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95a 页
No. 1751 [cf. Nos. 365, 1750]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
第一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此经义疏人悕净报。故说听者多矣。所禀宝
云师。首制记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绝。皆宗智
者。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
良以悯物情深适时智巧。故多谈事相。少示
观门。务在下凡普沾缘种。方今嘉运。盛演圆
乘慕学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證矣。故竭鄙
思。钞数千言。上顺妙宗。略消此疏。适时之
巧。非我所能。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
以作也。天禧五年。岁在辛酉。重阳日下笔故
序。
此之疏题。佛等八字。备举经目。皆是所释。唯
疏一字是能释也。今之五章。释其八字。义稍
委悉。入文自见。若欲预知可陈梗概。经是通
号。馀是别名。今且明别。佛说者。释迦化主。
四辩宣演也。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
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且置能
说。略明所说。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
三谛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
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
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
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
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
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
卷一 第 195b 页 T37-0195.png

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观法为
门不同。如一行三昧。直观三道显本性佛。方
等三昧观袒持显。法华兼诵经。观音兼数息。
觉意历三性。此等三昧历事虽异。念佛是同。
俱为显于大觉体故。虽俱念佛。而是通途。显
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
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
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
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
大乘观也。行者应知。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
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
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
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
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
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
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
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
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五重玄义
本是经中所诠观法。大师预取解释经题。欲
令行者用此视法。入十六门而为修證。故于
序文。以主包众。以正收依。观佛既即三身。观
馀岂非三谛。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
若能进功。何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
至彼邦。得预大会。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
圣阶。度生亦广。永异事善及小乘行。得往生
者。如此土人宿圆修者。于诸座席见相殊常。
闻法易悟。以此类彼。功在妙宗。但为戒福不
精。无往生愿故。在秽土闻法入真。须惧娑婆
卷一 第 195c 页 T37-0195.png

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
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證无生。
今解观门其意在此。疏者疏也。决也。疏通决
择上之义趣。通而不壅。令其行者得意修之
故也。次能说人号。备于别传及诸章记。有未
知者须寻彼文。二释文。初释序三。初叙经观
意二。初正明观行二。初叙意二。初对垢立净
二。初法二。初明二报苦乐。欲论观行。先示二
报苦乐之相。文有四句。一一皆论净秽相对。
初句以所成国土苦乐相对。安养净国。但受
诸乐故名乐邦。堪忍秽土多受众苦。义言苦
域。次句以能成物体贵贱相对。彼纯七珍。略
言金宝。此多众秽略语泥沙。次句以初生受
质。垢净相对。此土六道具有四生。今就人中
多从胎藏。母食冷热及饥饱时。儿在胎中。如
处寒热倒悬山压地狱之苦。故云胎狱。彼土
九品。八从莲生。下品之人虽经多劫。大本中
说。疑心修善。生彼胎宫乐同忉利。况八九品
不生疑惑。岂有苦耶。是故华池受生即乐。次
句以生后游处粗好相对。此则荆棘丛林。彼
则金渠玉树。然此四句虽一一句。苦乐相对。
意则对秽显彼净相。又复应知。四句之文似
唯显示同居二土。据下明宗。具论四。土净秽
之相。以后验此不专同居。当知四句一一通
于四种净秽。见思轻重。则感同居乐邦苦域。
体析巧拙。则感方便乐邦苦域。次第顿入。
则感实报乐邦苦域。分證究竟。则感寂光乐
邦苦域。以例金宝泥沙。胎狱华池棘林琼树。
卷一 第 196a 页 T37-0196.png

序总示。文宗别说。是故似异。问下三净土
既皆有相。则可论于金宝等事。寂光之净已
全无相。如何可说金宝华池及以琼树。答经
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已尽染碍之相。非如
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
色心究竟明显。故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
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
亦是法华世间相常。大品色香无非中道。是
则名为究竟乐邦。究竟金宝。究竟华池。究竟
琼树。又复此就舍秽究尽取净穷源。故苦域
等判属三障乐邦。金宝以为寂光。若就净秽
平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此
之二说但顺悉檀无不圆极。问佛无上报是
即理之事。可论金等。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
岂有金等。若其同有事理既混。如何分于二
土义耶。答佛无上报是究竟始觉。上品寂光
是究竟本觉。始本既极岂分二体。应知二土
纵分事理实非有无。岂真善妙有而非理邪。
秘藏之理岂同小空。故此事理二名一体。以
复本故。名无上报事也。以复本故。名上寂光
理也。故妙乐云。修得四德。本有四德。二义齐
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况净名疏。显将寂光
为佛依报。故知定执报土有金宝等。寂光定
无。斯乃迷名全不知义矣。二诚由下。明二因
心行。诚实也。由从也。报之净秽实从心行二
因致感。心即迷了二心。行即违顺二行。六道
三教迷三德性。为三惑染。故曰垢心。身口诸
业违理有作。皆名恶行。此之心行感四秽土。
卷一 第 196b 页 T37-0196.png

方名净心。身口诸业顺理无作。称为善行。此
之心行感四净土。高升深妙也。心虽本一。以
迷了故。须分垢净。行业虽同。以违顺故。须开
善恶。从此二因感报净秽。应知圆人。以上寂
光而为观体。凡圣因位皆即究竟。不同别人
要心只齐一十二品。故分證秽。正在别教。
问至理微妙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今立垢净
令人取舍。既乖妙理即非上乘。何得名为修
心妙观显一实相。答据名求义万无一得。以
义定名万无一失。良以理外理内。小乘大乘。
渐次圆顿。所立名言率多相似。须以邪正定
其内外。次以空中甄其小大。复以渐顿分其
别圆。则使名言纤毫不滥。方可凭之立乎观
行。是故今家评此等义。而用六句判于同异。
所谓相破相修相即。各有二句。即六句也。今
用此六判此相违。先以别义定其同名。所谓
外道断无不垢不净见。二乘空理不垢不净
證。别教但中不垢不净门。圆教秘藏不垢不
净理。复有四净。外道欣厌执净之见。二乘断
惑灭净之證。别教离染渐净之门。圆教即染
顿净之理。既知此已。乃可论于净与不垢不
净相破之句。圆教顿净破于别教二乘外道
不垢不净。圆教不垢不净。破于三种之净。相
修句者。三种之净。修于圆教秘藏不垢不净。
三种不垢不净。修于圆教即染之净。相即句
者。圆教即染之净。即是秘藏不垢不净。秘藏
不垢不净。即是即染之净。今之妙观。即于染
心观四净土。既照寂光。岂异秘藏不垢不净
卷一 第 196c 页 T37-0196.png

者。何故韦提闻观净土。分證秘藏邪。应知
今净净于垢净。乃以垢净平等之理。而为于
净土。名偏义圆。斯之谓矣。但以机缘舍秽
心强。宜以净门净一切相。故今谈净与不垢
不净。全不相违。又复应知。取舍若极。与不取
舍亦非异辙。二喻。形端喻净因。了性净心。顺
理善行。影直喻果。四净土也。源浊喻秽因。迷
性垢心。违理恶行。流昏喻果。四秽土也。若翻
上喻。形曲影凹。自可喻于逆修因果。若翻下
喻。源净流清。亦自可喻顺修因果。今举二喻
各喻一种其义甚明。二故知下。就净示修。上
已对秽显于净相。故今就净而明修法。前示
二因。通云净心及以善行。此明修相。故的指
今十六妙观三种净业。于十六境不照三谛。
岂明妙观修三种福为三惑染。不称净业。
妙观是正。净业为助。正助合行。能感四种极
乐国土。得见三身弥陀世尊。文从互说。观论
生土。业论见佛。依正既俱。正助非隔。二然化
下。示文二。初示教兴二。初明兴由革凡之化。
要因近事。而为鸿渐。诠理之教。必藉机缘。方
得兴起。近事为渐通于诸化。今化别由杀逆
之事欲令众生厌浊世故。此教当机。是韦提
希。华言思惟。善修观故。二大圣下。明现土。
佛是极圣。故称为大。佛慈下被。名之曰垂。托
韦提请。布所證理。名乘机演法。曜玉相等者。
经云。尔时世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
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虽广示等
者。经云。十方妙国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
卷一 第 197a 页 T37-0197.png

白佛言。是诸国土虽复清净。我今乐生极乐
世界阿弥陀佛所。二使末下。示观相二。初总
标。使末俗等者。经云。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
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
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等。二落日下。别示
十六观法不出三类。即依报正报。及三辈往
生。今顺此三。撮要而示。文自为三。初依报。
初观落日状如悬鼓。令心坚住专想不移。此
有二意。一令观日心不驰散。二令心想正趣
西方。故云用标送想之方。次观清水。复想成
冰。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且令想冰。
冰想若成宝地可见。故云实表琉璃之地。次
示树观。而经但云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
具足。而无风吟天乐之事。乃取小本中语。成
今树观之文。故彼经云。微风吹动众宝行树。
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
作。故云共天乐而同繁。次示池观经云。有
八池水。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黄金为渠。
其摩尼水流澍华间。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
常无我。诸波罗蜜等。故云将契经而合响。二
观肉下。示正报。先明观音势至二菩萨观。以
此二观皆明肉髻故。经云。若有欲观观世音
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馀众相。
亦次第观之。势至。经云。顶上肉髻如钵头摩
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
事。馀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斯是如来
教示行者。想二大士观法之要也。此二菩萨。
次当补处。今为近侍。故云瞻侍者也。次示弥
卷一 第 197b 页 T37-0197.png

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
千相自然当现。岂非教示观法之门。故云念
毫相而睹如来也。三及其下。示三辈观。下疏
判云。观三品往生有二意。一令舍中下修上
品故。二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品故。此之二
意初策自行。次则观他。故今略叙。就策自行。
即修观行人功有浅深。致使往生相分三品。
故云及其瞑目告终等也。初明上品上生及
上品中生。以经明上生乘金刚台。中生坐紫
金台。故云上珍台也。次文成下。明上品下生。
经云。即见自身坐金莲华。文成印坏者。大经
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
成。以喻凡夫现在阴灭中有阴生。今借此文
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国阴生。须知垂终
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故也。成论明
极善极恶俱不经中阴。如𥎞矛离手也。上虽
三品但是上辈。次总示三辈往生之者。俱出
轮回。言随三辈者。非谓随他。盖是随己所修。
三辈行业皆能横截五道。永得不退也。大本
云。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道。五苦者。此方五
道俱不免苦。天道纵乐还堕恶趣故。二可谓
下。结叹观行。微行者。叹三种业。虽是身口运
为之善。今顺理修。皆成无作幽微无相之行
也。妙观者。叹十六观。虽托安养依正之境。
而皆称性绝待照之。即不思议圆妙观也。此
之观行能令修者达四净土。纵具见思而能
不退。诚为至极之道要妙之术。如此叹结意
令闻者尚之修之。不肖之徒。轻欺生死不求
卷一 第 197c 页 T37-0197.png

下。叙经宗体。心观者。经以观佛而为题目。疏
今乃以心观为宗。此二无殊。方是今观。良以
圆解全异小乘。小昧唯心佛从外有。是故心
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
托境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
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
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
心终日观佛。是故经目与疏立宗。语虽不同。
其义无别。又应须了。若观佛者。必须照心。若
专观心。未必托佛。如一行三昧直观一念。不
托他佛而为所缘。若彼般舟及此观法发轸
即观安养依正。而观依正不离心性。故曰心
观。须知此观不专观心内外分之。此当外观
以由托彼依正观故。是以经题称为观佛。若
论难易今须从易。法华玄云。佛法太高。众生
太广。初心为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心则
易。今此观法非但观佛。乃据心观。就下显高。
虽修佛观不名为难。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
在见佛。故得二说义匪殊途。又应了知。法
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
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
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
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
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如义例中。僻解师云。
四教中圆。唯论心具一切诸法。身色依报则
不论具。唯一顿顿方明三处皆具诸法。荆溪
论曰。四教中圆。何尝不云三处具法。禀今宗
者。若云心具色等不具。同彼谬立渐圆之见。
卷一 第 198a 页 T37-0198.png

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是故今家立于
唯色唯香等义。若其然者。何故经论多以一
心为诸法。总立观境邪。良以若观生佛等
境。事既隔异。能所难忘。观心法者近而复要。
既是能造。具义易彰。又即能观而为所照易
绝念故。妙玄云。三无差别观心则易。纵观他
境亦须约心。此经正当约心观佛也。实相为
体者。心观之宗。方能显发中道实相深广之
体。所以者何。若于心外而观佛者。纵能推理
但见偏真。即如善吉观佛法身。但證小理。今
约唯心。观佛依正当处显发中实之体。中必
双照三谛具足。故云。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
体。文特于此。举宗体者。成前叙观。显后叙
题。成前者。以叙观文虽具三观四土之义。语
且总略。恐失意者。谓但叙于同居净土观行
之意故。叙观毕。特示唯心妙观之宗。以显中
道实相之体。实相既是常寂光土。若谓十六
只观应佛依正之相。岂能显此实相寂光若
于十六用圆三观。尚能感得寂光极乐。岂不
能感三土极乐。以此成前乐邦。金宝等诸文
义。皆明四种净土因果也。显后者。行人若得
此宗体意。则知叙题能说之佛。所说观境徒
众依报。及以通名。如是诸义悉皆圆妙。非小
非偏。方是今经首题名字。叙观叙题两楹之
际。云乎宗体。其意在兹。三所言下。叙经题目
二。初别题七字。具含能说所说能观所观正
文释名备显其义。今序但明以胜摄劣揽别
为总。立题之意也。以十六境佛境最胜。故云
卷一 第 198b 页 T37-0198.png

主。若论依正。佛是正报。举正收依。则摄日
冰地树等六观也。若分徒主。佛是化主。述
主包徒。则摄观音势至三辈等九观也。故云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入正文以圆三观释
乎能观。以妙三身释所观佛。佛既总摄。馀十
五境。岂不一一皆是圆妙三谛三观邪。二经
者下。通题。儒经讲解。有兹二训。万代轨则。
故训法也。百王不易。故训常也。佛经亦然。十
界咸规。三世不易。复以由义而释于经。由佛
大圣金口。宣吐自證之法故。名为经。法华玄
义委解通名。当宗学人不可不究。二入文二。
初取义释题二。初标列。注云云者。令依诸部
明于通释五章之义妙玄最委。故彼文云。就
通作七番共解。一标章。二引證。三生起。四开
合。五科简。六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
起念心故。引證据佛语。起信心故。生起使不
杂乱。起定心故。开合料拣会异。等起慧心
故。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五心立成五
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解脱。略说七重
共意如此。今疏从略。但标五名也。
二随释五。初释名二。初标。二一切下释二。
初对通略示二。初就三处论通别三。初约一
化二。初释二。初示诸题具通别。他释经题皆
以经字为能诠教。馀字并是所诠之义。作此
分之。甚违佛旨。且人法譬皆是名字。岂非能
诠。那得一向属所诠义。经字不可一向属教。
如妙经云。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又
云。为佛护念植种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一
卷一 第 198c 页 T37-0198.png

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知见證理名为得经。
此二岂非以理为经。金光明云。十方诸佛常
念是经。岂令诸佛但念于教。此例盖多。不能
备引。故知诸师。以能诠所诠释众经题。失旨
之甚。今家皆用通别释题方无所失。二通则
下。明通别有三种。今解诸经通别二名。俱
是能诠俱是所诠。良以通别各自具于教行
理故。勿谓二名但在于教。须知通别自有教
名行名理名。如一别题。佛说是教。观即是行。
无量寿佛是理。岂非别教别行别理。以此三
别对于经字。即是通教通行通理今于三中。
初明教通别二。初正明一化通名者。顿说渐
说施权开权律论之外。皆名为经。故称通也。
别名者。别相乃多。今从三种。谓人法譬。单三
复三。并具足一以成七别。单三者。单人。如
阿弥陀经等。单法。如大般涅槃经等。单譬。如
梵网经等。复三者。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等。
法譬。如妙法莲华经等。人譬。如如来师子吼
经等。人法譬具足者。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
方便方广经等。以此七别与通。合标一代佛
法。二今经下。别指此经。本论一化。言此经
者。以明七别。此属单人。是故言也。虽属单人
而人自分。能说释迦。所说弥陀。以此二人而
为别目。经同一化。故曰通名。据有观字合是
人法。能从于所。以人兼之。故略不示。然分通
别。不同广释故未委悉。二为行下。行通别。诸
经有用一种之行而为别名。以对通名。经即
通行。若论别行。其数无量。卒难说尽。今以增
卷一 第 199a 页 T37-0199.png

智等。三如三观等。四如四念等。五如五根等。
六如六妙等。七如七觉等。八如八正等。九如
九禅等。十如十度等。乃至百千万亿无量行
也。此等别行皆趣涅槃。究竟四德略言常乐。
约趣涅槃别行即通。故为行经。彼释签中。乃
以因果判行通别。须知其意。非谓至果其行
方通。欲知意者。据各修因名为行别。约趣一
果。此别即通。斯乃别时论通。通时论别。岂唯
行尔。教理亦然。如以机应对教通别。佛以一
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各解则机别。一
音则应通。各解不离一音。一音不妨各解。如
金光明玄。以能诠文字为教通。以能诠所以
为教别。所以即是四悉檀也。一一悉檀皆用
文字。一一文字不离悉檀。如以名实对理通
别。多名不离一实。一实不妨多名。故三通别
皆悉同时。悉类乐中管色之韵。约声则通。
约曲则别。通别二用不相妨碍三理虽下。理
通别。名实相对名即是门。乃以四门彰一理
也。亦是事别而对理通。良以诸经多用一事
而彰于理。得理别名。如此经题以无量寿佛。
名为别理。以对通名经则通理。若于一化以
通别理解经题者。莫若四门以为别理。四门
者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四门名通。须
分四教。所谓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教
各开有等四门。四四乃成一十六门。诠于别
理成十六理。理尚非一。那得十六。然理无碍
能应诸门。犹彼虚空其体实非方圆大小。以
无碍故。故能随彼方圆等物成无量相。从无
卷一 第 199b 页 T37-0199.png

别无别不通。通别合标成一题目。二此约下。
结五时之内。一一经题皆具通别。若不用此
教行理判。徒分通别。全无所以也。然无量行
会一常乐。四教四门同诠一理若专方等未
堪此闻。乃是预取法华之意。跨节而谈。于佛
灭后。解释诸经不约法华宁穷一化。二更约
下。约一题。一化经目通别二名。具教等三关
涉既广。思修或难故。就即今所解经题。明教
行理。宛然可见。此三皆别。以对经字。即是三
通。故云任运有通别意。欲使行者。即此一题。
就说解教起能观行见真佛理。三更就下。约
一字。一题虽约而涉三名。今示一字。解行
證三悉得具足。此复为二。初就说字兼含释
题。中说字最可显于教行并理。故引释论所
行如所说句。以示说中含于行理。如者真如
也。如名不异。一真觉性。物成无殊。三际平
等。契此如理。方得心口说行不异。故金刚般
若云。云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法华云。诸法
空为座。处此为说法。事相解如。二物相似。以
为不异。理观解如。二物性一。方名不异。故释
经如是。三藏则以传佛所说。似水传瓶。名曰
文如。衍教不尔。通以二谛相即为如。别则唯
闻中道为如。圆以文字。性离为如。三教约此
方曰文如。论就理观心口理一。方得说行如
如不异。此令说者行契如理也。二佛即下。就
诸字互具释。佛复本源究竟觉体。非寂非照。
故属法身。观字即是清净智慧寂而常照。故
属般若。无量寿是自在神通。照而常寂。故属
卷一 第 199c 页 T37-0199.png

何。向就一字明教行理。虽约说字义具于三。
既约修辩。尚通前教。而又未明字字具三。
故今特用涅槃三德。对于诸字。乃彰诸字性
各具三。非前教人所能思说。良以三德性本
圆融。一一互具故。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
般若解脱。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解脱法
身。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三德
即是教行理三。般若是教。智在说故。解脱是
行。用从缘故。法身属理。是所显故。佛字既是
法身之理。即具二德及教行也。观字既属般
若之教。亦具二德及行理也。无量寿既是解
脱之行。亦具二德及理教也。若不然者。岂得
即一达三即三达一。问本以一字具教行理。
今何得以无量寿三字。方具于三。则不名为
约一字也。答以题诸字对三德释。斯是妙谈。
贵在得意。欲令行者知三德性遍一切处。一
字一句。一偈一品。一部一经。一时一化。乃至
一切依正色心。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一尘三
德不小。刹海三德不大。故引华严云。一中
解无量等也。若得此意。今之妙观有造修分。
应色一相可照三身。依报一尘即寂光土。故
十六观皆照三谛。其不信者则辜吾祖立兹
法矣。二于一下。约一字以校量三初正校量。
上穷妙旨。从广至狭。今校功德。从少至多。一
字尚诠大涅槃理。况一切经岂不圆遍。二故
经下。引经證。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三若不下。结今得。不明一字圆具三德。诸经
所说一句一题。受持功德无量无边。便成虚
卷一 第 200a 页 T37-0200.png

说自在若斯。二初释下。就别广明。置通释别
也。文四。初释佛字二。初正约佛名示六即二。
初翻名标示。梵云佛陀。华言觉者。即说教主。
别号称曰释迦牟尼通号有十。今举第九。故
标佛也。既是极果。即究竟觉。起信论云。觉心
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心即常住。名
究竟觉。此觉圆净无所对待。生佛依正镕融
总摄。十方三世亘彻无外。五住二死尽净无
馀。无量甚深永绝思议。强名妙觉。此之觉义
有六种即。即者是义。今释迦文。乃究竟是圆
净之觉。一切凡圣无不全体皆是此觉。虽全
体是。且迷悟因果其相不同。故以六种分别
此是。所谓理是。名字是。观行是。相似是。分
證是。究竟是。然若不知性染性恶。所有染恶
定须断破。如何可论全体是邪。全体是故。
免于退屈。六分别故。免于上慢。六不离即。即
不妨六。六即义成圆位可辩。问所言凡圣全
体即佛。为即自己当果之佛。为即释迦已成
之佛。答自己当果。释迦已成。二佛之体究竟
不别。故诸果佛为生性佛。迷则俱迷。见则俱
见。故己他佛于今色心。皆可辩于六即义也。
又复应知。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
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
初后。所谓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蜣。今释
教主。故就佛辩。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
法界。一一不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
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故蛣蜣等皆明六即。
二涅槃下。就觉广明六。初理即。六种即名皆
卷一 第 200b 页 T37-0200.png

顺修事。唯理性一纯逆修事。此逆顺事。与本
觉理体皆不二。其逆顺名自何而立。以知不
二。事皆合理。名之为顺。其不知者。事皆违理
故名为逆。名字等五。若浅若深。皆知皆顺。若
初理即唯迷唯逆。而迷逆事与其觉理。未始
暂乖。故名即佛。所以者何。良由众生性具染
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恶
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性故
得迷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业轮回
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理长劫不
知。不由不知。便非理佛。以全是故。名理即佛。
以不知故非后五即。然理即佛。贬之极也。以
其全乏解行證即。但有理性自尔即也。又理
即佛。非于事外指理为佛。盖言三障理全是
佛。又复应知。不名障即佛。而名理即佛者。欲
障后五有修德是。此之一位唯理性是也。又
障即佛。其名犹通。以后五人皆了三障即是
佛故。释此为三。初引诸经示即。初引大经迦
叶品云。众生即是佛。何以故。若离众生不得
三菩提故。如来性品。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
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
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
见。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
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乃至即于其
家掘出金藏。又云。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
眉间有金刚珠。与馀力士捔力相扑。而彼力
士以头触之。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
是珠所在。其处有疮。即命良医。欲自疗治。乃
卷一 第 200c 页 T37-0200.png

等。如来藏经十喻者。彼经十文。一法。九喻。
一是所喻。九是能喻。以所从能。故云十喻。一
法者。经云。佛告金刚慧苦萨。我以佛眼观一
切众生。贪瞋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
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
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
德相具足如我无异。于此文后。即举九事以
喻其法。各有长行重颂。一萎华佛身喻。二岩
蜂淳蜜喻。三糠绘粳米喻。四粪秽真金喻。五
贫家宝藏喻。六庵罗内实喻。七弊衣金像喻。
八贫女贵胎喻。九焦模铸像喻。弊帛者。经偈
云。譬如持金像行诣于他国。裹以秽弊物。弃
之在旷野。天眼见之者。即以告众人去秽现
真像。一切大欢喜。我天眼亦尔。观彼众生类。
恶业烦恼缠生厄备众苦。又见彼众生无明
尘垢中。如来性不动无能毁坏者。土模者。经
偈云。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像。愚者自外观
但见焦黑土。铸师量已冷。开模令质现。众秽
既已除。相好划然显。我以佛眼观。众生类如
是。烦恼淤泥中。皆有如来性。闇室下。复出涅
槃经云。如闇室中井。及种种宝。人亦知有。闇
故不见。有善方便。然大明灯照之得见。是人
终不生念是水及宝本无今有。涅槃亦尔。本
自有之。非适今也。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然智
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槃。今文但引闇井具
宝。以證理即。不取人亦知有等文。诸喻皆尔。
须知诸喻。理兼圆别。若言三障定覆佛性破
障方显。此犹属别。若全性成障。障即佛性。以
卷一 第 201a 页 T37-0201.png

即之喻。故如来藏喻止观显别。今文显圆。次
净名皆如。语尚涉通。今须圆解。次宝箧下卷
胜志菩萨。向佛说偈。己界及法界。众生界同
等。己界即心法。法界即佛法。佛以法界而为
体故。对众生界即成三法。心生在因佛法在
果。三无差别故云一界无别界也。二此是下。
就本觉明佛。前引诸经。虽云即佛。犹未的示
觉了之相。且指三障体全是理。今示此理。当
处照明。名为本觉。佛义成也。此自分二初正
示。言此是者。指上大经众生即佛。诸喻宝物。
净名皆如。宝箧法界。此等皆是本性圆智。非
三般若融即微妙。智不名圆。知一切法一一
含受一切诸法。全法是智。全智是法。待对斯
绝名圆觉诸法。诸法乃是生佛依正。三际十
方。此等时处。既全是智。何有一处一物一尘。
体不明了。然此明了非心意识所能及也。故
起信论本觉义云。心体离念无所不遍。等虚
空界本性明了。既其离念安以情求所谓不
思议智照等也。勿认六道漏心三乘證智而
为本觉明了之相。妙觉之觉方是理佛。全修
在性斯之谓欤。二虽五下遮情。情执者云。诸
有业缚无明惑暗。那言众生即是佛邪。故遮
之曰。虽业至无间。而皆当体是三解脱。虽见
思昏倒而本觉理未始不存惑业。全是性德
缘了佛性。岂可更坏理佛。刀不自伤故。二斯下。对四事辩理。世间常住者。即十法界三
十世间。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相
亦常。然世本代谢而言常者。以一切法即真
卷一 第 201b 页 T37-0201.png

常。斯谓情见。良以生法即性故。常住异灭法
即性故。常即性之常。非常无常不可思议。言
偏意圆。故可得云一生一灭无非中道。唯生
唯住。唯异唯灭。法华迹门显所證云。世间相
常住。于道场知已。本门乃云。如来如实知见
三界之相。非如非异。故知世间即是三界常
住。岂乖非如非异。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此
理秘妙。佛能明见故。故云灼然。今我智者成
秘妙观。虽是肉眼而名佛眼。能见秘藏亦云
灼然。故妙乐云。显露彰灼称为真秘真秘之
理即世相常。世相常故众生即佛。此理妙故。
有佛教化不益一毫。空过无佛不损一毫。五
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失之未始暂下。对此
四事示理佛也二如斯下。名字即。此至究竟
皆修德也。须论损益及以高下。言名字即佛
者。修德之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简。
收则耳历法音。不门明昧异全不闻。俱在此
位。简则未得圆闻。齐别内凡。尚属理即。以七
方便未解妙名。岂知即佛。此自分二。初带喻
示名字二。初不闻之失。理虽是佛全体在迷。
佛出不闻经名绝听。此乃却指但理之失也。
二若佛下。闻名之得。六即辩佛。故今名字
唯约三宝及十号也。无明长夜佛出令晓。阐
本智日乃识三宝照世光明。生死巨关无佛
长锁。佛能于此开甘露门。令知十号是常住
味。此光此味。乃从众生心性流出。还使众生
解此光味即本性佛。因说等者。却指贫女舍
宝喻也。初既不知家有宝藏。唯受贫苦。因示
卷一 第 201c 页 T37-0201.png

名有识知义。能知所知即名字佛。二故须下。
引人明即佛。梵云须达多。此云善施。亦曰给
孤独涅槃二十七云。舍卫有长者。名须达多。
为儿娉妇。诣王舍城。宿珊坛那舍。见彼长
者中夜而起。庄严舍宅。乃问。当请摩伽陀王
耶。答云。请佛。须达初闻身毛皆竖。复问。今
在何处。答曰。在迦兰陀精舍。须达思念欲见。
于时忽见光明如昼。寻道而出。城门自开。见
佛闻法證须陀洹。疏云。巨关。即城门也。今明
毛竖。即惊觉也。闻名生觉即本性佛。若论大
经追叙昔事。方證初果。验闻名时。未能解了
觉即本性。及前科中三宝十号。亦涉于小。
今约跨节取意而谈。五时示现身相名号说
法度人。乃至闻者一念微解。一一皆是全性
起修。当处无非本性佛法。如前一化增数诸
行。皆会圆常。四教四门。唯诠一理。不从跨
节焉消彼文。况文出涅槃。部已开会。故约惊
觉示名字佛。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