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210731b 页
卷二 第 1a 页 0673-036.png

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
辩乐第七
乐者天地之声中和之纪
乐有五声之节缓急相及须使得中和之
声也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
则口欲歌之
乐则有歌有舞歌则咏其词而以声播之
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歌者与乐器同
卷二 第 1b 页 0673-037.png

之歌词今亦谓之歌雅也
手欲鼓之足欲舞之歌之舞之容发于音声
歌则听其音声舞则观其容也
形发于动静而入于至道音声动静性术之
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
形则不能无道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
也
师旷骤歌知南风之不竟季子听乐识陈
国之先亡审宫商察音律五降既止不使
卷二 第 2a 页 0673-038.png

制雅乐以道之其曲弹了手烦不止为之
淫声正声为雅乐烦手乱声为之淫乐淫
是亡国乱世之音声也
故制雅乐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淫使其
音调伦而不诡
诡诈也先王之为乐也所以有限节故乐
者有五音之节为声有迟速从本至末缓
急相及使得中和之声其曲既了则罢退
五声既成中和罢退不容更复弹作以为
卷二 第 2b 页 0673-039.png

则杂声并奏杂声者则是郑卫之声此声
是亡国乱世之声音故云使其声和音伦
而不诡也
使其曲繁省而廉均
先儒所说繁多也省减也廉少也乐有淫
乐有雅乐作之者须辩别识之使其音伦
而不诡使其乐声而有伦贯比次不使有
诡诈也其音繁多乃须减省遣廉直均平
感人心善恶辩贵贱定尊卑易人情移风
卷二 第 3a 页 0673-040.png

为舞也
是以感人之善恶不使放心邪气是先王立
乐之情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
先王舞云门以祀天舞咸池以祭地舞箫
韶以祭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舞大濩以
亨先妣舞大武以享先祖黄帝颛顼帝喾
尧舜是谓五帝
三王异世不相龚礼
夏殷周是后三王也
卷二 第 3b 页 0673-041.png

谓其圣德如云自门而出故曰云门也
颛顼曰五茎
言其德被万物尽有根茎
帝喾曰六英
言其德被万物自有英华
尧曰咸池
咸皆也池市也言其圣德皆遍布天下也
舜曰箫韶
箫肃也言其道德肃肃敬慎韶之言绍也
卷二 第 4a 页 0673-042.png

凤凰来仪已上是五帝也
禹曰大夏
夏大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德言其德广如
天勤苦为民而不能为因似大厦之屋能
盖覆于民
汤曰大濩
言其道德广大救于黎民除其邪虐亦能
防护遍布天下养育黎民故以称大濩也
武曰大武
卷二 第 4b 页 0673-043.png

此后三王合前八代天道各异沿革不同
立乐象于兴时制国不相仿袭
此八乐之所以异名也先王闻五声播八音
播言被也是其以舞为主而被以音声鲁
作歌在堂而舞在庭乐必先歌后舞先歌
诸诗而后舞诸乐其舞在堂上谓歌其舞
曲然也
非苟欲愉心满耳听其铿锵而已将顺天地
之体成万物之性协律吕之情
卷二 第 5a 页 0673-044.png

和阴阳之气调八风之韵
五等之声皆和八方之风皆平八音之作
有节皆有常度音之所守有其分守各有
次序
通九歌之分
乐有九奏金奏击金金谓之钟镈也晋人
作乐先歌肆夏为初先奏金次歌文王之
乐九奏者九夏也九夏是曲名王夏昭夏
纳夏章夏齐夏族夏骜夏陔夏肆夏王出
卷二 第 5b 页 0673-045.png

方宾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助祭
奏齐夏族人侍养奏族夏公出奏骜夏宾
醉而出奏陔夏是为九奏亦云九歌亦云
九成故曰箫韶九成
奏之圆丘
祭天于圆丘圆丘者筑土为之其形圆故
曰圆丘今在国南郊也
则神明降用之方泽
祭地处也筑土为坛故曰方泽在国北郊
卷二 第 6a 页 0673-046.png

明者天神幽祇地神
击拊球石即百兽率舞乐终九成
九成者九奏也
则瑞禽翔上能感动天地下则移风易俗此
德音之音雅乐之情盛德之乐也
周鲁商皆有盛德此皆是周鲁商之盛德
也
明王既泯风俗凌迟雅乐残废
明王周公也至鲁哀公时礼乐残废乐人
卷二 第 6b 页 0673-047.png

各有乐人太师名挚是第一食奏乐人走
往于齐亚饭干是第二食奏乐人奔于楚
缭是第三食奏乐人走于蔡缺是第四食
奏乐人走于秦方叔能击鼓走入河内之
地播鼗武其人善摇鼗鼓因名鼗武走入
汉水内居少师名阳其人善击磬名襄并
俱走入东海其代礼废乐崩乐人皆去也
而溺音竞兴
溺淫也男为阳女为阴女常随男则女是
卷二 第 7a 页 0673-048.png

冷阳过则热以女阳物故曰热则成六种
疾也言此疾如蛊心志或乱昏狂失性名
为蛊疾令人溺于女色失其常性犹如没
水谓之溺没□于欲亦与溺水相似故淫
溺连言也
故夏甲作破斧之歌
夏甲时天子作破斧之歌歌者呜呼皆丧
命矣夫
始为东音
卷二 第 7b 页 0673-049.png

治性育养之音也
殷辛作靡靡之乐
殷辛者纣王也靡靡者是长夜之曲名也
此是桀纣王时淫乐之名也
始为北声
北声是纣王淫乐之声
郑卫之俗好淫故有溱洧桑中之曲
溱洧者是郑卫两国二水之间桑中是君
王淫荒之地君王淫荒化被人间遂使二
卷二 第 8a 页 0673-050.png

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楚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之歌
楚王好勇放火烧焚甘泉宫令士卒救火
如战阵有功者赏无功者罚士卒以泥涂
身争救火被烧杀三千馀人也
各咏其所好歌其所欲作之者哀
薄哀者近于忧愁此哀而不愁也
听之者泣由心之所感则形于声声之所感
必流于心故哀乐之心感则燋杀啴缓之声
卷二 第 8b 页 0673-051.png

纣王无道乐师抱琴投濮水而死卫国乐
人名师涓从濮水过闻濮水上有乐声乃
听而取之至晋乃作此乐晋国乐师名师
旷启王曰此是濮水上乐是亡国之乐后
乃废不用也
则淫泆邪放之志生故延年造倾城之歌汉
武思靡嫚之色
摩嫚者有妖冶之色延年者李延年也姿
颜色艳汉武嬖之任为协律都尉帝令造
卷二 第 9a 页 0673-052.png

美者颜如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
惜倾城国佳人不再得武帝宠之问左右
曰天下更有美人乎对曰廷年有一妹极
端正姿容绝代帝即诏之美貌无匹遂纳
为夫人时人语曰一雌一雄双飞入紫宫
也
雍门作松柏之声齐湣愿未寒之服
雍门乐人者齐人也为齐王弹秋风入松
柏曲声极惨悽奏曲之时王寒思着纩服
卷二 第 9b 页 0673-053.png

荆轲入秦宋意击筑歌于易水之上
荆轲卫人也往秦与太子燕丹报仇欲杀
秦王去至易水上太子送之与其执别宋
如意为击筑荆轲拔剑起舞而歌曰风萧
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感得白
虹为之贯日杀秦王不得荆轲身死于秦
宫遂再不得还也
闻者瞋目发直穿冠赵王迁于房陵
赵武灵王之子犯事贬于房陵之地心常
卷二 第 10a 页 0673-054.png

心怀故乡作山水之讴
坐唱曰谣行唱曰讴其歌曰山有木兮木
有枝心思君兮君岂知
听者呜咽泣涕流连此皆淫泆悽怆愤厉哀
思之声非理性和情德音之乐也桓帝听楚
琴慷慨叹息悲酸伤心
汉桓帝也楚琴者是楚琴曲曲有楚姬怨
曲辞桓帝听之闻其哀怨惨悽帝遂乃悲
酸也
卷二 第 10b 页 0673-055.png

心和所以非为乐也今则声哀而心悲洒泪
而歔欷是以悲为乐也若以悲为乐亦何乐
之有哉今怨思之声施于管弦听其音者不
淫则悲淫则乱男女之辩悲则感怨思之声
岂所谓乐哉故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
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
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乐不和顺则气有蓄滞
气有蓄滞则有悖逆诈伪之心淫泆妄作之
事是以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声慝礼不接
卷二 第 11a 页 0673-056.png

诗颂以宣其志钟鼓以节其耳羽旄以制其
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邪耳目不倾不邪
则邪音不入邪音不入则情性内和情性内
和然后乃为乐也
履信第八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人无信不立故曰去食存信论语曰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信之行于
卷二 第 11b 页 0673-057.png

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
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
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
行舟也是适郢者而首冥山
郢土在南冥山在北
背道愈远矣自古皆有死人非信不立故豚
鱼著信之所及也
豚鱼者是周易中孚卦名主信卦卜得此
兆所期必会畋猎必得故主信也
卷二 第 12a 页 0673-058.png

文不弃伐原之誓
晋文侯将兵士伐原氏令士卒人赍三日
粮粮尽即还至彼围原氏城三日而原氏
不降文侯欲还原氏城中有人来降说云
城中粮尽明旦将降君可留待降文侯曰
我与士卒契约三日粮尽即还今若不还
是无信也得城失信吾不为也遂收军还
原氏闻之请命自降诸侯自此归附由如
伐原之信也
卷二 第 12b 页 0673-059.png

吴起者魏将也欲伐秦恐士卒军人不信
乃埋一车辕于市东门书曰如有人能移
此辕著西门者即给土田宅百亩黄金百
斤三日无人敢移起更书曰能移者给土
田宅五百亩黄金五百斤时有一人来移
即依赐之于是召慕人伐秦遂剋此则不
亏移辕之赏者也
魏侯不乖虞人之期
虞人掌山泽之官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卷二 第 13a 页 0673-060.png

吾不急于禽兽吾与虞人期恐失信遂冒
雨以赴也
用能德光于宇宙名流于古今不圬者也故
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
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卉木不长
卉木不长则长嬴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
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
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
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候不信四时犹废而
卷二 第 13b 页 0673-061.png

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使柳季云是
柳季是鲁国有信之人也
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
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
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以邑奔鲁鲁使季路
要我君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孙谓
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
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
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
卷二 第 14a 页 0673-062.png

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秦孝公使
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
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愿
一饮宴以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
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
车裂于市夫商鞅秦之柱臣名重于海内贪
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
见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无信之弊岂不重
乎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
卷二 第 14b 页 0673-063.png

必忱信而行指麾动静不失其符以施教则
立以莅事则正以怀远则附以赏罚则明由
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思顺第九
七纬顺度以光天象
天象五星如连珠日月似合璧
五性顺理以成人行行象为美美于顺也夫
人为失失在于逆故七纬逆则天象变五性
逆则人道败变而不生灾败而不伤行者未
卷二 第 15a 页 0673-064.png

顺也蹇利东南
蹇者易卦坎上艮下谓之蹇艮为山坎为
水山上有水不安也故谓蹇地势也地形
东南下西北高水性趍下就地势顺也若
人卜得此卦宜向东南行故取顺则不以
逆者也
就土顺也不利东北登山逆也是以去湿就
燥火之势也违高从下水之性也今导泉向
涧则为易下之流激波陵山必成难升之势
卷二 第 15b 页 0673-065.png

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顺者福
之门逆者祸之府由是观之逆性之难顺性
之易断可识矣今使孟说引牛之尾
孟说是纣时勇士多力人
尾断膑裂不行十步若环桑之条以贯其鼻
縻以寻绹被发童子骑而策之风于广泽恣
情所趣何者十步之行非远于广泽被发之
童非勇于孟说然而近不及远强不如弱者
逆之与顺也司马蒯聩天下之攻击剑者也
卷二 第 16a 页 0673-066.png

腐木而泥金甲乎若提其觚而掉其锋虽则
凡夫可以陆斩犀象水截蛟龙矣顺理而行
若执剑觚逆情而动如执剑锋欲无伤手其
可得乎后稷虽善播植不能使禾稼冬生逆
天时也禹善治水凿山穴川不能回水西流
逆地势也人虽才艺卓绝不能悖理成行逆
人道也故循理处情虽愚惷可以立名反道
为务虽为贤哲犹有祸害君子如能忠孝仁
义履信思顺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卷二 第 16b 页 0673-067.png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可离非善也人之
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
类也行不蹑履是夷民也今处显而修善在
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裸跣也荃荪
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
幽而不清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操是以
戒慎目所不睹恐惧耳所不闻居室如见宾
入虚如有人故蘧瑗不以昏行变节
昏行夜闇也此明百王执礼不移蘧瑗夜
卷二 第 17a 页 0673-068.png

君在内闻之乘车至门不闻行车之声卫
君曰必是蘧瑗也
颜回不以夜浴改容句践拘于石室君臣之
礼不替
越王与范蠡吴王囚之石室乃行君
臣之礼不改易也
冀缺耕于坰野夫妇之敬不亏
冀缺是晋国农人也郭外曰郊郊外曰野
野外曰林林外曰坰冀缺在坰野耕田其
卷二 第 17b 页 0673-069.png

斯皆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
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谓天盖高而
听甚卑谓日盖远而照甚近谓神盖幽而察
甚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西北隅谓之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暗昧之事未有幽而不
显昏惑之行无有隐而不彰脩操于明行悖
于幽以人不知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鬼神
不知则己知之而云不知是盗钟掩耳之智
卷二 第 18a 页 0673-070.png

东平王名仓有人问曰君以何为乐答曰
仓以善为乐也
故身恒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
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
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
刘子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