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元朝
马润元 1255 — 13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5—1313 【介绍】: 光州人,先世为汪古部人字仲泽
马祖常父。
文学入官,累迁两淮转运司经历,改当涂县,调武进县
成宗大德中迁知光州,言利者请籍光州新开田,称岁可得粟十万石,河南行省下其事,抗命不行。
漳州路同知
所至皆有惠政。
元明善元 1269 — 1322
明善字复初大名清河人
读书过目辄记,尤深于春秋。
弱冠游吴中,浙东使者荐为安丰建康学正,累辟掾台省,坐诬免。
侨寓淮南仁宗东宫,首擢太子文学,及即位,改翰林待制,升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迁侍读学士
延祐间,改礼部尚书,擢参议中书省事,复入翰林
岁终,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召为集贤侍读学士,进翰林学士
至治二年卒于位,年五十四,赠资善大夫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清河郡公谥文敏
复初早以文章自豪,晚益精诣,吴伯清称其文脱去时流畦径,而追古作者之遗。
马伯庸亦谓公文刻而不见其迹,新而必自己出。
蔚乎其华敷,鐄乎其古声,倡古学于当世,为一代之文宗者,柳城姚燧暨公而已。
初,复初江西金陵,每与虞伯生剧论,相得甚欢。
京师,乃复不能相下。
真人吴闲闲复初交尤密,尝求作文。
既成,谓闲闲曰:伯生见吾文,必有讥弹,为吾治具,招伯生来观之。
明日,伯生至,复初出文问何如?
伯生曰:公能从言,去百有馀字,则可传矣。
复初即泚笔属伯生,凡删百二十字,而文益精当,复初大喜,乃欢好如初。
伯生亦尝谓复初文章发扬蹈厉,藐视秦汉云。
贡奎元初 1269 — 1329
字仲章宁国路宣城人
自少以文学名,檄为池州路齐山书院山长。
秩满,授太常奉礼郎,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编修
延祐初,迁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入为翰林待制
至治初,以母年垂九十,谒告归。
益治园池,莳花木,筑亭曰「爱日」。
兄弟奉母游宴其间,乡人荣之。
泰定中,母忧服阕,拜集贤直学士
天历改元,命代祠北岳、济淮、南镇。
其明年春,还自会稽,以疾归故里之南湖,至秋疾愈。
十月朔旦早作,谓犹子师文曰:「吾夜梦作诗,有『竹树萧萧夹泉石』之句。
其末云『九转丹成生羽翼』,是何祥也?
」语已,泊然而逝,年六十一。
翰林直学士追封广陵郡侯谥文靖
仲章为文,闳放俊傀,不狃卑近。
大德中,朝廷方议行郊祀礼,诸大臣以仲章识鉴清远,引置礼属,多所讨论。
其在词林,与元复初袁伯长邓善之马伯庸王继学虞伯生辈相唱和,皆一时豪俊声名之士。
晚年萃撷诸礼书,欲定为一家言而未竟。
所著诗文有《云林小稿》、《听雪斋纪》、《青山谩吟》、《倦游》、《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凡百二十卷,悉藏在秘府
明弘治间,曾孙吏部郎元礼编其所存者曰《云林诗集》,刊行于世。
萨都剌元 1272 — 1355
萨都剌,字天锡,别号直斋
本答失蛮氏,祖父以勋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
萨都剌」者,犹汉言「济善」也。
弱冠登泰定丁卯进士第应奉翰林文字
出为燕南经历,擢御史于南台。
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历闽海廉访司知事,进河北廉访经历。
尚书干文传序其诗曰:天锡陟官闽宪幕,往还吴中,出所作《雁门》见示。
其豪放若天风海涛,鱼龙出没。
险劲如泰、华、云门,苍翠孤耸。
其刚健清丽,则如淮阴出师,百战不折,而洛神凌波,春花霁月之㛹娟也。
明成化间,吴人张习企翱书其刻集后曰:「元诗之盛,倡自遗山,而赵子昂袁伯长辈附和之。
继而虞、杨、范、揭者出,号为大家。
间有奇才天授,开阖变怪,莫可测度,以骇人之视听者。
初则贯云石冯子振陈刚中,后则杨廉夫,而萨天锡亦其人也。
天锡《燕姬曲》、《过嘉兴》、《织锦图》等篇,婉而丽,切而畅,虽云石廉夫莫能道。
他如《赠刘云江》、《越台怀古》、《题烂柯山》、《石桥》诸律,又和雅典重,置诸松雪、道园之间,孰可疑异。
」要而论之,有元之兴,西北子弟,尽为横经。
涵养既深,异才并出。
云石海涯、马伯庸以绮丽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锡继之,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真能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也。
于是雅正卿、达兼善、乃易之、余廷心诸人,各逞才华,标奇竞秀。
亦可谓极一时之盛者欤!
徐兴公曰:《萨天锡》,成化乙巳兖州守关中赵刻于郡斋。
得之仁和沈文进家藏旧本。
弘治癸亥东昌雁门李举又刻之。
今二本互有异同,并传于世。
一题曰《雁门》,一题曰《萨天锡
然《雁门》所载如《车簇簇行》一首,《元文》作马祖常,今见祖常石田》中。
凌波曲》一首,《元音》作无名氏。
乾坤清气》作李溉之,《舞姬脱鞋吟》,欧阳元功有和李溉之韵,当不误也。
又如《明日城东看杏花》一首,见虞伯生《在朝稿》,《岁暮矣》三章,二本并载。
偶武孟乾坤清气》作张仲举武孟,元末人,必有所见。
今悉为改正。
他如《次韵送虞先生入蜀》一首,亦见《石田》,而诸选本俱作天锡
《山中怀友》及《和吴赞府斋中十咏》见黄晋卿
胡元瑞诗薮》所称天锡诗有:「故庐南雪下,短褐北风前」之句。
徐兴公序亦引及此语,似各有所据,未可尽以为误也。
至如卢希韩之半摭萨,出于后人掇拾之馀,所当亟为改正。
凌波曲》、《鹤骨笛》之误入龙子高,此在《元音》本属无名氏。
而潘曹选本失于考较,牵连而误及之耳。
钱牧斋列朝诗集》称庆元方氏盛时,招延天下文士。
天锡与林彬、朱右辈,皆往依焉。
今其中并无浙东往还之作,又干寿道雁门序》谓有七言律《巧题》百首,今亦不存。
乃知昔人卷帙散逸已多,补缀蒐罗,更有混淆错出之弊,故略因所见而釐正之。
黄溍元 1277 — 1357
字晋卿婺州义乌人
生而俊异,学为文,顷刻数百言。
弱冠西游钱塘,得见遗老钜工宿学,益闻近世文献之详。
还从隐者方韶父游,为歌诗相唱和,绝无仕进意。
延祐开科登进士,授宁海丞
至顺初,以马祖常荐,入应奉翰林文字,转国子博士,出提举浙江等处儒学。
亟请侍亲归,俄以秘书少监致仕。
至正七年,起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擢兼经筵官,升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累章乞休,不俟报而行。
遣使追及。
十年夏,得请还南。
七岁而卒,年八十一。
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江夏郡公谥文献
所著有《日损斋稿》三十三卷、笔记一卷。
宋景濂曰:先生素行挺立,贵而能贫。
遇佳山水则觞咏其间,终日忘去。
雅善真草书,为文布置谨严,援据精切,俯仰雍容,不大声色。
譬之澄湖不波,一碧万顷,鱼鳖蛟龙,潜伏不动,而渊然之色,自不可犯。
世之议者,谓先生为人高介类陈履常,文辞温醇类欧阳永叔,笔札俊逸类薛嗣通,历事五朝,嶷然以斯文之重为己任。
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同郡柳贯齐名,号儒林四杰,合而观之,待制之才雄肆,而侍讲之思峻洁,一时才士如王祎宋濂辈,并出黄、之门,而汇为一代文章之盛。
殆亦气运使然者矣。
雅琥
琥字正卿,可温人
尝家于衡鄂,登天历第。
初名雅古,文宗御笔改为雅琥,授奎章阁参书
至元间,行中书,调选广西静江府同知
比上其名,中书正奏授高邮
广西多寇盗,而琥母老,即移家归武昌待次。
马中丞伯庸作序送之,朝士因各为歌诗以美其行,傅广文与砺有句云:「忽闻除书双及门,老亲白发生颜色。
」后历官福建盐运司同知
张雨元 1283 — 1350
字伯雨一名天雨别号贞居子钱塘人
宋崇国公九成之后也。
年二十,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
弃家为道士,登茅山,授《大洞经箓》。
开元宫王真人偕之入,玺书赐驿传,欲官之,自誓不更出,往来华阳云石间。
作黄篾楼,储古图史甚富,世称「句曲外史」。
至正间,卒于开元宫斋舍。
外史风裁凝峻,赵文敏公一见而异之,授以李北海书法。
范德机以能诗名,外史造焉。
范适他出,有诗集在几上,外史取笔书其后,为四韵诗,守者大怒,走白范。
范惊曰:我闻若人不得见,今来,天畀我友也。
即日诣外史,结交而去,由是外史名震京师
一时袁伯长马伯庸杨仲弘揭曼硕黄晋卿诸人,皆争与为友。
他日谒虞伯生,虞问能作几家符篆乎?
答曰未也,虞连书七十二家示之。
外史下拜曰:真吾师也。
自后与虞手札,必执弟子礼。
晚年尤为杨廉夫所推重。
吴郡徐良夫序其诗曰:虞范诸君子,以英伟之才,谐鸣于馆阁
而流风馀韵,播诸丘壑之间。
外史以豪迈之气,孤鸣于丘壑,而清声雅调,闻诸馆阁之上。
虽出处不同,其为词章之宗匠一也。
夫以方外诗人,而与馆阁词臣相颉颃,宁非一代之盛欤。
张翥元 1287 — 1368
(臣)等谨案:蜕庵集五卷,元张翥撰。
字仲举晋宁人
至元初,用隐逸荐,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
寻退居淮东
会修宋、辽、金三史,起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累迁翰林学士承旨,致仕,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给俸终身。
事迹具元史本传。
金明昌承安间亦有张翥字曰仲阳
刘祁归潜志记其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
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鬓诸句,称其浮艳。
诸书援引,或误为一人,非也。
尝从学于李存,传陆九渊之说。
诗法则受于仇远,得其音律之奥。
其诗清圆稳贴,格调颇高。
近体长短句,极为当时所推。
然其古体亦伉爽可诵,词多讽谕,往往得张王之遗,亦非苟作。
王士祯居易录曰:蜕庵,元末大家,古今诗皆有法度,无论子昂伯庸辈,即范德机揭曼硕,未知伯仲何如。
其论当矣。
史称遗稿不傅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
王士祯则称蜕庵集四卷,明洪武三年锡山郎成抄本。
朱彝尊所藏明初释大杼手抄本,前后有来复宗泐二人序跋。
杼与为方外交,元末没无嗣,杼取其遗稿归江南,别为选次而录存之。
考元音、乾坤清气集、玉山雅集诸书,所录诗,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则亦非全本也。
陈旅元 1288 — 1343
字众仲兴化莆田人
幼孤,笃志于学,以荐为闽海儒学官。
御史中丞马祖常一见奇之,谓曰:「子馆阁器也,胡留滞于此?
」因勉游京师
侍讲学士虞集见所为文,慨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
」即延至馆中,朝夕相讲习,与祖常交口延誉于诸公间。
平章赵世延力荐之,除国子助教,三年考满,诸生不忍其去,请再任焉。
出为江浙儒学提举,召应奉翰林文字
至正元年,迁国子监丞,又二年卒。
年五十六。
有《安雅堂》十四卷。
史称其文典雅峻洁,必求合于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
河东张翥序其曰:「天历至顺间学士虞公以文章擅四方,学者仰之。
其许与君特厚,君亦得与相薰濡而法度加密。
虞之奖成后进,陈之识所依归,才名接踵,相得益彰。
昔人风致,真不可及也。」
黄清老元 1290 — 1348
清老字子肃,其先光之固始人
讳惟谈者,徙居邵武
五子各治一经,人号黄五经。
清老少治《春秋》,泰定三年,为浙江乡举第一,明年李黼进士
曹尚书元用马学士祖常请留馆阁,授翰林典籍
寻升简阅,迁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出为湖广行省儒学提举至正八年卒于鄂,年五十九。
子肃为文驯雅,诗飘逸有盛唐风,平生多所著述,学者称为樵水先生
有《樵水集》、《春秋经旨》、《四书一贯》行世。
三山张以宁志道序其诗曰:子肃之于诗,天禀卓而涵之于静,师授高而益之以超,由李氏而入,变为一家。
其自得之髓,则必欲蜕出垢氛,融去查滓,玲珑莹彻,缥缈飞动,如水之月,镜之花,如羚羊之挂角,不可以成象见,不可以定迹求也。
志道子肃为同年,好踰昆弟,故能言其妙悟如此。
王士熙
士熙字继学东平人
翰林学士承旨构子,以文学世其家。
尝师事蜀郡邓文原,博学工文,声名日振。
累升中书省参知政事,官南台御史中丞卒。
继学为诗,长于乐府歌行,与袁伯长马伯庸虞伯生揭曼硕宋诚夫辈唱和馆阁,雕章丽句,脍炙人口。
如杜、王、岑、贾之在唐,杨、刘、钱、李之在宋,论者以为有元盛世之音也。
苏天爵元 1294 — 1352
天爵字伯修真定人
父志道,官至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卒。
天爵少从安熙学,为国子学生,得吴澄虞集齐履谦先后为之师。
延祐四年马祖常御史监试国子员,试《碣石赋》,天爵文雅驯美丽,考究详实,拔置第一。
释褐授大都路蓟州判官,改翰林国史院典籍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
元统初,累拜监察御史,迁翰林待制
后至元间,累迁礼部侍郎,出廉访淮东
入为枢密判官,改吏部尚书,进参议中书省事
至正二年,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迁陕西行台侍御史,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
廉访山东,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历大都路总管两浙都转运使
十二年,淮右江东盗起。
仍命参政江淮行省总兵于饶信。
卒于军中,年五十九。
伯修多知辽金故事。
为文长于序事,而诗尤得古法。
新安赵汸称其明洁而粹温,谨严而敷畅,若珠璧之为辉,菽粟之为味。
有诗稿七卷、文稿三十卷。
尝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类》七十卷、《松厅章疏》五卷、《春风亭笔记》二卷。
晚岁复以释经为己任,学者因其所居称之为滋溪先生
于时中原前辈凋谢殆尽,伯修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
故自成均诸生以至历官翰苑,凡前言往行与当世之所可述者,无不笔之于简册。
国子助教陈旅称其学博而识正,非虚誉也。
马祖谦元 1295 — 13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5—1336 【介绍】: 光州人,先世为汪古部人字元德
马祖常弟。
国子生中试,授保德州同知,迁束鹿县达鲁花赤,有惠政。
部使者至县,父老数百人争言其贤。
召为昭功万户府知事
傅若金元 1303 — 1342
若金字与砺新喻人
家贫力学,为同郡范梈所知,得其诗法。
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名胜之士莫不倒屣而迎,以为上客。
蜀郡虞集广阳宋褧以异材荐之,佐使安南,归除广州文学教授
至正三年卒,年四十。
若金初字汝砺揭文安公以同姓氏者众,与汝声相近,易之曰「与砺」。
且云:余每读与砺诗,风格不殊,神情俱诣,如复见范德机也。
德机七言歌行胜,与砺五言古律胜,馀亦在伯仲之间
虞文靖公序其诗曰:国初中州袭赵礼部元裕之之遗风,宗尚眉山之体。
涿州卢公稍变其法,始以诗名东南,宋季衰陋之气亦已销尽。
大德中,文章辈出,赫然鸣其治平者,则浦城杨仲弘、江右范德机其人也。
其后马伯庸中丞用意深刻,思致高远,亦自成一家。
进士萨天锡者,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作者皆爱之。
今诸公先后沦逝,而德机里人傅君与砺出,以诗鸣,台省馆阁称之无异辞,非其风韵足以及于余所道诸君也哉!
与砺诗有《初稿》、《南征稿》、《使还新稿》、《牛铎音》。
殁后,其弟若川次舟重为编次锓梓,总名曰《清江
舒頔元末明初 1304 — 1377
字道原绩溪人
父弘,字彦洪号白云先生
年十五六,与同郡朱允升郑子美程以文明经史之学。
比壮,受业姑孰李青山之门,陶子敬、潘元叔并为同舍生。
马中丞伯庸韩祭酒伯高皆器重之。
至元丁丑江东宪使燕只不花辟为池阳贵池教谕
秩满调丹徒校官,馆于平章秦元之之门。
至正庚寅,转台州学正,时艰不仕,奉亲携书,归遁山中。
岁丁酉卫国公定徽郡,交章礼聘,高卧北山之阳,以疾辞不出。
洪武丁巳,考终于家,年七十有四。
道原辞聘后,诛茅结庐为读书所,扁曰「贞素斋」。
自作《贞素先生传》,其略云:华阳山中有一老翁,年踰七十,皓发炯瞳。
斋前植数本,四时红白相继,环以湘竹。
良辰美景,亲朋叙谈,有酒酌数行,蔬肴随所有,陶陶然不计家之有无也。
风清昼閒,或篆隶数章,意与笔悟,则快然自得。
虽不逮斯繇,然时人亦莫予解,因自题所著曰《古澹华阳稿》、《贞素斋集》。
同里唐桂芳仲寔谓其诗盘桓苍古,不贵纤巧织纴之习。
字尤喜朴拙,识者曰宗汉隶,非八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