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来源
漢語大詞典 昆曲 (崑曲) 拼音kūn qǔ
  • 亦称“ 崑山曲 ”。 即昆腔。 清 赵翼 《风气》诗:“崑曲更絃索,京靴走里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贡士:“忽见心头有小人出,长仅半尺;道冠儒服,作俳优状。唱崑山曲,音调清彻。”《乘龙佳话序》:“自有京调梆子腔,而崑曲不兴,大雅沦亡,正声寥寂。”参见“ 崑腔 ”。
  • (1).指昆剧。详该条。
  • (2).指昆腔。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二:“ 张季鸾 似乎也很得意,他还大声地哼出了他最得意的昆曲。”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吹笛子的 杨先生 来了,问小姐今晚上还练习不练习昆曲。”参见“ 昆腔 ”。
國語辭典 昆曲 拼音kūn qǔ
  •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剧种。参见「昆腔」条。
漢語大詞典 昆腔 (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 亦称“ 崑山腔 ”。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
  • 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
國語辭典 昆腔 拼音kūn qiāng
  •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剧种。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故称为「昆山腔」。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综合我国各地方腔调,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锣鼓等为乐器,旋律婉转细致,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曲腔调。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称为「昆曲」;因以江南苏州昆山一带的语言演出,故也称为「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