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近现代
裴景福清末民国初 1854 — 1924
化城集·跋
余谪西域,行至奇台,闻王晋老新疆布政之命。
未几,宋芝洞侍御方筱泉观察伊犁长少白将军幕先后至。
晋老到官,开省志、舆图两局,颇网罗中原文士。
案牍之暇,觞咏甚盛。
己酉八月,余入关,芝洞小泉方随长制军之幕兰州
逾年,晋老亦罢官东归。
西域乱事遂炽。
犹记水磨沟公饯,酒阑人散,余徘徊依斗亭上,语晋老曰:「我辈此行,于西域风雅文献,饶有关系。
欧风东被,旧学将亡,此会恐不可再得。
」因相对太息。
乙卯五月,再入东华,屡与晋老老接杯酒,话西域往事,如梦如幻,而铜驼荆棘之感,新亭风景之悲,益不可为怀。
小泉癸丑春化去,无人嗣其家学,著述散佚。
余曾托其族人干臣向诸公子索诗稿,欲付印行。
干臣旋故,恐不易得。
偶检箧内,得其关外途次寄芝洞一律并三个泉叠盐字韵寄余二什,附刊卷内,聊存全豹于一斑
然则死生聚散,今昔兴亡之故,尚忍言乎?
乙卯十一月睫闇识于蚌埠
郑登瀛清末至民国 1873 — 1932
全台诗
郑登瀛(1873~1932)又名学瀛字十洲号竹溪诗逸北郭诗逸
竹堑(今新竹)人。
进士郑用锡曾孙。
五岁丧父,由其母高氏抚育成人
少与刘景平、罗百禄同受业于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书法,人称「高门三杰」。
早年曾经营酒厂,获利颇为可观。
其后日人实施专卖制度,遭强行徵购,遂转而寄情书画于北郭园故宅。
昭和六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郑十洲将诗稿中涉及时局者全数烧燬。
随后将子嗣三人分别送往北平广州就读。
昭和七年(1932)六月病逝,享年六十。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
〗郑氏重性情,诗歌以抒情见长,张纯甫评云:「诗虽宗随园,而典赡乃类义山
」生平作品有《郑十洲先生遗稿》,由其女婿罗启源在民国五十六年(1967)排印出版,收录诗作一百一十首,多伤感与游兴之作,1992年由龙文出版社影印重刊。
此外,尚有未出版诗稿《沧海遗音》、《扶桑寄生草》、《鸡肋杂录》、《北郭园小草》〖参考《新竹市志。
人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页131〗。
以下诗作据《沧海遗音》手稿本、《扶桑寄生草》手稿本〖编者按:由于《鸡肋杂录》与《北郭园小草》以行草书写,且多处涂改,极不易辨识,在此暂不收录。〗
全台诗
郑登瀛(1873~1932)又名学瀛字十洲号竹溪诗逸北郭诗逸
竹堑(今新竹)人。
进士郑用锡曾孙。
五岁丧父,由其母高氏抚育成人
少与刘景平、罗百禄同受业于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书法,人称「高门三杰」。
早年曾经营酒厂,获利颇为可观。
其后日人实施专卖制度,遭强行徵购,遂转而寄情书画于北郭园故宅。
昭和六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郑十洲将诗稿中涉及时局者全数烧燬。
随后将子嗣三人分别送往北平广州就读。
昭和七年(1932)六月病逝,享年六十。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