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七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5411
人物库2337
古籍库87289
活动2543
诗文库
国风·邶风(今河南省北部及与河北省接邻之地) (陆曰:郑云:“邶、鄘、卫者,殷纣畿内地名,属古冀州。自城而北曰邶,南曰鄘,东曰卫。卫在汲郡朝歌县,时康叔正封于卫。其末子孙稍并兼彼二国,混其地而名之。作者各有所伤,从其本国而异之,故有邶、鄘、卫之诗。”王肃同。从此讫《豳 七月》,十二国并变风也。邶,蒲对反,本又作“邶”,《字林》方代反。音百,字又作“”。)柏舟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
柏舟,亦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
无酒,以以游。(一章)

我心匪鉴,不可以
亦有兄弟,不可以
薄言,逢彼之怒。(二章)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不可卷也。
,不可也。(三章)

忧心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思之,(四章)

日居月,胡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思之,不能(五章)

按:柏舟五章,章六句。
国风·豳风(今陕西邠县一带) 七月(陆曰:豳者,戎狄之地名也。夏道衰,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而出居焉。其封域在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于汉属右扶风郇邑。周公遭流言之难,居东都,思公刘大王为豳公,忧劳民事,以此叙己志而作《七月》、《鸱鸮》之诗。成王悟而迎之,以致太平,故大师述其诗为豳国之风焉。)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七月九月授衣
一之日二之日
无衣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
同我妇子至喜。(一章)

七月九月授衣
春日,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
女心公子同归(二章)

七月八月
,取彼
以伐远扬女桑
七月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为公子裳。(三章)

四月五月
八月十月陨萚
一之日,取彼狐,为公子
二之日其同,载武功
言私其豵,献于公。(四章)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九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鼠,塞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五章)

六月七月葵及八月枣。
十月,为此春酒,以寿
七月八月九月
,食我农夫(六章)

九月圃,十月
黍稷穋,
嗟我农夫,我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宵尔
亟其乘屋,其始百谷(七章)

二之日冲冲三之日纳于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十月
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称彼兕寿无疆(八章)
按:七月八章,章十一句。
使执讯与赵盾 春秋郑国 · 公子归生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
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事于执事
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
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
八月,寡君又往朝。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
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
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
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
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
敝邑有亡,无以加焉。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
又曰:「鹿死不择音」。
小国之事大国也。
德,则其人也;
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修,彡改鱼】,唯执事命之。
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齐。
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地楚。
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
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左传》文十七年)
下令恤军士死者高帝四年七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汉书·高纪》上)
更议著令 西汉 ·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八
吏及诸有秩受其官属所监、所治、所行、所将,其与饮食计偿费,勿论。
它物,若买故贱,卖故贵,皆坐臧为盗,没入臧县官
吏迁徙免罢,受其故官属所将监治送财物,夺爵为士伍,免之。
无爵,罚金二斤,令没入所受。
有能捕告,畀其所受臧(《汉书·景纪》:元年七月廷尉信与丞相议。)
济北吏民诏文帝三年七月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逆。
济北吏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城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
王兴居去来者,亦赦之(《汉书·文纪》)
议著令诏景帝元年七月 西汉 · 汉景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二
吏受所监,临,以饮食免,重。
受财物,贱买贵卖,论轻。
廷尉丞相更议著令(《汉书·景纪》)
雨雹对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四
元光元年七月京师雨雹,鲍敞问董仲舒曰:「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
仲舒曰:「阴气胁阳气,天地之气,阴阳相半,和气周回,朝夕不息。
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
故谓之正阳之月。
阴德用事,则和气皆阴,建亥之月是也。
故谓之正阴之月。
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
疑于无阳,故谓之阳月
诗人所谓『日月阳止』者也。
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
十月以后,阳气始生于地下,渐冉流散,故言息也。
阴气转收,故言消也。
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纯阳用事。
四月以后,阴气始生于天下,渐冉流散,故云息也。
阳气转收,故言消也。
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纯阴用事。
二月八月,阴阳正等,无多少也。
以此推移,无有差慝,运动抑扬,更相动薄,则熏蒿歊蒸,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
气上薄为雨,不薄为雾,风其噫也,云其气也。
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
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
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
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
其寒月则雨凝于上,体尚轻微,而因风相袭,故成雪焉。
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雨,下凝为冰,霰雪是也。
雹霰之至也,阴气暴上,雨则凝结成雹焉。
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
雨不破块,润叶津茎而已。
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
电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
雾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
雪不封条,淩殄毒害而已。
雪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
露则结味而成甘,结润而成膏。
此圣人之在上,则阴阳和风雨时也。
政多纰缪,则阴阳不调,风发屋,雨溢河,雪至牛目,雹杀驴马。
此皆阴阳相荡而为祲沴之妖也」。
敞曰:「四月无阴,十月无阳,何以明阴不孤立,阳不独存邪」?
仲舒曰:「阴阳虽异,而所资一气也。
阳用事,此则气为阳;
阴用事,此则气为阴。
阴阳之时虽异,而二体常存,犹如一鼎之水,而未加火,纯阴也。
加火极热,纯阳也。
纯阳则无阴,息火水寒,则更阴矣。
纯阴则无阳,加火水热,则更阳矣。
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
但是阳家用事,阳气之极耳。
麦枯,由阴杀也。
建亥之月为纯阴,不容都无复阳也。
但是阴家用事,阴气之极耳。
始生,由阳升也。
其著者,葶苈死于盛夏,款冬华于严寒,水极阴而有温泉,火至阳而有凉焰,故知阴不得无阳,阳不容都无阴也」。
敞曰:「冬雨必暖,夏雨必凉,何也」?
曰:「冬气多寒,阳气自上跻,故人得其暖,而上蒸成雪矣。
夏气多暖,阴气自下升,故人得其凉,而上蒸成雨矣」。
敞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曰:「然,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敞曰:「月中何日」?
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
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
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
敞曰:「然则未至一日,其不雨乎」?
曰:「然,颇有之,则妖也。
和气之中,自生灾沴,能使阴阳改节,暖凉失度」。
敞曰:「灾沴之气,其常存邪」?
曰:「无也,时生耳。
犹乎人四支五脏,中也有时。
及其病也,四支五脏皆病也」。
敞迁延负墙,俛揖而退(《古文苑》)
卫士罢苑马诏建元元年七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卫士转置送迎二万人,其省万人。
罢苑马,以赐贫民(《汉书·武纪》)
策废陈皇后元光五年七月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四
皇后失序,惑于诬祝,不可以承天命。
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汉书·外戚传》)
止出马诏始元四年七月 西汉 · 汉昭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五
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
往时令民共出马,其止勿出。
诸给中都官者,且减之(《汉书•昭纪》)
立毋波为钩町王诏始元六年七月 西汉 · 汉昭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五
钩町侯毋波率其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毋波为钩町王。
大鸿胪广明将率有功,赐爵关内侯食邑(《汉书•昭纪》)
霍禹等诏地节四年七月 其一 西汉 · 汉宣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五
乃者东织室令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霍云谋为大逆,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冀其自新。
大司马博陆侯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婿度辽将军范明友、长信少府邓广汉中郎将任胜,骑都尉赵平长安男子冯殷等谋为大逆。
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谋毒太子,欲危宗庙。
逆乱不道,咸服其辜。
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汉书•宣纪》)
霍禹等诏地节四年七月 其二 西汉 · 汉宣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五
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云谋为大逆,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冀其自新。
大司马博陆侯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子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婿谋为大逆,欲诖误百姓。
赖祖宗神灵,先发得,咸伏其辜,朕甚悼之。
诸为霍氏所诖误,事在丙申前,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
男子张章先发觉,以语期门董忠,忠告左曹杨恽侍中金安上
召见对状,后章上书以闻。
侍中史高金安上建发其事,言无入霍氏禁闼,卒不得遂其谋,皆雠有功。
博成侯忠高昌侯恽平通侯安上都成侯高乐陵侯(《汉书•霍光传》。案此与《宣纪》所载互有详略,故并录之。)
上书言齐郡新井 西汉 · 刘京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一
七月中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一暮数梦,曰:「吾,天公使也。
天公使我告亭长曰:『摄皇帝当为真』。
即不信我,此亭中当有新井」。
亭长晨起视亭中,诚有新井(《汉书·王莽传》上)
条灾异封事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法不谨,乃复蒙恩。
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征表为国。
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圳亩,犹不忘君,谆谆之义也。
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未报乎!
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
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
故箫《韶》九成,而凤皇来仪;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四海之内,靡不和宁
及至周文,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
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
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言四方皆以和来也。
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釐麰」。
釐麰,也,始自天降。
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下至幽、厉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诗人疾而忧之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诗》曰:「歙歙訾訾,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强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谗诉,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谗口嗷嗷」!
当是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曰:「朔月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
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其《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言民以是为非,甚众大也。
此皆不和,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自此之后,天下大乱,篡杀殃祸并作,厉王奔彘,幽王见杀。
至乎平王末年,鲁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于鲁,而《春秋》为讳。
不言来奔,伤其祸殃自此始也。
是后尹氏世卿而专恣,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
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陀二,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
长狄入三国,五石陨坠,六《鸟儿》退飞,多麋,有蜮、蜚,鸲鹆来巢者,皆一见。
昼冥晦。
雨木冰。
李梅冬实。
七月霜降,草木不死。
八月杀菽。
大雨雹。
雨雪雷霆,失序相乘。
水、旱、饥、蝝螽、螟蜂午并起。
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
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
伐其郊;
郑伤桓王
戎执其使;
卫侯朔召不往,齐逆命而助朔;
五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
遂至陵夷,不能复兴。
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今陛下开三代之业,招文学之士,优游宽容,使得并进。
今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章交公车,人满北军。
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诉,转相是非。
传授增加,文书纷纠,前后错缪,毁誉浑乱。
所以营或耳目,感移心意,不可胜载。
分曹为党,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进者,治之表也;
正臣陷者,乱之机也。
乘治乱之机,未知孰任,而灾异数见,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于朝,羽翼阴附者众,辐凑于前,毁誉将必用,以终乖离之咎。
是以日月无光,雪霜陨,海水沸出,陵谷易处,列星失行,皆怨气之所致也。
夫遵衰周之轨迹,循诗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致雅颂,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
初元以来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
夫有《春秋》之异,无孔子之救,犹不能解纷,况甚于《春秋》乎?
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
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
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
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
故《易》有《否》《泰》。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
否者,闭而乱也。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泰。
泰者,通而治也。
《诗》又云「雨雪麃麃,见晛聿消」,与《易》同义。
昔者鲧、共工、公兜与舜、禹杂处尧朝,周公并居周位,当是时,叠进相毁,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
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故以大治,荣华至今。
孔子与季、孟皆仕于鲁,李斯与叔孙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故以大乱,污辱至今。
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
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守善笃也。
《易》曰:「涣汗其大号」。
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
用贤未能三旬而退,是转石也。
《论语》曰:「见不善如探汤」。
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
故出令则如反汗,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
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
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
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诚足愠也。
孔子颜渊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
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为比周。
何则?
忠于为国,无邪心也。
故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易》曰:「飞龙在天,大人聚也」。
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故汤用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
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訾訾,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
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
今以陛下明知,诚深思天地之心,迹察两观之诛,览《否》《泰》之卦,观雨雪之诗,历周唐之所进以为法,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
臣幸得托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窃推《春秋》灾异,以效今事一二,条其所以,不宜宣泄。
臣谨重封昧死上(《汉书·楚元王交附传》:更生周堪张猛在位,几己得复进,惧其倾危,乃上封事谏。)
因邮上封事 西汉 · 京房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四
臣前据补以六月中言遁卦不效,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
至其七月,涌水出。
臣弟子姚平谓臣曰:「房可谓知道,未可谓信道也。
房言灾异,未尝不中,今涌水已出,道人当逐死,尚复何言」?
臣曰:「陛下至仁,于臣尤厚,虽言而死,臣犹言也」。
又曰:「房可谓小忠,未可谓大忠也。
秦时赵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而死,威自此成,故秦之乱,正先趣之」。
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
惟陛下毋使臣涌水之异,当正先之死,为姚平所笑(《汉书·京房传》:未发,上令阳平侯凤承制,止无乘传奏事。意愈恐,去至新丰,因邮上封事。)
又诏初元二年七月 西汉 · 汉元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七
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
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
今秋颇伤,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杀人民。
阴阳不和,其咎安在?
公卿将何以忧之?
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书·元纪》)
贬徙赵太后元寿二年七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皇太后昭仪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
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
皇太后孝成皇后,徙居北宫(《汉书·外戚·孝成赵皇后传》:哀帝崩,王莽白太后,诏有司。)
傅皇后退居桂宫元寿二年七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定陶共王太后与孔乡侯晏同心合谋,背恩忘本,专恣不轨,与至尊同称号,终没,至乃配食于左坐,悖逆无道。
今令孝哀皇后退就桂宫(《汉书·外戚·孝哀傅皇后传》:哀帝崩,王莽白太皇太后下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