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仇览东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名香
东汉陈留考城人字季智
少好读书,为人淳默,乡里无知者。
桓帝延熹中年四十,补为吏。
蒲亭长,以德教化。
考城署为主簿,并资其入太学
太学不务游谈,勤谨自守。
郡学符融郭泰重之。
学毕归乡里,以礼自正,为人表率。
后征方正,以疾卒。
释世愚元末明初 1301 — 1370
禅师世愚者。
号杰峰
衢州余姓子也。
早岁历参知识一十馀员。
无所开发。
杭州大慈。
见止岩成公
而得道焉。
愚初至大慈。
倦于请益。
但随众听法而已。
一夕成召之曰。
阇黎
万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捞摝始应知。
瞥然趋去。
于是精神逸举。
穷极玄秘。
又常入元翁之室。
机丝绵密。
翁心喜之。
翁即止岩之师也。
室中常谓曰。
暴长之
数载而枯。
暴流之水。
终夕而涸。
此理人岂不知耶。
但求速之病。
入于膏肓。
则神医拱手矣。
遂隐乌石山
一十八载
衲子知名。
正信长者。
广德石溪大伽蓝。
以居
石溪
禅徒始大集。
开堂日。
僧问。
黄梅碓觜花开日。
夜半传衣过岭南
此事还端的也无。
曰。
一物本来无。
两肩担不起。
曰。
毕竟如何保任。
曰。
不是诗人莫献诗。
乃曰。
佛病祖病众生病。
拈向一边。
丹药妙药神仙药。
除过一壁。
离却四大幻身。
且道。
那个是病。
那个是药。
若向者里荐得。
许汝诸人具只眼。
其或未然。
山僧分明指出病源。
与诸人看。
四大分散时。
向何处安身立命。
是有病无药底句。
镇州萝卜
柏树子。
乾矢橛。
麻三斤。
是有药无病底句。
青州布衫。
是药病对治底句。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狗子佛性无。
是药病双忘底句。
为治众生心中五欲八风。
烦恼尘劳。
妄想执著。
一切病。
一大藏教。
总是济世医方。
一千七百祖师公案。
尽是灵丹妙药。
有病应服药。
无病药还祛。
众中还有个汉出来道。
和尚自身不能治。
何用治别人。
只向他道。
留得一双青白眼
笑看无限往来人。
凡四坐道场。
暮年退休乌石
为逸老计。
适有长者。
携童子上谒
问。
何来。
童对曰。
虚空无向背。
大奇之。
悬钟次。
曰。
童子能言之乎。
童曰。
百鍊炉中滚出来。
虚空原不惹尘埃。
如今挂在人头上。
撞著洪音遍九垓。
叹曰。
此子。
如在壳迦陵也。
以大法度之。
法名非幻
洪武三年
诸山宿德。
咸赴钟山之会。
有诏起
使者至。
集众普说。
已而高声唱灭。
有偈曰。
生本不生。
灭本不灭。
攃手便行。
一天明月。
后事者。
有二人焉。
无涯幻
日本太初原
归化本国。
永乐五年
文帝诏。
西僧哈立麻佛事有感。
帝喜。
特留灵谷
以备顾问。
每召对称旨。
十七年
御制赞佛歌颂。
并刊大藏颁行。
是日庆云等瑞。
种种不一。
备载明纪。
其明年春
有敕再建会灵谷
西僧例。
不奉诏。
亦唱灭。
以故父子。
深得或庵之遗韵云。
或庵体之八世也。
赞曰。
或庵行护国之话于焦山
至中叶几微而复兴。
譬犹一指之脉度陇穿峡。
所谓节节皆六秀。
杰峰父子一出。
又若老干发嫩。
支龙逶迤。
而下为尖圆方正之星而入局。
于戏谁中十道天心之穴。
则儿孙脚下。
可胜计耶。
邹大观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滁州清流人字光伯
顺帝至正三年进士,官廷尉
方正直,不阿权贵,谳诀多所平反。
元末徐达兵入城,被执不屈,羁京八载
明初释归田里。
徐旭明 1355 — 14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5—1406 【介绍】: 饶州府乐平人字孟昭一字孟德
洪武十八年进士
御史,改礼科给事中,累官国子祭酒
为人方正简默,清慎不阿。
有文集。
维基
徐旭(1355年—1406年)字孟昭一字孟德江西乐平县人
徐旭洪武十八年(1385年)考中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
河南道监察御史,改礼科给事中,因忤旨降涿州训导,进凤阳教谕,擢安王府纪善,荐升知州,又入直史馆,出为吏部考功司员外郎
永乐帝即位,参修《太祖高皇帝实录》,升国子监祭酒
坐事改云南布政司参议,未行,帝以文学,改翰林院修撰,命考礼部会试。
暴病卒于试院。
其为人方正刚直、清正谨慎。
存有文集。
梁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平府当涂人
勤于学问,善大书。
洪武末吏科给事中
广东佥事,分巡潮州
为人方正性廉介,决狱善辨曲直,如有神助。
卒于官。
梁兰
诗以道性情,诗之所以传也。
古今以诗名者多矣。
三百篇后,得风人之旨者,独推陶靖节
由其冲和雅澹,得性情之正。
若无意于诗,而千古能诗者卒莫过焉。
故能轻万钟,千驷,翛然物表,俯仰无惭。
岂非足乎已而无待于外者乎。
是虽不必以诗名,而诵其诗者,慨然想见其为人。
吾邑畦乐梁先生生元季,蚤失怙,下,设绛帐,资束脩,承欢母氏。
后以二子绩学制行,膺政教之任。
历官翰林春坊,次任溧阳学博,俱卓有声望,素佩先生之庭训者也。
先生嗜恬澹,屡徵不赴,就养官舍,日与名公卿称觞赋诗相乐也。
已而叹曰:吾二儿颇称任使,可上报朝廷矣。
盍求吾之所自乐乎?
仍归休柳溪濠梁之间,有畦数亩,可耕可,可渔可酿,可濯可荫。
独辟一轩,日督诸孙问学。
其中人非缝掖,士不日来至。
有慕先生彝范,数来请益者,先生弗类倦勤,诱以德义方正,于圣贤之道靡弗贯,下至诸子百氏,皆约通大要。
为文章,尤乐于诗歌,天气爽朗,时临清坐,茂望玉华武姥诸峰,讴吟翛翛然以为常。
先生于诗,自三百篇以还,若苏李枚乘,若建安,若六朝,以及盛唐诸名家,无不涵泳融液,如已素有,而又志平而气和,识远而思巧,故见诸篇章,沨沨焉,穆穆焉,简寂者不失为舒徐,疏宕者必归于雅,则优柔而确,讥切而婉。
先生之于诗,可谓至矣。
然缘趣而作,既罢即弃去,间存其藁,遇有爱重之者,听持去不靳。
故虽诗名闻一时,人咸以不得全见为憾。
士奇自幼聆先生之教,间记所尝诵记若干篇为一卷。
呜呼!
世之不考于古者众矣,先生敦用乎古者,虽不独其诗,而所以名诸人人者,亦不待诗。
顾自有可名者,而使闻先生之名,因诗而求之,以知其性情之,则是篇乌可少哉!
乌可少哉!
是以僣冒叙之。
洪武三十一年冬十月既望,姻家生杨士奇叙。
释慧旵明 ? — 1440
慧旵禅师者。
楚人也。
出王氏。
字虚白
七岁。
知诵佛陀名号。
寤寐不息。
又七岁。
妙觉寺湛然祝发。
祝发之顷。
忽祥光四际。
皆成五色。
湛惊喜曰。
沙弥
他日定南针子也。
遂以慧旵名之。
师为人。
奇伟方正
亲先敬后。
犹如饥渴。
然性刚不解软语。
闻耳出口。
若持券。
人共称之曰楚直。
至有难发之举。
必激师发之。
发俱中节。
湛然每召曰。
浩浩光阴。
切莫错过。
对曰。
不错过。
湛每视而休去。
一日湛问曰。
今日作甚么。
曰。
萝卜
曰。
你只会切萝卜
曰。
也会杀人。
湛蓦引颈。
曰。
降将不斩。
湛吐舌而起。
湛迁疏山
师别参松隐云间
因睹孤松。
了然自许。
遍历户庭。
不受控勒。
平江
见果林。
果林掷下蒲团曰。
试说看。
对曰。
只者消息。
本无言说。
破蒲团上。
地迸天裂。
林爱其神骏。
指往邓尉。
拽杖门送。
抚师背曰。
登泰华之巅。
始知宇宙之大。
投五犗之饵。
可语沧溟之深。
子往矣。
毋迟。
师敬诺。
是时。
宝藏持禅师
继席邓尉。
进者虽云涌。
而去者亦川流。
盖其慎也。
师谒之。
持公问曰。
心不是佛。
智不是道。
你云何会。
师进步叉手而立。
公大呵之。
师乃愤疑参堂。
株立不寐。
至二夜洞彻临济宗旨。
遂师资道合矣。
持公迁化。
师关隐安溪
三十载如一日。
永乐年间
道风大播。
名都会邑
重币交至。
师俱却之。
其节概严冷。
一振风穴之风。
姚斯道
以显望鸣当世。
欲为师撰序。
师亦却之。
斯道叹曰。
嗟乎。
倒岳倾湫之际。
卓立当阳
挥召不得者。
若公也。
至于跛鳖之行。
飞龙之说。
岂足恃哉。
识者。
皆多姚公之知人焉。
海舟永慈
自出峡。
负其知见。
盛气加人。
不肯挂搭诸方。
灵谷堂头。
强慈首众。
有禅者。
盛赞师之机略迥别。
无可意。
洎终期。
即通谒于师。
师攃其宝惜。
绝其盖缠。
乃归心。
竟代师任持公之道。
正统五年
师无病示化。
先有遗嘱偈曰。
字付慈海舟
访我我无酬。
明年之明日。
西风笑点头。
更以衣钵。
遣白庵明长老
送至东山
时。
海舟慈
开化东山三载矣。
郑环明 1422 — 14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仁和人字瑶夫号栗庵
天顺四年进士
翰林编修,累官太常少卿
廉介方正,不妄取与,家居,足迹不践公府。
有《栗庵遗稿》。
周经明 1440 — 15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0—1510 【介绍】: 山西阳曲人字伯常号松霞
天顺四年进士,选庶吉士
成化中侍读中允,侍孝宗东宫
孝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
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
刚介方正,好强谏,宦官贵戚皆惮之。
方涉明 1442 — ?
维基
方涉(1442年—?
),又名方陟字文进南京庐州府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进士出身
早年出身国子生应天府乡试第八十名。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第二百二十五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零三名。
工科给事中,后官至福建参议
曾祖父方策,曾任工部郎中
祖父方正,曾任左布政使
父亲方昭
姜立纲明 ? — 14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1 【介绍】: 浙江瑞安人字廷宪号东溪
楷法清劲方正,七岁即以能书为翰林秀才中书制诰悉宗之。
天顺七年中书舍人
弘治间仕至太常寺少卿
工声诗,亦善画。
郁容
维基
郁容(15世纪—16世纪),字弘德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籍,太仓州沙溪人
成化元年(1465年)郁容中式乙酉科应天乡试举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
他精于律法,为人厚道,不事深究,有冤狱一定辨正,无所忌惮。
当时都御史秦纮安远侯柳溥对簿公堂未结案,郁容秦纮无罪。
南京刑部河南司员外郎秦纮已为南京户部尚书,他避而不见,秦纮起初感到不悦,但很快佩服其道义。
御史李兴巡按陕西坐滥刑入狱,有权宦杨某打算置其死地,郁容援法处理被对方诬陷,调任江西抚州通判,巡行各县总会接见士民,了解民情后上报监司知府实行。
三年后,郁容获荐升澧州知州
任内惩治当地豪强,监牢人满为患,就释放轻犯者,上级以州内赋税未上缴入罪长吏,他无法争论打算辞官,不久上级后悔,听从其意见,荆门知州张垒被人民诉讼,御史让他审理,他暂居荆门月多后得实情,禀告御史后让张垒调职释除民怨。
弘治十二年(1499年)郁容云南按察司佥事,禁止收取矿金耗羡,平定作乱的外族阿则,论功行赏时遇上母亲去世,立刻执拾行装回乡,人们都重视其方正,抵家因病去世。
他个性简易,居家有孝行。。
石宝明 1464 — 1528
维基
石宝(1464年—1528年)字邦彦号熊峰直隶藁城县人
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顺天府乡试第三名(亚元)。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
数次称病居家,直到弘治末年才升任修撰。
正德改元,提拔为南京侍读学士,历任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祭酒,迁南京吏部右侍郎,改礼部,进左侍郎
上疏力谏武宗前往宣府,不报。
掌翰林院事
正德十六年(1521年)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
世宗即位石宝取代王琼,任吏部尚书
其为人刚直方正,谢绝请托,引起内阁杨廷和不快。
仅仅两个月即卸任,重掌詹事府。
嘉靖元年(1522年),奉旨祭祀阙里及泰山
事竣还家,多次请求致仕,言官因其德高望重,纷纷上书请留,于是仍然起用。
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大礼议”爆发后,廷臣伏阙抗争,石宝毛纪都参与相助,无济于事,后终因直言敢谏去职。
历加太子太保,直至少保
嘉靖七年(1528年)冬卒,谥文隐
隆庆初年改谥文介
连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平府永年人
成化十四年进士
御史
性刚介方正正德初刘瑾擅权,抗直不附,窜海南卒。
严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归安人字季祥
弘治举人
宦至知府,所至有惠政。
博学方正,为士大夫所称道,人称溪亭先生
韩万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广蕲州人字天爵
岁贡
少贫,嗜书史
持守方正
尝任颍川学正
有《象纬汇编》、《性理三书图解》。
王言
维基
王言(1513年—?
年),字大行山东登州府招远县人山东登州卫旗籍。
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山东乡试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联捷辛丑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家乡建有翰林坊。
为人方正缄默,与人不假颜色。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江西道监察御史,请粟赈济,按淮扬苏松,抗疏劾隆平侯
能识袁洪愈,于诸生沦落中,严相以通家致之不屈。
河南按察司佥事
大计榜已出,严世蕃大书,秩名巡检驿丞
拂袖归里,为族弟心与膂置田产,毕婚娶。
尧世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邵武人号白东
为人耿介方正,事母孝,清贫自守。
嘉靖二十五年举人
有司慕其高洁且贫,馈以金,弗受。
及卒,家无他物,惟图书数卷而已。
姚之麒明 1562 — 1609
维基
姚之骐(1562年3月24日—1609年11月1日),或作姚之麒,字汝调,号渥源,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
身长八尺,清洁安民,卒于任上余财不能购买棺椁,湘潭县民为其备办之,被称为是应该崇拜奉祀乡贤湘潭名宦,葬在黄华小陈庄磨盘石下,称为神君。
湘潭志》、《湖广江南通志》、《桐城麻溪姚氏先德传》皆有记载。
礼部儒士项锐女1569年7月21日己巳年六月八日)到1653年9月21日癸巳年七月三十日),封孺人,葬泉水塥章
1562年壬戌三月二十四日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安庆府桐城县栗子岗南(今枞阳县麒麟镇),族谱上作湘潭公姚之骐而丁未进士上叫作姚之麒,是姚希廉(姚旭曾孙)的次孙,姚希廉长子姚承虞的次子(哥哥姚之彦,1556嘉靖丙辰年生,早卒)。
桐城麻溪姚氏大约在元朝1335年1340年间迁入皖的桐城,而姚之麒正是从始迁祖鼻祖姚胜三算起第十代耳孙。
姚莹在先德传中说:四代皆有隐德,孝友力田,读书好义,施予无吝。
这是典型的桐城耕读传家之风,或许是受婺源移民的影响吧。
五代姚旭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因上书为同僚诉讼冤情,忤逆权贵,谪迁郑州州判
后任南安知府,升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
桐城麻溪始迁往桐城城关居住,子孙众多,年七十卒。
自此后,硕宦名儒辈出、人文蔚起,麻溪姚跻身县城五大世家张姚马左方之列,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
于仕宦,与显赫的桐城戴冲张氏锡类堂(宰相张)并称“张姚”,清代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
文学,姚家代有传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称“方姚”,成为桐城派的代名词,旧时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语。
而到了曾孙姚希廉这一代家里已经落魄贫穷,搬居在桐城县栗子岗南(今枞阳县麒麟镇)。
姚之麒比堂弟姚之兰早八天出生,等他们满月后,祖父姚希廉时年四十九岁,为人忠厚慈祥,用筐子把二孙放在里面从而玩耍嬉戏。
此时门外有一道士乞求食物,姚希廉虽然家贫却仍然施舍给道士,并抱怨说家里贫穷的问题不能解决。
道士笑着说:“一个筐子中盛了二位进士何必忧虑贫穷呢?
”,说完忽然就消失不见了。
而祖父姚希廉却在半年多后的1563年十二月十六日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年)去世,曾祖母是方圭的女儿在1565二月四日嘉靖四十三年乙丑年)去世。
1567年(隆庆元年)姚之麒六岁,因为孤独贫穷(哥哥母亲祖父曾祖母都去世)而不能有钱去购买书,用手抄写来阅读,写下来的文章华美,有文采劲道。
母亲吴氏在1568年戊辰九月二十五日隆庆二年)去世,父亲姚承虞时年三十三岁后来终身未娶,于万历年间去世。
姚之麒被困在童子试,不少次失败,他说:“等以后一定会遇到适合我的命数,我不过为了自己读书而已。
”(堂弟姚之兰,姚之骐三叔姚自虞之子,同为姚希廉之孙。
汝芳,号芳麓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进士,授福建海澄县知县,兴修水利,变盐碱地为良田,民称其地为姚港。
起补博野县知县,迁南礼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任杭州府知府,迁汀州府
后擢郎中,出知杭州,后加按察司副使
尝以库羡金应朝廷加征军饷,使不累民。
督饷使者以闻,将超擢,以母老请归,崇祯三年(1630年)年六十九卒,称副使公。
姚文然、姚范、姚鼐、姚莹皆是其后人。
1585年(万历十三年乙酉)乡试十二名,期间娶礼部儒士桐城溪堂项氏项锐的女儿为妻,项氏封孺人1569年(隆庆三年己巳年六月八日)1653年(清顺治十年南明永历七年癸巳年七月三十日),二子一女皆早于项氏去世,活到了曾孙姚士万出世。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举人,会试一百三十四名,长女姚氏本年出生,同年十一月五日姚之骐的祖母张氏去世;1596年(万历丙申三月二十六日)长子姚孙林出生;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姚之麒三十八岁才开始进入桐城的学校教书,桐城士子多以他为师。
1601年万历二十七年辛丑年五月十七日)次子姚孙森出生,他即为日后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的外公。
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与同县的左光斗(“东林六君子”)同期为丁未进士,三甲四十九名,刑部政,被授予湘潭知县的职位,妻子与两个儿子也跟随父亲前往湘潭
姚之麒为人方正,尚气节,力学积行,考进士时出自李腾芳门下,李腾芳湘州,是湘潭本地人氏。
姚之骐上任之前,特地去向老师辞行,说:“我到湘潭任县,一定治理好地方,以报答老师的恩德,应该使老师的声名在乡里人眼中重要,要有着长者的美誉。
”到了湘潭,果然碰上李家豪仆为非作歹,行不法之事。
姚之骐不徇私情,说:“我为你主人的门生,就跟你弟弟一样。
哪有犯法的父亲哥哥远离官宦却要子弟纵容包庇家人行不法之举的呢”。
依法惩治,当众对李氏豪仆处以鞭笞之刑。
在此之后湘潭境内居民都一副严肃谨慎的样子。
姚之骐治理事情精准核要,举发罪行的效率如若神明一样。
一位乡绅士大夫拜访他,这个士者的意图是有其他想要的,姚之麒与其交谈。
过了一段时间后,士大夫徘徊迟疑而退走加入盗贼,底下的小卒却不敢告发。
当时洞庭湖一带盗贼劫掠频繁,守令为之所忧患,而姚之麒请求让自己去捕捉盗贼,守令以不是湘潭的事务问您不合适推辞,姚之麒说:“潭邑离往洞庭湖不远,而且湘潭人经过时也会被盗寇用异样眼光看待(指钱财),我现在就离境前往洞庭湖出盗不意,必然成功擒获他们"。
姚之麒率领健壮的军卒飞奔直入贼巢,果然一举擒获盗寇首领并诛杀了他们,于是远近范围内从此都安定宁静
姚之骐性格严肃而待人宽厚不为自己着想往往先人后己,为官刚直清廉,杜绝一切不正之风,民间有民谣称赞他:「只吃湘潭一口水,不惹长沙半点泥」,在湘推举名宦,在桐崇举乡贤,洁己惠民,尤加注意学宫教育,勤于授课教士,分校礼闱,号称得人。
因为廉洁出名被朝中推荐,即将进入京师任职。
1609年十一月一日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年)姚之骐年四十八,因辛劳过度而致身体衰弱染病而卒于任上。
湘潭兵备副使王知远素不与他相洽,闻到了其死亡的消息,驰马快跑到县署,看到姚之麒囊中仅有府给路费一百二十金,家无长物,四壁书架上放置的公文账目却井井有条、分毫不差。
等到见到姚之骐停在房屋,尸身尚未入殓,衣服物品极其贫寒简陋,两名幼子姚孙林和姚孙森哀痛到难以正常行走,但应对提问待人接物却如同成人一般,询问他们丧事怎么办却回答说一点都没有准备,室内听到后一片肃然。
遗物中有金钱价值的只有图书生前著作的诗文,上面净都沾染了汗水,这些都是姚之麒徒手抄写下来的。
湘潭的财政出入想要改革的事项文书都封存在一只很坚固的木匣子里,王知远打开木匣子,里面装的却都是湘潭县本地优良人士奸恶小人的行为记录。
王知远看到后,也跟其他人一样抚摸着尸体,大声痛哭。
王副使叹道:“咫尺就有名贤在而我却不能觉察,冥冥之中辜负这个良友,姚公独为君子我怎么比得上呢!”。
官宦县民父老子弟听闻姚公去世的消息来奔丧,哭声响彻天际。
王副使安慰他们说:“父老乡亲们再继续哭泣有什么益处呢?
姚君刚刚去世方未入殓,身长八尺(约合现在184.8厘米),怎么才能得到这样的巨大棺材呢?”。
某位官署官员七十多岁,扶着拐杖进入说:“老人我身长和贤侯等同,我有自备的棺材在,请姚公以此棺入殓。”。
姚之骐勤勉履职,家境竟如此贫寒,于是人们感动之余,上至抚台官员,下至同僚吏属,还有普通百姓,都纷纷赠送吊唁礼金。
姚夫人项孺人一律敬谢不受,只接受了老人备的棺材。
王知远安抚众人整理吊唁礼金,竟有上千两银子,项孺人坚决不收。
带着棺材返回家乡安葬归往桐城之日,舟车目送项孺人的队伍络绎不绝长达数百里。
王副使派遣官吏护送,等到了安庆项孺人仍然坚持自己的志气不接受赙金。
赙金嘱咐给了安庆府知府,于是写信给桐城人桐城民众为姚之麒的遗孤姚孙林姚孙森出钱养置,也请求把姚之骐在名宦祀祭祀,桐城民众听闻姚之骐的事迹后也在乡贤祀祭祀怹。
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姚之骐长女的丈夫桐城诸生道震早卒,姚氏当时十九岁,她的儿子姚之骐的外孙吴德坚还是婴儿。
于是姚氏忍住没有徇死抚养二十六年,看到吴德坚成家立室。
至1637年(崇祯丁丑年),流贼掠桐城
姚之骐长子姚氏的弟弟姚孙林奉母项孺人命自舒城桐城,前往潜山避难,姚氏跟吴德坚都同行。
贼人到了,姚孙林,让仆人护送母亲归家,与姐姐以及外甥吴德坚断后,骂贼格斗而死。
吴德坚驮着姚氏逃跑。
氏曰:“事急矣,汝一介书生焉能背着我远行,倘若贼人追及,那就是都死的下场,汝不能保全母亲的姓名,难道还要断绝父亲的香火祭祀吗!
”姚氏呵斥让吴德坚离开,吴德坚哭泣不忍离开,姚氏推吴德坚坠落层崖之下,想着有可能保全儿子性命。
过了一会贼人都追上来了,斥骂姚氏说:“出金可免你一死。
”姚氏说:“我流落失散在离家遥远的地方,哪里来的钱。
”贼人令手下解开姚氏衣裳检验之,姚氏骂曰:“你这贼奴是什么东西,但敢说这样的话!”贼人大怒,姚氏在刃交下死。
桐城县志·忠节》有记载姚孙林的节行;《明史·卷三百〇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列女三》有记载姚氏的节行。
姚之骐次子姚孙森,跟父亲被比作神君荀淑一般因道德才行被朝中比作东汉的关西孔子杨震
也学习兵法事项,杀了他哥哥姐姐的同伙流寇们攻桐城,被佐邑令守御城,桐城才得以不被攻陷。
1651年八月二十六日顺治八年辛卯年姚孙森去世,湘潭公姚之骐妻子项孺人1653七月三十日顺治十年癸巳年)去世1659年(清朝顺治十六年己亥年)姚之麒的孙子姚孙森的次子张廷玉舅舅姚文燮进士,授福建建宁府推官,1669年(康熙八年)直隶保定府雄县知县,之后升任至云南开化府同知,摄曲靖府阿迷州事。
1673年(康熙十二年)时值,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商议撤藩,平西王吴三桂心不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于同年十二月处决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周王,以“大明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之名义起兵反清,以次年(1674年)为“周启元年”,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南明延平王台湾统治者郑经(郑成功嫡子)等人先后响应,史称三藩之乱。
吴三桂大军初时势如破竹,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等人立刻响应,总督甘文焜被叛军所害,吴军兵不血刃取得云贵全境。
姚文燮也陷入吴军营中。
密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约,为吴三桂所察觉,被关联详查,姚文燮乘隙逃遁,在归家回国的道路中到了湘潭湘潭父老乡亲询问关切他。
姚文燮说:“这我乃是前朝神君的亲孙子呀!
(此前朝神君之孙也 荀彧祖父荀淑亦有神君的称谓)”,此时吴三桂军势已经侵入湖南了,姚文燮湘潭父老的庇护才得以脱身。
之后拜见到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军中。
安亲王听闻后,召姚文燮,召见回答问题,询问军事都甚为熟悉。
三藩之乱平定后,姚文燮辞职回桐城奉养母亲(桐城桂林方氏六房方大羹女),之后醉心于诗词古文和山水画,他的次子姚士万中进士,姚士万的长子姚孔鈛中举人,姚孔鈛的玄孙姚镶,字季生,原名立隽,号石樵,诰授资政大夫二品,安徽省道台,是李鸿章曾国藩前辈
桐城范岗移居现今安庆城区,宅屋足足两百多平米,一妻六侧室共生十子七女。
这其间少不了神君姚之麒的庇护呀。
姚之骐堂弟姚之兰的云孙姚莹按照《湘潭县志》、《湖广通志》、《 江南通志》中记载的湘潭公姚之骐的仕途功绩为怹记录,内容由姚之骐的曾孙姚孙森的孙子姚文焱的长子姚文燮的侄子姚士万的堂弟张廷玉的舅表兄:姚士黉亲自撰写,新旧二文合并记录在《麻溪姚氏族谱先德传·卷二仕绩上》当中。
顾四明
维基
顾四明号孝泉山东济南府利津县仁义乡人
天性至孝,为诸生贫甚,爨下恒日不举火,公菽水承欢,怡如也。
手书不释卷,登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山东乡试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联捷乙未进士
初授保定府清苑县知县贞介寡合,加意惠民,绝勾摄之使,减厨传之供,坐是不得志于上官,求改云间松江府)司授。
敦名节,课经艺,学有义租数百石,按籍悉散诸贫生,毫不为染。
忽闻亲恙,即弃官乞归。
上司与人士坚留之,弗得,为拟终养例得允。
亲没,后补应天府教授,迁国子博士,擢户部主事三十七年己酉监兑苏松
苏松有贮存未解银四十余万两,例充使者私囊,公悉摘疏其弊,归诸公帑。
郎中四十年出任吉安府知府
诸生讲论文义,奖拔后进。
会值大计,公举天下清廉第一,立应超擢,而公复移疾以归。
居里中,杜门不谒有司。
山必徒步,或乘一驴,携一苍头自随,乡人遇之,不知其为仕宦也。
至邑有大利害,必力白当道,得请乃已。
后报推河南提学副使,而公已卒,未究其用,人咸悼之。
公善相人,慎许可,初有子女数人,求亲者概弗应,显贵者或颔之,公曰:结姻须质直如吾友济川者乃可耳。
济川盖宪副魏公裔孙也,以方正重于时,因为子委禽焉。
既而魏君生子弥月,公一见奇之,曰:他日必为伟器。
复以女妻之,乃公子夭而女甫结缡,亦亡魏子冒,继登科甲,人固推公之先识,而天之报施抑何爽哉。
迄今称先达清白吏,必以公为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