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菩提流支北魏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左。
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世。
寺既初成。
明帝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帝登淩云台望火。
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沙门僧朗道湛。
侍中崔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行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洛阳白马寺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帝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宝唱等录。
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帝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使者即如所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
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法上录。
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元年兴和末
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僧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期城郡守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帝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唱导。
咸承其则。
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城阳公萧吉笔受
僧慧瓒北周至隋 536 — 607
释慧瓒
俗姓王氏
沧州人
壮室出家。
清贞自远。
承禀玄奥学慕纲纽。
受具已后偏业毗尼。
随方听略不存文句。
时在定州居于律席。
讲至宝戒。
法师曰。
此事即目卒难制断如何。
闻之私贱其说。
时襆中有钱三百。
乃掷弃之。
由是卒世言不及利。
周武诛剪避地南陈
流听群师咸加芟改。
开皇弘法返迹东川
赵州西封龙山
引摄学徒安居结业。
大小经律互谈文义。
宗重行科以戒为主。
心用所指法依为基。
道闻远流归向如市。
故其所开悟。
以离著为先。
身则依附头陀行兰若法。
心则思寻念慧。
识妄知诠。
徒侣相依数盈二百。
绳床道具齐肃有仪。
展转西游路经马邑
朔代并晋名行师寻。
誉满二河道俗倾望。
秦王俊
作镇并部。
弘尚释门。
太原蒙山置开化寺
承斯道行延请居之。
僧众熙声荣逸口。
至于黑白布萨。
要简行净之人。
知有小愆便止法事。
重过则依方等。
轻罪约律治之。
必须以教验缘。
片缺则经律俱舍。
沙弥信行
重斯正业从受十戒。
不许之。
乃归瓒之弟子明胤禅师
遵崇法。
晚还邺相方立部众。
及献后云崩禅定初搆。
下敕追召入京传化。
自并至雍千里钦风。
道次逢迎礼谒修敬。
帝里上德又邀住于终南山龙池寺
日夜请诲闻所未闻。
因而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有二。
大业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追崇先范立像晋川
见别传。
僧智炫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益州成都徐氏子也。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
阅数年。
遂檀能名。
尝使覆讲。
势如瓶泻。
众由是益推服。
周建德间
武帝将废佛法。
而存道教。
乃于三年五月十六日
会僧道百官于太极殿
使道士张宾
别登高座。
而谓众僧曰。
原夫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
毕。
风化先被中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陛下。
躬御大廷。
欲定臧否。
请必毋逊。
襄城公何妥自付如意。
首座少林寺行禅师
不受如意。
怒而起。
诸僧止之曰。
帝在。
那可尔。
且应对之才。
莫如蜀
乃共以如意。
强委
徐升座。
坐定。
举如意谓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者。
未知风教。
所起于何时。
此教所说。
复在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试辨道何时生。
佛何时出。
曰。
圣人之出。
何有定时。
说教亦复无有定处。
但此地道教本有。
佛法近来。
曰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言无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终。
曰道人毋浪语。
所以汝辈得至今日者。
盖以前王无识者尔。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帝恶其躁暴。
而理且屈。
舍人擿使下座。
帝自升座曰。
佛法有三不净。
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尼多造罪过。
好行淫妷。
佛在世时。
众已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
既俱不净。
朕意欲必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三不净事。
朕将存之。
以助国化。
顾谓曰。
苟能解此三难。
真足为好人矣。
应声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柰何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过于此。
案天尊处。
紫微宫常侍五百童女
则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教中设醮。
必须鹿脯百盘。
清酒十斛。
则教之不净。
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之过。
如姜斌辈。
历代有之。
则又甚于众僧矣。
且僧自犯罪。
而遽除佛法。
假如至尊亨国。
严设科条。
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空大宝之位哉。
大宝既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风裁抑扬。
音吐朗润。
上愕然。
良久谓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曰出道三皇经。
上曰。
三皇经何尝有此语。
曰陛下自不见尔。
非经无此语也。
今陛下。
废佛存道。
正如国家废嫡立庶。
上色变。
因下座。
入内。
众竦然皆曰语过于讥上。
事有不可测者。
曰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又何惧。
宁可早亡。
游于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哉。
众壮其言。
十七日昧爽
诏并废二教。
仍有诏褒美。
且许反服为婚姻。
以共政。
即偕同学三人。
奔齐。
及周破齐。
上趣使人求访
帝弟越王尤与善。
私念以为上急欲得者。
将重加责。
以快昔憾也。
诡鞭之成创。
囚服以待命。
且先为谒帝曰。
臣已杖之六十矣。
帝愁然曰。
大丈夫何遽辱以杖箠。
间者求之而急。
特恐怀惭。
以至死亡。
吾岂有他意。
遇之加厚。
久之帝崩。
隋祖以大冢宰秉政。
崇尚教法。
京师
宠渥莫之并。
既而西还乡里。
居孝爱寺。
蜀王秀未之知也。
未几。
长史周宣明上计
诏问炫法师起居状。
宣明惊谢不知。
上曰天下名僧也。
汝犹不知。
则汝之于蜀可知矣。
后隐三学山卒。
寿百二岁。
释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也。
俗姓徐氏
初生室有异光。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数年。
遂擅名京洛
学众推崇请令覆讲。
若泻瓶无遗。
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
乃下诏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方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太极殿陈设高座。
帝自躬临。
道士先登。
时有道士张宾
最为首长。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洪恩厚利不可校量岂如佛法虚幻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禅师为佛法大海。
然应对之间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
既为众所推。
又忿张宾浪语。
安庠而起徐升论座。
坐定执如意谓张宾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于何处说。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可辩道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曰。
圣人出世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曰。
若言无时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尽须杀却。
帝恶其理屈令舍人谓之曰。
师且下。
既退。
帝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多造罪过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徒众不和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
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雅调抑扬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曾无惧颜。
帝愕然良久。
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经。
曰。
出道三皇经。
帝曰。
三皇经何曾有此语。
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帝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皆壮其言。
明旦出敕二教俱废。
仍相器重。
许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师志操逾厉。
与同学三人走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彼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得过至齐。
盛为三藏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
宿与法师厚善。
恐帝肆怒横加异责。
乃鞭背成痕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帝。
帝变色曰。
恐其怀惭。
远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无害意。
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与还京师
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
两都归趣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怀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知也。
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莫知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今处。
供养无阙。
至大邺改为福胜寺
法师宣扬。
觉倦入隐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诗曰。
岭接重烟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回流写曲泉。
野红知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织。
𤠔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顾。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二岁。
不病而卒。
益州城都人。
姓徐
初生。
室有光彩。
少出家。
入京听学。
数年遂擅名京洛
周武帝废佛法。
欲存道教。
乃下诏。
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
方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太极殿陈设高座。
帝自躬临。
道士先登。
时有道张宾
登高唱言曰。
原夫人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座首。
少林寺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应对之间。
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
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
既执如意。
张宾曰。
先生所陈。
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
教于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道辩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曰。
圣人出世。
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
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曰。
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
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帝恶其理屈。
舍人谓之曰。
师且下。
既退。
帝自升高座。
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
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
二也。
僧多造罪过。
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
徒众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
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
无此事。
朕将留之。
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
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
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
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
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雅调抑扬。
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
曾无惧颜。
帝愕然良久。
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曰。
出道三皇经。
帝曰。
三皇经。
何曾有此语。
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帝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
曰。
王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
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壮其言。
明旦出敕。
二教俱废。
法师与仝学三人。
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得过。
至齐盛为三藏
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
先遣追求。
帝弟越王宿。
法师厚。
恐帝肆怒。
横如异责。
乃鞭背成痕。
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帝。
帝变色曰。
恐其怀惭远逝。
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
原无害意。
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
与还京师
武帝崩。
隋文作相。
大弘佛法。
两都归趋。
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怌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
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知也。
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
莫知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
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
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
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
供养无缺。
法师宣扬觉倦。
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
作诗曰。
岭接重烟。
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𢌞流泻曲泉。
野红知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炽。
狷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愿。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岁。
不病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