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释大川
释大川
不知何许人也。
沈默自居节操弥厉。
戒无竁穴言不浪施。
汉州栖贤寺行四圣种法。
克苦既增川也其乐也泄泄。
绵竹之人无夙少率皆宗奉。
及乎终也卧于寺外白衣具床榻相率舁归寺中。
务营丧礼。
方当尸举无何双鹿引前若驺导焉。
始履门阈。
寺额奋然陨地远近惊叹。
又此山灵异不容粗鄙。
有僧深藏者。
不谨愿。
多所违犯。
神人掷于山下可七里许。
唯伤足指。
从此无不悛革守戒者。
大历初北山变成黄金色。
上有楼阁菩萨行道。
斯须之间万形千状。
素居此寺与地俱灵。
留影供养如事灵祠焉。
闽城法烱者。
未详何许人也。
行头陀法克苦克勤。
激劝闽人辞气刚直。
海坛练门江内有巨钟。
相传云。
昔有人往广州慕铸信鼓。
巨舰至此忽值风涛沈溺。
每月望日其潮大至。
水退其蒲牢乃出。
可容一人。
从中穿过约其周围径一丈馀。
大历中欲出此钟。
先于开元寺设大会斋。
诵咒令一小僧诣龙宫乞钟。
于人世击扣以警晨昏。
小僧见海神曰。
我惜以镇海
别与小珠三颗为信。
当尔时小僧有如梦觉。
珠在手焉。
林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莆田人字纬乾
林披次子。
少负奇志,耻为农,乃与欧阳詹刻意文学
德宗贞元七年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始。
累官岭南节度副使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纬乾,郡望济南(今属山东)莆田(今属福建)人。
林披子。
德宗贞元七年(791)进士第
莆人登进士第自此始。
校书郎判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仕终岭南节度副使
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闽川名士传》、黄滔黄御史》卷五《莆山灵岩寺碑》、《宣和书谱》卷一〇等。
林藻与其弟蕴及欧阳詹俱为闽中名士,人有“欧阳独步,蕴横行”(《莆阳比事》卷一)之语。
善行书,“其婉约丰妍处,得智永笔法为多”。
全唐诗》存诗3首。
字纬乾
莆田人
贞元七年进士
岭南节度副使
卢贞唐 778 — 8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48 【介绍】: 幽州范阳人号南郭子
汝州梁县
敬宗宝历间,为度支员外郎
户部郎中太常少卿汝州刺史
文宗开成四年,自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
诗童林杰九岁造谒,备受嘉奖。
武宗会昌五年,官河南尹,与白居易为友。
旋出为岭南节度使
宣宗大中初,入为太子宾客,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48? 别号南郭子,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居汝州梁县(今河南汝州)
敬宗宝历年间度支员外郎
户部郎中太常少卿汝州刺史
文宗开成四年(839)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
闽中名士林杰九岁造谒,备受嘉奖。
武宗会昌五年(845)居官河南尹,以年未七十,虽与白居易九老会”而不及列。
旋出为岭南节度使
宣宗大中初入朝为太子宾客,卒。
事迹散见《因话录》卷六、《旧唐书·文宗纪》、《新唐书·孝友传》等。
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和刘梦得岁夜怀友》,或以为卢真诗。
《全唐诗续拾》补2句。
释大安唐 793 — 883年10月2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陈氏子。
幼年入道。
资质不凡。
元和十二年
登戒品于建州浦城县之凤栖寺灵感坛。
寺始名乾元。
坛名兜率。
受戒时。
天雨桂子。
地生朱草。
刺史元锡上其瑞。
诏改今名。
俄游洪井
获闻律学之要。
临川巩山
慧藏禅师
受半人之记。
北入五台
每裸浴龙池中。
观者惊悚。
自若。
后礼沩山大圆禅师
崔贞孝廉使豫章
重闻誉。
走疏召之。
咸通十四年
赐号延圣大师
并紫袈裟。
中和二年
法堂之梁。
忽中折。
明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
坐逝于怡山之方丈。
春秋九十一。
腊六十七。
谥圆智
塔号證真。
释大安
姓陈氏
闽城人也。
幼年入道顿拂尘蒙。
元和十二年建州浦城乾元寺置兜率坛。
始全戒足。
时天雨子及地生朱草。
刺史元锡手疏其瑞上达冕旒。
遂回御礼。
诏改凤栖寺
号灵感坛焉。
因往洪井路出上元
忽逢一老父曰。
子往南昌必有所得。
及咨参律学夜闻二僧谈论。
遽了三乘之旨。
乃以所习付之同人。
临川见石巩山慧藏禅师
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拟学人。
服拜未兴。
唱曰。
看箭。
神色不挠答对不差。
石巩乃投弩曰。
几年射始中半人也矣。
五台龙池沐浴。
虽久寖涟漪。
殊无奋暴雨雹之怪。
观者惊悚。
后止沩山大圆禅师
复證前闻而为量果也。
豫章廉使太尉崔贞孝公
则魏公之季父。
深契玄机敦安之道。
飞疏召之。
厥誉愈昌。
咸通十四年
诏宜号延圣大师
赐紫袈裟一副。
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
巨梁中折。
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
坐化于怡山丈室。
春秋九十一。
腊六十七。
续诏赠圆智大师
塔号證真。
不尝唾地不处温房。
随化而衣天雨而浴。
咨法弟子慧长。
入关扬安之德。
故有追谥也。
博陵司空相国仰慕前烈。
遂著文颂德。
诗人周朴笃重
时入山致礼焉。
陈岩晚唐 849 — 8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 【介绍】: 建宁人字梦臣
有智略。
僖宗乾符间黄巢军入福建聚众数千,号九龙军,占据乡里。
中和中福建观察使郑镒自代,为治有威惠,吏民怀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9—892 字梦臣建州(今福建建瓯)人。
僖宗乾符间聚众数千,号九龙军,拒黄巢
福建都团练副使,迁泉州刺史
中和四年(884)福建观察使
治闽8年,有威惠。
累加官左右仆射司空等。
闽中金石志》卷二收黄璞撰墓志。
《吟窗杂录》卷四四存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桂琛五代 867 — 9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7—928 【介绍】: 五代时僧。
镇州常山人
俗姓李
幼于本州万岁寺出家,习学律典。
后转依禅宗,历诣云居道膺雪峰义存,终嗣玄沙师备
后住漳州罗汉院世称地藏和尚
其门人文益,开法眼宗
桂琛俗姓李氏
常山人
幼投本郡万岁寺
无相大师出家。
后住漳州龙溪罗汉院
后唐天成三年卒。
年六十二。
清泰二年真应禅师
禅师名桂琛
生李氏
常山人也。
幼卓越。
绝酒胾。
万寿寺无相律师
即前作礼。
无相拊其首曰。
若从我乎。
乃欣然依随之。
父母不逆也。
年二十馀。
即剃发为大僧。
无相使习毗尼。
一日为众升堂。
宣戒本布萨已。
乃曰。
持犯但律身而已。
非真解脱也。
依文作解。
岂发圣乎。
一众愕然。
顾笑。
为无相。
作礼辞去。
无相不强。
初谒雪峰存公
不大发明。
又事玄沙。
遂臻其奥。
与慧球者齐名。
号二大士
能秘重大法。
痛自韬晦。
然丛林指目。
以为雪峰法道之所寄也。
漳州王公。
请住城西石山
十馀年。
迁止罗汉。
破垣败箦。
人不堪其忧。
非忘身为法者。
不至。
僧问。
如何是罗汉一句。
曰我若向汝道。
却成两句。
又问以字不成。
八字不是。
是甚字。
曰。
汝不识此字耶。
曰不识。
曰。
看取其下注脚。
尝垂头。
颓然坐折木床。
见僧来。
即举拂子曰。
会么。
对曰。
谢和尚指示学人。
曰。
见我竖起拂子。
便道指示学人。
汝每日见山见水。
可不指示汝耶。
又见僧来。
举拂子。
其僧礼拜称赞。
曰。
见我竖起拂子。
便礼拜赞叹。
那里扫地。
竖起扫帚。
为甚不赞叹。
有僧来报。
保福迁化也。
曰保福迁化。
地藏入塔。
时住地藏
石山也。
于时学者莫测其旨。
悯之为作明道偈。
其词曰。
至道渊旷。
勿以言宣。
言宣非指。
孰云有是。
触处皆渠。
岂喻真虚。
真虚设辨。
如镜中现。
有无虽彰。
在处无伤。
无伤无在。
何拘何碍。
不假功成。
将何法尔。
法尔不尔。
俱为唇齿。
若以斯陈。
埋没宗旨。
宗非意陈。
无以见闻。
见闻不脱。
如水中月。
于此不明。
翻成剩法。
一法有形。
翳汝眼睛。
眼睛不明。
世界峥嵘。
我宗奇特。
当阳显赫。
佛及众生。
皆承恩力。
不在低头。
思量难得。
拶破面门。
盖覆乾坤。
快须荐取。
脱却根尘。
其如不晓。
谩说而今。
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
复至闽城旧止。
遍游近城诸刹。
乃还示微疾。
沐浴安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二
阇维收舍利建塔。
有得法上首。
清凉益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常山之李氏。
童时即笃志离俗。
亲戚乡党皆莫之从。
年且弱冠。
乃获为郡之万寿寺无相大师弟子。
既登戒品。
方学毗尼。
叹曰。
此岂足以臻观脱哉。
于是南谒云居雪峰
抵玄沙。
沙问云。
三界惟心。
汝作么生会。
指椅子云
和尚唤这个作什么
沙曰椅子。
云。
和尚不会。
沙曰。
我唤作竹木
汝唤作什么
桂琛亦唤作竹木
沙云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
自是玄沙每诱迪学者。
出诸三昧。
皆命为助发。
于是王公。
地藏精舍。
而请驻锡焉。
久之徙居罗汉院
上堂。
宗门玄妙为当只恁
更别有奇特。
若别有奇特。
汝且举看。
若无。
不可只将三个字。
便当却也。
三个字谓宗教乘而已。
尔若道著宗乘。
便是宗乘。
若道著教乘。
便是教乘。
禅德佛法元来。
由尔口里安立名字。
尔向这里。
说圆说顿。
说实说常。
禅德尔把什么作圆作顿。
作实作常。
傍家行脚。
理须甄别莫相理没。
珍重。
问如何是罗汉家风。
答不向尔道。
问因甚不向学人道。
答是我家风。
问如何是沙门正命食。
答吃得
曰欲吃此食。
作何方便。
答塞却汝口。
问如何是十方眼。
答时上眉毛。
天成三年。
戊子秋示疾数日安坐而终。
寿六十二。
腊四十。
茶毗于城西院东冈
建塔葬舍利于院之西。
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无恙时。
鼓山神晏尤见重于王氏。
以他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
终不变。
释桂琛
俗姓李氏
常山人也。
甫作童儿笃求远俗。
斋茹一餐调息终日。
秉心唯确乡党所钦二亲爱缚而莫辞。
群从情缠而难脱。
既冠继踰城之武。
求师得解虎之俦。
乃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矣。
初登戒地例学毗尼。
为众升台宣戒本毕。
将知志大安拘之于小道乎。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后诣雪峰玄沙两会。
参讯勤恪。
良以嗣缘有在。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处众韬藏。
虽夜光所潜而宝器终异。
遂为故太原王公诚请。
闽城西石山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以秘重妙法罔轻示徒。
密学恳求者时为开演。
龙溪军倅勤州太保琅琊公志请。
罗汉院为众宣法。
讳让不获。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丧疑而往者不可殚数。
有角立者。
抚州曹山文益江州东禅休复
咸传旨。
各为一方法眼。
视其子则知其父矣。
天成三年戊子秋
复届闽城旧止。
遍玩近城梵字。
已俄示疾数日安坐告终。
春秋六十有二。
僧腊四十。
遗戒勿遵俗礼而棺而墓。
于是茶毗于城西院之东岗。
收其舍利建塔于院之西。
禀遗教也。
清泰二年十二月望日也。
得法密付授耳。
神晏大师王氏所重。
以言事胁令舍玄沙嗣雪峰
确乎不拔。
终为谗而凌轥。
惜哉。
俗姓李
常山人
童儿便求远俗。
斋茹一餐。
秉心唯确。
二亲爱缚。
继踰城之武。
事本府万岁寺无相大师
登戒地。
学毗尼。
乃自诲曰。
持犯束身。
非解脱也。
依文作解。
岂发圣乎。
于是誓访南宗。
程仅万里。
初谒云居
后诣雪峰
参讯勤恪。
得旨于宗一大师
明暗色空。
廓然无惑。
密行累载。
处众韬藏。
遂为故
太原王公
诚请于闽城西石山
建莲宫而止。
驻锡一纪有半。
来往二百众。
以秘重妙法。
罔轻示徒。
密学恳求者。
时为开演。
龙溪为军[亻䘚]勤州大保琅琅公。
志请于罗汉院为众宣法。
遂开方便。
不数载南北参徒。
角立。
抚州曹山文益
江州东禅林
复咸传旨。
各为一方法眼。
天成三年。
戊子秋俄示疾数日。
安坐而终。
僧文益五代 885 — 95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5—958 俗姓鲁余杭(今属浙江)人。
五代时僧人
法眼宗创始人。
7岁出家,20岁于越州开元寺受戒。
先从育王寺希觉律师学律,后南游入,参长庆慧棱禅师及宣法大师,终往漳州罗汉寺学于桂琛,遂得法。
晚年在金陵清凉山报恩禅院传法,深受南唐中主礼遇。
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卒,谥“大法眼禅师”。
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
有语录传世。
全唐诗》存诗1首,另《景德传灯录》、《唐诗纪事》等书中尚存其诗偈13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禅师讳文益
馀杭鲁氏子。
七龄秀发。
依新定全伟律师落发。
越州开元希觉律师
受具足戒。
觉公盛化四明
往习毗尼。
工文章。
觉大奇之。
俄辞去。
初谒长庆棱道者
无所契悟。
与善脩洪进。
漳州抵湖外。
将发而雨。
溪壮不可济。
顾城隅有古寺。
解包休于门下。
雨不止。
入堂。
老僧坐地炉。
而曰。
此行何之。
曰行脚去。
又问如何是行脚事。
对曰不知。
曰不知最亲。
疑之。
三人者附火。
举肇公语。
至天地与我同根处。
老僧又曰。
山河大地与自己。
是同是别。
曰同。
琛竖两指。
熟视曰。
两个。
即起去。
大惊。
周行廊庑。
读字额曰石山地藏
顾语脩辈曰。
此老琛禅师也。
意欲留止。
语未卒。
又至。
雨已止。
业已成行。
送之问曰。
上座寻常说。
三界唯心。
乃指庭下石曰。
此石在心内。
在心外。
曰在心内。
笑曰。
行脚人著甚来由。
安块石在心头耶。
无以对之。
乃俱求决择。
寻皆出世。
临川崇寿。
僧子方者问曰。
公久亲长庆。
乃嗣地藏
何意哉。
曰。
以不解长庆说。
万象之中独露身故。
子方举拂子示之。
曰。
拨万象。
不拨万象。
子方曰。
不拨万象。
曰。
独露身𡁠。
子方曰。
拨万象。
益云。
万象之中𠰚。
子方于是悟旨。
叹曰。
我几枉度此生。
谓门弟子曰。
赵州曰。
莫费力也。
大好言语。
何不仍旧去。
世间法尚有门。
佛法岂无门。
自是不仍旧故。
诸佛诸祖。
秖于仍旧中得。
如初夜钟。
不见有丝毫异。
得与么恰好。
闻时无一声子闹。
何以故。
为及时节。
无心曰死。
且不是死。
止于一切。
祇为不仍旧。
忽然非次闻时。
诸人尽惊愕道。
钟子怪鸣也。
且如今日道。
孟夏渐热。
则不可。
方隔一日。
能校多少。
五月一日
道便成赚。
须知校丝发不得。
于方便中。
向上座道不是时。
盖为赚。
所以不仍旧。
宝公曰。
暂时自肯不追寻。
历劫何曾异今日。
还会么。
今日只是尘劫。
但著衣吃饭。
行住坐卧。
晨参暮请。
一切仍旧。
便为无事人也。
又曰。
见道为本。
明道为功。
便能得大智慧力。
若未得如此。
三界可爱底事。
直教去尽。
才有纤毫。
还应未可。
祇如汝辈睡时。
不瞋便喜。
此是三界昏乱。
习熟境界。
不惺惺。
便昏乱。
盖缘汝辈杂乱所致。
古人谓之夹幻金。
即是真。
其如矿何。
若觑得彻骨彻髓。
是汝辈力。
脱未能如是。
观察他什么。
楼台殿阁。
诸圣未必长把却汝手。
汝未必依而行之。
古今如此也。
又曰。
出家儿。
但随时及节便得。
寒即寒。
热即热。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古今方便不少。
石头初看肇论。
至会万物为己者。
其唯圣人乎。
则曰。
圣人无己。
靡所不己。
乃作参同契。
首言竺土大仙心。
无过此语也。
中间亦只寻常说话。
夫欲会万物为自己去。
盖尽大地无一法可见。
已而又嘱曰。
光阴莫虚度。
所以告汝辈。
但随时及节。
便得。
若也移时失候。
即虚度光阴。
于非色中作色解。
于非色作色解。
即是移时失候。
且道色作非色解。
还当得否。
若与么会。
便是没交涉。
正是痴狂两头走。
有什么用处。
但守分过时好。
尝指问僧曰。
还见么。
曰见。
益曰。
来眼里。
眼到竹边。
曰总不与么。
益笑曰。
死急作么。
有偈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唯识唯心。
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
声何触眼。
眼色耳声。
万法成办。
万法匪缘。
岂观如幻。
大地山河。
谁坚谁变。
周显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
李国主驾至。
慰问甚勤。
闰月望。
剃发沐浴。
辞众讫。
跏趺而化。
颜貌久而如生。
阅世七十有四。
坐五十有四。
公卿李建勋已下。
素服奉全身。
江宁丹阳乡建塔。
谥大法眼禅师
赞曰。
玄沙论三句。
初无金银铜轮之语。
不然。
殆与教乘何异哉。
琛公精深广大。
唯以直下便见。
拟成剩法为要。
非三句所能管摄也。
益以仍旧自处。
以绝渗漏句为物。
颇事边幅。
永明乃其的孙。
岂所谓深山大泽。
龙蛇所由生者耶。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鲁氏馀杭人
七龄即获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削染。
甫弱冠。
希觉律师
登具于越之开元寺。
既而师。
又以毗尼之道。
盛化于鄮峰之育王寺
仍听禀焉。
未几南游。
止长庆法会。
俄偕友出湖湘
漳浦罗汉琛公地藏寺
琛公问云。
上座何往。
答行脚去。
云行脚事作么生。
答不知。
云不知最亲切。
有省。
遂求咨决于焉。
后至临川
州收请以崇寿院出世。
筵罢。
四众围绕升座。
谓众云。
诸人既尽在此。
山僧不可无语。
聊为举古人一则现成公案去也。
珍重。
便下座。
时有僧于座下出礼拜。
益云好问著僧方欲伸问。
次。
益云。
长老未开堂。
不答话。
有子方上座
自长庆来。
棱和尚偈。
问云。
作么生是万象之中独露身。
子方举起拂子。
益云。
恁么会又争得。
进云。
和尚尊意如何。
益云。
唤什么作万象。
进云。
古人不拨万象。
益云万象之中独露身。
说什么拨不拨。
子方悟。
述偈投诚。
江南国主
教戒。
迎住报恩禅院
署净慧号。
上堂。
古人道。
我立地待汝构去。
山僧今日坐地待汝构去。
还有道理也。
无。
那个亲那个疏。
试裁断看。
住清凉上堂。
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
寒即寒热即热。
欲知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不见石头和尚因看肇论。
便解道。
竺土大仙心。
东西密相付参同契语。
岂不是会万物为己么。
上座若能会万物为己去。
尽大地无一法可见。
后头道。
光阴莫虚度。
是古人恐尔移时失节。
苦口叮咛如此。
珍重。
显德五年戊午秋七月十七日示疾。
闰月五日
剃澡毕集众告别。
跏坐而逝。
寿七十四。
腊五十五。
谥大法眼
塔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名无相。
后主为文勒颂德。
韩熙载铭。
释文益
姓鲁氏
馀杭人也。
年甫七龄挺然出俗。
削染于新定智通院。
依全伟禅伯
弱年得形俱无作法于越州开元寺
于时谢俗累以拂衣。
出樊笼而矫翼。
属律匠希觉师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
甚得持犯之趣又游文雅之场。
师许命为我门之游夏也。
寻则玄机一发杂务俱损。
振锡南游止长庆禅师法会。
已决疑滞。
更约伴西出湖湘尔日暴雨不进。
暂望西院寄度信宿。
避溪涨之患耳。
遂参宣法大师
曾住漳浦罗汉。
人止呼罗汉。
罗汉素知在长庆颖脱。
锐意接之。
唱导之由玄沙与雪峰血脉殊异。
疑山顿摧正路斯得。
欣欣然挂囊栖止。
变涂回轨确乎不拔。
寻游方却抵临川
邦伯命居崇寿。
四远之僧求者不减千计。
江南国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报恩禅院
署号净慧。
厥后微言欲绝大梦谁醒。
既传法而有归。
亦同凡而示灭。
周显德五年戊午岁秋七月十七日有恙。
国主纡于方丈问疾
闰月五日剃发澡身与众言别。
加趺而尽颜貌如生。
俗年七十四。
腊五十五。
私谥曰大法眼
塔号无相。
俾城下僧寺具威仪礼迎。
引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起塔焉。
好为文笔。
特慕支汤之体。
时作偈颂真赞。
别形纂录。
嗣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钟山道润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主
为碑颂德。
韩熙载撰塔铭云。
王延彬五代 ? — 9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光州固始人
王审邦子。
多艺,工诗歌;通禅理,性豪华。
仕闽。
为平卢节度使,知泉州军事,累官检校太尉
泉州历二十六年,吏民安之。
后渐骄纵,密遣使贡于后梁,求为泉州节度使,事觉,黜归私第。
卒,赠云州节度使侍中,葬云台山人谓之“云台侍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于泉州(今属福建)
天祐初,为平卢节度使权知泉州军州事
后梁开平三年(909),转右仆射,又转司空,加云麾将军
乾化二年(912),授特进阶,进封开国伯
五年权知泉州刺史
治理有方,吏民得安,谓之“招宝侍郎”。
后渐骄纵,遣使于梁求泉州节镇
贞明六年(920),事觉,为闽王黜归私第。
卒葬云台山人称之“云台侍中”。
事迹见《资治通鉴》卷二七一、《十国春秋》卷九四。
延彬多才艺,工诗歌,亦颇通禅理。
韩偓崔道融、杨赞图等避乱入延彬奉父审邽命作招贤院以礼遇之,诸人赖此以免祸。
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诗续拾》补1首又2句。
冯长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州长乐人
冯业子。
累官御史大夫
太宗贞观初,为荆州长史
岐州刺史
十三年,为少府监
封安昌县男
官至尚书左丞
冯昭泰初唐 645 — 7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709 【介绍】: 福州长乐人字遇圣
冯长命子。
袭安昌公,累迁文州司马,为酷吏所陷罢。
起为荣州长史,迁宋州司马,曾假节廉察江南
、湖二州长史,受诬贬饶州司马,未行,拜鄂州刺史
入为太子家令,知内外铸钱事。
出为检校邢州刺史,有善政,玺书劳之。
睦州刺史,为群小所谮,累贬荣州司马
官至括州刺史,卒于途。
僧玄览初唐 651 — 734
释玄览
姓褚氏
其先河南人也。
食菜于钱塘
因是家焉。
诞膺明德。
生而悬解。
深达实相。
崇善本。
自初念至于舍家师承慧昶。
昶师德无不满众用皆足。
年高行尊久为师范。
及见无一息之间违仁。
告门人曰。
无上之道清净为本。
有能一念用其心。
吾未见学不足者。
江表无真僧久矣。
或以此子为法鼓耶。
俾遐迩闻之。
其预为达匠之所甄异也如此。
其本邑有故华严寺
以包桑之地近于玄礼师之先茔。
属隋室不竞法宇弛颓。
名将壑迁迹亦时废。
属于唐初募信人重建。
文明岁有敕许还旧额。
广轮制度兼移基址背山临水往返形胜初以具戒依天竺
次以僧录住一闲居。
后以耆德统华严三寺。
次第同致于道。
道无不在。
因教有迁也。
尝以悯物慈济为己任。
遂议寺前平湖之通川为放生池。
太守袁从礼因兹劝勉。
深入慈门以禁六里。
司马杨敏言感梦。
又广至十里。
是以揵鬐掉尾。
噞喁浮沈不虞其害。
得遂生性焉。
又以经像为最则殿前画四像。
慈氏为首。
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
弥陀为首。
写经二千馀轴。
金字涅槃经为首。
如是功德以顺现报。
故王考宗追赠。
和州刺史右散骑常侍舒国公无量则览之元昆也。
量修学之日临平湖龙见。
无不往观。
舒公晏然不离书案。
气度如此。
明皇初年舒公侍讲
嘉尚之。
归觐太夫人。
年已期赜。
昆季皆以华皓晨昏之地说法而已。
开元二十二年示疾。
终于临平所造寺。
春秋八十四。
僧明了大觉普贤神满怀逊皆参预法流。
奉法器藏于细砺洞之下基。
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颂德焉。
闽中爱同寺释守如
多事劝诱。
越上之民归若廛聚焉。
崇树精庐以为济众
急在利他。
开元十年于寺营浴室。
患地势陡高清泉在下桔槔无用汲引步遥终以为劳。
思虑不迨无由改作。
忽一宵下流顿涸距造浴室所二十馀步清泉迸出。
时谓神功冥作移此泉耳。
七闽之民罔不归信。
终于温室之偏房矣。
释守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闽人
住同爱寺。
善劝诱闽中士民慕悦之。
纾急解难。
若己饥渴。
精舍庵庐所至有成就。
开元十年议于其寺。
开浴室以便大众。
然地势视他处隆亢。
泉出其下。
且远不易致。
虽枯槔瓶绠无用也。
既而卑远之源一夕顿涸。
忽清泉迸出。
去浴室二十馀步。
而近。
识者以为诚德所感云。
冯绍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昭正昭政
福州长乐人
玄宗开元中少府监,累迁户部侍郎
擅画鹰、鹘、鸡、雉等禽鸟,尽其形态;尤善龙水,时称其妙。
绍正
福州长乐人
开元中少府监殿中丞
累迁户部侍郎
封安昌县开国男
林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州长乐人字祥凤
玄宗开元中进士,为仓曹参军
尝捐己田开滨闾湖,以溉民田。
其妻赵氏亦捐奁田助之。
乡人号曰林婆湖。
僧怀海唐 720 — 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
福州长乐人
俗姓王
师事马祖道一
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
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
卒谥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
丱岁离尘。
三学该练。
马祖阐化南康
乃倾心依附。
与西堂智藏
同号入室。
一夕侍祖玩月次。
云。
正恁么时如何。
藏云正好供养。
云正好脩行。
云经入禅归海。
祖一日上堂。
大众云集。
乃捲却礼拜席。
祖便下座。
间它往。
乍归诣祖。
祖于禅床角。
取拂子示之。
云只这个。
更别有在。
祖放拂子旧处云。
你已后将什么为人。
却取拂子。
云只这个更别有。
以拂子挂旧处侍立。
祖振威一喝。
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
参玄之宾麇至。
沩山祐黄檗运
尤杰出。
谓之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马大师一喝。
直得三日耳聋。
黄檗不觉吐舌。
曰某甲虽不识马祖
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
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
云。
不嗣马祖
云作么不嗣马祖
云丧我儿孙。
云如是如是。
每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
为轨范耶。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
是大乘律。
盍亦从旃。
曰。
吾于大小乘中。
而博约折中之。
务归于善焉尔。
其制谓。
于一寺之中。
法堂僧堂方丈而已。
法堂所以说法也。
僧堂中。
设长连床。
施椸架。
凡同住者。
不论高下。
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
坐长连床。
昼夜不息。
倦则斜枕床唇偃仰。
谓之带刀卧。
使不安于寝寐也。
长老特居方丈。
以示道德之尊。
有力役则行普请法。
以均其劳苦。
天下禅宗便之。
皆循守不敢废至今。
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
寿九十五。
长庆元年
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
释怀海
闽人也。
少离朽宅长游顿门。
禀自天然不由激劝。
大寂始化南康
操心依附。
虚往实归果成宗匠。
后檀信请居新吴界。
有山峻极可千尺许。
号百丈欤
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
堂室隘矣。
且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
胡不依随乎。
曰。
吾于大小乘中。
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
乃创意不循律制。
别立禅居。
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
得道眼者号长老
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
唯别院异耳。
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
堂中设长连床。
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
谓之带刀睡。
为其坐禅既久。
略偃亚而已。
朝参夕聚饮食随宜。
示节俭也。
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
长老居方丈。
维摩之一室也。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
法超言象也。
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
天下禅宗如风偃草。
禅门独行由之始也。
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
享年九十五矣。
穆宗长庆元年
敕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
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
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
院有别耳。
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
亦头陀之流也。
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
所言自我作古。
古故也。
故事也。
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
不成则云无自立辟。
海公作古。
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大智不其然乎。
语曰。
利不百不变格。
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
弥沙塞律有诸。
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常衮唐 729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783 【介绍】: 京兆人
天宝末进士及第
性狷洁,不妄交游。
太子正字,累为中书舍人,文采瞻蔚,长于应用,誉重一时。
代宗时累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封河内郡公
德宗即位,贬潮州刺史
建中初,起为福建观察使
始,人未知学,至,为设乡校,亲加讲导,由是风俗一变。
卒官。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9—783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进士第,授太子正字
代宗广德元年(763)右补阙翰林学士,累加考功郎中知制诰
永泰元年(765)中书舍人,加集贤院学士
大历九年(774)礼部侍郎十年十二年掌贡举
十二年拜相,十四年河南少尹,再贬潮州刺史
德宗建中元年(780)福建观察使四年正月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工诗文,尤长于制诰,与杨炎齐名。
新唐书》本传称其“文采赡蔚,长于应用,誉重一时”。
全唐诗》存诗9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常衮(729-783)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天宝十四载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历补阙起居郎
宝应二年翰林,迁考功外郎郎中知制诰,转中书舍人
文章俊拔,为时推重,与杨炎并称“常杨”。
大历九年,迁礼部侍郎
十二年,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德宗立,贬河南少尹,再贬潮州刺史,迁福建观察使,卒。
有《常衮集》十卷,又《诏集》六十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九首。
全唐诗补逸
常衮京兆人
建中四年卒于福建观察使任,年五十五。
补诗二首。
京兆人
天宝末进士
累授起居郎
宝应中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知制诰
永泰初中书舍人
集贤院学士
大历元年礼部侍郎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封河南郡公
潮州刺史
建中初福建观察使
四年卒。
年五十五。
左仆射
释圆脩唐 735 — 833年9月22日
释圆脩
姓潘氏
福州闽人也。
生而岐嶷长而俊迈。
忽思拔俗寻事名师。
剔发变衣。
年满于嵩阳会善寺纳戒。
既而仪表容与日新厥德。
研穷经论。
俄约观方。
百丈山海禅师根教相符遂明心要。
持杯振锡而抵于杭。
秦望山峻极之势有长松枝繁结盖。
遂栖止于巅。
时感鹊复巢于横枝。
物我都忘。
羽族驯狎。
由兹不下近四十秋。
每一太守到任。
则就瞻仰。
号鸟窠禅师焉
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
请下结庵者至于三四。
或为参请者说法。
裴侯命八属宰官同力造伽蓝。
移废额曰招贤。
以居之。
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归寂
享年九十九。
腊八十。
杭之累政良守无不倾重。
税驾树阴请谈玄极。
不觉更仆移辰矣。
今塔在石甑山下。
南岳僧唯贞为塔铭焉。
近有盗发其塔。
且多怪异。
止收得铭志而已。
贾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州长乐人
历官职方郎中徐州刺史
代宗大历三年,自庐州刺史,改睦州刺史
又任夔州岳州刺史
张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均不详。
有《早过梨岭喜雪书情呈崔判官》诗,时起当奉使
刘长卿有《送张起崔载华闽中》诗,作于代宗大历后期长卿睦州司马时,知代宗时人。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有张起晚唐人,别是一人。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张起,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代宗朝人。
有《早过梨岭喜雪书情呈崔判官》诗,知曾奉使
刘长卿大历后期贬睦州司马,有《送张起崔载华闽中》诗,知二人同时。
全唐诗》存诗二肯。
陈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翊
福州闽县人字载物
德宗贞元进士
官终户部员外郎知制诰
以文章名于时,又工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陈翊字载物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德宗贞元九年(793)泉州,与欧阳詹等过往唱酬。
十三年进士第
宪宗元和九年(814)江西从事,后官终户部郎中知制诰
事迹散见其《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欧阳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东湖亭序》、《新唐书·艺文志四》、《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登科记考》卷一四。
全唐诗》存诗7首,《全唐诗续拾》补收2句。
(一作翊)字载物
闽县人
大历中进士
贞元中户部郎中知制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