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郑露陈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彻云涧》诗1首,小传云:“字思叟,号南湖莆田(今属福建)人。
太府卿
”按《莆阳比事》卷一、卷七,光绪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一载其事迹:郑露,一作郑褒,字恩叟,其先世自荥阳(今属河南)
南朝陈时,与其二弟自永泰(今属福建)徙居莆田
筑书堂以修儒业,时称南湖三先生
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献其所居为金仙院。
卒年不详。
全唐诗》误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莆田人字恩叟
其先本荥阳人,过莆田,爱其风土,乃迁居于南山。
与弟庄、淑构书堂于其间,修儒业,称南湖三先生
兴学设教。
一说,入隋官至太府卿
吴兴初唐 ? — 7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6 【介绍】: 泉州莆田人
中宗神龙中以家赀筑延寿陂,溉田万余顷。
海为田,筑长堤以障海水。
据传时有蛟为孽,堤数溃。
携刀入水斩蛟,卒与蛟俱死。
乡人建祠祀之。
贺兰务温唐 ? — 7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1前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茂弘
高宗上元间举茂异,对策高第,授郑州参军
武则天载初中,复应大礼举,拜家令丞。
岑羲荐为知制诰
武则天兴狱事,坐亲累贬莆田主簿,历大牢介休二令,再贬汴州司仓
外贬十七八年,游心老庄,取乐闲放而已。
中宗神龙中,累迁祠部郎中
韦后多兴佛事,务温颇非之,因忤薛稷,出为仪州刺史
迁扬府司马,恒知府事
官至相州刺史
卒年六十五。
江采蘋盛唐 ? — 7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玄宗妃。
泉州莆田人
开元初高力士使闽,选入宫中,大见宠幸。
善属文,自比谢女。
所居悉植梅花,帝因其所好,戏名梅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唐玄宗李隆基之妃,名采蘋莆田(今属福建)人。
开元初高力士选归侍玄宗
据旧题曹邺梅妃传》云,妃聪颖善文,自比谢道韫
居所遍植梅花玄宗因戏名梅妃
姿质明秀,好淡妆素饰,尝擅宠后宫。
玄宗移宠杨妃,逼江妃上阳宫
后卒于安史乱中。
玄宗长安,于梅树下掘得其尸,见胁下有刀痕,悲恸不已,以妃礼改葬。
全唐诗》存诗1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推断,梅妃实无其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
唐诗汇评
江采蘋,即梅妃,《全唐诗》存诗一首。
其诗及事出自旧题曹邺撰《梅妃传》。
传云:采蘋莆田(今属福建)人。
开元中高力士选归,侍玄宗,大见宠幸。
善属文,自比谢女。
性喜,所居阑槛,悉植数株,帝名之曰梅妃
杨玉环入宫,受嫉,迁居上阳东宫
安史乱起,陷贼被害。
鲁迅认为梅妃实无其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推断作者因造此传(见《中国小说史略》)。
词学图录
江采蘋福建莆田珍珠村人。
宫廷舞蹈家,又善吟咏。
玄宗时选入宫,因善"惊鸿舞"得宠,以爱梅,玄宗赐名"梅妃"。
玉环专宠,玄宗每见,辄遣人赐珍珠一斛,不受,作词曰:"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愧,命人谱唱,即《一斛珠》也。
安史乱后,玄宗使人觅梅妃不得,或献画像,玄宗作《题梅妃画真》:"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年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妃名采蘋
莆田人
开元初
高力士选入。
侍元宗。
甚见宠幸。
所居悉植梅花
帝因其好。
名为梅妃
林披盛唐 734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莆田人字茂彦
读书强记,以明经擢第。
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
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以治行迁别驾
李栖筠荐授太子詹事
子九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4?—? 一作林丕
字茂彦一字茂则号师道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一作十一载)20岁以明经登第
临汀郡曹掾
刺史樊晃荐其署临汀
代宗初,授临汀别驾知州事
卒年不详。
事迹散见《新唐书·林蕴》、《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三引《临汀志》、《登科记考》卷九。
全唐诗》存诗1首。
林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莆田人字纬乾
林披次子。
少负奇志,耻为农,乃与欧阳詹刻意文学
德宗贞元七年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始。
累官岭南节度副使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纬乾,郡望济南(今属山东)莆田(今属福建)人。
林披子。
德宗贞元七年(791)进士第
莆人登进士第自此始。
校书郎判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仕终岭南节度副使
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闽川名士传》、黄滔黄御史》卷五《莆山灵岩寺碑》、《宣和书谱》卷一〇等。
林藻与其弟蕴及欧阳詹俱为闽中名士,人有“欧阳独步,蕴横行”(《莆阳比事》卷一)之语。
善行书,“其婉约丰妍处,得智永笔法为多”。
全唐诗》存诗3首。
字纬乾
莆田人
贞元七年进士
岭南节度副使
许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莆田人字君苗
德宗贞元进士
少隐居终南山,苦学三年,出就府荐。
官终衡州刺史
工诗。
林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莆田人
德宗贞元初,为福唐
事母孝,母亡,水浆不入口五日,庐母墓右。
传有白鸟来,甘露降。
诏作二阙于墓前,又表其闾,以旌其孝。
时号“阙下林家”。
胡令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莆田人
德宗、宪宗时隐居乡里。
少时为负局锼钉之业,远近号为胡钉铰
能诗。
唐诗汇评
胡令能,生卒年不详,贸元、元和时人,隐居莆田(今属福建),以负局锼钉为业,人称“胡钉铰”。
全唐诗》存诗四首。
林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莆田人字复梦
林披子。
通经。
西川节度使韦皋辟为推官
刘辟反,切谏。
怒,命杀之;又惜其直,阴戒刑人抽剑磨其颈,以胁服之。
终不屈。
舍之,斥为唐
败,名重京师
然嗜酒忤物,宰相置而不重。
后迁为礼部员外郎,出为邵州刺史
坐事,杖流儋州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复梦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林披子,林藻弟。
德宗贞元四年(788)明经及第
西川节度推官
宪宗元和初西川节度使刘辟反,切谏不从,几被杀,后贬唐
刘辟败,乃名重一时。
曾上言西川事,切中时弊,但未见纳。
景节度使程权掌书记
礼部员外郎
元和十年(815)邵州刺史
坐事杖流儋州而卒。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
《王氏汇刻唐人集》收有《林邵州遗集》1卷,据《莆风清籁集》录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字复梦
泉州莆田人
累迁礼部员外郎
出为邵州刺史
坐杖人死流儋州
卒。
僧行标唐 781 — 8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65 【介绍】: 唐僧。
泉州莆田人俗姓方
九岁于玉涧寺出家。
年二十一,登座讲经,一寺叹服。
寻至长安荐福寺受戒,从章敬怀恽学禅。
宪宗时,曾入内道场。
元和十一年,仍归玉涧寺。
武宗时,退于西岩石室
宣宗大中初,出居泉州开元寺。
后避喧嚣,退居莆田北岩,建华严院以居。
僧无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泉州莆田人俗姓沈
宪宗元和前后在世。
七岁出家。
后嗣马祖道一
归住泉州龟洋山世称龟洋和尚
卒年八十,谥真寂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俗姓沈莆田(今属福建)壶公宏塘人。
中唐禅僧
7岁出家。
后嗣马祖道一
泉州龟洋山世称龟洋和尚
卒年80。
谥真寂大师
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八有传,存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陈嘏
字君锡
莆田人
开成三年进士
累官刑部郎中
僧义存唐末五代初 822 — 90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曾氏
泉之南安人
家世奉佛。
九岁求脱俗。
父母以其幼。
未许也。
年十二。
父游莆田之玉润寺。
侍焉。
寺有律师庆玄。
操行峻特。
见而遽拜之曰。
我师也。
遂留不肯归。
十七年落发。
芙蓉山照大师
会昌之祸。
遂遁止其所。
久之大中既中兴大法。
北游吴楚梁宋燕秦。
受具戒于幽州宝刹寺
历揽名山。
遍扣禅会。
卒获益于武陵德山
咸通六年
始营雪峰之居。
天下锡衲响应影随。
乾符中
观察使京兆韦公。
中和中
司空颍川陈公。
俱仰入府。
问道要。
或以闻之僖宗皇帝
遣闽人陈延效赐紫伽梨。
真觉师号。
岁辛亥
杖屦游丹丘四明
明年王氏审知
始以侍中
据有其地。
适不在。
若相避然。
后二年
还自吴。
王氏大加礼异。
斋僧构宇。
设像铸钟。
复时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
或油幢。
临席听法。
熊罢之士。
渔猎之民。
皆变情易行。
薰其德而善矣。
僧问。
祖意教意是同是别。
云。
阇梨行脚为什么事。
问僧。
近离什么处。
僧云离浙中。
云。
船来陆来。
僧云。
二途不涉。
云。
争得到者里。
僧云有什么隔碍。
便打。
上堂。
举拂子云
者个为中下。
僧问上上人来如何。
举拂子。
僧云。
道者个为中下。
以拂子蓦口打。
因举六祖风幡话。
乃云。
大小祖师。
龙头蛇尾。
好与二十柱杖。
大原上座侍立。
闻之咬齿。
云我适来与么道。
也好与二十柱杖。
戊辰年。
春三月示疾。
王使医以药进。
却不受。
夏五月二日夜乃灭。
寿八十七。
腊五十九。
其月十五日入塔。
嗣其法者。
玄沙师备
云门文偃
洞岩可休。
鹅湖智孚。
长庆慧棱
鼓山神晏
赫连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漳州漳浦人
武宗会昌懿宗咸通间布衣。
祭酒黄滔称其有不羁之才,而坎于命。
莆田陈黯王肱、萧枢、林颢,福州陈蔇、陈发、詹雄齐名,时称八贤。
陈峤唐 826 — 9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6—900 【介绍】: 泉州莆田人字延封
幼好学,弱冠能文。
僖宗光启三年进士
释褐京兆府参军,后归
王潮兄弟入,辟为从事,授大理评事监察御史,迁大理司直殿中侍御史
所著表记奏牍凡三百篇。
李翔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宗室,出江王房。
莆田
懿宗咸通前后在世。
事迹见《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
敦煌遗书伯三八六六收其《涉道诗》28首,皆七言律诗,内容均与道教有关。
《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僧本寂唐 840 — 9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
泉州莆田人
俗姓黄
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
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
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
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
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
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
昭宗光化四年(901)卒。
敕谥元證大师
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
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
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
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师讳耽章
泉州莆田黄氏子。
幼而奇逸。
为书生不甘处俗。
年十九弃家。
福州灵石山。
六年乃剃发受具。
咸通初
高安
悟本禅师价公。
依止十馀年。
价以为类己。
堪任大法。
于是名冠丛林。
将辞去。
价曰。
三更当来。
授汝曲折。
时矮师叔者知之。
蒲伏绳床下。
价不知也。
中夜授章。
云岩所付宝镜三昧。
五位显诀。
三种渗漏毕。
再拜趋出。
师叔引颈呼曰。
洞山禅入我手矣。
价大惊曰。
盗法倒屙无及矣。
后皆如所言。
宝镜三昧。
其词曰。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其善保护。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类之弗齐。
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
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
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为物作则。
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
不是无语。
如临宝镜。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婴儿。
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无句。
终必得物。
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
敲唱双举。
通宗通涂。
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
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
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
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
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
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
系驹伏鼠。
先圣悲之。
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
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
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
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
如马之馵。
以有下劣。
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
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
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
石儿起舞。
非情识到。
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
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
不奉非辅。
潜行密用。
如愚若鲁。
但能相续。
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偈。
其词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
隐隐犹怀昔日嫌。
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更无真。
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
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
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
两刃交锋要回避。
好手还同火里莲。
宛然自有天气。
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
折合终归炭里坐。
三种渗漏。
其词曰。
一见渗漏。
谓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
智常向背。
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
谓体妙失宗。
机昧终始。
学者浊智流转。
不出此三种。
纲要偈三首。
一名敲倡俱行
偈曰。
金针双锁备。
挟路隐全该。
宝印当空妙。
重重锦缝开。
其二名金锁玄路。
偈曰。
交互明中暗。
功齐转觉难。
力穷寻进退。
金锁网鞔鞔。
其三名理事不涉。
偈曰。
理事俱不涉。
回照绝幽微。
背风无巧拙。
电火烁难追。
黎明章出山。
曹溪礼祖塔。
螺川还止临川
有佳山水。
因定居焉。
以志慕六祖
乃名山为曹。
示众曰。
僧家在此等衣线下。
理须会通向上事。
莫作等闲。
若也承当处分明。
即转他诸圣。
向自己背后。
方得自由。
若也转不得。
直饶学得十成。
却须向他背后叉手。
说什么大话。
若转得自己。
则一切粗重境来。
皆作得主宰。
假如泥里倒地。
亦作得主宰。
如有僧问药山曰。
三乘教中。
还有祖意也无。
答曰有。
曰既有。
达磨又来作么。
答曰。
只为有。
所以来。
岂非作得主宰。
转得归自己乎。
如经曰。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言。
劫者滞也。
谓之十成。
亦曰断渗漏也。
只是十道头绝矣。
不忘大果。
故云守住耽著。
名为取次承当。
不分贵贱。
我常见丛林。
好论一般两般。
还能成立得事么。
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
汝不见南泉曰。
饶汝十成。
犹较王老师。
一线道也。
大难。
事到此。
直须子细始得。
明白自在。
不论天堂地狱。
饿鬼畜生。
但是一切处不移易。
元是旧时人。
只是不行旧时路。
若有忻心。
还成滞著。
若脱得。
什么
古德云。
只恐不得轮回。
汝道作么生。
只如今人。
说个净洁处。
爱说向去事。
此病最难治。
若是世间粗重事
却是轻。
净洁病为重。
只如佛味祖味。
尽为滞著。
先师曰。
拟心是犯戒。
若也得味是破斋。
且唤什么作味。
只是佛味祖味。
才有忻心。
便是犯戒。
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
即今三羯磨时。
早破了也。
若是粗重贪瞋痴。
虽难断却是轻。
若也无为无事净洁。
此乃重。
无以加也。
祖师出世。
亦只为这个。
亦不独为汝。
今时莫作等闲。
黧奴白牯修行却快。
不是有禅有道。
如汝种种驰求。
觅佛觅祖。
乃至菩提涅槃。
几时休歇成办乎。
皆是生灭心。
所以不如黧奴白牯。
兀兀无知。
不知佛。
不知祖。
乃至菩提涅槃。
及以善恶因果。
但饥来吃草。
渴来饮水。
若能恁么。
不愁不成办。
不见道计较不成。
是以知有。
乃能披毛戴角。
牵犁拽耒。
得此便宜。
始较些子。
不见弥勒阿閦。
及诸妙喜等世界。
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
懈怠菩萨。
亦曰变易生死。
尚恐是小懈怠。
在本分事。
合作么生。
大须子细始得。
人人有一坐具地。
佛出世慢他不得。
恁么体会修行。
莫趁快利。
欲知此事。
饶今成佛成祖去。
也只这是。
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
也只这是。
虽然没用处。
要且离他不得。
须与他作主宰始得。
若作得主宰。
即是不变易。
若作主宰不得。
便是变易也。
不见永嘉云。
莽莽荡荡招殃祸。
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
曰只这个总是。
问曰如何免得。
曰知有即得。
用免作么。
但是菩提涅槃。
烦恼无明等。
总是不要免。
乃至世间粗重之事。
但知有便得。
不要免免。
即同变易去也。
乃至成佛成祖。
菩提涅槃。
此等殃祸。
为不小。
什么如此。
只为变易。
若不变易。
直须触处自由始得。
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
问如何是道。
曰枯木里龙吟。
又问如何是道中人。
曰髑髅里眼睛。
其僧不领。
辞至石霜
诸禅师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曰犹带喜在。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曰犹带识在。
又不领。
乃问章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章曰血脉不断。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章曰乾不尽。
又问有得闻者否。
章曰尽大地。
未有一人不闻。
又问未审是何章句。
章曰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
乃作偈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那辨浊中清。
有僧以纸为衣。
号为纸衣道者
洞山来。
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
僧曰。
一裘才挂体。
万事悉皆如。
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
其僧前而拱立。
曰诺即脱去。
章笑曰。
汝但解恁么去。
不解恁么来。
僧忽开眼曰。
一灵真性。
不假胞胎时如何。
章曰未是妙。
僧曰如何是妙。
章曰不借借。
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
章作偈曰。
觉性圆明无相身。
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
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
识鉴多端丧本真。
若向句中全晓会。
了然无事昔时人。
僧问五位君臣旨诀。
章曰。
正位即空界。
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
万形像。
偏中至者。
舍事入理。
正中来者背理就事。
兼带者冥应众缘。
不随有。
非染非净。
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
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
推此一位。
最妙最玄。
要当审详辨明。
君为正位。
臣是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
君视臣是正中偏。
君臣道合。
是兼带语。
问如何是君。
曰妙德尊寰宇。
高明朗太虚。
问如何是臣。
曰灵机宏圣道。
真智利群生。
问如何是臣向君。
曰不堕异趣。
凝情望圣容。
问如何是君视臣。
曰妙容虽不动。
光烛不无偏。
问如何是君臣道合。
曰混然无内外。
和融上下平。
又曰。
以君臣偏正言者。
不欲犯中故。
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
此吾法之宗要。
作偈曰。
学者先须识自宗。
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
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著。
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
无事无身落始终。
又曰。
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
直须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
须具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
二者不断声色。
三者不受食。
有稠布衲者。
问曰。
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章曰是类堕。
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曰是随堕。
问不受食是什么堕。
曰是尊贵堕。
夫冥合初心。
而知有是类堕。
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
维摩曰。
外道六师是汝之师。
彼师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食者正命食也。
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
见觉闻知。
只不被他染污。
将为堕。
且不是同也。
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
法身偈曰。
我意不欲与道。
门弟子请别作之。
既作偈。
又注释之。
其词曰。
渠本不是我(非我)。
我本不是渠(非渠)。
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
我无渠即余(不别有)。
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
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
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
直须吐却)。
何假雁传书(不通信)。
我说横身唱(为信唱)。
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
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
犹恐是巴歌。
南州南平
雅闻章有道。
尽礼致之不赴。
但书偈付使者曰。
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采。
郢人何事苦搜寻。
天复辛酉夏夜
知事
今日是几何日月。
对曰六月十五
章曰曹山平生行脚。
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
明日辰时吾行脚去。
及时焚香。
宴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
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塔曰福圆。
赞曰。
宝镜三昧其词要妙。
云岩以受洞山
药山所作也。
先德惧属流布。
多珍秘之。
但五位偈。
三种渗漏之语。
见于禅书。
大观二年冬
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
赴官钱塘
信州白华岩
得于老僧
明年持其先公服。
予往慰之。
出以授予曰。
子当为发扬之。
因疏其沟封。
以付同学。
使法中龙象。
神而明之。
尽微细法执。
兴洞上之宗。
世英护法之志也。
黄滔晚唐 840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莆田人字文江
昭宗乾宁进士
光化中四门博士,寻迁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
工诗文。
有集,又编有《泉山秀句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 字文江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困于举场20余年,至昭宗乾宁二年(895)方登进士第
光化中四门博士
天复元年(901),以监察御史里行王审知威武军节度推官
生平见洪迈《唐黄御史集序》、《十国春秋》本传。
工诗善文,尤擅律赋,多“雄新隽永,称一时绝调。
”(《十国春秋》本传)洪迈称“其文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唐黄御史集序》)。
黄滔交游颇广,与当时著名文士罗隐林宽崔道融徐寅翁承赞等尤善,迭有唱酬。
时中原板荡,文士如韩偓王涤崔道融辈多南奔依王审知闽中文学之盛,可称空前,此与黄滔之援引招徕,不无关系。
其诗多酬唱赠别、感慨身世,而较少反映唐末动荡崩析之社会现实。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黄滔集》15卷,所纂《泉山秀句集》30卷。
宋史·艺文志七》则记其《编略》10卷、《莆阳黄御史集》2卷。
今存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唐黄御史文集》8卷、《天壤阁丛书》本《莆阳黄御史集》10卷,后者搜辑较完备。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黄滔,生卒年不详,字文江莆田(今属福建)人。
咸通末即应举,久不第。
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授校书
光化中,任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天复元年(901),归,以监察御史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推官
卒。
工诗能文,尤长律赋。
有《黄滔集》十五卷,又集唐闽人诗为《泉山秀句集》三十卷,均佚。
宋人辑有《莆田黄御史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诗补逸
黄滔字文江莆田人
补诗一首。
字文江
泉州莆田人
乾宁二年进士
光化中四门博士
天复元年王审知辟。
监察御史里行威武军节度推官
余镐唐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建阳人字周京
懿宗咸通十年进士,除校书郎
乾符中僖宗荒嬉,疏谏不纳,以父老乞归。
黄巢建州避居莆田
王审知据闽,辟召不应,耕隐壶山以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周京莆田(今属福建)人。
懿宗咸通十年(869)进士第
校书郎
世乱后隐居莆田黄石
僖宗广明中林慎思卒后,作诗哀之。
王审知屡辟而不就。
闽诗录》甲集卷一载其事迹,并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