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一卷目录

 衡州府部汇考一
  衡州府建置沿革考
  衡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衡州府星野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一卷

衡州府部汇考一

衡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本府
古荆州南境,《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衡阳者,衡山之阳也,故九疑有庳,皆有虞氏之版图,则岭峤以北,胥为衡阳,其幅员亦广矣。春秋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衡属长沙,汉高帝五年,建长沙国衡,为酃、承阳、湘南、钟武四县隶焉,分王长沙王吴芮,景帝中芮国废,更以封长沙定王,发其南境,则为桂阳郡,临武、南平,耒阳三县隶焉。汉顺帝永建元年,立汉宁县。永和三年,废钟武,立重安县,割重安属零陵。吴蜀分荆州地,蜀得南郡、武陵、零陵,以西承阳县隶之后,吴全有荆州。承阳入于吴。孙亮太平二年,分长沙西部都尉,建衡阳郡,立湘西县为倚郭,郡治在湘水西,又别立湘东郡,郡治在湘水东,酃县为倚郭,其桂阳郡,隶耒阳,临武、南平如故,而改汉宁曰阳安。晋平吴多仍吴旧衡阳,郡治湘西岸重安为倚郭,兼隶湘乡、湘南连道新康、益阳、湘东,郡治湘东岸酃县为倚郭,兼隶茶陵、利阳、阴山、新平、新宁、桂阳,郡治郴而耒阳临武南平改阳安曰晋宁隶之。自秦迄晋皆属荆州刺史所治,至怀帝永嘉元年,始分衡阳、湘东、桂阳及长沙、邵陵、零陵、营阳、建昌,立湘州刺史部治临湘,自是迄宋孝建,屡省屡立,而衡阳为王国更立湘南县,桂阳郡更立汝城县,湘东郡更立湘阴县。〈此湘阴非今湘阴,乃元徽中因流民侨立者,今湘阴县故名罗县。〉齐梁沿之至梁天监六年,析湘广二州地置,衡州刺史治衡阳郡,及陈氏建国,幅员益,隘务多,立州郡以誇富,庶广仕进。世祖天嘉元年,遂分。始兴安远二郡为东衡州,建刺史。至宣帝十三年,以东衡州,故改衡州为西衡州,其纷更不典,名实爚乱有如此者。隋平陈废东衡州,归广州,复正西衡州曰衡州。大业初,废衡州刺史,而以衡阳、湘东二郡并为衡山郡,以衡阳为衡山县,倚郡郭,改耒阳,治于耒水南,名阴,与湘潭、新宁、凡四县,隶衡山郡。其临烝新平〈今新城乡〉重安、茶陵、阴山、建宁、汝城、利阳诸县皆省并入焉,其桂阳郡如故,治郴县隶临武而省南平县,别立卢阳县,仍隶荆州刺史。如汉晋大业末,萧铣称梁于荆州,据有衡桂,仍立衡州,武德四年,平萧铣,收其地。衡山郡统衡阳、衡山、攸茶陵、新宁,改阴曰耒阳,凡六县,又置平阳县,与南平、临武三县则隶桂阳郡,天宝元年,改衡山郡为衡州,衡阳郡新宁曰常宁,桂阳郡曰郴州,桂阳郡南平曰蓝山,至僖宗乾宁元年,盗秦宗权部将刘建峰、马殷入湖南,建峰自称留后于潭州,三年,建峰死,马殷继之,遣将秦彦晖攻下衡州,据之梁,篡唐即封殷楚王,后汉乾祐三年,殷子希萼称臣于南唐,未几,希萼弟希崇逐希萼自立,彭师皓廖偃立希萼为衡山王,据衡州以禦希崇,周广顺元年,希崇请援于南唐,李景遣边镐将兵入湖南,因取其地,归于南唐,俄而,马氏将王进逵、周行逢攻镐,镐败走,进逵、行逢称臣于周,行逢遂有湖南。宋太祖建隆三年,行逢死,其将张文表据衡州,行逢于保权遣杨师璠攻下之,会宋师至遂迁,保权于京师地入于宋,宋定天下,置荆湖南北路安抚司,衡州属南路,为上州,衡阳郡军事属县五衡阳倚郭耒阳、常宁、茶陵、安仁。安仁者,乾德二年升安仁场,立县也,而桂阳郡则改为桂阳军属县三平阳,为倚郭蓝山临武。〈平阳、临武二县石晋废,至宋天禧绍兴中先后复立。〉其衡山则与湘潭攸益阳皆往代属衡,而宋割入潭州也,及德祐二年,元兵破潭州,攻衡,权州事刘应子以城降,元有天下,建置尤繁,地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而分辖于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又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为治所,改衡州,曰衡州路,领衡阳、安仁、酃三县,桂阳路领平阳、临武、蓝山三县,耒阳、常宁皆为州,茶陵始别为州,而不隶衡,衡山则仍属天临路,天临者,宋之潭州也,元末,倪文俊起兵,并据衡州。元将邓祖胜复之,甲辰岁,明太祖伐汉,陈友谅
子理降,遂定湖南,收其地。洪武三年,改路为府。衡阳为倚郭,统安仁、酃,而耒阳、常宁皆降为县。并以衡山、来属凡六县,八年,改桂阳路为州省。平阳唯隶临武、蓝山二县,来属隶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建守巡,分建衡州,隶上湖南道,正统十四年,专建巡抚于各省,衡州既属湖广,抚院又以桂阳、临蓝地近岭峒,兼听南赣巡抚节制。天启初,黔蜀寇起,建偏沅巡抚,而衡州又受辖焉。崇祯十年,坑盗郭子奴、刘新宇等作乱,兵备副使李嵩、副总兵罗安邦讨平之,沅抚陈睿谟允同知张恂之议奏,请分桂阳、临武县,地置嘉禾县。崇祯十六年,盗张献忠攻陷衡州,未几献忠走,蜀郡人士举义兵收复。皇清顺治四年四月,恭顺、怀顺、智顺三王奉旨领兵入衡,阖郡归附名号,隶属悉仍其旧,凡领州一县九。
衡阳县
《旧志》:本长沙国酃、承阳二县,东汉改承阳,曰烝阳,属零陵郡,吴置衡阳郡,立湘西县,为附郭。别立湘东郡,析酃为附郭。晋平吴多仍其旧,衡阳郡治湘西岸重安为倚郭,湘东郡治湘东岸酃为倚郭。太元二十年,省酃入临蒸,宋齐梁因之大建。元年,割临蒸东乡为新城县,隋平陈省临蒸、新城、重安三县,为衡山郡。以衡阳为衡山县倚郭。唐武德四年,复为临蒸县,七年,省新城重安入焉。开元二十年,更名衡阳,宋因之。元至元三年,因衡阳繁剧,复分东乡为新城县。明洪武初,省新城入衡阳,隶衡州府。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衡山县
周为麇子国,春秋峕属楚,秦属长沙郡,汉置长沙国为湘南县,吴分长沙为衡阳、湘东二郡。衡阳。〈即今衡山〉旧在兜率寺侧,今县南二十里,吴孙亮又析湘之南部为湘西、衡山两县,俱属衡阳郡,衡山为郡附庸,晋因之直名衡山郡,南宋为衡阳国,齐仍改国为郡,隋废衡阳郡,并湘乡、湘西为衡山县,属长沙郡。大业六年,迁治白马峰下。唐神龙三年,御史马奏,复旧治属衡州,乃如所奏,仍属衡州,后以水患改治白茅镇,即今县治也。晋天福五年,属潭州,俄复属衡州。宋乾德三年,属潭州,淳化四年,复属衡州,四年因茶盐制使雷有终请,遂复属潭州。元属潭州路。明属衡州府。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耒阳县
以耒水得名,水在邑之阳,邑受其利,故曰耒阳。春秋峕属楚;秦属长沙郡;西汉改属桂阳郡;新莽改曰南平亭;东汉建武中,移桂阳郡治于此;梁元帝峕割隶湘东郡移治骜山口;隋平陈更曰耒阴,移治大陂市,隶于衡阳;唐武德四年,还旧治,复为耒阳;更五代;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升为耒阳州,属湖南宣慰司;明洪武二年,仍为县。皇清因之编户十八里。
常宁县
汉为耒阳,地属桂阳郡;吴始析耒阳为新平,新宁二县;晋属湘东郡;东晋以新平并入新宁;宋元嘉中始更曰常宁;陈复为新宁,属衡州;隋属衡山郡,旧治三洞,后至此,始移治麻州;唐开元元年,治宜江,即今治也,天宝元年,复为常宁;宋因之,属衡州;元至元丙子,为上县;十九年升为常宁州,属湖南宣慰司;明洪武三年,复为县,属衡州府。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安仁县
本衡山之安仁镇,建自唐武德中,属潭州;五代唐清泰二年,割衡山之宜阳、熊耳二乡入为安仁场;宋乾德二年,升为县,属衡州;景德五年,又分衡阳、衡山地,益之徙,治永安镇;元属衡州路;明初属衡州府。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酃县
汉长沙国,茶陵县地,晋属湘东郡,陈省入湘潭;唐初省入攸县,圣历后属衡州,五代峕属潭州。宋绍兴中属茶陵军,嘉定四年,安抚使曹彦约平郴州,黑风峒寇相酃,地南连郴吉,请割茶陵之霞阳,常平康乐三乡,立县于洣水之间,取衡之古酃以名,县属衡州,元明皆因之。皇清因之编户十一里。
桂阳州
秦属长沙郡,汉高帝二年,分长沙为桂阳郡,隶
荆州,领县十一。〈临武、南平、郴便、耒阳、阳山、桂阳、曲江、浛洭、浈阳、英山。〉武帝元鼎四年,以浛洭、浈阳、曲江三县,属桂阳。〈三县粤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所以撤粤之门户也。〉东汉建武十一年,桂阳徙治耒阳,仍属荆州,顺帝永和二年,桂阳置汉宁县,废阳山;三国吴蜀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桂阳以东属吴,孙皓分桂阳南部为始兴郡;晋武太康元年,杜预攻江陵,得桂阳,置为郡,领县六。〈临武、南平、郴耒、阳晋、宁便。〉惠帝永熙元年,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为江州;怀帝永嘉二年,分桂阳等九郡,置湘州。穆帝升平二年,以义阳流民在南部者立义阳郡,以江州五郡俱属桂阳;宋文帝元嘉七年,复为桂阳郡,领县六。〈临武、南平、耒阳、晋宁、汝城、郴。〉齐高帝建元二年,晋宁领县五;梁武帝太清三年,台城陷,兰裕诱始兴等郡,攻陷桂阳,复攻衡州,欧阳頠及陈霸先援之,遂擒之,改为监寻罢。陈武帝永定三年,析桂阳郡,地置卢阳郡,废晋宁、汝城二县。隋文开皇九年,平陈并卢阳地,仍为桂阳郡。大业元年,桂阳领县三。〈临武、郴卢、阳〉十二年,废桂阳,改东衡州为郴州,领县如旧。唐武德五年,改桂阳为郴州,领县六。〈临武、平阳、义章、卢阳、晋宁、郴〉武德七年,复为桂阳郡,废平阳、义章二县。贞观元年,以桂阳属江南西道;景云三年,以桂阳隶潭州都督寻罢;开元二十二年,以桂阳分隶江西采访使;天宝初,复为桂阳郡;肃宗乾元元年,改桂阳为郴州,领县八〈临武、平阳、义昌、郴资、兴高、亭义、章、蓝山〉治平阳。宋太祖乾德三年,攻南汉郴州克之〈即桂阳〉高宗建炎二年,改桂阳郡为监绍兴,二十二年改监为桂阳军。元世祖至元十二年,阿里海牙遣使徇桂阳等郡,次年,置桂阳安抚司,又明年,改为桂阳路,属湖南宣慰司,领县三〈临武、蓝山、平阳〉明洪武元年,改路为桂阳府,附平阳县。九年,革府升平阳县为桂阳州,隶衡州府,领县二。崇祯十二年,裁桂阳六里,临武八里,置嘉禾县,凡领县三。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三。
嘉禾县
旧为桂阳州禾仓堡地,明崇祯十二年,衡州府同知张恂摄桂阳临武印务,因流寇初平,虑堡州治远,法难遥制,申请院司会疏入,告请建立县治以镇抚之,既奉题准,由是割临武六都八里,割桂阳州五都六里,共十四里,立嘉禾县,隶衡州府桂阳州。皇清因之编户十四里。
临武县
汉属桂阳郡,东汉因之隶荆州剌史部,三国峕桂阳,属吴临,武亦属焉;晋及宋齐因之,属湘州镇;隋平陈,以桂阳为郴州,炀帝初,复置桂阳郡,领临武;唐高祖峕复为郴,临武仍属郴,武后如意元年,改临武为隆武,俄复旧石;晋改郴为敦州,废临武省,入桂阳监;宋因之,高宗十年,复临武县;元属桂阳路;明洪武八年,仍领于桂阳州,隶衡州府。皇清因之编户十一里五分。
蓝山县
在汉为南平,〈今南平乡是〉晋武太康间,杜预取桂阳,南平附焉;宋元嘉中,隶桂阳郡;隋大业间,省入临武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郴州;天宝元年,改南平为蓝山,迁治古城〈今凤感乡有古城旧址〉以山形四峕苍碧如蓝,故名;宋景德三年,自郴来隶桂阳军;宋末,迁治于今所,因有三迁,故号三蓝;元属桂阳路;至正十一年,陈友谅据武昌,朝贡阻塞,邑人立陈虎都为长,众皆附之;明洪武元年,大将杨璟南征虎都,款附仍以蓝山,隶衡州府桂阳州。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衡州府疆域考

     府县《志》合载衡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一百八十里至渌田市为茶陵州界。
南四百八十里至星子为广东连州界。
西一百二十里至磨石为邵阳县界。
北一百三十里至柘塘为湘潭县界。
东南二百四十里至永兴县为郴州界。
西南一百九十里至祁阳县为永州府界。东北一百八十里至攸县为长沙府界。
西北二百里至湘乡县为长沙府界,自府至本省一千一百八十里,至
京师六千六百六十里。
广三百七十里,袤六百一十五里。
衡阳县
东一百里至九江铺为安仁县界。
南七十里至栗江为常宁县界。
西一百二十里至磨石为邵阳县界。
北五十里至九渡铺为衡山县界。
广二百二十里,袤一百二十里。
衡山县
东一百三十里至攸县界。
南一百五十里至茶陵州界。
西四十五里至衡阳县界。
北三十五里至湘潭县界。
东南一百二十里至安仁县界,一百四十里至安仁县城。自县至
本府水路一百五十里,陆路一百里。至
本省水路一千五里,陆路一千里。至
京师水路五千五百里,陆路五千一百七十里。
广一百六十里,袤一百八十里。
耒阳县
东八十五里至安仁县界。
南六十里至永兴县界。
西五十里至常宁县界。
北六十里至衡阳县界又。
南一百九十里至郴州。
北一百五十里至衡阳。
东一百二十二里至安仁。
西一百里至常宁。
东南一百里至永兴。
西南一百八十里至桂阳州。
东北一百八十里至茶陵州。
西北一百五十里至衡山县,四百一十里至宝庆府。自县至
本省,水路二千六百八十里,陆路一千五百五十里。至
京师水路七千三百九十里,陆路五千八百五十
四里。
广一百三十五里,袤一百二十里。
常宁县
东五十里至耒阳县界。一百三十里至耒阳城。南五十里至桂阳州界。一百八十里至桂阳城。西二十里至祁阳县界。一百四十里至祁阳城。北三十里至衡阳县界。一百二十里至衡阳城。自县至本府,水路一百八十里,陆路一百二十里。至
京师五千一百八十里。
广九十里,袤一百二十里。
安仁县
东五十五里至茶陵州界。九十里至州治。西三十里至衡阳县界。一百五十里至县治。南五十五里至永兴县界。二百里至县治。北四十里至衡山县界。
东南一百二十里至本府酃县治。
东北七十里至长沙府攸县治。
西南一百五十里至本府耒阳县治。
西北一百五十里至衡阳县治。
自县至本府,陆路一百五十里,水路三百里。至本省陆路一千三百三十里,水路一千五百九十里。至
京师陆路五千二百三十里,水路六千九百四十
五里。
广六十里,袤九十五里。
酃县
东四十里至江西永宁县界。
南一百里至桂东县界。
西五十里至安仁县界。
北十五里至茶陵州界。
东南八十里至江西龙泉县界。
东北八十里至兴宁县界。
西北一百一十里至江西龙泉县界。
西南五十里至安仁兴宁永兴三县界。
自县至本府三百里。至本省一千三百五十五里。
广七十里,袤八十五里。
桂阳州
东三十里至郴州界。
南四十里至临武县界。
西五十里至嘉禾县界。
北九十三里至常宁县界。
东南一百二十里至宜章县。
东北一百三十里至永兴县。
西北一百一十里至新田县。
西南六十里至黎田铺蓝山界。
自县至本府二百六十里,至省城一千四百二十里。至
京师五千二百四十里。
广七十里,袤一百三十三里。
嘉禾县
东五十里至枫林铺为桂阳州界。
南二十五里至清水铺为临武县界。
西三十里为宁远县界。
北三十五里为新田县界。
广八十里,袤六十里。
临武县
东四十里至宜章县界。
南四十五里至广东连州界。
西三十五里至蓝山县界。
北六十里至嘉禾县界。
广七十五里,袤一百里。
蓝山县
东四十里至临武县界。
南九十里至广东连州界。
西三十五里至宁远县界。
北五十五里至桂阳州界。
广七十五里,袤一百四十里。
形胜附本府〈衡阳县附郭〉
郡之镇曰南岳,岳发脉于岷山,由蜀入黔,南方之干也,自骑田岭入楚。蕴崇菀积起而为衡岳。其势蜿蜒,从岣嵝峰走。郡西郭至花药山,委折而下,结为郡治。左对雁峰,右带湘水,蒸流回注,耒水汇之,东洲浮其前,石鼓蹲于侧。隔岸望之形如偃月。虽非天险之邦,而萦纡逶迤,秀色巃嵷,亦寰中之佳丽者也。
衡山县
后负巾紫,前俯湘江,左挹晓霞,右绾龙隐,东距瓯吴,西接交广,两水环潆,千峰叠拥。为永衡之北门,控潭鄂之上游。
耒阳县
南引郴广,西接衡沙,北带茶攸,东连吉赣。金紫峰冈峦秀特,表出南乡,曼衍五六十里。至县治之江,南为虎踞山,其北则马阜蟠,结数十里。鹿岐峙其左樟,艎列其右,东西二湖夹洲渟,蓄紫流青麓,蜿蜒奇丽。
东有环秀楼,壮镇江滨,四时登览,隔浦诸山,争妍竞秀,而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瞭然在目,观者伟之斯、形胜之大概也。
常宁县
湘江绕于西北,黄峒诸山列于西南,宜水从塔山流抱于邑,西石水潆洄于治,后二水相合,注于湘江,而兴泉、樟木两峰环拱,亦形势之佳者也。
安仁县
邑踞衡岳上游,溪清峡秀,广袤百有馀里,凤冈东来,腾矗飞舞,熊峡南起,崒嵂伟岸,江行其中,左右襟带,凝望邑境,万山有如玉立,亦形势之佳者也。
《旧志》:安仁形势为青蛟出洞,其地东自茶陵云阳山,腾耸玉峰,笔架迤逦而来,以达县治。熊峡峙其前,军山障其后,凤凰一岭翼其左,杨梅诸峰辅其右。江水自南,环绕西北,状元、相公二洲夹岸,旁有小石数堆特起,若蛟龙之爪。此县治山水之胜也。
酃县
湖南居楚上流,逆溯至酃,固已托,处天际笔峰插云桥,岭亘地,其险四塞。虽东通吉赣,上接宜韶,皆一线鸟道。而俯瞰茶攸,又如高屋之建瓴,水斜濑一渡,怒石齿齿,险于瞿塘象马,不利舟楫,殆古所云山国者乎。
桂阳州
《韩文公语》: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
欧阳文忠云:山川秀丽。
《旧志》:四山环拱如重城,为湖南奥区。
锁断湖南第一关,阨塞巩固,遥接五岭山,控三湘,分九疑,而大凑盘郁汇岿舂,而诸滩险折,丹峰插汉,紫嶂连云,信伟奇哉。
桂郡环绕,山阿四面,拱匝有如重城。西北延袤几百馀里,而东南稍缩其地,右舒而左蹙,五星相聚形,家伟之堪,舆家谓鹿山木星,芙山火星,中阜土星,大凑金星,果岭水星。
嘉禾县
四塞多峻岭,崇冈叠,阜壁削,剑攒岿。水北流鲁山,东拥石燕,南岭皆其山镇也。
临武县
唐文公祭县尹文山林之牢。
《南齐志》:唇齿荆区。
宋罗榞进土田记:真淑之气。
潘正夫诗:岭开越峤。
元方大任学田记:清淑权舆。
陈奎、龙韩张亭记:长江绕绿,群山拥翠。
明焦芳诗:湖南尽头。
薛纲诗:秀连郴岭。
罗洪先舆图记:山川险要。
县治四塞层峦,望之葱郁,盖自衡岳而来也,跨湘江,走郴桂,盘回五百馀里,真淑之气于此焉,穷诚楚表阨塞,离明之奥区也。
蓝山县
宋刘晦之学田记:地界楚尾极,南为外邑。石景立游山诗:峰近九疑。地连五岭。
宋景春撰朱文公记:楚粤于是乎分山,根水源之头自发。
三蓝地远而僻,山纡冈复,邻于两粤,据桂极,南控引蛮峒,前跨黄檗,后扆蓝岭,左带大凑,右接九疑。其封疆之界大概如此,若夫凤冠朝揖,锦寨崔嵬,三峰绵亘,四水周遭,此则附邑之近者也。
隶桂,凡三邑而山川之秀,蓝得之为多九疑。舜帝之遗址,濂溪周子之馀波犹在焉,其大概如此。

衡州府星野考

        《府志》府总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郑注曰:鹑尾,楚也。
《周礼注疏》:翼、轸,荆州,于辰为巳,楚之分星,荆州之分土。
《左传》:鹑尾为楚。
《尔雅》:鹑尾曰鸟帑。
《星经》:南宫赤帝其精朱鸟为七宿井首,鬼目、柳喙、星颈、张嗉、翼翮、轸尾,司夏,司火,司楚。
玉衡星主荆州,常以五卯日候之,乙卯为南阳,己卯为零陵,辛卯为桂阳,癸卯为长沙,丁卯为武陵。
荧惑主霍山、荆扬、交州。
《春秋纬》:自大别,以东至雷泽、九江、荆州,属衡星。《春秋·元命苞》:轸星散为荆州。
《象纬书》:北斗七星、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斗星一天枢为天二,璇为地三,玑为日四,权
为时五,衡为音六,闿阳为律七,瑶光为星石氏。曰,一主天主秦,二主地主楚,三主火主梁,四主水主吴,五主土主燕,六主木主赵,七主金主齐,天官书轸主冢,宰辅臣又曰:南宫七宿,其应周秦楚。
《史记》:翼、轸,荆州。又曰:轸为车,主风。其旁有小星,曰长沙,星星不欲明;明与四星等,若五星入轸星中,主兵。
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
《西汉志》:翼、轸,楚之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皆楚分。
蔡邕《月令》章句:鹑尾之次,起张十二度至轸六度,为荆州。费直:起张十二度至轸九度。
魏陈卓郡国躔次,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
皇甫谧《世纪》: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申,今楚分野。
《晋书》:翼、轸,楚,荆州:南阳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轸十一度,桂阳入轸六度,武陵入轸十度,长沙入轸十六度。一行《天文志》:鹑尾值建巳之月,内列太微,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负海,亦纯阳地也。又曰: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维外者,鹑尾也,故为烈山氏之墟。
《唐书》:翼、轸,鹑尾也。初,张十五度,馀千七百九十五,杪二十二太。中,翼十二度。终,轸九度。自房陵、白帝而东,尽汉之南郡、江夏,东达庐江南郡,滨彭蠡之西,得长沙、武陵,又逾南纪,尽郁林、合浦之地,自沅、湘上流,西达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古荆楚、郧、鄀、罗、巴、夔与南方蛮貊之国。翼与咮张同象,当南河之北,轸在天关之外,当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逾岭徼而南,为东瓯、青丘之分。
星纪、鹑尾,以负南海,其神主于衡山,荧惑位焉。五车星在毕北,五帝座也,东南中一星曰司空主镇星,楚分荆州。
《天文志》:司空星明其地,岁丰。
《天文志》:太微垣,三台六星,其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上主兖豫,下主荆扬。
《宋志》: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西各列十一星,其西垣南第十星,曰楚。
《尔雅》邢炳疏:巳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终,轸十一度。
桂阳轸六度,今郴州、宜章、永兴、桂阳、桂东、兴宁、耒阳、常宁、桂阳州,临武蓝山、嘉禾。
长沙轸十六度,今长沙府,茶陵、湘潭、湘阴、宁乡、浏阳、醴陵、益阳、攸县、安化、宝庆府、新化、衡阳、安仁、酃县、衡山、巴陵,临湘平江。
《论语》:摘,辅象兖豫属上台,荆扬属下级。
步天歌女宿下有十二诸国,第九星主楚,步天歌曰楚之一国,魏西屯。
诸说概于分野较详,《晋书》桂阳入轸六度,长沙入轸十六度,按古桂阳郡,今之州治也,今郡汉,故属长沙国。酃亦长沙、茶乡旧地。非轸六度。属因其方隅,辨其躔次。大约郡属诸州、邑,入轸六度者十之六,入轸十六度者十之四,然考验度分细极微茫,以予观汉费直蔡邕、魏陈卓及唐书所分轸度,起止皆未有。以楚属轸十六度者似轸十六度,犹在寿星之次,为郑分也,惟谯周京房张衡所论,与《晋书》略仝顾折衷为已难矣,不特是也,凡星附列舍者,主其野,五车附于毕,北中一星曰司空,主楚,女下列十六星中一星亦主楚,女齐分毕赵分也,彼附属于其野,而主占于他国,将长沙及左右辖,亦不必耑,占楚耶。翼主乐府,主远客轸,主车骑,又主冢宰,辅臣。荧惑主悖乱、残贼、疾丧、饥兵,数者皆不与楚协,占其又何以别之耶,然则天道远,人道迩。星野之说又何可深求乎。善夫欧阳子之言曰:圣人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盖绝天于人,则天道废,以天参人则人事惑,故其作五代史书。人不书天,其旨微矣。
在天者辰十有二而鹑尾处一焉,鹑尾为翼、轸,舍轸自房陵、白帝而东,逾南纪,尽郁林、合浦之地,西达黔安左,凡数十区,而衡又处一焉,衡于九州,野分仅一弹丸,而欲以是测天,亦难矣。然考《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周礼体要之书,分星所丽,概不具详,大抵有司掌之耳,唐一行曰:星之与土,以精气相属,善夫,言星土之义也,盖土有攸属,斯星有定分,观两戒之象,与云汉之所终,始而分野之大
小,固一致矣。春秋申慎裨灶辈言,列国占验奇中其以此欤。后历汉魏其说,寖备至晋志州郡躔次尤为精密。夫积分以成度,辨度以分野,犹积里以成县,积县以成郡,积郡以成天下也。云尔彼京畿者,天子之心腹也,邦国其肢体臂指也,痱癖在一臂,颤悸在一指,而概谓精血不相丽,经脉不相摄也,彼星孛大辰而四国何以同灾。荧惑守心,而一言何以徙舍乎。天人感应之,际不可不察也,是故以土辨星,以人治土,有一郡必为之命,郡大夫以治之。有一邑必为之命,邑大夫以治之。下至里社,亦有官师。凡以察其妖祥,稽其治否,上以诏救政,下以修序事。未尝以区区之地,废观省也,抑郡志与国史不同,国史从详,故天官别为一书,郡志从略,故星野系于封域,封域者,亦星野之所从辨也。予观土圭之法,列于司徒,保章之官,属诸宗伯,则周礼亦祗修人事而已,愿守玆土者,本人以治天也,故封域首图象次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