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福建省福州市霍童山” 相关资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六卷目录

 栟榈山部汇考
  图
  考
 栟榈山部艺文一
  栟榈山记        明罗明祖
 栟榈山部艺文二〈诗〉
  栟榈山          宋李纲
  前题            方誉
 栟榈山部纪事
 栟榈山部外编
 玉华洞部汇考
  图〈缺〉
  考
 玉华洞部艺文一
  游玉华洞记       明杨载鸣
 玉华洞部艺文二〈诗〉
  玉华洞二首        明林鸿
  前题           曹学佺
 玉华洞部外编
 七台山部汇考
  图
  考
 七台山部艺文一
  七台山味道堂记      宋朱熹
 七台山部艺文二〈诗〉
  七台寺         明吴国伦
 七台山部纪事
 莲峰山部汇考
  图
  考
 滴水岩部汇考
  图〈缺〉
  考
 滴水岩部艺文
  游滴水岩记        明宗臣
 霍童山部汇考
  图
  考
 霍童山部艺文〈诗〉
  霍童山         宋白玉蟾
  游霍童四首        陈嘉言
 霍童山部纪事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六卷

栟榈山部汇考

宋李纲所称之小武夷

栟榈山,在今福建延平府永安县、城北二十七都,以多产栟榈木,故名。其山岩岫千盘,皆神刓鬼划。李纲目为小武夷,即此。
栟榈山图栟榈山图

考考

《八闽通志·山川考》:栟榈山,在延平府永安县城北二十七都。多产栟榈木,故名。宋邓肃居其下,自号栟榈居士。旧传,尝有神仙往来其间,峰峦岩岫,不可胜数,神刓鬼划,高下相属,烟云出没无时,草木蒙茸,四时一色。宋李纲常目为小武夷。
天柱峰,与狮子岩并耸,高百馀丈,其势如削,
射垛峰,旧传,仙人尝射于降仙台,以此峰为垛。宋明道中耕者,尝得数十箭于台侧。观音岩,在野云洞侧,石壁万仞。
集仙岩,
头陀岩,相传唐有裴头陀者,铁履渡江来居此山,披荆榛创小庵,坐侧石罅,日涌米二升以赡之,客至则随增。后人大其窍,米遂绝。
野云洞,洞中日夕,云雾吐吞。
降仙台,在山之上,一石高大而平如台然。旧传,仙人时降其上,足迹尚存。台下有石室,棋局界画分明,有黑白数子,左右苍石可坐,名烂柯石。
步云台,
走马埒,山绝顶,宽广砥平,仙人走马其上,蹄迹尚存。铜盘涧,流十馀里,潴而为潭,泓渟涵碧。
接仙桥,
天池,在山之上广一里许,水澄澈不涸。
金刚石,
宝盖石,
试剑石,以上俱为栟榈山之奇胜也。

栟榈山部艺文一

栟榈山记        明罗明祖


永安溪流四十里,为贡川,吾乡也。间有栟榈山。有寺居溪之两岸者。栟榈之山总之,其山循麓迄峦中边,俱石砠者,十之一二,草木以朽为泥石,而山非山,而石复绝人攀附,不与世人,绳屐相交,接宁欺压霄汉,留贮烟霞。晴明中,往往作千万丈,嶙层势仰之者,首不眠不得盼睐,然一峰未去,一峰错出,绵数十里许,曾不以盼睐而尽也。隆隆下下,断断续续,界不盈尺,而历者登降必浃辰,推其意,祇欲缝云织雾苦涧壑,以纡折之行绝,不欲供世人亭,梁具奇甚,奇甚山多古树古藤,树莳山之岛者,杪必齐其巅,其产于巅者,低偃如盖根,爪四出大风吹之,不拔其树之藤,交加盘罗依山之形,为形而岩恃以肆,悬堕之状无恐,又藉以涂其童赭之色,是故居者行者踵相逮也,舟以杨为戙维者,众虽春,亦憔悴而为游之言者,闻之山下,人未见有倦,色流连莫之,或厌由其奇不安,排不刓划望之有削者,有砥者,有籥者,有槃者,有几者,有柩者,有帆者,有冕者,有舄者,有兽者,有鬼者,室必穹空,泉必瀑布,路必鸟道,非一拳一勺而止也。马氏女五人尸解于百丈岩,岩下有龙潭,仙去故人争传其嵚,巇玲珑咸仙子丹砂点,化而成故,宋李伯纪先生以谪经此,憩于寺而目为小武夷寺之侧,南一壝其同时,正言邓志宏先生读书处也。因祠焉,号以山,集亦如之溪,之左有葛里,有修竹湾,右桃源,桃源之上是所谓百丈岩者,百丈岩之上为岩梁,梁下一泉,至门已为壑门径室,堂宛生成石室之前,一梁人登梁上,石梁之外未至栖,真岩人穿梁下,先子未游武夷时,辞家而居之。余所买者,临桃源,旧呼为范家山,亦奇。以力未能荒,各景内名数累百,总之曰栟榈山。

栟榈山部艺文二〈诗〉

栟榈山          宋李纲


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列岫笼烟红削玉,澄潭秋月碧生漪。猿猱饮水联修臂,樛木连云拥老枝。天下幽奇多僻壤,直疑造化恶人知。

《前题》方誉

昔年曾到武夷山,今日栟榈彷佛间。仙子不知何处去,漫留踪迹在尘寰。

栟榈山部纪事

《永安县志》:宋邓肃,字志宏,少警悟能文,美风仪,善谈论。居栟榈山,李纲见而奇之,相倡和,为忘年友。钦宗朝,为左正言,又擢谏垣。感激言事,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有《栟榈集》二十五卷。
《延平府志》:明罗天长紫曦,永安人,少有逸志,嗜山水,尤好老庄、抱朴等书。尝贾木泛洋,达六鳌山,有异遇,遂厌珍茹素。探奇武夷,武夷固多显迹,有吕仙百字碑,众莫解,公能辨蝌蚪文,为句比字栉,刊之行世。隐武夷峰十馀年,归庐于栟榈山六龙窝岩梁诸处。所讲周天易数,四方从游者日众。炼性修真,卒年七十,有九子,明祖负重名,成进士,洁己服官,皆天长庭训之贻。

栟榈山部外编

《延平府志》:唐裴头陀,尝以铁履渡江,来居栟榈山,剪荆棘,结草庐,趺坐其中。座侧石窍,日涌米二升,以赡之。客至则增,今窍犹存。后人凿而大之米,不复出矣。

玉华洞部汇考

赤松子采药之玉华洞

玉华洞,在今福建延平府将乐县,天阶山之下,相传赤松子采药处也。


《广舆记》:延平府玉华洞,在将乐县天阶山下。《志》称赤松子采药处。
《延平府志·山川考》:玉华洞,在天阶山之下,洞有石门,相去一二里许,窈而深缭,而曲中分二路,会于后门。人窥之黑暗,秉炬而入,中有雷公、溪源、杨梅、果子、藏禾、黄泥六洞。又有灵泉、龙井泉、石泉,合为涧而出。怪石奇伟万状,如世间人物器用。内产药石,品类颇多,若石英,寒水禹,馀粮井,泉砂,钟乳,石燕,龙骨,狗牙,此其最名者。入其邃处,有一小窍,上通天光。
《将乐县志·山川考》:玉华洞,在天阶山下,相传赤松子采药于此。万历十二年,巡按御史杨四知亲书玉华洞三字,知县黄仕祯勒于洞额,仍捐俸建亭于洞门之口,名漱玉亭,有记。由石门而入,将二里许,中分二路,会于后门,须导者秉炬。中有雷公、溪源、杨梅、果子、藏禾、黄泥六洞,又有灵泉,龙井泉,石泉三泉,其中怪石万状,绝类人物。最奇曰仙人伞,本府推官卢泮标曰积玉柱。转曲处,书为玉龙,首出又产石英,寒水、石禹、馀粮井、泉砂、钟乳、石燕、龙骨、狗牙诸药,其邃处有窍,通天光,射石壁若云霞,初曙俗名五更天,推官卢泮题曰朝天曙色,又曰幽谷,阳春由石窍出,后洞景致最佳。
宝华洞,在玉华阴,南华左一室,谽谺仅容周旋一石,穴泉寒而洌,不盈不涸。
南华洞,在玉华阳,石室方平,景物尤胜,已上三洞,昔人称为三华者,以此俱属玉华都。

玉华洞部艺文一

游玉华洞记       明杨载鸣


余至将乐之,明年闻玉华洞,号胜绝,乃以春正月三日偕邑,令唐君进士,徐君游焉。且微曀南行,度三华桥七里,为藤岭,有亭在焉,小憩,雨作饭毕,冒雨行,可二三里见天阶山,隆然众哗曰洞至矣,石门低偃,侧窥之窈而黑,乃入秉炬者,先余辈俯躬,从之履舄,与土石升降,足不谋而捷,泉自石罅流两崖有声潺潺已,或横亘渟蓄,每十数步山之老人,辄指点陈说亹。亹时从者数十人,欢呼动地,烟气人声助合,滃郁燠如盎、如背、汗沾衣不知洞外晴雨也。有石离列如,余三人之数,似预设者,坐而休焉。顷之,起见石刻,至元间人题名磨灭不可读,洞高处渗液凝结,冰雪崚嶒,盖水之久成石者,其中钟乳石英,诸品往往而有迤逦入途,欲穷旋又开廓,稍纵焉。忽閟不通,微茫叵测,缭曲往复,力探旁搜怪石,林罗撑突崩腾,穷状极态,有牛饮水者,有犬蹲地者,有佛趺坐者,有倒垂下瞰者,有仙耦而据枰弈者,有盖未张者,有似户阖叩之而应者,田丘画畛分者,扆可负柱可倚屋而窍可左右窥者,瑰诡杰特牢笼,供献其杂然,无名而为山中人强名者,不可胜数,一石立嵚嵌之巅,无上缀傍附至孤危而巉峭不可狎,注目久之,徐君云有钟鼓石,趋往试焉,钟微铿鼓,逢逢然,几不可辨,唐君得坐处,二石间上幕而下,席出酒殽共酌,余歌杜少陵春山,无伴独相求之,章二君和之,击钟鼓为节,声响互答,震薄岩穴,余谓昔有人游而饮而歌而击石于此否。二君曰斯游天以待君乎。余谢曰,上之赐也。已相顾大笑,从人亦色若有感者,觞数行往观龙潭,潭深黑似有物,云岁旱乞灵处,路折而空阔,仰视不见所极,执炬者上行望之,如人循睥睨,举火微烟,飏射雾色,入暝时度日垂晡而余辈兴亦豪,且登且讯,唯恐失一佳境也,乃攀缘斗绝前牵,后累左右翼而进至,所谓七层楼者,足无馀地择而后敢投,盖践虎尾摩龙角,骇汗震掉不知所如闻,有石棺雪山尤奇,俱不及往亟,寻洞后,遥见天光,皆大喜,至此特平旷,又一境坐定稍,闻外人声,益觉幽夐,石壁光倒映,云气浮动崖缺,树色交映,若从窗牖中观,复命酌两童子歌,侑酒然望洞口,犹在天半,唐君曰乐将无极耶。遂摄衣上步不任,承以梯既出距地犹数十仞,俯可视飞鸟之背,而雨不止石角,藤刺钩衣徐踯躅,草泞以下唐。君独步先余凭肩,舆赑颠顿昏乃达山,庵徐君后至举酒,相劳苦因,相与叹一洞。之游晦明变,化险夷欣厌者,屡矣而后遂于人,生何以异,而世人顾欲据,显乘便久愉,快终其身其可得乎。夫是洞诚胜绝,倘加窍其浑沌,被日月光出露,奇诡又寄于通,都大邑遇赏闻人,将游者无虚。日惟其闇且僻故,无以誇耀于世虽以,唐君力可游而终,岁不及游徐,君生于斯亦不能数游焉,以余方罪于时而兹,游适自余来始,是洞虽未为,遇余而余不可谓,非遇也宜有,记唐君名自化华,亭人徐君名霖邑人余,泰和杨载鸣由,选部郎中谪,尉于此记作于游,之后十日是岁,嘉靖三十四年乙卯也。

玉华洞部艺文二〈诗〉

玉华洞二首        明林鸿


真仙构灵宅,洞府何嵌空。入洞见千里,流泉咽其中。阴岛湿花露,石门度松风。怪石变万状,寻幽意无穷。有时起云雾,微径又不通。触目极杳霭,游心但鸿濛。
其二

路尽忽有天,容光淡空青。蜕出风露外,了然心目醒。幽兴殊未已,又还宿云扃。飞梦即蓬岛,真心祈道经。终悲向朝市,尘鬓秋星星。

《前题》曹学佺

洞口风吹急,人间路信分。俄然一溪水,流出万重云。峡迥楼台现,岩虚钟鼓闻。此中有大药,行叩玉华君。

玉华洞部外编

《延平府志》:赤松子凌虚真君,神农时,为雨师。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按萧子开《建安记》云:将乐天阶山下有洞,赤松子采药之处。号玉华洞。

七台山部汇考

唐道人刘圣者所居之七台山

七台山,在今福建境内,跨汀州、延平、邵武三府之地。高二十馀里,上有七台,曰台星,曰文殊,曰普贤,曰会仙,曰狮子,曰云,曰月。相传,唐会昌间,道人刘圣者居此。
七台山图七台山图

考考

《方舆胜览》:福建路邵武军七台山,在邵武县东百里,山有七级,峰峦相比,故名。磅礡于邵武、汀、剑三州之境。昔福唐刘道人居之,号刘圣者。善役虎豹,敕封真济慧应大师。
《闽书·方域志》:七台山,在仙游县境。跨汀、延、邵三郡境,高二十馀里。上有七台,曰合里,曰文殊,曰普贤,曰会仙,曰狮子,曰云,曰月。有庵,祀真济刘大师。庵前有百花洞,大师蜕化处也。洞畔有石穴,常乾每旱,疫祷之,辄有水以洒田中,则雨。以饮病者,则瘳。有通判泉,在通判何兑宅前,其泉清洌。兑居官有清节,故乡人以拟之。兑子镐,筑台溪精舍于山下,又名其堂曰味道。
《八闽通志·山川考》:七台山,在延平府顺昌县,高峰峭壁,几至千丈。山有微云,即雨。土人以为候。唐会昌中,有惠应大师于此山,乘虎出入。师刘姓今,山中有刘圣者庵。
《延平府志·山川考》:七台山,在顺昌县,高峰峭壁,几至千丈。

七台山部艺文一

七台山味道堂记      宋朱熹


武阳何君镐叔京,以书来谓熹曰:吾先君子辰阳府君,少事东平马公,受中庸之说,服习践行,终身不懈。间尝榜其燕居之堂,曰味道,盖亦取夫中庸,所谓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之云也。不肖孤既无以嗣,闻斯道,惟是朝夕粪除,虔居恪处,不敢忘先志。子为我记之,以告后之人,而镐也亦得出入览观焉。庶乎有以自励也。熹惟何公,实先君子太史公同年进士,熹不及拜其床下,独幸得从叔京游,而兄事之,因得其学行之懿,慕仰之深,愿得托名于其屋壁之间,固不敢以不能对。谨按:公讳兑,字太和,始为小吏,南方会马公以御史宣慰诸道,一见贤之,奏取为属,因授以所闻于程夫子者。及其平生出处大节,告之详焉。及马公以言事谪死,公归,守其学,终身不变。其端己接物,发言造事,盖无食息顷不中庸是依也。乡人至以中庸何公目之。公于他经亦无不学,而尤尽心于《易》。作集传若干卷,其忠纯笃厚之姿,廉静直方之操,得于天而成于学,充于内而不暴于外,世之君子,莫能知也。晚以马公移书,伪楚斥使避位之节,列上史官,宰相恶其分己功,逮系诏狱,削籍投荒而终不自悔。以殁其身,此其于道真,可谓饮食知味矣。惟其知之深,是以守之固,而行之乐。行之乐,是以益味其腴,弗能去也。抑叔京清夷恬旷,不累世纷,既闻道于家庭,又取友于四方,以益求其所未至。其衔训嗣事,而居此堂也,可无愧矣。今又欲由是益自励焉。是其进之锐而至之远,其可量哉。

七台山部艺文二〈诗〉

七台寺         明吴国伦


领郡无奇事,看山一杖藜。群灵趋绀宇,万树折丹梯。启户云先入,登坛昼亦迷。何当谢尘鞅,日望海天西。

七台山部纪事

《邵武府志》:七台山,乃三佛祖师所居。祖师本无姓,西域突利属长民也。父律八剌明,义归,唐高宗封神策都尉虞候,其性骁勇,惟敬佛法,以母契丹氏适龚,遂冒龚姓。父为陕西刺史,抵泰州清水县,师乃诞,时唐高宗咸亨三年七月也。师前身是罗汉龙树尊者,生而神异,祥绕三匝,命名曰:瑞。长而慈惠,不贪荣贵,惟欲出家。一日,遇道人于途。道人向龚言曰: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师言下有悟,即辞亲,出家苦行参道。至海外儋州昌化县,乃地藏菩萨道场。师随众听法,禅师举一偈,曰:舟去陆行天正热,得温盘处且温盘。师首肯之,禅师曰:能下一转语乎。师应声曰:分明地藏光中好,挂答梅花带雪香。久之,师已见性,以气味针芥作颂曰:天阔星沉碧水汪,续留灯影在虚堂。从今已逐春风便,不觉梅花扑鼻香。辞去,遍游名山,至地名定水,遇二友,一刘姓,名则,祖交趾人,一杨姓,名原,祖南华人。相见如故,同往参真觉高贤,求證上道。时闽地雪峰义存禅师,乃折芦再渡人也。三人同诣礼拜,禅师特剪发为头陀命法,名曰龚志道、刘志达、杨志远,盖取道达远之意云。时三师在山修行,已经数载,其于性命根源,无不洞了,乃同诣座前,愿求开示。雪峰师举三偈,一传与龚曰:头发蓬松作道修,杖头挑起五湖秋。吾今付尔支机石,庄峰奇耸便当收。一付与刘曰:平途险路从君去,只在那能一念间。相逢为上前程马,狮子岩前放下担。一付与杨曰:源头深处置乾坤,万派流传两路分。果是一盘真皂白,枯木林中别有春。师三人各受偈,辞祖师,愬舟望郡境。杨适杨源,龚适道峰,而刘师从冯墩过小溪,见一山高万仞,侵入云汉。路逢何公,曰:上人当兴此。师遂于狮子岩前晒袈裟,诛茅结庵,居焉。宋绍兴八年,天旱,吁师求雨,甘霖滂沛,封神济真济慈济三公。淳兴十六年,加封圆照显祐大师。明初,陈友定乱,时黄洞钟石呰,凶寇起,官军剿捕,师现身助军灭贼,民得以安。男女染疫,道路白骨如莽,于七台山中求法水,一服脱休。及天下定,礼部以三祖师报国护民闻,敕各山皆如前封。

莲峰山部汇考

连城县之莲峰山

莲峰山,旧名东田石,在今福建汀州府连城县城东七里许。峭壁攒峰,盘亘数十里。元马周卿标山中奇胜,凡十有三,以隶书刻石。
莲峰山图莲峰山图

考考

《三才图会·莲峰山图考》:莲峰山,在汀州府连城县东七里许。亭亭秀峙,屹立于群山之表,下宽上锐,望若莲花然,故名。旧云东田石。其山虽险,上则平旷,可容万人。有寨有城,有池有堑,有云楼、宣武、西、南四门。旧有莲峰庵,庵左有丘氏书院,又有开国彭侯祠,有三君子堂,乃定光古佛道场。今俱废,独存元真堂。按《闽书·方域志》:莲峰山,在连城县境,山绝险峻,其上平旷,可容万人,有寨有城,有池有堑,有云楼、宣武、西、南四门。宋邑人丘鳞,率县民避寇于此,旧呼东田石,最为奇胜。元马周卿以,福省架阁摄邑,标为十三景,隶书岩壁间,曰冠豸,曰苍玉峡,曰云栈,曰天梯,曰桃源,曰清如许,曰芙蓉坡,曰金字泉,曰白云深处,曰天光咫尺,曰苍谷,曰云虚,曰小崆峒。尚有香炉石、九老亭,亭之上有九十九阶,有仙人下棋处,又有迎春石。岁立春日,人皆诣石祷祝。近岁,游者益以丹梯、灵芝为十五景,而尚不足以尽之。明朝佥宪王高桂《登莲峰诗序》:兹山,宇宙奇观也。独以僻渺,文人学士,足迹莫逮,吟咏阙焉。推官刘玉成诗序曰:汀郡诸胜,紫金弘而敞,朝斗窈而清,滴水奇而秀,语大观,靡莲峰若也。傍有金匮山,巨石圆整,横截一缝若匮然。山半峭壁间,又有彭侯芋,叶大如盘,冬夏不枯,递年子落崖下,人难取。取以火剂,亦不能熟。旧传彭侯所种。按《八闽通志·山川考》:莲峰山,在汀州府,宋彭孙尝居之。外有石梯、石卷,仅容一人。官置三寨其上,遇寇警则移民以避于此。又有定光道场,号白云洞天。按《连城县志·山川考》:莲峰山,在县东七里许。屹立群山之表,亭亭秀峙,远望若莲花状,故名。旧呼为东田石。元马周卿改名莲峰山,复取山间之奇胜者,为十三景,以古篆隶书刻于石。一苍玉峡,一云栈,一天梯,一冠廌,一桃源,一清如许,一芙蓉坡,一金字泉,一白云深处,一天光咫尺,一苍谷,一灵虚,一小崆峒,其山虽险,上则平旷,有寨,有池,有城,有堑,有云楼、宣武四门。旧有莲峰庵,左有丘氏书院,右有开国彭侯祠,三君子堂,定光古佛道场。惟书院元真堂独存。此境在平时可为游息,遇患难,足为一方保障。半云亭,在山腰。
滴珠崖,雷县令建。
大观堂,雷县令建。
真空堂,在香炉山右。
白衣庵,丘县令建。
仰止亭,在灵芝庵后。
听松亭,在大观堂右。
超然阁,在三元殿后,徐县令建。
十王殿 却尘岩 元天阁 小团瓢 元真堂三元殿 静室 灵芝庵 九老亭 一线天五老峰 莲峰洞 以上皆新增,莲峰胜境也。

滴水岩部汇考

连城县之滴水岩

滴水岩,有水一线,从石窦中出。相传,定光佛驻锡于此。


《八闽通志·山川考》:滴水岩,在汀州府连城县东北七里,有水一线出石窦,直泻岩下。相传定光佛尝驻锡于此。
《连城县志·山川考》:滴水岩,在县北七里,有泉一线出窦,溜泻岩下,深不盈尺,潴不溢,汲不竭。相传定光佛驻锡于此。宋政和间,僧密窒创岩宇。岁久倾圮,永乐间重建。

滴水岩部艺文

游滴水岩记        明宗臣


余读汀记,归化东北五里,盖有滴水岩云。往者徐君与余谈,兹岩大奇也。戊午九月,督兵西征,驰之归化,揭君来谒,曰:君将出师紫云乎,则请就滴水驻餐焉。明日以数骑东行,踰岭,稍折而北,已又折而东,凡三折至岩,岩壁斗绝外坠,沿径而上,揭君迟之。既上,有亭,故名迎仙。余曰:迟仙不愈,迎仙哉。堂后有亭,亭题,余怪其语腐,因与揭君解衣其中,遂易之曰:振衣。已闻垂雨声,则滴水岩在焉。其水有三,一出垂石如莲者,二从石隙中下,盛之以石盂揭,君曰岩人咸饮此,水尝之甘烹茶尤,甘余曰盖天浆乎,其石蜿,蜒而曲折,若龙足戏,云中而时隐时现者,余怪焉。稍前有斗石下垂,类莲而华者,因名之曰垂莲。水中石亦类莲而不名者,从水也。又俯而睇其右隅,有僧在焉。炉烟阴阴上也,余曰:何僧揭。君曰:此记所称懒僧者也。其既化而坐数日矣。乃岩人始知之,则大异之,因泥躯祀之,此其躯也。旱而祷辄雨,舁之祷辄大雨,则叹曰:有道哉,有道哉,夫人者,宜显者也,佛者宜幽者也,今暴其身于明白四达之区,使竖商牧子拊其面目嬉焉。僧而灵固殷,殷怒也。于是命藏之幽,幽之者神之也。洞凡三门,其中而竖者数柱,遂名之曰天柱,而柱有三,名之曰:中天柱、左天柱、右天柱。有石类狮而门著其上,更有斗石外悬中系甚,微若蒂焉。故名,蜂窝而揭,君曰:闾氓有心疾,辄削其石水饮之,即愈。石日日削不类窝矣,眺而左有二门,左者径,右者乃桥,石横其上,而又虚其中,若鼋焉。遂名曰鼋梁。梁之左而上累累,若珠又若垂杨之袅袅条条,而冰者仰睇其右片,石突而下。久之叹曰:此堕猿也。其石五色,为祥云,云之下为虚鸣二洞,彗击辄应,谷虚则鸣也。又一洞狭险,旁曰:天鼓彗击之彭,彭鼓声焉,余讶之。又有泠然若磬而幽者,余曰:此何声也。揭君曰:所谓石磬者也。左有洞,洞又有床火乃入,不火不入,入者升床而击磬,若履禅室焉。余益骇而揭君命余觞,余令侍子左鼓右磬,飒然天籁满山也。有巨石整而伟,余右睨之不得其名,久之曰:冕哉。遂呼为冕石,冕石者,洞门也。其洞最邃。名曰:鸿濛。又起而环视鲤石、鹰石、龟石、鳌石,又何其纷错也。神奇哉,神奇哉,变化总萃幻,铸纬错煌煌磷磷潭潭亭亭,则概名之曰:小崆峒,云余于是仰而叹曰:嗟夫,余恨不与徐君同游哉。揭君曰:何徐君思也。曰:余往岁与徐君盖游华阳洞。云洞自陶隐居来赫,赫盛矣。乃宋帝又丹书之,其洞固不可入,即入无奇也。使隐君觌此,宜何以称焉。且兹岩之奇天奇之也,既奇之矣。乃置诸荒山僻壤乱莽,草野中不以奇称,而世之以片石假山称者,何限。嗟夫岩,嗟夫岩,余又安知其解乎。于是罢酒。徐君,名中行,汀守,与余友善。先余三日游,遗余书。揭君,名鸿,则与余同荐畿中也。明嘉靖三十七年九月既望,广陵方城宗臣记。

霍童山部汇考

《道书》第一洞天之霍童山
霍童山,在今福建福宁州宁德县北第十二都,《道书》所谓霍林洞天也。山高三千四百丈,洞周回三十里,山之峰共九十九,而著名者三十六,又有胜景四十八。自周时,仙人霍童得道于此,而山因以名。后世学仙者,率多隐居不忍去云。
霍童山图霍童山图

考考

《洞天福地记》:三十六洞天第一,霍童山,周回三十里,名霍林之天,在福州长溪县。有三真观及游仙湖。按《方舆胜览》:福建路福州霍童山,在宁德县北七十里,《洞天福地记》所谓霍林洞天是也。唐武后时,司马炼师于此修炼,后驾鹤升天,遂赐名鹤林。又吴郡人邓元、盐官人褚伯玉、沛国人王元甫,于此授餐青精饭白霞丹景之法。
《闽书·方域志》:霍童山,在宁德县北七十里,天下三十六洞天,霍童其第一也。按霍童,神仙姓名,周时居此山,道居仙首,上帝宴会,籍天下洞天福地,还奏为第一。《云笈七签》:三十六洞天,在诸名山之中,皆上仙所统治,霍童山,系第一洞天,高三千四百丈,洞周回三十里,名曰霍林之天。郑思远、韩众、许瑛三真人,为司命真君所理。白玉蟾云:此山周环九十九峰,诸峰俱备,名著者三十六,景胜者四十八。唐天宝中,名山仙游闽时,封为东岳山四十八景。
大童峰,峭壁凌空,产松桧毛竹,中多紫气,顶有仙踪丹灶。小童峰,在大童峰西,高亚之傍有仙井泉,极甘洌。紫磨峰,在霍童。
紫芝峰,在大童南。宋大中祥符五年,产紫芝十五本。高丈馀,因以名峰。
莲花墩,在霍童文崖十里许。有仙莲荷花开时,十里五里,或彼或此,初无定在。或出洞天山上,或出田中。花大如箕,奇艳异常,紫茎屈曲而上,或十年一出,出则田乡大稔。又有塘湖,亦时生五色莲花。
双髻峰,在霍童山上,两峰并峙,后有葛仙翁岩,或云葛洪,或云白玉蟾也,上有丹炉灶。马鞍山,形如鞍也。
九仙峰,在邑岭上,上有九仙庵,庵初成时,有九客借寓,旦化九鹤去。
仙菜坪,在霍童山北。旧传有仙桥悬空架此山,二仙童持菜篮从桥过,有老妪曳之,二桥遂断,因名其地曰拆桥坪。
飞来峰,在菩萨峰左。旧有太湖,黄谏议指塞之。玉女峰,在紫芝峰左,与金仙塔对峙。其后有石笋,高数丈。
笔架峰,三峰突起,如笔架。
菩萨峰,在霍童山南,顶有天灯,夜现。
香炉峰,在钵盂山左。司马承祯修炼之处。而李太白时访之。承祯以十月十四日,乘青骡,飞升此山之上。卓笔峰,其形尖耸,秀拔古谶,云金钗斜插地。文笔倒书天。
右弼峰,在霍童山右。
左弼峰,在霍童左。《仙经》云:茅君为左弼仙卿,韩众为右弼仙伯。今霍童山有左右二弼峰。世云茅君为三天都尉,尝会群仙于此,是为石仙坛。坛生龙须草,旁生竹一枝,遇风摇动,能自扫坛。坛西南有石瓮,贮水色白,味极嘉。有石廊三十馀丈,石室盈丈。
羊厨峰,以形名。
展旗峰,在支提南。西乡诸山,皆本于此。
一剑峰,在霍童左,尖削插空,吕洞宾题诗有剑峰割断名利关之句。
那罗岩,在葛仙岩西。《华严经》云:一名陀罗,延窟中,有石室数十丈,可容数百人,寺建石室之内,顶石如弹摇之,则动祈嗣者,祝弹为应,莫不如响。
炼丹岩,在升仙峰左,有司马承祯捣药臼。
凤凰岩,黄谏议菊,有二女,曰丹凤,曰赤凤,俱在岩中升仙。
捣米岩,在炼丹岩侧,上有捣米臼。
悬钟岩,在霍童山,上员下大,高数十丈。
合掌峰,在霍童西。
狮子岩,在霍童左,宋陈石堂先生所居主山也。响山岩,在霍童左,两岩对峙,人语响应,龙须之草生焉。
霍林洞,唐乾符时,有金衣仙人修炼于此。后入中漈,与僧如珣说法谈,元灵光夜见,金衣授如珣修真之诀。
赤城洞,与霍林洞,并在霍童山中。
蝙蝠洞,在响山岩右,洞多蝙蝠。
支提山华藏寺,去霍童二十里。寺前有五龙潭,祷雨神应。按《华严经》:东南有处名山,号曰支提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天冠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山在霍童。万山中周回数十里,茂林蔽日,古木生斑,四面拱翠,绝无烟火,东联高盖山,西接那罗延,窟南入化成林,界北距紫芝峰,常有祥云覆其顶,时夜放光,现未尝有。《经》云:天下有五法,界天地水风火,兹为天界云。考《旧志》:唐高丽僧,曰元表者,归自西域,领心王菩萨之旨,以东南震旦支提千天冠演法于中,可负我华榈木函《华严经》八十二本,去隐那罗延窟以候之。元表如命,勇往开诵,声闻,为樵者所觉。闽僧元白知之,支筇搜奇,访元表,告以借龙潭地,卓庵,元白发如是愿随,感龙众涌沙塞渊,成基,得莲台九座。元表以经授之,而身在碧云端矣。时经藏岩窦,乃抵甘露,邀都尉寺二僧,以迎归,状其事于吴越闽王,是为此山刱始也。宋开宝四年辛未,吴越王钱俶翻阅《华严经》,因询菩萨住处,大会高僧,无能知者。惟灵隐了悟禅师清耸,即从法座起道所以然,随遣若干人,俱夜到山下之小支寺。明寻钟声而进,白猿导前,越三日,入林中松溪摩洞,抵龙井,迤逦至晚,宿一大刹,殿阁峥嵘,众盈万指,扁书今古佛大华严之经,既曙依然处林莽间,所见者,天冠千躯,金灯四耀,潜化成寺。清耸还报,钱王捐金建寺,铸天冠一千身,航海送来,中遇飓大作,舟人以半沉水。及抵寺,其半投水者,已先至矣。故老相传,舟未至时,乡人望有冠盖辉煌,鳞次登岭,若傀儡然。后乃觉为天冠也。今沿呼为傀儡岭,而寺旁有晒衣台,则天冠沉水者。先期晒衣其处,迄今片草不生,其异如此,寺皆钱王矩度壮丽。异常时封此山为东岳,敕赐祐国记室禅师住持,永为山镇。宋淳化元年,宸章宝函宠锡凡四,自景德至皇祐皆有赐。政和间,以帅书黄公裳之请,敕改政和万寿禅寺。额繇是云衲林会,炉鞴大开矣。天冠威德,不可思议,人不辞劳,瓣香冥叩如响,斯答圣钟铿,瑞灯辉煌,以诚心求者,每示现焉。相传政和间,福州人李舒长谒天冠千佛,行深山,登奏,入洞,无水盥手。方折草按莎,忽一人持铜盆,盛水奉之。又进手巾,见其手青面白,舒长不觉其异,顾之而笑,其人亦笑,已不见云。元末寺燬。明永乐初,遣中使周觉成鼎建,敕名华严寺,立田十六顷四十馀亩,斋众祝圣。嘉靖中,寺燬,田废。万历元年,吉祥寺僧大迁,云游至,是夜,见天冠放大毫光,奇之,遂鸠财重建,田亦稍复。二十七年,孝定太后铸鏒金毗卢古佛,遣张中使赍镇其寺,赐大迁千仙紫衣三制,中使至焚香,和南虔祷天灯,期以复命。居三日内,夜有灯荧荧从化成林东而下,寺众遥集奏大法鼓迓之。须臾,复变为三,良久乃没。次夜,复大放无量百灯,错落木末如昼。中使罗拜,加额大喜,归报。二十八年,神宗复遣中使赍经一藏,御杖龙幡来镇寺中,闽巡抚赵参鲁,以山中旷绝,恐惑众生乱,请于朝,奉命迁御杖藏经于省会。宋大梁王平国诗:群峰翠拥古禅关,夹道松篁五月寒。欲识天冠真隐处,白云架顶锁金坛。主簿陆游诗:高明每惯习凿齿,巨眼适逢支道林。共语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现前钟鼓何曾隐,匝地毫光不用寻。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
说法台,在辟支岩侧。传云天冠说法处也。台产兰蕙,多桧柏,其上广平,可坐千人。
袈裟台,即晒衣台,广数十丈。
雪花林,松柏奇胜。
化成林,在金灯峰左,尝有天冠说法其中,紫云覆盖,静夜有天灯,隐现九里许。多产松桧,间有白发异人出入。明万历间,有匠石四五人,市木于支提,僧方结寮开斧,忽有老僧从一道士,至寮阻之,曰:此吾木也。转盼失之,匠石惊骇罢。
五龙潭,在化成林南,五潭联络相接,其一名青龙潭,潭水旋入岩中,时起云雾,次名洗心池,澄清彻底,三名千佛沐浴池,瀑布悬泻,潭形如荷叶,湛然不动。明万历中,僧性吉于潭侧,诵大悲咒诵,方四遍,水忽腾沸,顷之,有龙振鳞夭矫波面,腰弯若弓,首尾隐于惊浪飞涛中,不可得见。吉大骇,喧呼。金灯精舍僧咸出视之,良久,乃奋飞云表。其下二潭,岩石崎岖,人迹罕到。
棋盘石,在仙坛之上。
三品石,石色青紫。
桃洲峡,在鹤林宫东一里。唐有此洲桃花甚盛,至宋不衰。
云锦屏,在飞来峰左。
仙石桥,在石坛东,横跨涧上有石,盘石盂玉镜,碧色鹊毛、香炉,皆天成也。
甘露寺,梁天监初,有僧法权法群二人,来山下饮,甘露坑泉,遂白日腾升人建寺曰甘露寺,有九宝金钟闽,王审知所铸声,闻数里外,则天必大晴。
瀑布泉
玉露井,在小童峰前,水极甘洌,或曰海䲡井也,井中䲡甚巨,或时出井弄水,久雨必晴,久晴必雨。仙岩寺,在仙石桥之上。
辟支岩,在古木岩,右景极幽胜,岩下寺辟支佛所栖,辟支佛闽生佛也。二月三日降生岩,前生成五百天人,石上生成石龟、石桃,能生能落。
鹤林宫,在霍童村,褚伯玉修真之地。伯玉盐官人。东晋时居南霍,游行诸山上,虞吴昙授许掾书西岳公禁土符。〈许掾为上计掾主簿书也〉及杨书中黄制虎豹符,〈杨羲所书也兴宁乙丑年真降受真诰〉凡二短卷常带自随,至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驾鹤登天,赐号鹤林。此外修真之士则又有赵炳邓伯元、王元甫、许碏马湘程公、姚道人尹道人汤公、马仙姑姊妹、云炳碏马仙姑已别见伯元吴郡人,元甫沛国人真诰稽,神枢王邓二真人学,道霍山受服青,精石饭餐白霞丹景,之法用思洞房。以来积三十四年,乃内见五脏,冥夜书柬。晋兴宁三年乙丑岁正月五日,天帝遣羽车下迎,二真人以其日,乘云驾龙,白日登天。今在北元府受书,位为中岳真人。湘,字自然,盐官人。南游霍童,宿山下,时投宿者众,主人戏言无宿处。湘曰:我坐到明。众客皆睡,湘跃身梁上。众客于火光中见之,惊异曰:梁上犹能睡得,壁间不可搀入。湘遂搀入壁,众客祈谢,移时乃出。入山驻泊。唐大中十一年,归家。明年,复来此山上升。程公,县之二十三都人,炼真山中,端午日,入午日岩,忽然轻举。姚道人,邑之二十三都人,修真道者。岩丹成霍山羽化。尹道人、汤公,俱县之外渺人,同学法闾山道人,得法精高,汤公逐之,道人鞭石入霍童,后遇异人,授以仙诀,遂成仙。
《八闽通志·山川考》:霍童山,在福宁州宁德县北十二都,霍童所居,洞天记谓霍林洞天是也。唐天宝间,改名仙游山,伪闽封为东岳山。之中幽岩邃壑,人迹所不到者,不能悉数。每天晴月皎居,人往往闻空中有乐声。山之西有支提山,那罗岩,西有神僧石窟,葛公仙岩,南有苏溪鹤岭,北有菩萨、紫帽二峰。
《福宁州志》:宁德县城北第十二都,有霍童山,山有霍林洞,有赤城洞。山之西有支提山,那罗岩,葛公仙岩,南有苏溪,鹤岭。北有菩萨峰,紫帽峰,大童峰,小童峰,左弼峰,右弼峰,又有宝剑岩,卓笔峰,石仙坛,香炉峰,仙菜峰,笔架峰,玉女峰,龙腰峰,鸡迹峰,石牛峰,羊峰,狮子峰,展诰峰,九仙山,饭萝山,马鞍山,凤凰岩,悬钟岩,合掌岩,炼丹岩,莲湖墩,桃花峡,雪花林,云锦屏,堵茅坪,双丫髻石,棋盘瀑布泉,丹井诸景。有石廊二十馀丈,石室盈丈,有石窟,有高盖山,有塘腹湖。

霍童山部艺文〈诗〉

霍童山         宋白玉蟾


王邓诸公安在哉,云屏烟嶂锁苍苔。大千世界飞双舄,第一洞天游两回。太极光阴忙劫数,九天瑞气接蓬莱。桑田海水今如许,惹得朝猿暮鹤哀。

游霍童四首        陈嘉言

洞寻黄鹤白鹤,峰过大童小童。杖底泉声滴沥,水边树色空濛。
其二

藤上老猿,独堕松间。野鹿相随,苔藓绿埋。丹灶桃花,红出金垂。
其三

瀑声深涧,浅涧峰势。烟笼雾笼,恍似身游。海上须臾,觉上山中。
其四

翠筱轻挑,绿酒紫芝。间对黄冠,半醉风回。铁笛中宵,露冷瑶坛。

霍童山部纪事

《闽书》:黄谏议,名菊,隋时,为谏议大夫。谏隋帝,不听,遂寻阆苑之游。来抵霍童,见其地广衍,遂起明农之意。凿断龙腰,通太湖水,挥指飞来峰塞水口,下铸铁牛三镇之。
唐司马承祯,字子微,博学能文,攻篆回为一体,号金剪刀书。隐天台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饵术。则天累徵,不起。睿宗雅尚道教,屡加尊异。承祯方赴召。睿宗问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老子经》云: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且心目所知,见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留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无为,乃无私焉。而天下理。睿宗深赏异之,无何,告归山。元宗时,累徵到京,留于内殿,问延年度世之事。承祯隐而微言,元宗亦传而秘之。承祯年一百馀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一日,告弟子曰:吾自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常有真灵降驾。今为东海青童君,东华君所召,必须去人间。俄顷,气绝,蜕然解化。今云青骡飞升,未知其详。岂霍童即青童耶。李太白从承祯游,承祯谓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白诗云: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沉怀丹壑志,冲霄归寂寞。朅来游闽荒,扪步涉禹凿。夤缘泛湖海,偃蹇陟庐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