为众生之所归往故
 下文云江海所以能为百川王者以其善
 下也
知人者智
 注能知人好恶是智也○疏谓照达前境
 鉴人机性大少浅深无不悉知此是他心
 智
自知者明 
 注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
 视无形故为明也○御曰智者役用以知
卷三 第 40a 页 0404-198.png
 物明者融照以鉴微智则有所不知明则
 无所不照○疏自知己身宿命善恶三世
 报应无不明了此是宿命智
胜人者有力
 注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疏智力胜
 人威能制物所以降伏天魔剪除异道此
 是降魔智○愿曰才干胜人不过有力有
 力之人必有其敌有其敌者则强弱未定
 今以性制情谓之自胜自胜之人无敌于
 己无敌于己者可谓强矣
卷三 第 40b 页 0404-199.png
自胜者强
 注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
 争者故为强也○御曰能制胜人者适所
 谓有力能自胜其心使柔弱者方可以全
 其强尔○疏自能克服己心制诸累欲累
 欲不起智慧日强此是断惑智
知足者富
 注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
 也○疏守分知足无复贪求非直财贿不
 贫亦乃道德丰富又解并鉴有无则万境
卷三 第 41a 页 0404-200.png
 俱照智无不足故受富名此是知足智
强行者有志
 注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志于道道亦有
 志于人○节解曰谓昼夜行道而不休息
 也○御曰知止足者无贪求可谓富矣强
 力行者不懈怠可谓有志节矣○疏志节
 操也志力既强即发弘誓愿务在先人后
 己外身济物至乎道场终无退转
不失其所者久
 注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爱爱天之精气
卷三 第 41b 页 0404-201.png
 则可以长久○节解曰谓不失其一也○
 疏应机赴感随病与药咸使得宜不失其
 所以斯接物久而强固
死而不亡者寿
 注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
 恶于天下故能长寿也○节解曰谓人尸
 解者死而后生也○疏行愿俱足内外道
 员理当不死不生无夭无寿而今言死而
 不亡寿者欲明死而不死不寿而寿也应
 身迁谢名之为死圣体常在义说为寿○
卷三 第 42a 页 0404-202.png
 御曰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天枉之数寿者
 一期之尽夫知人胜人必招殃咎知足强
 力动得天常死而不亡者是一期之尽可
 谓寿矣
大道汎兮
 注言道汎汎若浮若沉若有若无视之不
 见说之难殊○御曰大道汎兮无系而能
 应物左右无所偏名
其可左右
 注道可左可右无所不宜○疏汎汎无系
卷三 第 42b 页 0404-203.png
 也亦普遍之名言大道虚玄汎然无著慈
 悲普遍感而遂通虽复非阴非阳而应乎
 左右欲明方圆任物罄无不宜故庄子云
 有左有右有义有伦
万物恃之以生
 注恃待也万物皆待道而生
而不辞
 注道不辞谢而逆止也○疏一切万物恃
 赖至道而得生成慈救善诱终不辞惮也
 又云物亦不谢生于自然
卷三 第 43a 页 0404-204.png
成功不名有
 注有道不名其有成功也○御曰言万物
 恃赖冲和用而生化而道不辞以为劳功
 用备成不名有也○疏生化万品至功潜
 被而归功于物故不有功名
衣被万物不为主
 注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收取
可名于小
 注道匿德藏名怕然无为似若微小○御
 曰衣被犹覆育也○疏衣被万物陶铸生
卷三 第 43b 页 0404-205.png
 灵而神功潜被不为主宰既俯就于物宜
 其称小此不小而小也
万物归焉不为主
 注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
 止也
可名为大矣
 注万物横来横去各使自在可名于大○
 疏大海虚谷百川竞凑至道寥廓万物归
 之不主之义已如前释物既仰归于道宜
 受大名此即不大而大也
卷三 第 44a 页 0404-206.png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注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故能成其大
 注圣人以身师道不言而化万物修治故
 成其大○御曰圣人法道忘功终不自为
 光大故能成其大也○疏体道圣人忘我
 存物静退谦柔终不为大只为先物后己
 忘功忘大故为众生之长独居三界之尊
 而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
卷三 第 44b 页 0404-207.png
 注执守也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
 民移心归往也治身则天降神明往来于
 己也○疏执持也此不执而执执无所执
 大象犹大道之法象也即前忘大圣人持
 无形之大象常善救物为天下归往也庄
 子云王骀立不教坐不义虚而往实而归
 宣尼引天下归之是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注万物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太
 平矣治身不害神明则身安而大寿○御
卷三 第 45a 页 0404-208.png
 曰物往而不伤害则安于太平○疏太大
 也言苍生归至圣所皆获利益而无损害
 所获之利即是安平等之法也不害则明
 其拔苦安平则语其与乐
乐与饵过客止
 注饵美也过客一也人能乐美于道则一
 留止也一者去盈而处虚忽忽如过客也
 疏乐丝竹宫商也饵饮食滋味也乐有声
 可悦饵有味可餐可悦可餐故暂过之客
 逢必止住耽爱也
卷三 第 45b 页 0404-209.png
道出言淡乎无味
 注道出入于口淡泊非如五味有酸咸甘
 苦辛也○疏至道虚寂其体希夷所以出
 言淡然无味非如可玩可悦故音乐有声
 行者为之止住道言无味学者罕见留心
 嗟乎世人迷妄之甚但能淫听有声之声
 讵能咀嚼无味之味耶深叹愚徒故有斯
 譬
视之不足见
 注足得也道无形非若五色之有青黄赤
卷三 第 46a 页 0404-210.png
 白黑可得见也○疏至道窈冥妙绝形色
 非如肴馔等法故不可以眼识求
听之不足闻
 注道非若五音有宫商角徵羽可得听闻
 也○疏大音希声非体商角岂如钟鼓可
 以耳闻圣道出言其例亦尔
用之不可既
 注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
 长无有既尽之时也○御曰以道静镇初
 无言教故视不足见听不足闻淳风大行
卷三 第 46b 页 0404-211.png
 万物殷厚岁计有馀故用不可既既尽也
 疏至道之言淡然虚远非声非色绝视绝
 听若镜之心物来斯照如圣之智感而遂
 通是知无用之用其用难尽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注先开张之者欲极其奢淫○疏翕合也
 敛也将欲行权摄化群品令其翕敛不为
 贪染者必先开张纵任极其奢淫然后翕
 之昔老君西入罽宾化道之日初恣其凶
 勃然后化之以道是也
卷三 第 47a 页 0404-212.png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注先强大之者欲使遇祸害也○疏欲令
 归道柔弱必先极其强大然后示之以雌
 柔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注先兴之者欲使其骄奢至危也○疏欲
 废其残犷者必固恣其凶暴凶暴既极可
 以废之也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注先与之者欲极其贪心○疏先恣其恶
卷三 第 47b 页 0404-213.png
 名为与之后令归道归善名为夺之故老
 君先示凡迷所以恣其刚戾后见神通于
 是恶人降伏方得夺其凶恶令归善道此
 四对义势相似只言初浅后深耳上机之
 人闻实即悟下机之人要假于权此则增
 治陈也
是谓微明
 注此四事者其道微其效明○御曰经云
 正言若反易云巽以行权权反经而合义
 者也故君子行权贵于合义小人用之则
卷三 第 48a 页 0404-214.png
 为诈谲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信矣故
 老君前章示执大象斯谓之实此章继以
 翕张是谓之权欲量众生根性故示以权
 实覆却相明令必致性命之域而惑者乃
 云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将欲翕
 敛众生情欲则先开张极其侈心令自困
 于爱欲则当翕敛之矣强弱等义略与此
 同此道甚微而效明著故云是谓微明也
 疏上来权道虽复微密而甚有明验也
柔弱胜刚强
卷三 第 48b 页 0404-215.png
 注柔弱者久长刚强者生亡○疏柔弱实
 智也刚强权智也欲教化众生故须权智
 确论二智实智胜也
鱼不可脱于渊
 注鱼脱于渊为去刚得柔不可复制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利器者谓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
 执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
 也○疏脱失也利器权柄也鱼藏于水权
 隐于心故物莫之害也鱼失水为物所擒
卷三 第 49a 页 0404-216.png

 权示人即为人所制故不可以示人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三




卷三 第 49b 页 0405-0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