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释昙翼
释昙翼
姓姚氏
羌人也。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檀溪寺。
晋长沙太守滕舍之于江陵舍宅为寺。
告安求一僧为总领
安谓曰。
荆楚士庶始欲师宗。
成其化者非尔而谁。
遂杖锡南征缔搆寺宇。
后至贼越逸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避难上明。
又于彼立寺。
群寇既荡。
复还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置于斋座。
乃顶礼立誓曰。
若必是金刚馀阴愿放光明。
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
瓶渐出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莫不挹神感后。
巴陵君山伐木。
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
退还所住。
乃谓山神曰。
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
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沿流而下。
其中伐人不免私窃。
还至寺上材已毕。
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
其诚感如此。
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
皆多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
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
不能令动。
乃往祇礼。
谓众人曰。
当时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
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车马轰填。
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阿育王像。
何时来此。
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
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
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释昙翼
姓姚
羌人也。
或云冀州人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少以律行见称。
学通三藏为门人所推。
经游蜀郡
刺史毛璩深重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
于饭中得一粒谷先取食之。
密以敬异。
知必不孤信施。
得后饷米千斛。
受而分施。
尝随安在檀溪寺。
晋长沙太守腾含。
江陵舍宅为寺。
告安求一僧为纲领。
安谓曰。
荆楚士庶始欲师宗。
成其化者非尔而谁。
遂杖锡南征缔构寺宇。
长沙寺是也。
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避难上明。
又于彼立寺。
群寇既荡复还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置于斋座。
乃顶礼立誓曰。
若必是金刚馀荫愿放光明。
至乎中夜有五色光。
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莫不以神感。
当于尔时虽复富等见亦回伪归真也。
后入巴陵君山伐木。
山海经所谓洞庭山也。
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
山既灵异人甚惮之。
率人入山。
路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
退还所住。
遥请山灵为其礼忏。
乃谓神曰。
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告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
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沿流而下。
其中伐人不免私窃。
还至寺上材已毕。
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
其诚感如此。
常叹。
寺立僧足。
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
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
乃往祇礼。
谓众人曰。
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车马轰填。
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阿育王像。
何时来此。
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
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长沙寺复有僧卫沙门
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
尤善十住。
乃为之注解。
姓姚
羌人。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少以律行见称。
学通三藏。
经游蜀郡
刺史毛璩深重之。
为设中食。
躬自瞻奉。
于饭中得谷一粒。
先取食之。
密以敬异。
知必不辜信施。
后饷千斛。
受而分施。
尝杖锡南征。
缔构寺宇。
后互贼越逸。
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
避难上明。
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
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
置于斋座。
至乎中夜。
有五色光彩。
从瓶渐出。
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
莫不挹神感。
后入巴陵君山伐木。
山上有穴。
通吴之苞山。
山既灵异。
人甚惮之。
率人入出。
路值白蛇数十。
卧遮行辙。
退还所住。
遥请山灵。
为其礼忏。
乃谓神曰。
吾造寺伐材。
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告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
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
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
沿流而下。
常叹。
寺立僧足。
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
容仪神瑞。
皆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
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
请求诚应。
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
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
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白马寺僧众。
先往迎接。
不能令动。
乃往祗礼谓曰。
当是阿育王像。
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
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
车马轰填。
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阿育王像。
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
像圆光。
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
戴僧朔陈朝 ? — 5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 【介绍】: 南朝陈吴郡钱塘人。
右将军僧锡族弟。
勇健善战。
僧锡年老,僧朔代领其众,陈文帝天嘉中,从平王琳有功。
僧锡卒,代为南丹阳太守
从征留异,讨周迪,累有功,官至巴州刺史
临海王光大元年,从湘州刺史华皎联结北周、后梁反,军败被诛。
陆法和北齐
陆法和
不知何许人也。
隐于江陵百里洲。
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同。
耆老自幼见之容色常定。
人莫能测也。
或谓出自嵩高
遍游遐迩。
既入荆州汶阳郡
高要县之紫石山。
无故舍所居山。
俄有蛮贼文道期之乱。
时人以为预见萌兆。
侯景始告降于梁。
法和南郡朱元英曰。
贫道共檀越击侯景去。
元英曰。
侯景为国立效。
师云击之何也。
法和曰。
正自如此。
渡江。
法和时在清溪山。
元英往问曰。
今围城其事云何。
法和曰。
凡人取果宜待熟时。
固问之曰。
亦剋亦不剋。
遣将任约击梁湘东王江陵
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
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便发湘东
胡僧祐领千馀人与同行。
法和登舰大笑曰。
无量兵马。
江陵多神祠。
人俗恒所祈祷。
法和军出无复一验。
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
赤沙湖与约相对。
法和乘轻舟不介冑。
沿流而下。
去约军一里。
乃还谓将士曰。
聊观彼龙睡不动。
吾军之龙甚自踊跃。
即攻之。
若得彼明日当不损客主一人而破贼。
然有恶处。
遂纵火船。
而逆风不便。
法和执白羽扇麾风。
风即返约。
众皆见梁兵步于水上。
于是大溃皆投水。
约逃窜不知所之。
法和曰。
明日午时当得。
及期而未得人问之。
法和曰。
吾前于此洲水乾时建一刹。
语檀越等。
此虽为刹实是贼标。
今何不向标下求贼也。
如其言果于水中见约抱刹仰头栽出鼻。
遂禽之。
约言。
求就师目前死。
法和曰。
檀越有相必不兵死。
且于王有缘决无他虑。
王于后当得檀越力耳。
湘东果释用为郡守
及魏围江陵约以兵赴救力战焉。
法和既平约。
往进见王僧辨于巴陵
谓曰。
贫道已却侯景一臂。
其更何能为。
檀越宜即逐取。
乃请还。
湘东王曰。
侯景自然平矣。
无足可虑。
蜀贼将至。
法和请守巫峡待之。
乃总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
三日水遂不流。
横之以铁锁。
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
势蹙进退不可。
王綝法和经略一战而殄之。
军次白帝谓人曰。
诸葛孔明可谓为名将。
吾自见之。
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
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又尝至襄阳城北大树下
画地方二尺。
令弟子掘之得一龟长尺半。
以杖叩之曰。
汝欲出不能得已数百岁。
不逢我者岂见天日乎。
为授三归龟乃入草。
八叠山多恶疾人。
法和为采药疗之。
不过三服皆差。
即求为弟子。
山中多毒虫猛兽。
法和授其禁戒不复噬螫(音栻)所泊江湖必于峰侧结表云。
此处放生。
渔者皆无所得。
才或少获。
辄有大风雷。
船人惧而放之。
风雨乃定。
晚虽将兵犹禁诸军渔捕。
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噬之。
或亡其船缆。
有小弟子戏截蛇头。
来诣法和
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以示之。
弟子乃见蛇头齰裤裆而不落。
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
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
来诣法和
法和曰。
有一断头牛就卿徵命殊急。
若不为作功德。
一月内报至。
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法和又为人置宅相墓以避祸求福。
尝谓人曰。
勿系马于碓。
其人行过乡曲。
门侧有碓因系马于其柱。
入门中忆法和戒。
走出将解之。
马已毙矣。
梁元帝法和都督
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
法和不称臣。
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居士
后称司徒
梁元帝谓其仆射王褒曰。
我未尝有意用陆为三公
而自称何也。
曰。
彼既以道术自命容是先知。
梁元帝法和功业稍重。
遂就加司徒都督刺史如故。
部曲数千人通呼为弟子。
唯以道术为化。
不以法狱加人。
又列肆之所不立市丞
牧佐之法无人领受。
但以空槛籥在道间。
上开一孔以受钱。
贾客店人随货多少。
计其估限自委槛中。
所受所掌之司夕方开取。
条其孔目输之于库。
法和平常言若不出口。
时有所论则雄辨无敌。
然犹带蛮音。
善为攻战。
具在江夏
大聚兵舰。
欲袭襄阳
而入武关。
梁元帝使止之。
法和曰。
法和是求佛之人。
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
岂规主位。
但于空王佛所。
与主上有香火因缘。
见王上应有报至。
故救援耳。
今既被疑。
是业定不可解也。
于是设供食具大䭔薄饼。
及魏举兵。
法和汉口
将赴江陵
梁元帝使人逆之曰。
此自能破贼。
师但镇郢州不须动也。
法和乃还州。
垩其城门。
著粗白布衫裤邪巾。
大绳束腰坐苇席。
终日乃脱之。
及闻梁元败灭。
复取前凶服著之。
哭泣受吊。
梁人入魏果见䭔饼焉。
法和始于百里洲造寿王寺。
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
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
此寺幽僻可以免难。
魏平荆州宫室焚烬。
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
嫌其材短乃停。
后周氏灭佛法。
此寺隔此陈境故不及难。
天保六年春清河王岳进军临江
法和举州入齐。
文宣法和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太尉公。
西南大都督五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宋莅为郢州刺史
官爵如故。
莅弟遣为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湘州刺史义兴
梁将侯瑱来逼江
齐军弃城而退。
法和与宋莅兄弟入朝。
文宣闻其有奇术。
虚心想见之。
三公卤簿。
于城南十二里供帐以待之。
法和遥见邺城下马禹步。
辛术谓曰。
公既万里归诚主上虚心相待。
何作此
法和手持香炉步从路车至于馆。
明日引见。
给通幰油络网车。
诣阙通名不称官爵。
不称臣。
但云荆山居士
文宣法和及其徒属于昭阳殿
法和钱百万物万段甲第一区田一百顷奴婢二百人生资什物称是。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
各随缘去。
钱帛散施一日便尽。
以官所赐宅营佛寺。
自居一房与凡人无异。
三年间再为太尉
世犹谓之居士
无疾而告弟子死期。
至时烧香礼拜佛。
坐绳床而终。
浴讫将殓。
尸小缩止三尺许。
文宣令开棺视之。
空棺而已。
法和书其所居屋壁而涂之。
及剥落有文曰。
十年天子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递代坐。
又曰。
一母生三天。
两天共五年
说者以娄太后生三天子。
孝昭即位武成传位。
后主共五年焉。
僧慧昭隋末唐初 526年五月 — ?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
元和十一年
武陵开元寺
时有陈广者。
方以孝廉调官此郡。
见之。
悲且喜曰。
陈君何来之晚乎。
广愕然。
心以为素不相识。
而讶见之晚。
岂无所谓哉。
因请其说。
曰。
讵容仓卒。
他日当为子索言之。
一夕广诣宿。
遂对床倾倒所蕴。
曰我刘氏子。
孝文帝玄孙也。
曾祖鄱阳休业
祖士弘。
并详史传。
先人以文学
齐竟陵王子良所知。
仕至会稽
吾生于梁普通七年五月
年三十。
筮仕陈宣帝
时旋弃去。
沈彦文游。
长沙王叔坚
始兴王叔陵
皆致宾客
张声势。
趋附权宠。
吾偕彦文
处长沙门下。
始兴之诛。
吾辈亦从而逝矣。
橡栗以供。
旦暮短褐。
以禦寒暑。
匿深林穷谷。
乐天命。
未几。
而一老沙门过之曰。
二君骨相皆奇。
然刘君尤寿。
彦文再拜。
愿得所饵药。
僧笑竟别。
且告吾曰。
世俗务名利。
徒劳苦耳。
愿复奚所成就哉。
吾念独释氏之道。
其庶几。
君尚勉旃。
吾于是奉命。
罔敢或坠。
十五年
陈亡。
故后主诸王长安
吾遂率彦文乞丐。
西上谒吊长沙
瓜州宿。
晋昌互羌塞。
数年长沙殂。
又数年彦文亡。
吾始依会稽之佛寺。
而落发焉。
则又去彦文之亡。
已二十年。
而吾固百岁矣。
虽容体枯瘠。
而筋力不衰。
尚日行百里。
唐受禅。
偶𢹂一僧。
再游京师
武德六年
天下混一。
僭叛举戡定。
吾获遍历河洛江淮三蜀五岭之胜。
所历辄徘徊久之。
以尽其趣。
逮今兹则二百九十年矣。
然吾身虽艰难验岨所备尝。
而未始一日有负薪之忧。
元贞之季。
挂锡是寺。
夜梦长沙谓吾曰。
后十年
我六世孙广
当与子相见。
子其幸教之。
寤而记其梦于书筴间。
去年已盈其数。
而询之往来者。
则君犹未至也。
每怅然。
以梦语之谬。
岂意识君于今日哉。
且君颧耏眉目。
切肖长沙
是宜发吾何来晚之叹也。
因出书策示其记处。
悲帵涕泣数行下。
广拜愿即为弟子。
奉杖屦。
曰。
第图之未可也。
明日当再来。
广明日诣
遁矣。
大和初
广巴州
道遇于山南逆旅。
广夜拜灯下。
逝从游。
无他志。
许之。
蚤作而昭逸。
广徒太息而已。
释慧昭
未详何许人。
其为僧也。
性僻而高。
恒修禅定。
貌颇衰羸。
好言人之休戚。
而皆必中。
与人交言且不驯狎。
闭关自处左右无侍童。
每日乞食。
里人有八十馀者云。
居此六十馀年。
其容貌无异于少时昔日也。
但不知其甲子。
元和中有陈广者。
孝廉调为武陵官
而酷好浮图氏。
一日因诣寺尽访诸僧。
见广且悲且喜曰。
陈君何来之晚乎。
广愕然自揣。
平生不识此僧。
何言来晚。
乃曰未尝与师游。
何责迟暮。
曰。
此非仓卒可言。
当为子一夕静话方尽此意。
广甚惊异。
后时诣宿。
因请其事。
曰。
我刘氏子。
孝文帝之玄孙也曾祖鄱阳休业祖士弘。
并详于史氏。
先人文学自负。
齐竟陵王子良所知。
子良招集贤俊文学之士。
而先人预焉。
后仕齐梁之间为会稽
吾生于梁普通七年夏五月
年三十方仕于陈。
至宣帝时为卑官。
不为人知。
徒与沈彦文为诗酒之交。
长沙王叔坚始兴王叔陵
多聚宾客大为声势。
各恃权宠有不平心。
吾与彦文俱在长沙之门下。
叔陵被诛。
吾惧不免。
因皆销声。
匿迹于林谷。
拾橡栗而食。
掬溪涧而饮。
衣一短褐虽寒暑不易。
以待所忧之所定。
无何有一老沙门至吾所居曰。
子骨法甚奇当无疾耳。
彦文再拜请其药曰。
子无刘君之寿奈何。
虽服吾药亦无所补遂。
别将去。
复谓我曰。
尘俗以名利相胜。
竟何有哉。
唯释氏可以舍此矣。
恭纳其言。
自是不知人事。
凡十五年。
又与彦文俱至建业
时陈氏已亡宫阙尽毁。
台城牢落荆榛蔽路。
景阳并塞结绮基颓。
文物衣冠荡然而尽。
故老相遇相携而泣。
且曰。
一人无良已至于是。
隋氏所灭良可悲乎。
又闻后主及诸王皆入长安
乃率沈挈一囊。
乞食于路以至关中
长沙王之故客也。
恩遇甚厚。
闻其迁往瓜州
则径往就谒。
长沙王长于绮纨而早贵盛。
虽流放之际尚不事生业。
时方与沈妃酣饮。
吾与沈再拜于前。
长沙悲恸久之。
沥泣而起乃谓吾曰。
一日家国沦亡骨肉播迁。
岂非天乎。
吾自此且留晋昌氐羌之塞数年。
长沙殂又数年彦文亡。
吾因剔䰂为僧。
遁迹会稽山佛寺。
凡二十年。
时已百岁矣。
虽容体枯瘠而筋力不衰。
尚日行百里。
因与一僧同至长安
唐高祖已有天下。
建号武德
至六年吾自此或居京洛或游江左至于三蜀五岭无不住焉。
殆今二百九十年矣。
虽烈寒酷热未尝有微恙。
贞元末于此寺梦一丈夫。
衣冠甚盛。
熟视乃长沙也。
吾迎延坐话旧。
伤感如平生时。
而谓吾曰。
后十年我之六世孙广当官于此郡。
师其念之。
乃问之曰。
王今何为。
曰冥官极尊。
既而又泣曰。
师存而我之六世矣悲夫。
吾梦觉因纪君之名于经笥中。
至去岁凡十年
乃以君之名氏访于郡人。
尚怪君之未至。
昨因乞食里中。
遇邑吏访之。
果得焉及君之来。
又依然长沙之貌也。
然自梦及今十一年矣。
故讶君之晚也。
已而悲惋泣下数行。
因出经笥示之。
广再拜愿执屦锡为弟子。
曰。
君且去。
翌日当再来。
广受教而还。
明日至其居。
已遁去莫知其适时。
元和十一年也。
至大和初广巴州
山南道路逢
惊喜再拜曰。
愿弃官请从师为物外之游。
亦许之。
其夕偕舍于逆旅。
至天将曙。
广早起而省已去矣。
广茫然若有所丧。
神情沮败。
自是尽不知所往也。
然则昭自梁普通七年生。
于时岁在丙午
下至唐元和十年乙未
凡二百九十年。
则与言如合符契焉。
系曰。
慧昭既三百年住世也。
前不可测后未可涯。
与夫宾头罗睺尊者一贯。
胡不念恩地之裔孙邪。
通曰。
神仙隔一尘。
犹未可与之游。
广是具缚凡夫。
为度世上士
飞鸢与鱼踪迹相远。
此何怪欤。
周法尚南北朝末隋初 556 — 6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14 【介绍】: 隋汝南安成人,字德迈
果毅,好读兵书。
归周,战功甚著。
,拜巴州刺史,累迁衡、各州总管岭南安抚大使,讨平各地扰乱。
炀帝嗣位,拜武卫将军,多次参与平定农民起事。
出为敦煌太守
卒于军。
谥僖
陈智深陈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人
萧摩诃骑士,勇力过人。
摩诃陈叔陵谋逆有功,迁巴陵内史,封游安县
入陈,摩诃汉王杨谅作逆被杀,智深为收尸殡敛。
周法明隋至唐初 ?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3 【介绍】: 隋至唐初永安黄岗人。
初仕,年十二,授巴州刺史
陈亡臣隋,为赵州真定
隋末之乱,归黄岗,起兵,攻取、安、、黄四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以四州之地归唐,授黄州总管封道国公
张善安所袭杀。
萧铣隋末至初唐 583 — 62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铣 鸣凤 617年四月—621年十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21 【介绍】: 隋末唐初人,原籍南兰陵
萧岩孙。
炀帝时以外戚擢为罗川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景珍等反隋,推为主,五日内得数万人,自称梁王,建元凤鸣。
次年称帝,迁都江陵,据有长江中游等地。
唐高祖武德四年,兵败降唐,斩首于长安
梁宣帝曾孙。
隋炀帝时以外戚擢授罗川
大业十三年
岳州校尉景珍雷世猛等同谋叛。
为主。
岳州
筑坛城南。
燔燎告天。
自称梁王
建元凤鸣。
义宁二年僭称皇帝。
武德元年迁都江陵
高祖夔州总管赵郡王孝恭率兵讨之。
降于孝恭。
高祖数其罪。
斩于都市。
年三十九。
苏世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武功人
十余岁上书周武帝言事。
入隋为长安,屡条上便宜。
隋炀帝大业末都水少监
王世充署为太子太保
洛阳平,归唐,擢谏议大夫,谏帝戒奢侈,纳之。
太宗贞观初使突厥,与颉利争礼,拒赂遗。
出为巴州刺史,舟坏溺死。
费胤斌隋末唐初 590 — 6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0—672 【介绍】: 鄂州江夏人
隋时江夏郡司功书佐
唐高祖武德四年,授东南道行台舍部郎中
太宗贞观中,历原、婺四州司马
高宗永徽中,为吴王府司马
显庆元年,为曹王府司马
梁州都督府长史
寻拜巴州刺史
辰州刺史,致仕。
赵慈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天水西县人
太宗贞观元年,为豳州治中
时李艺据泾州反,诈称奉密敕,勒兵入朝,至豳州慈皓出谒,阴与统军图之。
事泄,为艺所囚。
后官巴州刺史
高宗永徽二年,为曹王友
李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太宗子。
始王申,后徙纪。
襄州刺史,以治当最,天子劳勉,人为之立石颂德。
寻迁太子太师贝州刺史
少好学,与越王齐名,当世号“纪越”。
终谪巴州而卒于道。
南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巴州人
善诗,隐居于平凉仙洞。
杨兴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字里不详。
代宗以后在世。
尝登进士第
《蜀中名胜记》卷八《巴州》收其诗2联,其中一联题为《和杜甫》,《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郭待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颍川人
高宗永淳元年,官黄门侍郎,与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平章事为名,自待举等始。
武则天光宅元年,罢为左庶子
寻贬岳州刺史
李素节初唐 648 — 6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8—690 【介绍】: 唐高宗第四子。
六岁封雍王,授雍州
能日诵古诗赋五百余言,精勤不倦,高宗甚爱之。
岐州刺史改封郇王
武则天素节萧淑妃争宠,幽辱而杀之,素节遂遭谗嫉,出为申州刺史,降为鄱阳郡,复遭禁锢终身。
后转岳州刺史,除舒州刺史封许王
终被诬缢死。
李贤初唐 653 — 68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684 字明允曾名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
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为皇太子监国
留心政要,专精坟典,尝招集学者张大安等注范晔后汉书》。
武则天忌之,调露二年(680),废为庶人,幽于巴州
睿宗文明元年(684)则天临朝,逼令自杀,年三十二(据《旧唐书》本传,《新唐书》本传谓卒年三十四)。
睿宗复即位,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
后世习称章怀太子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唐诗汇评
李贤(653-684)字明允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
高宗第六子。
上元二年,立为皇太子,寻令监国
处事明审,留心政要,专精坟典,尝集诸儒张大安等注《后汉书》。
武则天忌之,调露二年废为庶人,幽干巴州
文明元年武后临朝,逼令自杀。
睿宗践祚,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
全唐诗》存诗一首。
字明允
高宗第六子。
永徽六年封潞王
岐州刺史
雍州
龙朔元年徙封
累进扬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
更名德
徙封雍。
凉州大都督
上元元年复名
立为皇太子监国
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
密称英王太宗
又言相王相最贵。
宫人潜议。
乃后姊韩国夫人生。
闻之疑惧。
后数以书让。
愈不自安。
调露中
崇俨为盗所杀。
后疑出谋。
遣人发其阴事。
薛元超等杂治之。
获甲首数百于东宫
乃废为庶人。
迁于巴州
武后得政。
左金吾将军邱神绩检卫第。
迫令自杀。
年三十二。
后贬神绩叠州刺史
复爵雍王
神龙初司徒
睿宗立
追赠皇太子
谥曰章怀
韦嗣立唐 654 — 71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4—719 字延构排行二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韦思谦之子,韦承庆之异母弟。
少举进士,累调双流县
武后时,历凤阁舍人刑部侍郎,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带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中宗景龙三年(709),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逍遥公
睿宗立,拜中书令
寻出为许州刺史
开元初,入为国子祭酒太子宾客
后贬岳州别驾,再徙陈州刺史
七年(719)卒,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嗣立工诗,才名早著。
全唐诗》存诗8首。
嗣立字延构
秘书监承庆异母弟。
进士
累补双流
累官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李峤唐休璟台阁
分典大州。
乃以嗣立带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景龙三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嗣立与韦庶人宗属疏远。
特诏编入属籍。
封逍遥公
睿宗立
中书令
开元初太子宾客
宗楚客等削遗制事不能执正贬岳州别驾
再徙陈州刺史
七年卒。
年六十六。
兵部尚书
谥曰孝
张说唐 667 — 73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
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迁家洛阳(今属河南)
武后永昌中,中贤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书郎
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累迁凤阁舍人
因持正不愿谄事张易之兄弟构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钦州
中宗复位,召为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监修国史
玄宗即位,因决策诛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任中书令
后因与姚崇不和,出为相州岳州刺史
开元九年(721),又召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
卒,谥文贞
生平详见张九龄燕国公张公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陈祖言有《张说年谱》。
前后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文辞俊丽,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合称“燕许大手笔”。
诗朴实遒劲,贬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新唐书》本传)。
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张燕公》25卷。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断句4,题1则。
唐诗汇评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洛阳
天授元年(690)应制科举,授太子校书,转右补阙,预修《三教珠英》。
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
张易之所构,流钦州
中宗即位,召为兵部员外郎,历工、兵二部侍郎
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监修国史
玄宗印位,以定策诛大平公主功拜中书令封燕国公
姚崇不协,出守相、岳二州
开元九年复入相,官至右丞相中书令
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笔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
有《张说之文集》三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五卷。
作品评论
《唐诗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华当世,文堪作拣,调亦含宫,于绮丽鲜错之中,有神悰独运之美。
故时体稍变,适其旨趣。
岳州而后,声鬯益隆,华要并存,清辉四远。
时称燕、许手笔,何惭何惑!
惟古风凋委,差谢前流,综理遗篇,仅有《杂兴》一首,可窥曹谢,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而格调严整,未离沈、宋诸公,至浩然乃纵横自得。
《诗学渊源》
诗以七言为胜。
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怀,已入盛唐,苏顾不及也。
阴行先盛唐 ? — 73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居于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南朝诗人阴铿玄孙。
张说妹婿。
释褐陈州司仓,历宜城公主记室参军、长河蔚州别驾
入为庆王友,转太子中允,后拜国子司业、邠王府长史,卒。
玄宗开元元年(713)张说相州刺史时作《相州九日城北亭子》诗,行先和之,流传中“相州”讹为“湘州”,《唐诗纪事》卷一七遂误传行先湘州刺史张说从事,又或以唐无湘州,遂云为岳州刺史张说从事,均误。
生平详见张均《邠王府长史府君碑》(铭文为张说所撰)、《元和姓纂》卷五。
全唐诗》存诗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