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张穆(1415年—?),字敬之,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人,民籍。进士出身。应天府乡试第四十二名。正统四年(1439年)己未科会试第二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十四名,授工部主事,历山东按察司副使,屡升浙江右参政,致仕卒。
维基
李天植(1537年—?),字性甫,号冲涵,直隶广德州人,军籍。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应天府乡试第十五名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一百五十二名,三甲第二百九十四名进士。授平阳府推官,万历五年(1577年)三月考选,授吏科给事中,十二月与御史赵焕巡视京营,六年正月升吏科右给事中,三月升礼科左给事中,八月出为广东右参议,十二月调补江西左参议、分守九江,九年九月升湖广副使,十二年十月升四川左参政,致仕后卒于家。
维基
叶初春(1541年—1618年),字处元,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苏州市)人,民籍,官至礼科左给事中。因参与“国本之争”撤职。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应天府乡试第二名。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三名进士。次年任广东顺德县知县,升礼科左给事中。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礼科都给事中李献可偕六科诸臣上疏请求为神宗长子朱常洛举行“豫教之典”。神宗大怒,指摘其误书弘治年号,违旨侮君,贬一秩调外,其馀人等夺俸半年。大学士王家屏将御批封还,神宗愈加不满。吏科都给事中钟羽正、吏科给事中舒弘绪均上疏支持李献可。神宗将弘绪调职南京,羽正及献可以调任边远地区杂职。大学士赵志皋论救,被斥责;吏科右给事中陈尚象又争,贬斥为民。户科左给事中孟养浩,御史邹德泳,户兵刑工四科都给事中丁懋逊、张栋、吴之佳、杨其休,以及叶初春等人各自上疏求情。神宗怒不可遏,命将孟养浩廷杖一百,除名。邹德泳、丁懋逊、张栋、吴之佳、叶初春等六人贬一秩,外放为官。李献可、钟羽正、李弘绪除名。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性璞,字印含,姓王氏,吴人也。与隐微理为同母兄弟,友爱天成,志趣不歧。兄性好佛,遇有道场,尝切观摩,璞必相随,及肩恐后。由是研心经咒,参访名宿,互为探讨,动则与偕。居恒相谓曰:“安得名师而归依之?”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古馨至苏,应香馀说戒之请,夜梦二蜂率小蜂无数飞投于怀,诘旦见璞兄弟怀香求具,适符其兆,古祖感念,因留意焉。遂同至古林,终日与兄瞑息对坐,各有会心。理依古祖,智慧聿启,德性坚定,命代说般若,颇开觉悟,因以紫衣、法物、著述诸书付之。及理示疾,以席逊璞,辞之再四,理曰:“祁奚举午不避亲,赵祖让弟不私子。我观四众谁可与言?且既出世,志在弘法,更无他望,又何所嫌,汝其勿辞。”崇祯十年,召见赐紫。清室初兴,入主中夏,定鼎燕京。世祖万机之暇,寻味释典,雅慕高僧,企璞道望,诏入京师,参访要妙,时契帝心,赐紫还山。际遇两朝,恩礼有加,人或荣之,璞独伤焉。以清顺治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示寂,寿七十有八,腊四十有四,塔于天隆玉环山后。当古祖香馀说法之时,年已垂暮,而璞年最少,尝语人曰:“孔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一贯之传乃在后进曾子。吾道其在璞乎?”后接席十年,恪守祖训,大弘律学,四方景仰,卒如其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72—约1646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沾化人。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初为兵科给事中,魏忠贤党“十孩儿”之一,献计汰军以削经略孙承宗之权。又劾罢周启元、韩爌等,代主事曹钦程疏劾周宗建、黄尊素等。崇祯间入逆案。入清,在乡杀李自成所置县官,得授顺天府丞。以老乞休。寻以故革职为民。
维基
李鲁生(1572年—1646年),字尊尼,山东济南府滨州沾化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山东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历鱼台、邯郸、祥符、仪封知县,天启三年考选,六月授兵科给事中,投靠魏忠贤,列“十孩儿”之一。当时京城有“官要起,问三李”之说,“三李”即指李鲁生和礼科给事中李恒茂、御史李蕃。顾炎武在《圣安本纪》中也有“一周二李,其权莫比”的记载,其“一周二李”即指周昌晋、李蕃、李鲁生。四年弹劾应天巡抚周起元,致其削籍。荐举阮大铖、陈胤丛、陈尔翼、张素养、李应荐、马逢皋、李嵩、杨春茂、高弘图、王大年、张捷十一人。五年廷推,疏议大学士韩爌,削其籍。十二月议改书院为忠臣祠,祀故辽阳死难文武诸臣。六年二月升吏科右给事中,十一月升兵科左给事,疏请用蒙古攻东奴,以舒属国之困。七年与检讨李明睿典试湖广,八月叙宁锦大捷功,升一级,赏银十五两,升太仆寺少卿。崇祯元年(1628年),以阉党被弹劾,削籍为民,遣戍山西平定州,遇李自成乱,逃回故里。顺治元年,在乡杀李自成所置县官,受王鳌永招抚,授顺天府丞。二年七月,升顺天府尹。三年五月,以年已七十五告老。七月由于受到顺天督学曹溶滥送贡监贪腐案牵连,被削籍为民,寻卒。著有诗集《海月楼集》。
维基
吴本泰(1573年—?),字美子,号梅里,又号药师,晚号雨庵,浙江海宁县籍仁和县人。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顺天乡试六十名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联捷甲戌科进士,九年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十年授行人司行人,升吏部主事,改南京礼部员外郎,升吏部郎中。明亡后,隐居不出。顺治四年(1647年)隐居西溪,著有《西溪梵隐志》四卷。
维基
张凤翔(1577年—1657年),字稚羽,号元蓬,山东东昌府堂邑县(今山东省聊城县),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东乡试第十四名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进士,授直隶广平府推官,升吏部稽勋司主事,万历三十五年,任文选司主事。万历四十年,升任验封司员外、文选司郎中。泰昌元年,改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天启元年,任北太常寺少卿。天启二年三月,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地,此后叙平妖靖乱功,加升右副都御史。天启三年十月,加升兵部左侍郎,孙翕之荫锦衣卫百户,十一月刑部左侍郎乔允升升任尚书,张凤翔被命回部管事。丁忧归。天启五年正月起补原官,寻署部事,六月引疾求去,允之,寻为御史田景新、陈朝辅疏参为门户传头,东林帮手,被令冠带闲住并削荫子。崇祯元年,起为吏部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尚书,时清军入关,京师戒严,以都城悬帘狭薄,崇祯帝大怒,二年十一月与兵部尚书王洽同被入狱,谪戍陕西。四年四月,上念旱,释前工部尚书张凤翔、左副都御史易应昌、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都督李如桢。明亡后归顺清朝,顺治三年,起用为户部右侍郎,请减山东加饷八十三万。顺治五年,改吏部左侍郎,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请设三省总督,用张存仁平诸土寇。顺治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同年加太子太保。十年正月以年老致仕。顺治十四年卒,年八十一。十五年三月赐祭葬如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如会,字妙圆。姓谭氏,顺天人。少有奇志,便鄙肉食。年廿九始出家,誓行头陀,胁不沾席。初至南方,唯事苦行,后为道侣所感,发壹意念佛,遂得豁忘身世,见人不作寒温,语必猛厉恳切,诲诫淳淳。孤志独行,不蓄长物。顺治五年秋,过淮安清江,浦众共留之,未几,以一衲赠万德庵主人,且瞩之曰:“吾不久将去,特一事相托。”主人曰:“比来未久,何遽言去?”曰:“西方去耳。可以遗身,付江流中,施诸鱼虫。”主人辞不敢。曰:“然则荼毗,后以骨和粉投之大江,何如?”主人曰:“诺。”临化之日,先命购香烛,众莫测其意。至夜四鼓,大呼主人曰:“远启门,为我热香然烛。”主人为然香烛,竟视之寂然矣,年七十一。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观衡,字颛愚。姓赵氏,霸人也。家世农业,母梦大士携童子入门,亟取抱之,遂生衡。性端凝,不好嬉戏。七岁从乡塾读,能通字义。质迈凡侪,顾喜近桑门,不乐章句。年十二,即蔬食自持,常念观世音号,自在流露,若出于不自知。渐有超尘之思,讲于父母不之许,乃潜逸。途遇五台山圆炤寺惠仁,皈依求度,止于沙村,栖迟五载。年十八,诣五台清凉山师子窟,参空印,令居侍寮,亲授经典。敷绎旨要,迎刃而解,如是三年,无间寒暑。万历庚子,年二十二,随印至北京,侍楞严讲席,进菩萨戒,参达观。后历齐鲁吴越,叩雪浪、云栖二师。至天台华顶峰,喜其孤迥,结庵独处,读《楞严经》,豁然融彻。癸卯春,至双径访乐愚,寻过金陵,休夏长干。秋游九华,冬上匡山,卜静乾罡岭,苒荏数秋。尝月夜经行,忽焉省悟。遂下岭,礼育王舍利。复渡海。丁未再至天台。入闽,游武夷古寺。戊申夏,自瑞金入粤,游南华,冬进曹溪。己酉夏,见憨山于端州。秋登南岳,遂卜居石廪峰,误食草乌而病。壬子春,紫萝刘居士迎入荼陵,养疾云阳。冬讲《楞严》,释论朗彻,听者百馀人,风纪肃然。甲寅,过邵陵,车自心居士延居无念阁。丙辰,年三十八,邵陵诸檀那于双清矶后,首辟荆棘,创建禅林,颜曰五台,不忘厥初。经语佛声,朗朗动听,启人信心,见闻随喜,大生欢悦。丁巳紫阳梁五峰,施以己宅,助建静室,堂阁厨库,次苐落成,郑太史为题曰耑山兰若。地静人幽,阐志撰述,是夏著《心经小谈》。戊午春,集《律仪常轨》及《律学知要》。夏四月说戒,立《圆通忏法》一卷,并《戒坛规则》。壬戌作《中庸说白》及《天主说辩》。癸亥,年四十五,作述志诗,自道其生平甚悉,诗具集中。又以此方教体,在音与闻,舍闻无音,舍音无教,因述《礼观音仪》一卷,率众薰脩,得真实行者十五人,是则合音闻而为教体,即音闻而归圣性也。又著《金刚四依解》。丁卯,作《礼佛发愿仪》。己巳,著《首楞严经悬谈》。辛未,著《金刚般若略谈》。门人集所著,刻之成帙,衡名之曰《闭门语》。壬申,著《楞严四依解》。甲戌秋,泛舟之武陵,诣德山,礼鉴大师塔,憩于乾明寺。常德荣王迎衡,于梅园说戒。冬至湘潭,居法宝庵。乙亥秋,去攸县,历云阳,过吉州,礼青原大师塔。丁丑春,之吉安城,理舟楫,诣匡山,扫憨山师塔。秋下匡山,登云居,礼祖塔,主人味白请主法,不许,乃去云门。疾作,憩甘露庵,熊给谏青屿,与山中僧众,合词坚请。九月朔,入云居方丈。以禅堂久废,躬亲畚插。更建静室,筑罗汉堂。期年之间,楝宇一新。是时衡年已六十馀矣。辛巳秋七月,赴吉州刘孝则翰撰青原祖庭之请,九月至青原。说戒结制,法席甚隆。壬午秋复归云居,筑桥于南溪,曰“安乐桥”,下镌隐语,有“再遇游鲜主盖豆函”八字,人莫之识。甲申,金陵士夫迎主石城清凉寺法席。时燕京已陷,明主死之。五月,建荐思宗烈皇帝及后妃诸臣道场。冬十月,得竹林于金陵城北,欲避烦嚣,卓锡此间,号曰紫竹林。更建禅堂及殿寮静室。丙戌,弘戒天界寺,得新学百七十七人。五月三日疾增剧,命弟子音乘等摄林中事。四日招众居士谢别,六日端坐而逝,年六十有八。丁亥九月奉灵龛,诣云居建塔。衡广颡丰颐,平顶大耳,脩髯如戟,短发覆肩,岁一剃落。目光炯炯,学者见之不威而严。初侍空印,宗贤首,而禅宗印可于憨山。立法不为崖岸,不分门户,田夫牧童,礼不异节,故所至香花争迎。于《楞严》宗旨得最上正觉,所作法语偈颂包举深宏,今所见者有《语录》三十卷,而诗颂书疏附之。弟子音乘为编年谱。
维基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初号尚湖,又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钱谦益引领文坛长达五十年之久。在政治上钱被视为东林党或复社人士钱谦益与东林党或复社皆有密切来往,但却遭周延儒排挤,入南明又依附马士英、阮大铖。。明朝时四次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在南京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有“贰臣”之目。辞官后投入反清复明运动,为遗民义士接纳,更成为联络东南与西南抗清复明势力的总枢纽。后钱谦益的诗文被乾隆帝下诏禁毁。陈寅恪认为其是“复国之英雄”,“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并称钱与其妻柳如是的诗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维基
傅永淳(1586年—1667年),字惺涵,号熙宇,直隶真定府灵寿县人。进士出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顺天宛平人,字中徽,号玉吾。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工部侍郎。甲申年先降大顺,继又降清,授原官,历任兵、刑、户部尚书。顺治十年,以在刑部时受贿革职,寻死。有《燕香斋文集》。
维基
刘馀祐(1586年—1653年),字申徵,一字中徽,号玉吾、燕香居士,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曾任嘉兴、登封、河内县知县。升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出为平阳府知府。崇祯元年(1629年),升任河南副使、陕西副使、河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应天府尹、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等职。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刘馀祐附李自成,满清入关后,又降清,仍授原官。顺治五年(1648年)任兵部尚书,次年加太子太保。顺治八年,改任刑部尚书,加少保。顺治九年,官至户部尚书;顺治十年(1653年)因受贿被革职杖徒,永不叙用,不久卒。
维基
王鳌永(1588年—1644年),字克巩,号蘅皋,又号涧溯,山东淄川罗村镇窎桥村人。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山东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联捷进士,曾任湖北宜城县令。累官通州巡抚。李自成陷京师,鳌永被拷索输银后释放。降清后官户部侍郎兼工部侍郎,招抚山东、河南。清兵占领北京后,派王鳌永至青州(益都),任山东总督,招抚明朝残余势力。李自成裨将赵应元占领青州,鳌永骂不绝口,被肢解而死,史称青州之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9—1662
【介绍】:
明末清初直隶真定人,字慎可,别号西韩。梁梦龙孙。明万历四十三年举人,官户部主事,以党论削籍。入清,擢武德兵备道。练营卒,严法令。乞养归。有《玉剑尊闻》、《姓谱日笺》、《内阁小识》等,多记明代轶闻。
维基
李清(1602年—1683年),字心水,号映碧,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今属江苏省泰州)人。明末政治人物。李春芳之五世孙,李思诚之孙。父李长祺早亡,由伯父李长敷养成。天启元年(1621年)中式辛酉科应天乡试,崇祯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会试副榜,崇祯四年(1631年)成辛未科进士 ,都察院观政,授宁波府推官,六年任福建乡试同考官,七年举卓异,八年拔贡同考,九年浙江本省同考,十一年考选,授官刑科给事中,十二年巡视十库,以忤旨降为浙江布政司照磨。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前夕,奉旨出封淮府。后任弘光帝工科都给事中,迁大理寺左寺丞。不久受命祀南镇,刚到杭州桥山,弘光朝灭亡,“踽凉孤踪,飘泊江之南北”。明亡,隐居枣园,杜门不出凡三十八年,以著述为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1—1666
【介绍】:
日耳曼人,原名约翰亚当沙耳,字道未。明万历末到澳门传天主教。崇祯三年到北京,以徐光启荐,官翰林,修正历法,铸造大炮。清顺治元年,掌钦天监事,始用新法授时。康熙初,为杨光先等排击下狱,旋得释。有《历法西传》、《新法表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维基
孙承泽(1592年—1676年),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上林苑监籍山东益都人。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孙承泽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户部观政,授陈留县知县,六年调祥符县,十年行取,十一年钦授刑科给事中。在大顺政权中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后任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极受多尔衮的宠信,孙承泽批评说用满洲礼仪祭天不当,多尔衮仍听得下去。顺治十年(1653年),因题奏保举大学士陈名夏担任吏部尚书,引起顺治帝不满,认为孙另有所图,于是承泽“引疾乞休,(上)允之”,隐居西山樱桃沟,顺治十一年(1654年)建退翁亭、闲者轩、砚山斋(今孙公园处)。晚号退谷。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赐祭葬如例。安徽会馆原为孙承泽寓所“孙公园”的一部分。同治五年,安徽籍官员吴廷栋等75人倡议兴修安徽会馆,同治七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湖广总督李瀚章及淮军诸将集资,购得“孙公园”的大部分,于同治八年二月修建安徽会馆。
维基
胡世安(1593年—1663年),字处静、号菊潭、秀岩,四川省资州直隶州井研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祯初年同进士出身。崇祯元年(1628年),登进士,累官詹事府少詹事。明亡后仕清,顺治元年,仍授詹事府少詹事、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顺治二年,任国史院学士。顺治四年,任殿试读卷官。顺治五年,任礼部左侍郎。顺治九年,升任礼部尚书。顺治十二年,任太子太保。顺治十四年,任经筵讲官;次年改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治十六年,任少保,兼太子太保。顺治十七年,任武殿试读卷官。顺治十八年,任秘书院大学士、少师、太子太师;同年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