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杂曲歌辞 行路难 初唐 · 卢照邻
创作地点: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龙门山
引用典故:巢由 二千石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
若个游人(一作童)不竞攀,若个娼家不来折。
娼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
黄莺一一向花娇,青鸟双双将子戏。
千尺长条百尺枝,月(一作丹)桂星(一作青)榆相蔽亏。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皇巢里雏鹓儿。
巢倾枝折凤归去(一作巢倾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一作狂)风吹。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
不见朱唇将白(一作玉)貌,唯闻素(一作青)棘与黄泉。
金貂有时换美(一作便换)酒,玉麈但(一作恒)摇莫计钱。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
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
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与朝阳山人张朝夜集湖亭赋得各言其志 唐 · 皎然
押先韵
洞庭孤月在,秋色望无边。
零露积衰草,寒螀鸣古田。
茫茫区中想,寂寂尘外缘。
从此悟浮世,胡为伤暮年。
灞上 晚唐 · 崔涂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长安名利路,役役古田今。
征骑少闲日,绿杨无旧阴。
水侵秦甸阔,草接汉陵深。
紫阁曾过处,依稀白鸟沈。
玉田八景(并序(序文原残缺,据《古田县志》补)) 其一 翠屏朝雨(原作翠屏山,据《福州府志》改) 北宋 · 李堪
七言绝句 押微韵
翠屏山下雨霏霏,云掩冈峦草树微。
一段丹青谁解写,画家惟有米元晖。
玉田八景(并序(序文原残缺,据《古田县志》补)) 其二 西山晴雪(原作西山,据《福州府志》改) 北宋 · 李堪
七言绝句 押萧韵
西山岌岌倚层霄,爽气恒多瘴气消。
谁道闽中无雨雪,年年绝顶见璚瑶。
玉田八景(并序(序文原残缺,据《古田县志》补)) 其三 玉滩夜月(原作鸣玉滩,据《古田县志》改) 北宋 · 李堪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鸣玉滩(原作山,据《古田县志》改)头片月生,波光掩映(《古田县志》作瑟瑟)钓舟横。
何人隔岸吹长笛,一曲凉州恰二更(以上清郝玉麟乾隆《福建通志》卷七八)。
玉田八景(并序(序文原残缺,据《古田县志》补)) 其四 华顶秋容(《古田县志》作霞) 北宋 · 李堪
七言绝句 押文韵
何处栖真远世纷,五华高顶绝人(《古田县志》作尘)氛。
仙翁自有餐(原缺,据《古田县志》补)霞法,谩使人间望彩云。
玉田八景(并序(序文原残缺,据《古田县志》补)) 其五 仙(原缺,据《古田县志》补)岭樵歌 北宋 · 李堪
七言绝句 押歌韵
金仙洞头樵子多,负薪出山行且歌。
仙家棋局无心看,只恐归时烂斧柯。
玉田八景(并序(序文原残缺,据《古田县志》补)) 其六 文笔(《古田县志》作峰)夕照 北宋 · 李堪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一部
玉邑(原作五色,据《古田县志》改)东南第一峰,铦锥颖脱乱山中。
夕阳影里分明见,五色文章耀笔锋。
玉田八景(并序(序文原残缺,据《古田县志》补)) 其七 蓝洞归云 北宋 · 李堪
七言绝句 押鱼韵
洞门不闭日空虚,云去云来何定居。
看到虚中生白处,恰如混沌未分初(以上清鲁曾煜乾隆《福州府志》卷六)。
玉田八景(并序(序文原残缺,据《古田县志》补)) 其八 剑溪渔唱 北宋 · 李堪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水过云津势渐平,双溪汇作剑溪清。
渔舟往来无人见,隔竹时闻欸乃声(黄澄渊民国《古田县志》卷八)。
仙楼道院(原注:在古田县五华山。) 北宋 · 李堪
押麻韵
寻源探云霞,中有金仙家。
绮疏晃飞翚,雕栏灿朱华。
珍禽栖不去(《福州府志》作群),灵液流无涯。
晴旭起风篁,空香送天花。
春雷会社鼓,寒烟聚海茶。
奇峰媚(《福州府志》作峭)如削,芳树一何嘉。
且将翠(原缺,据《福州府志》补)阁齐,绝与红尘赊。
终然谢朝绂,此地营丹砂(《宋诗拾遗》卷二)。
极乐寺(并序(序文原缺,据《古田县志》补)) 北宋 · 李堪
押宥韵
空(《福州府志》作桑)门出白云,梵宇依苍岫。
天色湛瑶光,春花结野秀。
檐间绮罗被(《福州府志》作霞披),池底星珠漏。
香沉烟篆馀,文兼雨(《福州府志》作荒禹)碑旧。
恬智静(《福州府志》作殊)可养,寂寞谁复扣。
逍遥隐叶猿,盘薄穿花溜。
团团草(《福州府志》作槿)露晞,瑟瑟空(《福州府志》作桂)香逗。
层台太虚半(《古田县志》作云气锁),双壑瀑泉透(《福州府志》作流斗)。
苔空绿钱死,松老清阴瘦。
独鹤倏飞骞,深萝苦纷构。
归(《福州府志》作蹄)涔待沃洲,芥子观灵鹫。
净土人不来,尘寰廓然昼。
福州古田宰李堪 北宋 · 杨亿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由来百里应华星,何况牛刀乍发硎。
五柳不须轻印绶,七闽聊且访图经。
雪天畅饮连浮白,海县抄书剩杀青。
公暇好裁封禅颂,圣皇将欲驾云亭。
宋故翰林侍读学士朝奉大夫右谏议大夫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荥阳潘公墓志铭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三○○、《武夷新集》卷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咸平初,天子端委穆清,顺考故道,思近耆德,乐闻话言。于是徵汉代金华之旧闻,考唐室翰林之故事,特置侍讲学士之职。时予从祖七兵尚书、故户部夏侯贰卿、今侍郎河间邢公、中丞吕公,并预兹选。后三岁,今丞相毕公自上党驿召,既至,即以命之。又再岁,自郎署擢河南潘公为谏议大夫,授以兹任。八年之间,六人而已。公亦既拜命,人无间言。时属天骄犯边,军烽日警。天子将躬秉武节,展义两河,而公以肃乂之姿,处切近之地,旰朝备问,言多沃心,中涓谕旨,退必削槁。及舆驾薄伐,勤劳扈从,昼骖乘于襄野,夕宿卫于勾陈。从羽猎于储胥,陪玉食于云。蒙犯霜霰,因而遘疾,犹亲奉宸旨,致祭洪河,沈璧浮牲,精意恳恻。及复命行在,移幸澶渊,晨趋暮召,夙夜匪懈。中乾愈甚,束带不任,中人国医,存省相继。嘉言入奏,启沃未忘;美疹渐滋,皇慈弥渥。特奉明旨,先还上都。肩舁启行,邮亭先置。星言夙驾,有加无瘳。及旅凯班旋,膏肓沉痼,精爽将竭,方寸不乱。月正元日,殆于弥留,犹召故人,执手为别。且占遗奏,不令托孤。叹逝者之如斯,痛主恩之未报,言讫瞑目,至夕奄然。皇上轸悼良臣,赗襚加等,以其子太庙斋郎汝士为大理评事,正字汝砺为太常奉礼,咸赋以禄,俾之终丧。又诏有司,给方舟载甚柩,归葬豫章,从遗志也。恩礼之厚,无以为比。公讳慎修,字成德。其先荥阳中牟人,唐末避乱,迁于闽粤,治产作业,遂为著姓。当王氏之偏霸也,曾祖武源,以丘园之秀预弓旌之招,受署福州古田令。祖宗裔,种德务滋,怀才不试,世难方棘,肥遁终身。烈考承佑,属云雷之遘屯,负公台之伟量,尝仕吴为蕲州法曹掾,郡守以非法致死罪,抗议不夺,投手版而归。王延政据建安,且欲倚以为相。时阋墙结衅,寻戈继日,引经义而廷诤,因禁锢而家居。江南平建州,若得剧孟之一敌国也。累服大僚,专掌剧务。辞荣致政,得刑部尚书,归隐洪州之西山,优游没齿。妣清河张氏,以从夫之贵,封本郡君。而公之显祖,赠太常少卿;祖妣,河间邢氏,封本县太君,皆由尚书之故也。公少负俊才,习闻义训。观书学剑,包文武以兼资;点漆凝脂,越风尘而特秀。才十馀岁,随先尚书归金陵,得秘书省正字。岁满,迁校书郎。未几,入省为水部员外郎,赐五品服,才冠岁矣。俄迁膳部。先府君悬车告老,公求便官就养,得知洪州丰城县。岁馀,以忧解职。卒哭,起复旧官,改上元令,以刑部员外郎知杂,赐服金紫。执法甚平,持宪尤肃,江右耆旧,至今称之。除水部郎中兼起居舍人,判待制院,领郡国之上书,评诸曹之奏议,盖一时之剧任也。开宝末,蚩尤之旗亘天,龙骧之师渡水。公将危邦之命,以市宴为名,使交兵之间,履不测之险。既陈土贡于宰旅,且留别馆于都亭。时后主先命同气之亲,来谢不朝之罪,羁縻未遣,休戚攸同。王师所加,捷音继至。金汤失守,固宗国之将亡;玉帛旅庭,齿外臣而致贺。邸吏惧其后至,所司督其不供,公慨然抗义,以为不可。每内朝称庆,但拜章待罪。太祖重其知礼,嘉其有辞,特遣贵臣,亲谕上旨,改命供帐,增给饩牵。及青盖来朝,朱扉赐第,太祖以公质性忠厚,特授太子右赞善大夫,俾事故君,是为上介。思乔木于故国,尚见世臣;曳长裾于王门,兼掌记室。太宗嗣位,以恩例累进阶勋。后主考终,由府罢,复预朝请。历太常博士,虞部、仓部、考功三员外郎、郎中。出通判寿州,知湖州、梓州,凡十年在外。故邓帅太傅李公典领中秘书,方求硕儒,以充近署,遂引公入直秘阁。出入交戟,偃息周庐。刊正遗编,盖手不释卷;祗膺清问,必膝之前席。善谈名理,言为阳秋;勤接士类,心无城府。江东人物,率执贽以宗予;汉庭公卿,多致恭而尚齿,允所谓南州之高士,儒林之丈人也。然自博极群书,优游一纪,素发垂领,仅类郎潜,凝尘满席,不婴世务。婚嫁未毕,屡求典于方州;年德俱高,果入参于近侍。将记言于惇史,遽归全于厚夜。呜呼!享年六十九。公前娶汝南周氏。今夫人东海徐氏,封本县君,即故中书侍郎、上饶郡君景逊之女也。建康大姓,连姻戚里,柔怀惠问,宜家睦族。俄遘未亡之戚,实深偕老之痛。率其二子,奉公之丧,归于洪州,祔先尚书之茔,从治命也。公四子:长玄亮,端拱中举进士,补大名朝城尉;次玄成,皆早亡。五女:长适福州宁德令邵良弼,次适苏州常熟令岑頔,先公而逝;次适兴元府观察推官龚纪;次适大理寺丞张安期,故参政刑部侍郎洎之子也;一尚幼,而许嫁待年而未行。公风度详闲,襟怀夷旷。旁通多可,虚受兼容。雅善棋弈,技臻绝品。先皇帝万机之暇,常以方罫自娱,公屡蒙三接之召,亲奉一枰之戏。退而作《棋说》以献,天子异之。盖多艺多材,姬公自许;执御执射,仲尼之言。虽馀力之使然,亦天机之独妙。参掌记注,犹及金匮之阙文;屡奉宴游,尝续《柏梁》之高韵。生平著撰,叠委筐箱,诸郎等方在哀迷,未遑论次。长卿遗札,冀武皇之见求;叔夜孤儿,幸山公之尚在。永怀旧德,髣髴绪言。挥涕濡毫,以志陵谷。铭曰:
全吴之地,缵唐之祀。公臣旧邦,罔有贰事。开宝之季,王师摩垒。公使交兵,兹亦尽瘁。一心事君,典训攸闻,公之奉上,茂贞纯兮。十年不调,先民是悼,公之为郎,殆华皓兮。西清北门,宴见咨询,簪笔持橐,奉至尊兮。灵旗大辂,徂征赫怒,巾车脂辖,陪天步兮。公已白首,始遘元后,富贵之来,逼蒲柳兮。公践玉堂,入侍圣皇,寒暑之?在膏肓兮。时不与兮道攸远,志将亨兮命弥蹇。旅榇归兮春草长,铭旌飘兮白日晚。瞻冢树兮成行,悲逝川兮不返。永赍志兮首丘,长垂名兮汗简。
句 北宋 · 余湜
押东韵
西母已回金殿冷,绿珠一坠玉楼空(落花)。
按:以上民国《古田县志》卷二八
送许寺丞知古田县 北宋 · 蔡襄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大雪拥都门,子行亦良苦。
予贫乏觞豆,子车谁为祖。
少止听我言,于子不无补。
于今方用兵,连年戍羌虏。
战死动万计,募人填卒伍。
赐衣靡国帑,走粟填边庾。
平时赋税外,弓刀甲楯弩。
干名应急须,筋皮角毛羽。
前年科巩革,农牛半斤斧。
杀之先冒禁,不杀即鞭楚。
江南供雕翎,是物不栖渚。
十倍买所无,赢利资商贾。
编纸作战䤴,纫联驱妇女。
输来不适用,空屋窠虫鼠。
此类如猬毛,更仆难悉数。
大凡敛货财,百姓若外府。
苟可入军须,岂敢怨官取。
盖患在不均,又索非其土。
有司失预计,临事才披簿。
严程弗渝日,落符洒飞雨。
使者但依违,州家不敢主。
况复为邑令,暗吟莫伸吐。
其间或得才,吏手无容舞。
子今佩县章,所领十万户。
志虑固精明,利病前可睹。
姑能务均一,瘵瘼庶苏瘉。
文房杂评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
新作无池研,龙尾石,罗纹、金星如玉者佳。笔,诸葛高、许頔皆奇物。纸,澄心堂有存者,殊绝品也。墨,有李庭圭、承晏,易水张遇亦为独步。四物,文房推先,好事者所宜留意。散卓笔心长,特佳耳。
砚,端溪无星石,龙尾水心,绿绀如玉石,二物入用,馀不足道也。墨,李庭圭为第一,庭宽、承晏次之,张遇易水次之,陈朗又次之。不独造作有法,松烟自异,当辨是也。纸,李王澄心堂为第一。其物出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复作精品。蜀笺不堪久,自馀皆非佳物也。笔,用毫为难,近宣州诸葛高造鼠须散卓及长心笔,绝佳。常州许頔所造二品亦不减之,然其运动随手无滞,各是一家,不可一体而论之也。
歙州绩溪纸乃澄心堂遗物,唯有新色,鲜明过之。今世纸多出南方,如乌田、古田、由拳、温州、惠州皆知名,拟之绩溪,曾不得及其门墙耳。婺源石研有罗文、金星、蛾眉、角浪、松文、豆斑之类,其要在坚密温润,天将阴雨,水脉自生,至可磨墨,斯可宝者。黄山松煤至精者造墨,可比李庭圭,然匠者多贫人,于以求利,故不逮也。近有道人,自能烧烟,遣令就黄山取煤,必得佳者。歙州此三物奇绝,唯好事以厚资可致之,若临以官势,莫能至也。
李隩下于绩溪,而优于由拳,与乌田相埒。循州藤纸微精细而差黄,他处以竹筋,不足道。房用之笔果可用,锋齐劲健。今世笔例皆锋长难使,比至锋锐少损,已秃,不中使矣。
余收歙州父子四世五人墨:超自易水来江南,为歙人;超之子庭圭,圭弟庭宽,宽子承晏,晏子文用。用之后墨无传焉。有孙惟庆,今为墨务官。李氏墨,超始知名,圭或为邽,与宽最精好,承晏而下不能用家法,无足取者。世之好奇者多借庭圭姓名,模仿形制以造之,有至好者,茍非素蓄之家不能辨之。备条数等,传诸雅尚之士;或有未见,他日续其后。
墨贵老,久而胶尽也,故以古为称。世以歙州李庭圭为第一,易水张遇为第二。圭复有二品:龙之双脊者为上,一脊次之。遇亦二品:易水贡墨为上,供堂次之。近世兖州陈朗亦为精。庭圭弟庭宽、宽子承晏、晏子文用皆能世业,然差不逮也,近辄绝无有也。
世有王君,得墨易水张遇、歙州李庭圭、庭宽、承晏、文用。又有柴珣、朱君德小墨,皆唐末五代以来知名者,然人间少得之,皆出上方。或有得者,是为家宝也。
李庭圭墨为天下第一品,祥符治昭应,用为染饰。今人间所有,皆其时馀物也。其族庭宽、宽之子文用亦造墨,较之其祖,莫能及也。过睢阳倅车李侯,言有庭宽墨,遂得之。李氏墨余得其三世者,可谓富矣。
新安所作墨甚佳,然其名印以庭为廷,非是。又肌理不细,椎练不熟。使墨工得一见之,为语其未至,必能少进其艺。南方蒸湿,古墨尚觉有润,况其新者,宜以漆匣密藏之,入秋冬间可用耳。
欲求李庭圭墨,终难得,或庭宽、承晏、文用,皆其家法,易水张遇亦为精好。然庭圭圆墨殊未睹矣。
近得歙烟,令造墨,便有李庭圭风采,不为浮光。乃知木性随其地土所异,予尝有辨,信不诬矣。
昔年洛下为留守推官事,宋公见遗李庭圭墨。自尔书笥中稍或益之,渐至知墨。墨之说尤为精微,唐彦猷殊通此理。沈立之见示盘溪木瓶,置水则碧色,宜墨。予按《广韵》:「樊摫木可以渍水」。盖声之误也。造墨多用秦皮,亦此类。今日微雨差凉,尽出研墨以观之。京居少暇,被疾在告,因及之。
唐彦猷作红丝石砚,自第为天下第一,黜端岩而下之。论者深爱端岩,莫肯从其说。予尝求其所以胜之理,曰:墨,黑物也,施于紫石则昧暧不明,在黄红自现其色,一也。研墨如漆,石有脂脉,助墨光,二也。研必用水,虽先饮之,何研之差?故为天下第一。东州可谓多奇石,红丝、黑角、黄玉、褐色凡四种,皆可作研,而黑角尤精,出于近日,极有佳趣。端岩龙尾不得独步于当世,其理然也。
东州可谓多奇石,自红丝出,其后有鹊金黑玉研,最为佳物。新得黄玉砚,正如蒸栗。续又有紫金研。其馀红斑、黑斑,不堪作砚,造茶器亦大好。其下州郡,未见如此奇石也。
东州固多奇石,始得红丝研,后又得黑角研、黄玉研,今得褐石砚。黑角石尤精好,如红斑、黑斑,可作茶器,而不堪为研。如东州豆斑、青角,不足道也。向者但知有端岩龙尾,求之不已,遂极品类。仆之所好,有异于人乎?青州石末研,受墨而费笔;龙尾石得墨迟,而久不燥;罗文石起墨,过龙尾。端溪龙窟岩紫石又次之。古瓦类石末,过此无足议也。
蜀笺惟白色而厚者为佳,今上方有故时贡者,实可爱也。近岁利在薄而易售,以是绝不佳,此物乃可惜耳。常州强武贤造粉笺,殊精,虽未为奇物,然于当今好事亦难得耳。云母粉不利人目,用者宜审之。吾尝禁所部不得辄用竹纸,至于狱讼未决,而案牍已零落,况可存之远久哉(《蔡忠惠集》卷三一。)!
宽子:「宽」字原脱,据宋本、双瓮斋本补。
秘书少监赠吏部尚书陈公神道碑铭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五、《元丰类稿》卷四七、《曾文定公集》卷一六、《永乐大典》卷一○三一○ 创作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
祥符九年九月甲辰,秘书少监、知广州陈公卒于位。以闻天子,官其二子,以慰宠其家。天圣中,今天子修先帝功臣,记之于史,而太史考公之谋议劳烈于朝,访公之世族、州里、官次、行治之本末于家,以书于册。已,又有诏次其功,著之令典,布之天下,曰:维所以宠嘉陈氏之子孙者,其世世无绝。嘉祐三年,公子三人谋曰:吾先人之所既立,记德之史藏于有司,褒功之诏传于天下。维墓有碑,后嗣所以载吾先人之休声美实,而久废不立,惧无以饬其子孙于千万世,以为己羞。则相与来乞铭文,以刻于石。其叙曰:维陈氏,其先远出于舜,至周武王之时,陈为舜后妫满之封国。至春秋之际,楚灭陈,而子孙之散亡者,因为氏族。其后居长葛者,出于汉太丘令寔之后。唐之晚,长葛之陈氏徙南剑州之沙县。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曾太父昶,太父昂,父文馀。公贵,赠其父尚书驾部员外郎。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书学,以笃志闻于人。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盗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馀万,约其属分城守之。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数勉之。而间谓州长张雍曰:「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雍听其言。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应手死。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盗以故不敢迫。而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父丧不许去官。自宋兴小吏势弱,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然公之于此时,盖亦以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公在静安七年,还为秘书郎。真宗即位,召公欲以补御史,而张鉴守广州,乞公自助,乃以公与鉴。累迁尚书度支员外郎,赐绯衣银鱼,历知河南府新安县,通判广州,知建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又改两浙,入判三司勾院,复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诸蛮夺澧旁地耕守,数纵兵入盗,积十馀岁莫能却。至公,诸蛮畏悦,皆还就溪洞。而归故所掠地与人。公因筑武陵澧州三塞以备蛮,诏书嘉奖。公去久之,而后吏不能善蛮,蛮亦辄复入盗。天子问公前所以服蛮者何为,而今将治之者何出,公具对而刊其稿,世故莫知其何术也。公在荆湖岁馀,擢为秘书少监、知广州,赐金紫服,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海外国来献,多人徒以食县官,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天子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止烦,从之。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某年某月某甲子葬于沙县之龙山乡崇仁里。母夫人某氏,某县君。继母夫人萧氏,某县君。夫人罗氏,某县君。子五人:曰俨,尚书比部员外郎。曰侃,福州古田县尉。曰佩,卫尉寺丞。曰伟,同学究出身。曰称,殿中丞。侃、伟皆早世,而俨、称之进于朝,累赠公吏部尚书。公事继母行纯笃,其进膳饮药物必经手,其执丧,人恐其不胜哀也。遗戒诸子,皆人之大节。好振人之穷,乐奖人之善,所荐士后多至大官,宰相张士逊,公所荐也。公常以谓:我之所以自著者在行事,故不必见于文章。所以事上者,不求人知,故其于谋议尤多,而人罕得而知也。噫!其可谓自信特立也已。其铭曰:
允淑陈公,生知书学。人就其华,我居以朴。盗惊西土,公在围城。邻有破亡,公守不倾。往视蛮荆,其得孰窥?蛮来受职,若与为期。翼翼蜀州,士全纯白。茫茫楚野,人复耕织。原念累功,进位南伯。内治何为?与人休息。外治何为?宾柔荒国。允淑陈公,文武之特。声戴于人,实告于册。又慰尔后,刻铭墓石。
翰林学士吴君前夫人赵氏墓志铭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九七、《公是集》卷五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翰林学士吴君长文之元配赵夫人者,冀州信都人。父立,仕为遂平令,家颇饶于财,怜其子,为择所从。至年二十,翰林君尚未仕。治孔氏《书》、王氏《易》,通达有闻,而遂平贤之,以女予之。夫人既归吴氏,事尊章迨及祖姑,婉嫕敏恪,执勤左右,夙夜不懈,虽退居其宫,未尝有惰色。吴氏甚贫,夫人不敢有私财,自其所赍服玩器用百物者,茍可以备家费,缓急无所爱。以故族人无内外小大,皆归其贤。翰林以经明选于礼部,调为福州古田尉,广信军判官。夫人皆随以往。人谓其去舅姑之侧,当少暇豫自宽,而夫人滋益恭,犹其故时也。观其志,不为远近有所辍作,虽贤士大夫或不能矣。宝元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以疾终,年三十二。其后翰林以廉能升王朝,又举贤良,对策直言,天子用为谏臣,遂掌制命,召为学士。显贵得封其妻县郡君,而夫人不及封,人皆为之恨。夫人凡生一男二女。男曰璟,有至性,其幼也,未能识其母,长而思慕悲哀,有过于人者。今补太庙室长。长女嫁秘书省著作佐郎胡稷臣而亡,其次嫁泉州司法参军王孝宽。初,吴氏自齐之禹城徙北海,九世矣,由曾祖而下,稿肂未葬,翰林卜其地,得东阿之鱼山乡孟栅原为吉。嘉祐四年十月告于朝,迁曾祖妣王考以葬,而举夫人之丧以从,曰:「生不与我同其乐矣,死若有知也,其祔于祖姑,尚获其志焉」。铭曰:
女得其归,妇宜其家。不幸不淑,悲如之何。夫也茔之,子也承之。祔于祖姑,万世其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