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关键词
“北京市北京直辖县行政区划延庆县”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张翼
全晋文
上谷沮阳人,为辽东太守
(见《后魏书·张衮传》)
寇赞北魏 363 — 4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3—448 【介绍】: 北魏上谷人字奉国
少以清素知名。
后秦时襄邑
明元帝泰常二年姚泓灭,率秦、雍人千有余家归,为魏郡太守
后除南雍州刺史,安抚流民,至者数倍于前。
封河南公,领护南蛮校尉,仍刺史
在州十七年,有声誉。
卒谥宣穆
寇谦之北魏 365 — 4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448 【介绍】: 北魏上谷昌平人字辅真
少好道术,尝遇成公兴,从游于嵩山华山
明元帝神瑞二年,自云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使清整道教。
除去五斗米道之法,废除收受信徒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废道官世袭制度,代以儒家唯贤是授原则,强调以斋功为养生求仙之本,建立新天师道(北天师道)。
崔浩重视,师事之,并上疏鼓吹。
太武帝太平真君元年谦之上《录图真经》,宣扬符命之说。
太武帝为之改元,复至道场受道箓。
道教遂为北魏历代帝王所崇信。
(⊙》
全后魏文·卷六十
谦之字辅真上谷人
南雍州刺史赞弟,称天师
始光初京师崔浩师事之。
太平真君九年卒。
公孙凤十六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上谷人字子鸾
隐于昌黎九城山谷。
衣食简陋,弹琴吟咏,陶然自得。
前燕慕容炜所征。
不言不拜,数年病卒。
古弼北魏 ? — 4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 【介绍】: 北魏代人
少忠谨,善骑射。
初为猎郎,以敏正称。
明元帝嘉之,赐名曰笔
头尖,太武帝常名之曰头,时人呼为笔公
历事明元帝太武帝,累迁尚书令
太武帝好游猎,上谷民怨之。
弼直谏减苑囿以给百姓田业。
太武帝大怒,欲杀之,后称其为“社稷之臣”。
南安王拓跋余立,为司徒
文成帝即位,坐议不合旨,免。
寻以怨谤等罪被杀。
僧玄畅南齐 416 — 48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赵氏
河西金城人也。
少时羌酋尽歼其家。
戒勿杀曰。
此儿目光外射。
非凡器也。
遂获为凉州玄高弟子。
会羌灭佛法。
害诸沙门
乃以杨枝击沙尘蔽空。
使追骑无所见。
急则以塞鼻通气。
投身水中。
平城代郡上谷
太行
孟津
而至扬州
善经律。
博观子史百氏之言。
初华严文义浩博。
首为疏释之。
以三论为学者所宗。
文帝请为太子师。
不可。
久之。
辞游西蜀
至大石寺。
手画金刚密迹十六躯。
又建寺于岷山郡之席阳县齐山
名曰齐兴
是日正当太祖受九锡之辰。
或以天时人事。
万里符合
作齐山赞。
叙其事。
成都傅琰者。
闻诸州郡。
岁时存问。
能舒手出香。
掌中流水。
豫章王凝镇荆州
迎至城。
文惠太子又遣使。
迎归建邺灵根寺。
没年六十九。
永明二年冬葬独龙冈
释玄畅
姓赵氏
河西金城人
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
祸将及
虏师见而止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获免。
仍往凉州出家。
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
得走。
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
路由代郡上谷
东跨太行。
路经幽冀。
南转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
虏骑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杨枝击
沙起天闇人马不能前。
有顷沙息骑已复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记吉凶靡不诚验。
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
成都止大石寺。
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
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
遂有终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
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
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
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刹立寺名曰齐兴
其后惠太子遣使徵迎。
敕命重叠辞不获免。
于是汎舟东下。
中途动疾带恙至
倾众阻望。
少时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释玄畅
姓赵
河西金城人
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
祸将及
虏帅见而止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获免。
仍往凉州出家。
本名慧智
后遇玄高事为弟子。
每奇之。
事必共议。
改名玄畅
以表付嘱之旨。
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
得走。
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
路由岱郡上谷
东跨太行。
路经幽冀。
南转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
虏骑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杨枝击
沙起天闇。
人马不能得前。
有顷沙息骑已复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
占记吉凶靡不诚验。
坟典子氏多所该涉。
至于世伎杂能罕不必备。
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
终古以来未有宣释。
乃竭思。
研寻提章比句传讲迄今。
其始也。
又善于三论。
为学者之宗。
宋文帝深加叹重。
请为太子师。
再三固让。
弟子谓之曰。
法师之欲弘道济物广宣名教。
今帝主虚己相延。
皇储蓄礼思敬。
若道扬圣君则四海归德。
今矫然让将非声闻耶。
曰。
此可与智者说。
难与俗人言也。
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觉自尔。
迁憩荆州长沙寺
沙门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经等。
正文字辞旨婉切。
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莫之测也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
西适成都
初止大石寺。
乃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至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
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
遂有终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
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
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
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刹立寺名曰齐兴
正是齐太祖受锡命之辰。
天时人事万里悬合。
傅琰西镇成都
风轨待以师敬。
立寺之后。
乃致书于曰。
贫道栖荆累稔年衰。
疹积厌毒人諠。
所以远托岷界卜居斯阜。
广阳之东去城千步。
逶迤长亘连叠。
岭关四涧亘列五峰
抱郭怀邑回望三方。
负峦背岳远瞩九流。
去年四月二十三日创功覆篑。
冬至此访承尔日。
正是陛下龙飞之辰。
盖闻道配太极者。
嘉瑞自显。
德同二仪者。
神应必彰。
所以河洛炳有周之兆。
灵石表大晋之徵。
伏谓兹山之符验。
岂非齐帝之灵应耶。
檀越奉国情深。
至使运属时徵不能忘心。
岂能遗事。
疏山赞一篇以露愚抱。
赞曰。
峨峨齐山
诞自幽冥。
潜瑞几昔帝号仍明。
岑载圣宇。
兆祚休名。
峦根云坦。
峰岳霞平。
规岩拟刹。
度岭缔经。
创工之日龙飞紫庭。
道侔二仪。
四海均清。
终天之祚。
岳德表灵。
即具以表闻。
敕蠲百户以充俸给。
齐骠骑豫章王嶷作镇荆峡遣使徵请。
河南吐谷浑主遥心敬慕乃驰骑数百迎于齐山
值已东赴遂不相及。
齐武升位。
司徒文宣王启自江陵旋于京师
文惠太子又遣徵迎。
既敕令重叠辞不获免。
于是泛舟东下。
中途动疾带患至
倾众阻望。
止住灵根少时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是岁齐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即窆于钟阜独龙山前。
临川献王立碑。
汝南周颙制文。
张白泽北魏 ? — 4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1 【介绍】: 北魏上谷沮阳人,本字钟葵献文帝赐名白泽,纳其女为嫔。
柔然侵犯,献文帝从其议,亲率师反击,大破柔然
孝文帝时,除中散,迁殿中曹给事中,见宠,参预机密
太和初怀州民三十余人起事,将杀刺史文明太后欲尽杀一城之民,谏止之。
出为雍州刺史,后转散骑常侍、殿中尚书
侯天护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上谷人
博览典籍,有文才。
顿丘李彪,无终阳尼均有名于时。
寇治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上谷人字祖礼
寇臻子。
与兄弟孝友敦睦。
父母亡久,尚于其所处堂室设帏帐几杖,时节陈荐,列拜如仪。
初为洛阳宣武帝末累迁为河州刺史廷尉卿金紫光禄大夫
后为都督,战殁于三鸦。
寇猛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上谷人
少以仪表威武充虎贲,迁羽林中郎
孝文帝南阳,击贼不进,免官。
宣武帝爱其膂力,置左右为千牛备身
转迁至武卫将军
出入禁中无所拘忌。
后以上谷寇氏当时望族,得补燕州大中正,然不能甄别士庶。
寇臻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上谷人字仙胜
寇赞子。
轻财好士。
献文帝末任中川太守,迁弘农太守
坐受贿,废于家。
张度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上谷沮阳人
张衮次子。
少有志尚,袭爵临渭侯,任上谷太守
后为武昌王师。
尝为崎城镇、和龙镇大将
还朝为中都大官
张苌年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长年
北魏上谷沮阳人
张恂孙。
汝南太守,郡人刘崇之兄弟分产,家贫惟一牛,争讼而不决,乃以己牛一头赐之,使各有其一。
境中民各相戒约,咸敦敬让。
张诞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上谷沮阳人字叔术
张衮孙。
有学尚,性尤雅正。
初与高允同时被征。
后除中书侍郎,迁建威将军,赐爵容城子。
释之季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沙门法力
未详何许人。
立志精苦。
念于鲁地建所居寺。
而资未易集。
因与沙弥明琛
行丐上谷
获麻一车而反。
及空泽中野烧四至。
已处下风。
倦卧莫之觉。
叫憾。
良久则烟焰蓬勃矣。
遽起举声称观。
然犹未及世音二字。
而风转焰息。
卒获安隐。
法智
为白衣时。
独行大泽中。
野烧四合。
度其势不可免。
乃俯伏于地。
称观世音号以待死。
久无所觉。
仰观则火已熄矣。
徐起而察之。
则见其地凡草木皆烬。
所在处仅容身许。
无他。
由是以知菩萨所加被也。
之出家自此始。
又道集。
尝游寿阳西山
遇二盗缚之树。
尽取其资。
将杀之。
集默念观世音号不已。
盗屡引刀斫。
皆不能有所伤损。
意以为神。
怖而走。
集赖以脱。
又法禅。
偶偕友山行。
遇盗焉。
禅等惟专念观音。
盗不能前。
射之弓矢辄废坠。
盗惧因投弃弓矢于地。
而归诚焉。
事具观音感应传。
释法力北魏
释法力
未详何人。
精苦有志德。
欲于鲁郡立精舍。
而财不足。
沙弥明琛
上谷
乞麻一载。
将事返寺。
行空泽中忽遇野火。
车在下风无得免理。
于时法力倦眠。
比觉而火势已及。
因举声称观。
未逮世音。
应声风转火焰寻灭。
安隐而还。
沙门法智者。
本为白衣独行大泽。
猛火四面。
一时同至自知必死。
乃合面于地称观世音。
怪无火烧。
举头看之。
一泽之草纤毫并尽。
所伏仅容身耳。
因此感悟出家为道。
厉精翘勇众所先之。
沙门道集。
寿阳西山游行。
为二劫所得。
缚系于树将欲杀之。
惟念观世音守死而已。
劫引刀屡斫皆无伤损。
自怖而走。
集因得脱。
广传此事。
沙门法禅等。
山行逢贼。
惟念观音。
挽弓射之。
欲放不得。
贼遂归诚投弓于地。
又不能得。
知是神人。
舍而逃走。
禅等免脱所在通传。
并魏末人。
别有观音感应传。
文事包广。
不具叙之。
僧达北齐 475 — 5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56 【介绍】: 北齐僧。
俗姓李上谷人
十五出家,从勒那三藏学《地论》,深习禅法,有异行。
梁武帝引入重云殿,誓为弟子。
北魏废帝召之入,受菩萨戒。
北齐文宣帝尤重之,为立洪谷寺,造定寇寺。
后卒于洪谷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
上谷人
形器异伦。
虎头长耳。
双齿过寸。
见者骇异。
志学之年始薙染。
即事游历。
以阅北岱讲席之盛。
登具二夏。
乃进毗尼。
时犹魏历未替。
孝文邀以弘阐四分于庙寺。
机论适变。
人共褒美。
寻复振锡洛阳
受地论于勒那三藏
居久之。
那迁化。
众奉覆述声骇伊谷。
俄听光师十地有所发明。
遂从禀菩萨戒。
雅闻梁武弘法。
即南济江入觐。
诏驸马殷均。
引见重云殿
连席七宵。
秘妙宣泄。
请从加戒为弟子。
仍令旬浃陛对。
诏住同泰寺
以便开示。
尝与志公遇。
公曰。
大福德人也。
故帝每以为北方鸾法师达法师皆肉身菩萨云。
留一纪。
兖州
侯景方治行台。
就天观山筑丈六寺。
以迎之。
且念身为苦器。
莫足维持。
遽饵苓断粒。
誓终此报。
顷之魏废帝
仆射高隆之聘至邺都。
并为中山王授菩萨戒。
及齐继魏统。
文宣在位。
尤礼重。
前后归
凡十度。
诏于林虑山黄华岭下作洪谷寺。
又以神武旧庙作定𡨥寺。
听其往来燕处。
将经营洪谷。
虎遮其前不可入。
祝曰。
兹欲创造。
以福幽灵。
若许者可避去。
虎即去。
一日议返邺未行。
夜见黄服而拜跪者。
自称戴山胡曰。
王约三谷备供养矣。
愿无复还。
谓在山则所利益者寡。
在京则所利益者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勿沮也。
夜有媪闯户而馈米糕者曰。
弟子山神之偶也。
今僧于礼佛之际。
而独遗弟子名。
宁非偏乎。
得兼唱可矣。
辞其糕。
而许之。
复为山神读经月馀。
失所畜狗。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不谨。
而檀越警之。
以贻祸于狗也。
具问焉。
则曰。
本读金光明经。
偶误易以维摩经耳。
于是祝曰。
昨虽读馀经。
其功德亦属檀越。
未几而狗出窦中。
视其顶有御啮痕。
则知其以虎故。
天保七年六月七日
终于谷寺。
寿八十二。
大驾奔赴举哀。
六军号恸。
震山林。
葬谷中立碑岩下。
僧达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学北代听习为业。
及受具后宗轨毗尼。
进止沈审非先祖习。
年登二夏。
魏孝文所重。
邀延庙寺阐弘四分。
而形器异伦见者惊奉。
虎头长耳双齿过寸。
机论适变时其高美。
徐州各题称谓。
寻复振锡洛都
因遇勒那三岁。
奉其新诲。
不久值那迁化。
覆述地论声骇伊谷。
令望归信相次称谒。
后听光师十地发明幽旨。
遂从受菩萨戒焉。
因从请业有名学众。
又南会徐部随通地论。
梁武皇帝拨乱弘道。
衔闻欣然遂即济江造宫请见。
敕驸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昼通夜传所未闻。
连席七宵帝叹嘉瑞。
因从受戒。
誓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礼供奉。
旬别入殿开示弘理
年移一纪道怀有据。
请辞还魏。
乃经七启方许背梁。
兖州行侯景为造二寺。
山名天观。
治曰。
丈六念身为苦器难可维持。
乃试履裁约。
饵苓断粒。
自此终报。
资用通生。
未为魏废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邺都。
受菩萨戒。
齐文宣特加殊礼。
前后六度归崇十善。
性爱林泉居闲济业。
帝为林虑山黄华岭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旧庙造定寇寺。
两以居之。
经营山寺将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灵。
若相许者。
可为避道。
言讫寻去。
及造寺竟安众综业。
反邺京。
夜有神现。
身被黄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载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备供养。
愿不须还。
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无遮止。
又经静夜有推户者。
称曰。
山神之妻。
白日无暇。
今故参拜。
并奉米糕一筐进而重曰。
僧无偏为。
礼佛之时请兼弟子名也。
答。
糕可将还。
后当为礼。
令通为之。
时一拜兼唱。
其含幽识明皆此类也。
遣弟子道爽。
为山神读金光明经。
月馀有虎来将狗去。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为檀越读经。
具问之。
果云三日来别诵维摩耳。
乃烧香礼佛告曰。
昨虽诵馀经。
其福亦属檀越。
若有灵鉴放狗还也。
至晓狗还。
看于顶上有衔啮处。
斯又接统神明。
殆不可测。
讲华严四分十地地持。
虽无疏记而敷扬有据。
特善论议知名南北。
禅法一门开世殊广。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达禅师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顾侍臣云。
北方鸾法师达禅师
肉身菩萨。
恒向北遥礼。
其为时君所重无有加焉。
一时少觉微疾。
端坐绳床口诵波若。
形气调静。
遂终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齐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闻之。
崩腾惊赴。
举声大哭。
六军同号山林为动。
葬于谷中岩下。
立碑于后余以贞观九年亲往礼谒。
骸骨犹存。
寺宇遗迹宛然如在。
自达奉心玄道。
情无间然。
有识同亲无闻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荣胜高流弥所谦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荣。
侥倖之夫妄生朋翼。
为国都眇然无顾。
昭玄曹局曾不经临。
斯乃圣达之所轻。
寔世福之嘉相矣。
僧达
俗姓李氏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学北代听习为业。
初经营山寺。
将入谷口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灵。
若相许者可为避道。
言讫寻去。
及造寺竟安众综业。
返邺京。
夜有神现。
身被黄服。
拜而跪曰。
弟子是戴山胡也。
王及三谷正备供养。
愿不须还。
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贫道观机而动。
幸无遮止。
又经静夜有推户者。
称曰山神之妻。
曰日无暇今故参拜。
并奉米糕一筐。
进而重曰。
僧无偏为礼佛之时。
请兼弟子名也。
答糕可将还。
后当为礼佛兼名也。
因令通礼之时一拜兼唱。
遣弟子道爽为山神读金光明经。
月馀有虎来盗犬去。
达闻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不为檀越读经。
具问之。
果云。
年日来别读维摩耳。
乃烧香礼佛告曰。
昨虽诵馀经其福亦属檀越。
若有灵鉴放犬还也。
至晓犬还。
看于顶上有衔啮处。
一日少觉微疾。
端坐绳床。
口诵般若。
形气调静。
遂终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寇俊北周 484 — 5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2或484—563 【介绍】: 北周上谷昌平人字祖俊
寇臻子。
幼好学强记,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
奉朝请,累官梁州刺史
西魏,拜秘书监
时军国草创,坟典散佚,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
周明帝时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帝甚敬重之。
卒谥元
寇洛西魏 487 — 5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39 【介绍】: 西魏上谷昌平人,家武川
性明辨,不拘小节。
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从贺拔岳西征,入关。
镇压万俟丑奴起事,破擒之,封安乡县子
累迁征北将军卫将军
岳为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所杀,乃收集将士,志在复仇。
宇文泰讨悦,平之。
泾州刺史
西魏文帝大统初进爵京兆郡公
出为华州刺史,加侍中
镇东雍州
张伦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上谷沮阳人字天念
张衮曾孙。
年十余岁,入侍左右。
护军长史大司农少卿燕州大中正
孝明帝熙平年间柔然遣使来朝,不修臣敬,抗敌国之书,朝议将依汉答匈奴故事,遣使报之。
乃上表反对应颁诏示,帝不从。
孝庄帝初迁大司农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