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关键词
诗文库 序
城西放歌 其一 元末明初 · 周霆震
七言绝句 押青韵
周寇万四千人发永新水陆并下八月二十九日张录事出军九月一日府委官教授滕诣西昌参政所请师徵诸将赴援录事无马战不利是夜急报三至黎明驰檄促援兵食时寇焚高沙敛陆录事军奔还城内外大骇或争走入城或赴舟江浒或散投村落僵仆死伤不可胜纪贼骑掠太平桥官地上薄晚退屯援兵暮集初三日早合战自辰至午参政军扼上流寇惊败走衣装器仗填野沿途民义邀击禽获颇多周寇奔还永新当是时郡城几殆天也国家之福也歌竹枝以写之
太平桥外吹血腥,追奔黄𧚗蹶门丁(黄𧚗全参政所招郡人门丁张录事所起在城民户)
昨日纵横官地上,岂知恶极有天刑。
颜鲁公放生池怀古 清 · 金和
 押陌韵 出处:然灰集
城西乌龙潭颜鲁公放生池古道,其实非鲁公之池,乃唐肃宗乾元二年左骁卫右郎将元琮中使张庭玉奉诏特置之池也。时鲁公方为升州刺史,尝撰《天下放生池碑铭》,后人猥属之鲁公耳。然斯地之为唐池,亦有不可尽信者。即以公碑證之,公碑序有云:「始于洋州兴道,暨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江西、浙西诸道,汔于升州江宁秦淮太平桥,临江带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则在江宁者不过一所,第所谓太平桥「上下五里」者,今已不可确指。而宋淳熙间史志道,因旧放生池为府学泮水,而移置放生池于青溪之梁江总持故宅,建阁于其上。则唐池已久非其旧,且尽湮矣,何从知此地独为唐池?况复于潭侧起放生庵祝公,直谓为鲁公之池乎?惟是古迹半,登临或废,乌龙潭今在城内,昔在城外,于「临江带郭」之言略符,意者实与唐池相近,不妨姑存陈迹,以寄幽怀。自明正统间,奄人置灵应观于斯地,至国朝康熙二十二年道士居仙极尽沈历年禁碑,迹亦几废。乾隆八年,虽经邑人重修公庵,而潭中菱藕纵横,固非游泳长生之域已。
乾元岁己亥,帝广好生泽。
鳞介跂喙俦,随地皆窟宅。
德音布天下,朝贵董其役。
升州池五里,水族少惊魄。
是时方多事,中原鼙鼓剧。
庆绪势虽蹙,思明命犹逆。
兵车日点行,居者惟老瘠。
壮士别无家,一去乡里隔。
枕戈已四年,白骨等山积。
租钱急转输,官吏如火迫。
田芜尚征苗,旧籍必盈额。
下及盐铁税,亦复隶军册。
户口久繁盛,生计倏窘窄。
何不沛殊恩,煦妪及苍赤。
而乃谋放生,物命独先惜。
古严无故杀,颐养味颇择。
除荤起佛宗,巫祝称啧啧。
灵武即位后,帝有鬼神癖。
将无平章玙,献媚建此策。
蠢动虽长生,郅治究何益。
鲁公忠义人,小失难弗责。
借事颂皇仁,伟词勒乐石。
讵知耳食者,遂谓鲁公迹。
祗今西北隅,尚引选胜客。
我来停游踪,春水正盈尺。
锦鳞吹落花,渔网时向夕。
惟见小荷钱,不亚后湖后湖即真武湖宋天禧四年尝改为放生池,今亦废。)
为访旧时碑,斜阳红脉脉。
卢沟桥乾隆丙午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一
卢沟桥建自金明昌间历元迄明屡经整葺我皇祖于己酉年皇考于壬子年复加葺治长桥绵亘经涂荡平阅今又将六十年桥西二洞孔云有垂下似网兜又桥面及两陲亦有稍圮裂者大臣和珅等勘明重葺易甃新石并于桥东西两陲加长石道凡新旧百四十三丈发帑和雇以乙巳秋蠲吉兴工至丙午春工竣兹恭谒泰陵展礼五台跸路经临石梁巩峙万方归极九轨同亨此亦余知过论所不可已者也因赋五言勒石以纪
谒陵因礼佛,启跸西南行。
长桥亘卢沟,路接拱极城
往来之通衢,建金修元明
康熙己酉年雍正壬子并。
胥曾以时葺,行旅歌途亨。
今复六十岁,石版或圮倾。
发帑给雇值,曾弗力役征明正统元年工部侍郎李庸修葺庸请令宛平县石径山卢沟桥役民兴作又四年小屯厂西堤决发附近丁夫脩筑又弘治三年修筑卢沟桥其时并役用民力未有如我朝内外大小工程悉发帑和雇从不肯轻役一人也)
轻舆过桥上,大工已告成。
知过论有言,不可已者仍(论语观过知仁又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余向著知过论以不知过其失小过而不改又从而为之辞其失大继自今予惟视其不可已者仍酌行之其介于可已不可已之间者率已之而已耳兹卢沟桥为国门往来通衢发帑修葺又岂事之可已者乎)
五字同碑记,以勒石之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