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十六卷目录

 东镇沂山之神部汇考
  上古〈黄帝有熊氏一则〉
  周〈总一则〉
  汉〈武帝泰初一则〉
  梁〈总一则〉
  北齐〈总一则〉
  隋〈高祖开皇一则〉
  唐〈总一则 元宗天宝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明〈太祖洪武三则 穆宗隆庆一则〉
皇清〈顺治二则 康熙一则〉
 东镇沂山之神部艺文〈诗〉
  沂山           明乔宇
 南镇会稽山之神部汇考
  夏后氏〈禹一则〉
  周〈总一则〉
  秦〈始皇一则〉
  北齐〈总一则〉
  隋〈高祖开皇一则〉
  唐〈总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天宝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穆宗隆庆一则〉
 南镇会稽山之神部艺文
  游南镇记        明沈纯中
 南镇会稽山之神部外编
 西镇吴山之神部汇考
  周〈总一则〉
  秦〈始皇一则〉
  隋〈高祖开皇二则〉
  唐〈总一则 元宗天宝一则 肃宗至德一则〉
  后唐〈废帝清泰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神宗元丰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西镇吴山之神部艺文〈诗〉
  吴山          明田立家
  吴山           邢云路
  吴山           姚孟昱
 西镇吴山之神部纪事
 北镇医无闾山之神部汇考
  周〈总一则〉
  梁〈总一则〉
  北齐〈总一则〉
  隋〈高祖开皇二则〉
  唐〈总一则 元宗天宝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成宗大德一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英宗正统一则 天顺一则 宪宗成化一则 孝宗弘治一则 武宗正德二则 世宗嘉靖四则〉
皇清〈顺治一则 康熙一则〉
 北镇医无闾山之神部艺文一
  建北镇庙敕        明成祖
  重修北镇庙记       胡景荣
 北镇医无闾山之神部艺文二〈诗〉
  谒北镇祠        明许宗鲁
 中镇霍山之神部汇考一
  陶唐氏〈尧一则〉
  宋〈世祖大明一则〉
  梁〈总一则〉
  北齐〈总一则〉
  隋〈高祖开皇一则〉
  唐〈元宗天宝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徽宗政和一则 宁宗嘉定一则 理宗淳祐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一则〉
  明〈太祖洪武三则 成祖永乐一则 代宗景泰二则 武宗正德一则 世宗嘉靖四则〉
皇清〈康熙一则〉
 中镇霍山之神部汇考二
  水经注〈汾水〉
  山西通志〈山川〉
  赵城县志〈山川〉
 中镇霍山之神部艺文一  祭告中镇文        明太祖
  祭霍山文          代宗
  又
  祭霍山文          武宗
  祭霍山文          世宗
  又
  又
  敕赐中镇记        杨莹然
 中镇霍山之神部艺文二〈诗〉
  中镇庙留题       宋王惟正
  题中镇庙         明刘珏
  前题            胡谧
  祭中镇有感         徐珵
  谒霍山中镇         褚相
 中镇霍山之神部纪事
 东渎淮水之神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宣帝神爵一则〉
  梁〈总一则〉
  唐〈总一则 元宗天宝一则〉
  宋〈太宗太平兴国一则 真宗大中祥符一则 仁宗康定一则〉
  金〈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元〈世祖至元二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穆宗隆庆一则〉
 东渎淮水之神部汇考二
  礼记〈王制〉
  晋书〈天文志〉
 东渎淮水之神部艺文一
  祭淮文         隋薛道衡
  封淮渎文         唐元宗
  重修淮渎长源公庙记    宋路振
  淮渎庙碑记        明唐龙
 东渎淮水之神部艺文二〈诗〉
  淮渎庙和柳地官韵     明云厓
 东渎淮水之神部纪事
 东渎淮水之神部杂录

神异典第二十六卷

东镇沂山之神部汇考

上古

黄帝有熊氏封东泰山。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
〈注〉丸,一作凡。地理志曰丸山在琅邪朱虚县。

《汉书·郊祀志》:黄帝封东泰山。
〈注〉东泰山在琅邪朱虚界,中有小泰山是。

《路史·后纪》:黄帝有熊氏东薄海禅凡山。
〈注〉十道志沂山,县之沂山也。郡国志云:黄帝封泰山,禅凡山,即此。

周制望祭东镇于东郊。
《周礼·春官》: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订义〉郑锷曰: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亦如五帝,因其方而为之兆也,岳镇神之最尊者也,故为兆域。

武帝泰初二年,祀东泰山。
《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郊祀志》:泰初二年,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

梁北郊沂山从祀。
《隋书·礼仪志》云云。

北齐

北齐以沂镇从祀方泽。
《隋书·礼仪志》:后齐制方泽,夏至之日,禘昆崙皇地祇于其上,沂镇从祀。

高祖开皇十四年,诏立东镇神祠。
《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礼仪志》:开皇十四年闰七月,诏东镇沂山,就山立祠,并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扫。

唐制岁祀东镇于沂州。
《唐书·礼乐志》:五岳、四镇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镇沂山于沂州。
元宗天宝十载,封东镇为东安公。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十载正月癸丑,加海镇封号,分遣人祭。
《文献通考》:天宝十载,封沂山为东安公。

太祖乾德六年,诏祭东镇沂山。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乾德六年,诏祭四镇准唐《开元礼》
《图书编》:宋初缘旧制,乾德六年,有司定祠,官所奉止四岳。今案祭典请祭东镇沂山于沂州,从之。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以立春日祀东镇于沂州。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其后,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
徽宗政和三年,封沂山为王。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沂山旧封东安公,政和三年封王。

世宗大定四年,诏以立春,祀东镇于益都府,其封爵仍唐、宋之旧。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章宗明昌 年,封沂山为东安王。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沂山为东安王。每岁遣使奉祀。

世祖至元三年夏四月,定祀沂山于益都府界。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正月,土王日祀沂山于益都府界。
成宗大德二年三月壬子,诏加封东镇沂山为元德东安王,岁时与岳渎同祀,著为令式。
《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太祖洪武三年,正东镇神号。
《春明梦馀录》: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镇海渎称号,东镇称东镇沂山之神。
洪武七年,令东镇沂山,山东青州府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未几以诸神从祀南郊省春祭。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定东镇祀典。
《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著令凡五镇致祭去处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择日致祭,祭东镇则称东镇沂山之神。
穆宗隆庆三年八月,以洪水为患命巡抚。山东都御史姜廷颐祭东岳山,东镇沂山之神。
《续文献通考》云云。

皇清

顺治八年按《临胊县志》:顺治八年四月七日,遣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管工部左侍郎,事刘昌致祭于东镇沂山。
顺治十八年
《临朐县志》:顺治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遣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一级左敬,祖致祭于东镇沂山。
康熙六年按《临朐县志》:康熙六年八月十七日,遣内秘书院学士刘芳躅,致祭于东镇沂山。

东镇沂山之神部艺文〈诗〉

《沂山》明·乔宇

岱岳西来海向东,屹然方镇一何雄。山川自与封疆限,云雨能收造化功。翠巘入空高落雁,玉泉垂阔下成虹。明廷忧旱来香币,六事都归一念中。

南镇会稽山之神部汇考

夏后氏

禹禅会稽。
《史记·夏本纪》不载。 按《封禅书》:禹封泰山,禅会稽。

周制望祭南镇于南郊。
《周礼·春官》: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订义〉郑锷曰: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亦如五帝,因其方而为之兆也。岳镇神之最尊者也,故为兆域。

始皇二十六年,令祠官祀东镇会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载。 按《封禅书》: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殽以东,曰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冬赛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圭币各异。〈按《本纪》秦并天下在二十六年。〉

北齐

北齐以会稽镇从祀方泽。
《隋书·礼仪志》:后齐制方泽,夏至之日,禘昆皋皇地祇于其上,会稽镇从祀。

高祖开皇十四年,诏就会稽山,立南镇祠。
《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绍兴府志》:开皇十四年,诏会稽等山,并就山立祠。

唐制岁祭南镇会稽于越州。
《唐书·礼乐志》:五岳、四镇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南镇会稽于越州。
元宗开元十四年,封南镇为永兴公。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浙江通志》:开元十四年,封四镇山为公,会稽曰永兴公,有南镇永兴公祠。
天宝十载,加南镇封号。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十载正月癸丑,加海镇封号,分遣人祭。

太祖乾德六年,诏祭南镇会稽。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玉海》:乾德六年,诏祭四镇准唐《开元礼》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以立夏日,祀南镇会稽于越州。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其后,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
徽宗政和 年,封永兴公为永济王。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会稽旧封永兴公,政和封永济王。

世宗大定四年,诏以立夏,祭南镇会稽于河南府。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定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立夏,望祭南镇会稽山于河南府。其封爵仍唐、宋之旧。
章宗明昌 年,封会稽山为永兴王。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会稽山为永兴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驿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

世祖至元三年,定岁祀会稽山于河南府界。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三月南岳、镇、海渎,土王日遥祭会稽山于河南府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
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会稽为昭德顺应王。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二年三月壬子,诏加封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岁时与岳渎同祀,著为令式。

太祖洪武三年,正南镇神号。
《大政记》:洪武三年六月癸亥,诏岳镇海渎并去前代所封名。号皆以山水本名称某神南镇称南镇会稽山之神。
洪武七年,令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府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
《明会典》云云。
穆宗隆庆三年八月,以洪水为患,命巡抚都御史谷中虚祭东海南镇会稽之神。
《续文献通考》云云。

南镇会稽山之神部艺文

《游南镇记》明·沈纯中

《职方氏》东南之州曰扬州,其薮曰具区,其山曰会稽,谓之南镇,以其能兴云雨,施润泽,镇一方之民。礼望秩于山川,小宗伯四望于四郊,郑元谓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也。盖天子方望之祀,无所不通,为岳镇海渎之在诸侯,祭其封内名山大川也。秦罢封建岳渎之祭,皆领于祠官。自殽以东名山五而会稽与焉。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圭币各异,春泮冻秋涸冻各赛祷祠。宣帝时,始有使者持节以祠之礼,由魏及隋岳镇海渎皆即其地立祠,命有司致祭唐宋之制。命本界刺史县令祠之元,遣使分祀。国初稽古以夏至日祀方泽五岳五镇,从祀五岳在东,五镇在西,用纯犊一帛五笾,豆八簠簋,各二三年罢神之封号,而止曰南镇会稽山之神,依古定制也。乃命都督孙遇仙等一十八人,分祭五岳五镇海渎之神。九年分遣国子生周渭等往修祠宇,命江阴侯吴良祠南镇夫会稽素沃饶钜丽甲于东南,且人材特盛咸以为山岳之灵所钟也。然神为南镇,将尽南方之民,而庇之,则江淮闽浙皆其所佑也。功大者其典隆,是以历代禋祀加虔罔。敢失礼而岂其独厚,此一郡之民,戊戌岁余读书越之戢。山暇时遂与同人游,会稽神甚,灵爽占梦者竞祈焉。其应如响山,有夏后禹之陵,圣王之墓也。亦领于祠官山之草木,俱翳蔚蒙笼葱翠如幕。虽盛夏不见旭日也,游者堪憩息焉。祠有古松数十株,顶皆诘屈轮囷如偃。盖盖数百岁矣,兹山也。遥望之则凡越之岩,嶂峰峦皆趋向焉。洵灵之所栖也。同游者为游子士林,亦稽古好文之士也,既归而为之记。

南镇会稽山之神部外编

《遁甲开山图》:禹治水至会稽,宿于衡岭。宛委之神奏玉匮之书十二卷以授禹,禹未及持之,四卷飞入泉,四卷上天,禹得四卷,开而视之,乃《遁甲开山图》,因用以治水,讫乃缄书于洞穴。

西镇吴山之神部汇考


周制望祭西镇于西郊。
《周礼·春官》: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订义〉郑锷曰: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亦如五帝,因其方而为之兆也,岳镇神之最尊者也,故为兆域。

始皇二十六年,令祠官春秋祀吴岳。
《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载。 按《封禅书》: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自华以西,名山曰吴岳。春秋泮涸祷赛,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圭币各异。〈按《本纪》秦并天下在二十六年。〉

高祖开皇十四年,诏立西镇神祠。
《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礼仪志》:开皇十四年闰七月,诏西镇吴山,就山立祠,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扫。
开皇十六年正月,准西镇吴山造神庙。
《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礼仪志》云云。

唐制岁祭西镇吴山于陇州。
《唐书·礼乐志》:五岳、四镇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西镇吴山于陇州。
元宗天宝十载,封西镇吴山为成德公,遣使致祭。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二月己亥,遣大理少卿李贞祭吴岳山成德公,取二月十七日庚子祭。
《文献通考》:天宝十载,封吴山为成德公。
肃宗至德 年,封西镇为天岳王。
《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陇州志》:至德乾元间,封吴山为天岳王。

后唐

废帝清泰二年,封西镇为应灵王。
《五代史·废帝本纪》不载。 按《陇州志》云云。


太祖乾德六年,遣使奉衣、冠、剑、履,送西镇吴岳庙。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以立秋日,祀西镇于陇州。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其后,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
神宗元丰八年,封吴山为王。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吴山旧封成德公,元丰八年封王。

世宗大定四年,诏以立秋,祭西镇吴山于陇州。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定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立秋,祭西镇吴山于陇州。其封爵仍唐、宋之旧。
章宗明昌 年,封吴山为成德王。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吴山为成德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驿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

世祖至元三年,定岁祀吴山于陇县界。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七月西岳、镇、海渎,土王日祀吴山于陇县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
成宗大德二年,诏加封西镇为成德永靖王。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二年三月壬子,诏加封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岁时与岳渎同祀,著为令式。

太祖洪武三年,正西镇神号。
《大政纪》:洪武三年六月癸亥,诏岳镇海渎,并去前代所封名号,皆以山水本名称某神,西镇称西镇吴山之神。
洪武七年令西镇吴山陕西陇州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未几以诸神从祀南郊省春祭。
《明会典》云云。

西镇吴山之神部艺文〈诗〉

《吴山》明·田立家

巍峨神岳镇西都,汉畤秦封此奥区。鳌戴五峰连地轴,龙湫百道落天吴。村翁报事春秋肃,圣代明禋礼数殊。我亦升中乞昭贶,四维千载巩皇图。

《吴山》邢云路

午夜心斋持瓣香,清晨上殿肃趋跄。天门伐鼓开阊阖,王子吹箫引凤凰。呼吸有诚通帝座,晶荧无语下金皇。五风十雨昭灵贶,愿乞神功福下方。

《吴山》姚孟昱

大地由来神所司,灏灵吴岳独雄兹。每向空中旋造化,还从冥里运希夷。雨泽渥沾青野足,烟霞深锁碧峦奇。陇西胜概名千古,别是乾坤一奥基。

西镇吴山之神部纪事

《陇州志》:吴山灵应峰下有湫池,值岁暵旱,乡民祷之,灵雨辄应。

北镇医无闾山之神部汇考


周制望祭北镇于北郊。
《周礼·春官》: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订义〉郑锷曰: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亦如五帝,因其方而为之位也,岳镇神之最尊者也,故为兆域。

梁北郊医无闾山从祀。
《隋书·礼仪志》云云。

北齐

北齐以医无闾山从祀方泽。
《隋书·礼仪志》:后齐制方泽,夏至之日,禘昆崙皇地祇于其上,医无闾山从祀。

高祖开皇十四年,诏立北镇神祠。
《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礼仪志》:开皇十四年闰七月,诏北镇医无闾山,就山立祠,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扫。
开皇十六年正月,又诏北镇于营州,就山立祠。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礼仪志》云云。

唐制:岁祭北镇医无闾于营州。
《唐书·礼乐志》:五岳、四镇岁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祭北镇医无闾于营州。
元宗天宝十载,封北镇为广宁公。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正月,制曰:五岳、四渎及诸镇山宜令专使分往致祭,二月乙亥,分遣范阳郡司马毕悦祭医无闾山广宁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祭。
《文献通考》:天宝十载,封医无闾山为广宁公。

太祖乾德六年,定祭北镇于北岳祠。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图书编》:乾德六年,有司请祭北镇,从之。此后望祭北镇于定州北岳祠。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以立冬祀北镇于定州。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其后,立冬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并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
徽宗政和三年,封医巫闾为王。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医巫闾旧封广宁公,政和三年封王。

世宗大定四年,诏以立冬祭北镇医巫闾山于广宁府。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定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立冬,祭北镇医巫闾山于广宁府。其封爵仍唐、宋之旧。
章宗明昌 年,封医巫闾山为广宁王。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医巫闾山为广宁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驿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

世祖至元三年,定岁祀医巫闾于广宁路界。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十月北岳、镇、海渎,土王日祀医巫闾于辽阳广宁路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
成宗大德二年,加封北镇为贞德广宁王。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二年三月壬子,诏加封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岁时与岳渎同祀,著为令式。

太祖洪武三年,正北镇神号。
《春明梦馀录》: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镇海渎称号,称北镇医巫闾山之神,去前代所封名号。
洪武七年,定北镇祀典。
《明会典》:洪武七年,定岳镇海渎祀典,北镇医巫闾山辽东祭,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未几以诸神从祀南郊,省春祭。
英宗正统九年,以旱,遣吏科给事中姚夔祭告北镇。
天顺元年,以复辟,遣翰林院编修李本致祭北镇。
按以上俱《全辽志》云云。
宪宗成化十三年,以灾疹,遣巡抚辽东右副都御史陈钺致祭北镇。
《全辽志》云云。
孝宗弘治六年,以少雨,遣巡抚辽东右副都御史张岫致祭北镇。
《全辽志》云云。
武宗正德元年,以即位,遣中书舍人尹梅致祭北镇。正德六年,以平宁濠,遣山东布政司经历张敏德祭告北镇。
按以上俱《全辽志》云云。
世宗嘉靖元年,以嗣统,遣彭城伯张钦致祭北镇。
嘉靖十七年,以立储,遣巡抚辽东右副都御史刘漳祭谢北镇。
嘉靖四十年,以生辰,遣巡抚辽东右佥都御史吉澄祭北镇。
嘉靖四十三年,以生辰,遣巡抚辽东右副都御史王之诰祭北镇。
按以上俱《全辽志》云云。

皇清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八年,以亲政遣官祭



渎,一差辽东祭
北镇。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
皇上亲政。七月,遣官祭告



渎等八处,广宁镇一,陵一,遣官一员。

北镇医无闾山之神部艺文一

《建北镇庙敕》明成祖

北镇医无闾山之神自昔灵应,彰显而为国佑民,厥绩尤著,独其庙宇,至今弗克修治。朕心惓切,夙夜弗怠,敕至尔等择日兴工建立祠宇,饬严祀事以称朕崇仰之意,故敕。

《重修北镇庙记》胡景荣

《春秋传》曰:国主山川,山川何灵乎尔。而国主之也。太乙分而为天地高也,明也,博也,厚也,其如此而已。固堪舆之淑气也,其矗焉而奕大,搆焉而孕秀,弥焉而莫可纪,极焉者,孰主张是耶。苟不固天地之气,不凝焉,说山川者莫辨乎。诗其曰:惟岳降神,言甫侯申伯之所自也。其曰:奕奕梁山,言韩侯受命之始也。其曰:天作高山,言太王迁岐之终也。而记亦谓山川能降时雨,于乎,莫秀乎人而能呈其祥,莫尊乎天而能发其秘,谓国主之也。固宜古之圣王,相视原隰,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制名修礼,以镇天下,是故均五方则有五岳之名,镇诸州则有诸山之名。不然为山川者不少矣,而奚取于今之著耶。此舜禹之所经承而古今之所不变也。广宁军之西故有医无闾山,舜封之以镇幽州,历代因之,第其号也,或王之或公之。其祭也,或侯伯之或子男之,礼隆而义未安,故我太祖诏釐正之,止称北镇医无闾山之神。是故欲报其功也,尊其称而不过欲,妥其神也。崇其寝而不亵欲,节其祀也。时其享而不渎,其文简而核,其制隆而辨,其礼协诸义而当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达天地仁鬼神之大端也。故曰:惟圣人为能制礼。岁丁未春会大中丞胡公、宗明大将军戴公、廉大柱史李君廷松胥膺简命莅兹东土。夏大旱,相与斋祓,率属雩于北庙,中丞公及门曰:窦矣弗墉,何以守。及庭曰:圯矣弗精,何以承。及堂曰:穹矣弗涂,何以妥。佥曰:俞越三日雨,民大悦,及秋詹时日度有司计徒庸有众丕作,适景荣使于辽,因眺望焉,乃摭其大较若此。若夫封号之异,堂寝之详,祀礼之节,崒嵂之奇,灵爽之神,则先正诸记尽矣,庸何言。

北镇医无闾山之神部艺文二〈诗〉

《谒北镇祠》明·许宗鲁

名山秩望古三韩,戒晓斋心展璧坛。观阙海光摇远霁,塞垣风力殿馀寒。功齐五岳威灵久,品视三公礼数宽。一统华夷归镇静,明禋千载奉祠官。

中镇霍山之神部汇考一

陶唐氏

帝尧命舜摄位,封霍为镇。
《书经·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
〈蔡传〉封,表也。每州封表一山,以为一州之镇也。

《路史·后纪》:帝舜有虞氏以四仲巡四守,至于方岳燔望告至秩山川,中祀大霍山,贡夏伯羲伯之乐。按《霍州志》:虞舜肇十二州冀为诸州,首封霍为镇,后始州焉。
宋世祖大明七年,定祭霍山之仪。
《宋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明七年六月丙辰,有司奏:诏奠祭霍山,未审应奉使何官。用何牲馔。进奠之日,又用何器。殿中郎丘景先议:修祀川岳,道光列代;差秩圭璋,义昭联册。但业旷中叶,仪漏典文。寻姬典事继宗伯,汉载持节侍祠,血祭霾沈,经垂明范,酒脯牢具,悉有详例。又名山著圭币之异,大冢有尝禾之嘉。山海祠霍山,以太牢告至,此准酌记传,其可言者也。今皇风缅畅,辉祀通岳,愚谓宜使太常持节,牲以太牢之具,羞用酒脯时谷,礼以赤璋纁币。又鬯人之职,凡山川四方用脤,则盛酒当以蠡杯,其馀器用,无所取说。按郊望山渎,以质表诚,器尚陶匏,藉以茅席,近可依准。山川以兆,宜为坛域。参议以景先议为允。令兼太常持节奉使,牲用太牢,加以璋币,器用陶匏,时不复用脤,宜用郊祀,以爵献。凡殽馔种数,一依社祭为允。诏可。

梁北郊霍山从祀。
《隋书·礼仪志》云云。

北齐

北齐以太岳镇从祀方泽。
《隋书·礼仪志》:后齐制方泽,夏至之日,褅昆崙皇地祗于其上,太岳镇从祀。〈按《霍州志》太岳即霍山。〉

高祖开皇十四年,诏立中镇霍山祠。
《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礼仪志》:开皇十四年闰七月,诏冀州镇霍山,就山立祠,并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扫,并命多莳松柏,其雩祀日遣使就焉。

元宗天宝十载,加霍山封号,遣官致祭。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宝十载二月己亥,分遣颖王府长史甘守默祭霍山应灵公。按《文献通考》:天宝十载,封霍山为应圣公。

太祖乾德六年,有司请祭中镇霍山。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图书编》:乾德六年,有司言:祠官所奉止四岳,今案祀典,请祭中镇霍山于晋州。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祀中镇霍山于晋州。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祭五方岳镇、海渎。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吏以次为献官。其后,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
徽宗政和三年,加封霍山为王。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霍山旧封应圣公,政和三年封应灵王。
宁宗嘉定八年八月,蝗祷于霍山。
《宋史·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理宗淳祐七年六月,大旱,命侍从祷于霍山祠。
《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世宗大定四年,诏以土王日祭霍山于平阳府,其封爵仍旧。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定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日祭之。诏依典礼季夏土王日,祭中镇霍山于平阳府。其封爵并仍唐、宋之旧。
章宗明昌 年,封霍山为应灵王。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霍山为应灵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驿诣所在,郡邑长贰官行事。

世祖至元三年,定岁以土王日祀中镇之神。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六月,土王日祀霍山于平阳府界。

太祖洪武三年,正中镇神号。
《春明梦馀录》: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镇海渎称号,称霍山为中镇霍山之神。
洪武七年,定中镇霍山,山西平阳府祭。
《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八年,征广西,告祭霍山。
《霍州志》云云。
成祖永乐 年,以兵行告祭霍山之神。
《霍州志》:永乐祭中镇霍山文云:今年七月十六日兵行,特遣人致香币牲醴、先诣神所祭告。
代宗景泰元年遣使祭中镇霍山。
《霍州志》:景泰元年,岁次庚午闰正月丙午朔,越十五日庚申遣吏科给事中乔毅致祭中镇霍山。景泰六年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萧启祷祀霍山。
武宗正德六年遣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夏景和祭告于中镇霍山。世宗嘉靖十一年,遣平阳府霍州知州王子谨致祭于中镇霍山。
嘉靖三十三年,遣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崇祭告于中镇霍山。
嘉靖三十五年,遣户部左侍郎邹守愚致祭于中镇霍山。
嘉靖四十年,遣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宗气致祭于中镇霍山。
按以上俱《霍州志》云云。

皇清

康熙六年按《霍州志》:康熙六年九月,

钦差兵部左侍郎曹国柄致祭于霍山中镇之神。

中镇霍山之神部汇考二

《水经注》

《汾水》

汾水出霍山,山有岳庙,庙甚灵,鸟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事,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

《山西通志》《山川》

中镇有中镇庙,灵应甚速。凡遇灾异,遣官奉祀,仍命有司例祭。

《赵城县志》《山川》

霍山有中镇庙,唐开元八年封霍山中镇为应圣公,宋政和二年封应灵王,元封崇德应灵王,至明改称中镇霍山之神,灵应甚速,凡遇灾异遣官奉祀,仍命有司例祭,至者未尝不题咏云。

中镇霍山之神部艺文一

《祭告中镇文》明·太祖

屹立霍山,作镇中兴。生同天地,形势巍然。古先帝王,察地利以安民生,故祝之曰霍山。于敬则诚,于礼则宜。自唐始加神之封号,历代相因,至今曩者。元君失驭,海内鼎沸,生民涂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土之命,百神阴佑,削平暴乱,正位称尊。职当奉天地,享鬼神,以统一人民,法当式古。今寰宇既清,特修祀仪,因神有历代之封号,予起寒微,详之再三,畏不敢效,盖神与穹壤同始,其来不知岁月几何,神之所以灵,人莫能测其职,必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预焉。予惧不敢加号,特以中镇霍山名其神,依时祀神,惟神鉴知。

《祭霍山文》代宗

惟神奠兹中土,民物育成,有赖神庇。今嗣承大统,祗严祀册,惟神歆格永祐,群生尚飨。

恭承大命,重付眇躬,民社所依。灾祥攸系,志恒内省。政每外乖,或寒燠愆期,或雨旸踰度,田畴失利,谷麦不登。忧切民心,妨及国计。究惟所自,良有在兹。然因咎致灾,固朕躬罔,避而转殃为福。寔神职当专,夫有咎无功,功将惟一而转殃为福,功孰与均,特致恳乞幸副悬望。

《祭霍山文》武宗

去岁以来,宁夏作孽,命官致讨逆党,就擒内变,肃清中外。底定匪承,洪佐曷克,臻兹因循,至今未伸。告谢属者四方多事,水旱相仍,饥殍载涂,人民困苦,盗贼啸聚。剿捕未平,循省咎由。实深兢惕,伏望神慈。昭鉴幽赞化机,灾沴潜消,休祥叶应,祐我国家,永庇生民,谨告。

《祭霍山文》世宗

惟神钟灵孕秀,镇奠一方。阴翼国家,其来尚矣。朕以寡昧,恭承天命,十有一年。于兹敬事神祇,罔敢少懈。顾兹储宫未立,恒切于怀。兹者特具牲帛醴齐,遣官虔祷。伏望懋著神功,钖予元嗣,则我国家绵庆祀于无穷,而神亦享福于无穷矣,尚飨。

朕奉天命,子育万民,所冀岁稔时和,灾害不作。迩者各处地方水旱兵荒,人民遭阨,危亡载道,灾变异常。朕心忧惕,惟神上奉帝命,奠济一方,谅垂矜悯,爰命洁士赍,捧香帛,特遣抚臣备仪,竭虔诣祠致祭。所冀明神大彰灵验,潜斡化机,俾气序顺,调雨旸时。若弭解灾劫溥,资丰泰庶,同朕奉天子民之意而神亦享祀于无穷矣,谨告。

惟神受命,上帝镇奠一方,兹者山西蒲解霍泽,临汾临晋翼城,闻喜襄陵灵石安邑荥河平陆高平苪城夏等州县及河东运司各因地震,接连千里,响声如雷,震倒房舍,压死人民不计其数。惟兹灾变异常,予深用惶恻,特遣大臣敬赍香帛往诣祭告,伏冀神明赞天敷佑,斡旋潜消,劫难锡福,生民地方其永赖焉,谨告。

《敕赐中镇记》杨莹然

维洪武二年春正月四日群臣来朝皇帝若曰:朕自起义临濠,率众渡江,宅于金陵。每获城池,必祭其境内山川,于今十有五年,罔敢或怠。迩者中原底平,岳渎海镇悉在封域,朕每托天地祖宗之灵。武功之成,虽藉人力,然山川之神默识相予。况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礼秩尊崇,朕何敢违于是,亲选敦朴廉洁之臣赐以衣冠俾斋沐端悚以俟,遂以正月十五日授祝币而遣。然臣莹然承诏将事为谨,三月初六日祭于此下,威灵显格,四时孔明,砻石镌文,用垂悠久,惟神兴隆磅礡,静止中央。典礼既成,纲维斯世,尚期奠安境土,福泽生民,是我圣天子之所望于神明者,而亦神明助我邦家之灵验也。是年三月初六日臣杨莹然记。

中镇霍山之神部艺文二〈诗〉

《中镇庙留题》宋·王惟正

耸峻叠寒翠,森森庙木秋。崇封应圣迹,褒德镇中州。辅宋来宸署,兴唐占上游。义旗初有力,未足答神庥。

《题中镇庙》明·刘珏

鳌头矗矗倚青苍,为雨常滋古冀方。飨祭已看逢盛世,赠封曾说自前唐。衡阳雁转遥分影,华岳莲开近送香。此日仰参频北望,三呼万岁祝君王。

《前题》胡谧

遥从云朔起嶙峋,西岳东行近接邻。形势中原开伟观,英灵历代飨明禋。泉流不独涵千顷,云出时能雨八根。此日跻攀凌绝顶,平观咫尺是星辰。

《祭中镇有感》徐珵

天开地辟分鸿濛,兹山作镇居土中。巍然自是群岳宗,昆皋北来势杳穷。太行西下趋关东,龙翔凤翥千里重。维霍崚峙何其雄,纷纷培塿俱相从。有若父祖临儿童,北为并冀南华嵩。扶舆磅礡疏尧封,我皇御宇熙天工。民安物阜跻时雍,奈何旱旷为鞠凶。宸衷轸念恒冲冲,爰命臣珵奉黄琮。函香不远祠灵宫,州侯县邑致虔恭。奔走执事无惰容,神圣昭明天听聪。精诚肸蚃潜相通,礼成燕享情融融。振衣独上最高峰,长见云表招玉龙。斡旋造化须神功,愿得十雨而五风,载歌天保庆言丰。

《谒霍山中镇》褚相

一年两度谒山神,喜睹中镇庙貌新。千古精英回草木,四时俎豆重儒绅。唐虞遗迹今犹在,汉宋残碑字益真。惟愿神施匡帝力,地天无日不平均。

中镇霍山之神部纪事

《史记·赵世家》:赵简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智伯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原过从,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二节,莫通。曰:为我以是遗赵毋恤。原过既至,以告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赵毋恤,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女反灭智氏。女亦立我百邑,余将赐女林胡之地。至于后世,且有伉王,亦黑,龙面而鸟噣,鬓麋髭𩑺,大膺大胸,脩下而冯,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南伐晋别,北灭黑姑。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三国攻晋阳,岁馀,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礼。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智氏,共分其地。于是襄子行赏,高共为上。张孟同曰:晋阳之难,唯共无功。襄子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唯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彊于韩、魏。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霍泰山祠祀。
晋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奔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
《创业起居注》:帝入自雀鼠谷,次于灵石县。去霍邑五十馀里,此县西北抗汾水,东拒霍太山,守险之冲,是为襟带。于时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沈叔安、崔善为等,遣兵往太原,运一月粮,以待开霁。甲子,有白衣野老,自云霍太山遣来,诣帝请谒。帝弘达至理,不语神怪,逮乎佛道,亦以致疑,未之深信。门人不敢以闻,此老乃伺帝行营,路左拜见。帝戏谓之曰:神本不测,卿何得见卿非神类,岂共神言。野老对曰:某事山祠,山中闻语:遣语大唐皇帝云:若往霍邑,宜东南傍山取路,八月初雨止,我当为帝破之,可为吾立祠也。帝试遣案行,傍山向霍邑,道路虽峻,兵往行而城中不见。若取大路,去县十里,城上人即遥见兵来。帝曰:行逢滞雨,人多疲湿,甲仗非精,何可令人远见且欲用权谲,难为之巧,山神示吾此路,可谓指踪。雨霁有徵,吾从神也。然此神不欺赵襄子,亦应无负于孤。顾左右笑以为乐。丙寅,突厥始毕使达官、级失、特勤等先报,已遣兵马上道,计日当至。帝曰:地名贾胡,知胡将至。天其假吾,此胡以成王业也。
《霍州志》:千里径在州东三十里山下,即霍山神引唐太宗攻霍邑之路也。中有土桥,太宗至此,桥断,不能渡,乃拜而祷之,桥遂涌出,旧痕皆向上,今迹微存。《太平广记》:上党有程逸人者,有符术。刘悟为泽潞节度,临汾县民萧季平,家甚富,忽一日无疾暴卒。逸人尝受季平厚惠,闻其死,即驰往视之,语其子曰:父未当死,盖为山神所召,治之尚可活。于是朱书一符,向空掷之。仅食顷,季平果苏。其子问父向安适乎,季平曰:我今日方起,忽见一绿衣人云,霍山神召我,由是与使者俱行。约五十馀里,适遇丈夫朱衣,仗剑怒目,从空而至。谓我曰:程斩邪召汝,汝可即去。于是绿衣者驰去,若有惧。朱衣人牵我偕来,有顷,忽觉醒然。其家惊异,因质问逸人曰:所谓程斩邪者谁耶。逸人曰:吾学于师得归氏龙虎斩邪符箓。因解所佩箓囊以示之,人方信其不诬。逸人后游闽越,竟不知所在。

东渎淮水之神部汇考一


周制:望祭东渎于东郊。
《周礼·春官》:小宗伯之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订义〉郑锷曰: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亦如五帝,因其方而为之兆也,五岳、四渎神之最尊者也,故为兆域。

始皇二十六年,令祠官祀淮渎。
《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载。 按《封禅书》: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自殽以东,大川祠二:曰济、曰淮。〈按《本纪》秦并天下在二十六年。〉
〈注〉淮庙在平氏。

宣帝神爵元年,诏岁祀淮于平氏。
《汉书·宣帝本纪》不载。 按《郊祀志》:宣帝改元神爵。令祠官以礼为岁事。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淮于平氏使者持节侍祠。一祷而三祠云。

梁北郊四渎从祀。
《隋书·礼仪志》云云。

唐制:岁祭淮于唐州。
《唐书·礼乐志》云云。
元宗天宝六载,封淮渎为长源公。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通典》云云。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定以立春日祀淮渎于唐州。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太平兴国八年,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其后,立春日祀淮渎于唐州。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改桐柏庙为淮渎长源公。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真宗封禅毕,还。改唐州上源桐柏庙为淮渎长源公,加守护者。〈按《本纪》真宗封
禅,在大中祥符元年。
〉仁宗康定元年,诏封淮渎为长源王。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世宗大定四年,诏以立春祭淮渎于唐州。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定四年,礼官言:岳镇海渎,当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诏依典礼以立春,祭东渎大淮于唐州。其封爵仍唐、宋之旧。
章宗明昌 年,封淮为长源王。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淮为长源王。每岁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驿诣所在,率郡邑长贰官行事。

世祖至元三年,定岁祀淮渎于唐州界。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岁祀岳镇海渎之制。正月东岳、镇、海渎,立春日祀大淮于唐州界。祀官,以所在守土官为之。
至元二十八年,诏加东渎封号。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八年二月,诏加岳渎封号。

太祖洪武三年,正东渎神号。
《大政纪》:洪武三年六月癸亥诏岳镇海渎,并去前代所封名号,皆以山水本名称某神,淮渎称东渎大淮之神。
洪武七年令淮渎河南南阳府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未几以神从祀南郊省春祭。
《明会典》云云。
穆宗隆庆三年八月以洪水为患,命巡抚凤阳等处侍郎赵孔昭祭大淮之神。
《续文献通考》云云。

东渎淮水之神部汇考二

《礼记》

《王制》

四渎视诸侯。

《晋书》《天文志》

东井西南四星曰水府,主水之官也。东井南垣之东四星四渎,江、河、淮、济之精也。

东渎淮水之神部艺文一

《祭淮文》隋·薛道衡

元帅晋王,谨以清涤制币太牢之奠,敬祭于东渎大淮之灵。盖圣德应期,神功宰物,上齐七政,下括四海。自晋人丧道,彝伦攸斁,天隔内外,地毁东南。三吴成危乱之邦,百越为逋逃之薮。皇帝肇开鼎业,光有神器。图出龟龙,镜悬金玉。忧劳庶绩,无忘寤寐。言念苍生情深,矜养河源,海外莫不来庭。冒顿呼韩岁,时拜诵伪陈蕞尔。尚阻声教,妖贼叔宝僭窃,遗绪毒流江左,冤结人神,上轸皇情,义申吊伐,猥蒙朝寄。抚宁淮甸,仰惟导源。桐柏长迈,蓬莱摽四渎而引百川,擅五材而含七德。庶凭流恶之灵,克成除暴之举。使水陆旌旗所向无前,吴会君长束手归服,敬申荐醴,惟神尚飨。

《封淮渎文》唐·元宗

惟神源流深秘,潜润博洽,阜成百谷。疏涤山川,青春伊始,用遵典秩。

《重修淮渎长源公庙记》宋·路振

臣闻山川之气,絪缊而交。感故风雨时而煦育彰焉,阴阳之化磅礡而无迹。故肸蚃应而神明生焉,若夫积厚成功,利物而不宰。灵长毓粹,旷世而流光。祀典以兴,其来尚矣。昔者鲧湮洪水,绩用弗成。下民由其昏垫明禋,以之匮乏。帝妫行巡狩之礼,始秩群望。夏禹除怀襄之害,首奠大川。安流载融,善利斯积。润下之德既冠于九畴,视侯之爵乃崇于四渎。周礼著浮沈之祭,秦官修泮涸之仪。坛坎既严,方币亦异。两汉而下旧章弥缛,兹盖王者,崇稼穑之本,防灾沴之兴,将以庇民于太熙,储祉于丰岁,未有不重山川之祀,贲神灵之宇以延乎藩锡者也。若乃观泛滥之迹,稽神化之方,东渎比于长淮,大淮称为奥府,始经营于赤位,终漫于炎野。晦明不爽,自通朝夕之潮,化产兼包,靡容汾浍之恶。故其𣽂沦浩荡,湍流回直,蕴蠙珠而不耀,指鳀海而迅征,灵气所凭,庙貌斯显,幽赞之道古今如一者,其惟长源公乎。若夫崇封奠献之礼,冠冕服章之度,禦灾捍患之力,发祥震怪之符,是皆纪在策书,不烦述也。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受元符之七载,既觐东后而登岱巘,饬秋驾而巡冀壤,上封展寀,躬接乎万灵,颂祇育谷,虔修乎明祀。人神䜣合,符瑞并至,庶徵时若寒燠,由是不愆厥壤,可游云露以之流润。礼节兴而风俗茂,刑辟措而生齿繁,家有弦诵之声,人知洙泗之教,昆虫咸遂忠厚之化,行疵疠不作,生成之德著以至。灵官降于永夕,谆诲通乎吉梦。祇见真祖亲接绪言,识宝系之绵长,饮琼液之甘润,于是却拱璧而进道严,葆卫以朝真。躬款郁华之庭,虔展罽坛之礼,鸿仪有赫丕应还臻。瑞景蔼于三辰,祥辉发于九井,回跸睢阳之奥壤,观风艺祖之旧邦。浚发德音,懋建京邑,格大宫而祼鬯,陟泰坛而升燎。湛恩普洽,丕冒于八荒,星邮四出,遍告于群祀,而岳镇海渎之望愈严饬矣。先是庙在桐柏之西南,开宝中太祖皇帝遣使临徙其地,岁月滋久,栋梁斯挠,守臣上闻中旨随降,画工图宫室之状,大匠定营缮之制,官不严而治,工不戒而备。夫制作之盛,邦家之壮,观报降无爽。神灵之善应,宜其享丰懋之福,协藩昌之兆,降祉于万祀,保民于无疆者也。下臣受诏,茂扬成绩,辞燥吻怔,直书梗概,云尔。
《淮渎庙碑记》唐龙
洪濛既分,震泽底定。天下之水,播为四渎。所以平准五行纲纪,八维渗漉,九野润泽,万物胥于是乎。在夫淮其一而与江与河与济析流合源,并形区域者也。淮出于胎簪,由桐柏而导之,挟涡水而中注于泗,距泗之盱眙东北三十里,龟山隆而起,延首曳尾,丰背而踞跗东。其澜以输之东海,不激不悍,不轶不溢,民享其利而无其害,是山又淮之镇也。山有淮渎庙,不知祀者何神,经云禹治水,三过桐柏,获水神巫支祈,形犹猕猴,力踰九象,命庚辰扼而制之,锁于龟山之足,淮水始安。夫神岂庚辰欤抑,公羊子曰:山川有能,润泽百里者,则秩而祭之。淮润不啻,百里可知矣。无亦委诸淮水之灵哉。或有曰:支祈之宫在是尔,夫山妖水怪直惟驱之而已,岂可宫耶。其诞明矣,岁月滋久,庙日以圯,水且失其故道,汎焉荡焉,灌于河陟,五十二河,湖害未已也。嘉靖己丑春,凤阳府知府曹子嘉率知州袁子淮登山之巅,以省厥流,怃然叹曰:惟庙不称神居水之用溢,无乃神弗相欤,民溺己溺,则何忍。予方抚莅兹土,侍御徐子锦亦以刑部至亟,以工告而咸是之知州,与盱眙县知县朱鸾各捐金以经始其役。庶民于于而集,越四十日用告厥成。予已还朝,摄台事知府,知州轻数千里而以文请予。惟神以庇民国,以祀神庇,民弗至,神之羞也。祀神弗虔,有司之责也。况兹水患闾殚为河,民其鱼矣,乃恬然不之省忧乎。今日之役,为民之故,以邀惠乎。神庶几神之居歆,禦灾捍患,罔怠厥职矣。譬若婴儿有疾,其母遍索鬼神而祷之,情之至也,即嫌于媚,奚恤上之不忍,吾民犹父母之不忍吾子也,是故忧河决者,乃沈其玉,悯天旱者,靡爱斯牲,率用此道尔矣。其书之也,则宜知府廉直,慈惠知州,絜己爱民,其所布善政,咸沨沨然以兴夫工,特取节云。

东渎淮水之神部艺文二〈诗〉

《淮渎庙和柳地官韵》明·云厓

青山遥路不知遥,俯瞰河流仰碧霄。云出洞来时作雨,泉从地起暗通潮。古碑剥落前朝字,老桧支撑晚岁标。千载灵祠隆祀典,一方民物赖丰饶。

东渎淮水之神部纪事

《古岳渎经》:禹治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迅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岳,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搜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商章氏、兜氏、卢氏、黎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祈,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踰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间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力,不能制;授之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丛绕以千数,庚辰持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之淮阳之龟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免淮涛风水之难。《吴越春秋》:椒丘䜣者,东海上人也。为齐王使于吴,过淮津,欲饮马于津。津吏曰:水中有神,见马即出,以害其马。君勿饮也。䜣曰:壮士所当,何神敢干。乃使从者饮马于津,水神果取其马,马没。椒丘䜣大怒,袒裼持剑入水,求神决战。连日乃出,眇其一目。遂之吴。《五代史·吴世家》:杨溥乾贞二年正月,封济渎为长源王。

东渎淮水之神部杂录

《辍耕录》:泗州塔下相传泗州大圣锁水母处,谬也。按《地志》云:水神在临淮县龟山之下,形若猕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踰九象,禹获之锁其颈于龟山之足,淮水乃安,流注海,迩来渔者知锁所在。《古岳渎经》云:禹治水,三至桐柏山,获淮、涡水神,曰无支祈,乃命庚辰制之,锁于龟山之足,淮水乃安。唐永泰初楚州有渔人夜钓山下,其钩为物所掣,沈水视之,见大铁锁绕山足,一兽形如青猿,兀若昏醉,涎沫腥秽不可近。又东坡《濠州涂山诗》川锁支祈水尚浑,注程演曰:《异闻集》载歌《岳渎经》:禹治水,至桐柏山,获淮、涡水神,名曰无支祈,善应对,辨淮之浅深,源之远近,而神曰:庚辰者锁于龟山之足,淮乃安流。唐时有渔者,钓得一古锁,牵出其末有如猕猴者,盖此物也。《国史补》曰:楚州渔人于淮中钓得古铁锁,刺史李阳大集人力引之,锁穷有青猕猴跃出水而逝。《山海经》:水兽好为云雨,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无支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