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注释
桐柏庙碑记 北宋 · 曾君弼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
夫神者,聪明正直而一者也。
有勋德以及民,故千百世而下,崇庙貌,血食于民者宜也!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上自夐古,著之方策,后世又严典礼以追崇之。
善者降祥,恶者降殃,符契人事,速如影响之应者,神之灵也。
夫所谓桐柏神者,何耶?
淮渎之神尔。
以其源出桐柏,故世俗因山以名庙
有谓其神为张子房者,果然耶?
考之于经,不觌所记,莫可得而详矣。
夫子房相汉,可谓殊勋茂德,浃洽当世。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溢英流誉,霭闻于人。
设使后世神奉之,固知其不为淫祀,奚必神于淮水哉?
淮神之灵,世所倾信者至矣!
宜乎新庙貌以崇重,孚诚心以钦向。
况乎鲁阳、桐柏之地,相距越数百里,谒叹于神,虽有欲不讲其礼者,乌可得也?
邑之善人,更相乐施,乃缔构于域之西南隅。
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大社之制备矣。
殿宇宏丽,廊庑邃密,神像凛然,至者莫不望而畏之。
民人足以瞻仰,歉时足以祠祷。
清河张汲之,簪裳之裔,仁不好聚。
乃以关键未设,思严启阐;
乃欲高垣墉,以捍于外。
梐柝差列,朱扉电敞。
憧憧往来视旷宇者,孰不趋进而翼如也。
呜呼!
庙貌已具矣,人心已信矣。
祈祥迓福,人皆默傒于神,神其不报于人乎?
噫!
仲尼不语乱神。
盖神不由正,于斯为乱。
神且如是,况人乎哉?
苟出处语默,以邪妄自罔,而谓正为不足守,其欲邈神之福,则所谓知行而不及无人,不亦难矣。
然斯福善祸淫,神其亨乎?
必曰天理而已。
崇祀者,茍能推其至诚,竭其至恭,则事神之礼尽矣,岂必俟介福于神耶?
然其不善,神亦得以殛之。
奉神者,宜如之何?
□顾庙貌而嘉□□及之□□聊用以书,以纪岁月云尔。
按:嘉靖鲁山县志》卷九,影印天一阁藏本。
普济庙碑记崇宁四年六月 北宋 · 崔孝先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三
鲁山县白象保在邑之西北,普济庙者,灶君山灵祐侯之原庙也。
灶君者,岳渎之名山,汝海之巨镇也。
山在县西百馀里,峻拔高广,首出其萃,群山四拱,若朝若辅,望之俨然,有可尊可畏之势。
上有深潭百八,藏蓄灵物,时见变化,父老咸瞻仰之。
善兴云致雨,利泽万物,旱潦不时,祈祷必应。
至熙宁年,奉天子之命,赐以侯爵,号以灵祐,所以报其神之福也。
越在祀典,山林川泽,能以风雨润泽万物者则祀之,能出财用以利民者则祀之。
是山也,言其泽物,则水旱有祈,应答如响;
言其利民,则物产繁多,孳养甚博。
致严祀事,乃其验也。
至正九年五月不雨。
里人朝仰西山,祈祷庙下,致敬尽礼,先奏其诚。
时青天白日,沛然云集,雷电四起,至夜沾足。
众方惊竦,而耆父欢呼,以为神应。
俄顷果有微雨,以开其光。
于是通夕雷电,回还山冢。
翌日既祭,乃大泽滂沱,优渥千里,民鲜愠苦,易荒以丰,百众焦劳,化为鼓舞。
先于元祐庚午岁时大旱,县尉石君悉能悯众为心,取灵泉于名山,跣足徒步,怅然以登。
得至百丈潭,精意祈祷,亦有灵物显应,密雨随降,一夕沾足。
因与邑令众官率领僚属立石于潭侧,命曰百丈感应之潭。
夫神之民,不负天子之褒封者,盖每如此。
伤及县境,为吾民所苦,虽以至神不私,而惠泽之德常先于四远。
吾土之所以屡丰年者,以此之由也。
其于报祭,可不厚乎?
奈何古庙道绝险阻,不可前。
东下数十里有新庙,西四十里有下庙
下庙距城尚四十里,邑人惧其祭享疏略,无以示报,故又建祠于西郊,欲人人得而享焉。
然昔之始事者,才置一室而已,疏略灭裂,亦既颓弊。
一日,县官祈雨于敝庙,附以脩广之意,讽大夫且先施财以帅之。
大夫协诚谕下,里人乐承其命。
方事缔构,二公代去。
后令以李大夫何复致意以终之,故堂序门屏,庙貌雄壮,金碧丹青,焕然一新,各得其宜。
又易其神像以彰之,且绘其仪卫侍从两序
屏宇寝庙,塑像妆饰,冗费百馀。
由是庙貌可仰,人益知畏,日有祭,月有祀,前者续,后者进,伛偻提携,咸得以致其愿矣。
崇宁四年夏,有司上言,鲁山县灶君山庙岁旱祈祷常有灵验,乞优加封进及赐庙号。
六月十九日,奉敕赐普济庙为额,又以明沛泽之广,施济之无穷也。
初,庙之落成在元祐八年,时余纪其事,既立石矣。
今旧石消朽,势不可久。
始平俱记文摩灭,无以示远,乃属余别书而刻之。
因得以载赐额之美。
按:嘉靖鲁山县志》卷九,天一阁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陀罗尼经幢绍圣三年四月 宋 · 张秉仁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八
大宋元祐二年岁次丁卯十月己卯朔初七日乙酉奉高(缺)、曾祖(缺)、祖(缺)、父(缺)汝州(缺)乡缺里之(缺)
至绍圣三年岁次丙子四月庚申朔,十一日庚午(缺)(缺)陀罗尼经幢(缺)
孙男解宝臣(缺)赵缺妇(缺)(缺),女九娘、婿李通,女十娘、婿(缺),女十四娘、婿袁(缺),女十六娘,女十七娘,外甥袁(缺)、堂弟(缺)、白氏弟(缺),堂妹十一娘、婿王公立,妹十五娘,侄再兴。
表弟张秉仁书缺石作。
麻尧章造,舜章刊字。
按:嘉庆鲁山县志》卷一八,嘉庆三十一年刻本。
黄鹤楼 明 · 谢纯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黄鹤楼集卷上
黄鹤矶边独上台,春襟遥逐楚江开①。
山分大别狂波逝②,云净长安极目回③。
芳草怨空鹦鹉旧④,碧岗灵合凤皇来⑤。
斜阳不尽东南客⑥,滚滚帆樯雪浪摧。
【校注】 (1)楚江:指长江。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五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2)大别:山名。《元和郡县图志》:“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 (3)长安:自秦唐多建都于长安,因以长安为帝都之通称。此指京师北京。 (4)芳草句:伤祢衡。 (5)灵合:灵气聚集。凤皇来:江夏县北有凤凰山,相传三国吴黄龙元年(228)有凤凰来集,故名。 (6)东南客:作者自指。作者乃岭南人,故云。 李白《登金陵凤凰》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寓有对朝政的讥讽和诗人自己的忧愤。观本诗“云净长安”云云,盖反李诗之意。
尹鲁直舜举戚丈赴宁越(三首。) 其三 庚子 明末清初 · 朴长远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久堂先生集卷之七
用舍归讥奈此时,先生有道了欣悲。
临民且试牛刀割,造士宜求鹿院规。
按:宁越。本关东一小郡也。盖闻其郡有鲁山君墓云。又闻楸滩吴相按道日。巡至郡。郡几里许有锦江亭。亭壁留题一绝。云寂寞千山积雪时。冷云残照更凄悲。居人共说春江好。只怕春来有子规。此虽短咏。而颇叶情境。讽之便觉有感古之怀。余亦忝按兹道。今年夏间。巡过所谓鲁陵而谒焉。时值国忧。未暇登览山水楼亭。归来如涉梦境。每思自原城行近郡十里所。澄江白沙。缭以苍壁。小航受人数四而渡焉。意辄欣然忘疲。过此以往。亦殊忽忽无意绪。盖难言之也。今我丈作郡而东也。勤索别语。顾弛废已久。无以塞厚望。聊和吴相绝句。演成三叠。亦以追记旧游馀慨云尔。
癸丑章门病中感怀 清 · 江忠源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哀台湾笺释附录
东望三城久未收,又闻鼙鼓入中州
孤城保障吾何敢,大局艰难剧可忧。
前席屡思将,中兴谁是岳韩俦?
危时多病抱幽愤,差喜甘霖兆有秋。
按:中倭和局既成,天下大局令人不堪设想。杞人之忧,今日弥甚。此诗四十年前,不啻为我吟之。鲁阳生记。
越南事平作 清 · 张罗澄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哀台湾笺释附录
老罴当道走群,天下英雄惟使君(是役以王方伯德榜为首功,次冯子村、苏元春
铜柱合铭交趾国,金牌突召岳家军(方大捷而当轴者电止勿战)
两朝宰相甘谀敌,盖代功臣苦策勋彭刚直、鲍武襄抗疏力争,张香帅亦奏叙子材之功)
一误已成休再误,大风长望碧霄云。
按:中委和议成,含齿戴发之伦,无不痛心疾首,愤不欲生。不知此耻实当轴者于十年前越南一役酿之。盖大捷之后,犹甘弃藩服以款和,无怪今日卤莽灭裂一至于此。读此三诗,当轴某两巨公其谓天下万世何!鲁阳生记。
纪韩事三首 其三 清 · 张罗澄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哀台湾笺释附录
无那歼仇仇更深(金玉均久受日本之庇,钟宇尾而杀之,日羞忿,遂借韩邦东学党之守旧党魁崔时亨等称乱全罗道,引日兵据韩),前军忽地大星沉(左冠亭军门死之)
安边庙略翻金箧,却敌城空碎玉琴(中韩之将士皆逃溃)
辱甚燕云天雨泣,愁听渤海海潮音(海啸为灾)
可能再逞屠龙手,我欲因之溉釜鬵。
按:按此诗第三首末釜鬵句,其本意大约谓宜参用西法以复国仇也。然如洪钟宇者,亦人杰矣哉!唐有父谋叛而其子赴阙告变者,史家谓其能存宗祠,忠孝仍自两全;取钟宇较之,其忠孝为何如耶!孔子曰:「匹夫不可夺志」;由今观之,益信钟宇间关异域,迹玉均十年,竟成其志,英风灏气溢于两间,其艰苦卓绝之心可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矣!盖诚之所至,金石为开,玉均即不能杀,亦将夺魄,况能手刃之耶。此诗之表彰,使群天下之人如睹钟宇倜傥之状,以生其忠愤之心。吁!世有如钟宇其人者乎,余将铸金事之;故特录此为忠愤集之殿。鲁阳生跋。
咏火轮车呈督帅吴中丞大澂 清 · 张罗澄
 押纸韵 出处:哀台湾笺释附录
良骥骄嘶日千里,火出鼻头风生耳。
将军飞渡榆关雄,飙车竞向津沽起。
联軿缀輠横天长,方轨鍊钢砥与矢。
火烟黯淡雷霆轰,势逐奔溜一帆驶。
滦州之河阔且深,铁桥百丈接山趾。
行声辘辘破空飞,骑驷直超天河涘。
七八百里旦夕间,乾坤旋转山争徙。
乃知人力夺神工,追风驰云不过尔。
皇路清夷亦何奇,方今东胡肆蛇豕。
万军进发得神速,飞刍挽粟赖有此。
更嘱防关诸将军,此物可恃不可恃。
自古安危出群才,韩信背水廉颇垒。
六驭常思索朽时,何事襄城牧子
按:通幅良马相况,而卒以力战固守惧事成谋讽之。其后中丞惊溃,果如襄城失道之迷;于此服作者之智。鲁阳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