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僧道信隋末唐初 580 — 6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内人俗姓司马
为禅宗四祖。
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
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
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
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
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
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
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
生而超异。
幼慕空宗。
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
问曰。
愿和尚与解脱法门。
曰谁缚汝。
曰无人缚。
曰。
既无人缚。
何用更求解脱。
大悟
既具戒。
即受璨大师衣钵。
摄心无寐。
胁不至席者久之。
隋大业十二年
领徒抵吉州
值群盗围城。
七旬不解。
城中困于无水。
适至。
池井皆溢刺史异之。
因扣头求解围御贼方略
曰。
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合城如教。
贼忽见城上人无数。
皆威猛绝伦。
不可仰视。
乃溃归乡住破头山。
学者云委。
既于黄梅路上。
获童子弘忍
骨相秀异。
知宿缘有在。
传以器。
复说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徒众委之。
金陵牛头山
法融说法。
而定其嗣。
贞观中
太宗三诏令赴京师
并以疾辞。
后诏以剑至曰。
苟果不起。
即取其首以来。
且阴有所嘱。
使者谕上旨。
引颈受剑无难色。
使回以闻。
帝愈加敬重。
就赐珍缯。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
安坐而逝。
寿七十有二。
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
代宗朝追谥大医
塔号慈云。
僧法融隋末唐初 594 — 6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57 【介绍】: 唐僧。
润州延陵人俗姓韦
初学通经史,后信佛法,遂入茅山,依三论宗炅法师学。
太宗贞观十七年,于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石室,潜修禅观。
道信闻之,往访,付以所受僧璨顿教法门。
高宗永徽三年,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世称其禅法为“牛头禅”,遂为“牛头宗”第一祖。
有《心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韦氏
润之延陵人
性聪敏。
容质都雅。
年十九。
经史大义探索略尽叹曰世俗之谈。
又恶可与般若心性之学。
同日语哉。
遂入勾曲山
依炅法师薙落。
服勤左右。
挹酌理妙。
久之乃凝神燕默。
专精静虑。
纵发才辩。
尤有弘护之志。
武德七年王师平江表。
房玄龄上言。
辅公𥙐所据地。
僧尼众多。
今朝廷可依曩日关东例。
州置一寺。
寺三十人。
其馀悉罢归农。
闻知入京陈理。
御史韦挺
为出力使停免。
贞观十七年
别立茅茨于牛头山
幽栖寺北岩之下居焉。
四祖信大师
蕲州之双峰。
遥观此山气象之异。
乃躬自寻访。
端坐自若。
曾无所顾。
祖问曰。
在此作么。
曰观心。
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
即起作礼。
问曰。
大德高栖何所。
还识道信禅师否。
祖曰。
道信禅师
贫道是也。
曰。
因何降此。
祖曰。
特来相访。
莫别有燕息之所否。
指后面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
绕庵皆虎狼之迹。
祖举手作惧势。
曰。
犹有者个在。
祖曰。
者个是什么。
无语。
少选祖却于燕坐石上。
书一佛字。
见之悚然。
祖曰。
犹有者个在。
乃稽首。
请说法要。
祖曰。
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
皆为梦幻。
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
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
汝今已得。
更无缺少。
与佛何殊。
曰。
心既具足。
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
祖曰。
非心不问佛。
问佛非不心。
曰。
既不作观行。
于境起时。
心如何对治。
祖曰。
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遍知。
尔但随心自在。
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
无有变异。
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
今付于汝。
汝今谛受吾言。
即住此山。
向后当有五人绍汝缘化。
外有博陵王问答。
语多不录。
二十一年十一月
讲法华经。
又感异华二茎。
生冰雪中。
金色辉耀。
七日不萎。
于是游从之士盈百。
永徽三年
邑宰请开大品于建初寺
听者踰千计。
至灭诤品。
道场地动。
钟磬作声。
香床撼荡无已。
而外略不觉知。
显庆初司功萧元善。
迎请下山。
谓其徒道綦道凭等曰。
吾无复归矣。
离合固世相之常。
宜各好住。
乃振锡出门。
而禽兽哀号逾月。
涌沙崩石。
填塞池泉。
房前四桐。
时方繁茂。
亦自凋落。
明年闰正月二十三日。
于邑建初寺
春秋六十四。
缁白悼慕。
士夫嗟惋。
二十七日。
葬于鸡笼山。
会送者。
万馀人。
尝阅佛窟寺五藏。
而与显法师辩论。
显不能屈。
五藏者。
一佛书。
二道书。
三佛经史。
四俗经史。
五医方图符。
寺盖宋镏司空造藏。
亦其所求访而缮写者。
贞观十九年
夏旱。
并燬惜哉。
永徽中
以妖女陈硕真党类之盛。
命所在捕逮。
而良善者。
无所伏匿。
居岩室。
来斯受之数。
曾三百不啻。
而资粮告罄
日往丹阳
乞丐以给。
然负米能一石八斗。
行百五十里。
朝发暮至。
未尝怠。
右仆射之子脩本方为江宁
始邀幽栖寺
讲大集经。
环而听者。
道俗无虑三千人。
高座寺法师
齿踰八秩。
名德俱隆。
陈氏之遭老也。
独独造之。
问曰。
佛演一音众生随解。
法师转轮。
辈者。
无所开寤。
为是机器重情尘之蔽。
为是陶化乏方便之良。
亘则怃然叹息曰。
吾畴昔亦以此问璀禅师矣。
然终莫得其答也。
在建初。
亘负杖过之。
善禅师寺之名胜。
意以亘为已来遇之极谐笑。
亘曰。
吾为耳。
今安在。
虽同住。
而素不相知。
即呼与诘难。
累三百馀。
举无遗论。
善惊喜。
伏其悟解。
僧弘忍初唐 601 — 67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周氏
蕲之黄梅人
生而秀异。
识者以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种。
法当荷负宗乘。
绍隆统寄。
初东山有苦行僧。
栽松自业。
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
老且死。
寻扣方丈决别。
信禅师则迎笑曰。
汝去耶。
吾以祖位待汝。
汝其再来也。
道者许诺。
俄而周氏女子未嫁。
而产一男。
周氏之居近浊港。
即遣婢远弃所产水中。
再弃再弗溺。
顾呱呱溯浮抵岸下。
不得已而收举以归。
父兄怒。
必诘其所从来。
女子则曰。
昨儿偶出游。
见衲衣蓬首者。
挹儿求托宿。
儿愧敢莫应。
其人忽隐去。
不可踪迹。
久之觉身重。
馀不敢有他也。
父兄终不而讳之。
竟箠逐女子。
遂与所产俱逃匿。
然所产亦易育。
甫七岁。
𢹂以行丐。
信禅师于道。
而问其姓。
答曰。
姓则有
非常姓也。
曰何姓
曰姓空。
禅师于是以宿缘。
而从其母乞为弟子。
既薙落进具。
仍受璨大师衣盔之传。
而转授慧能
且说偈。
以正统绪。
其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地亦无生。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终于东山双峰寺
寿七十四。
瘗全身。
而塔其上。
代宗朝追谥大满
塔号法雨。
僧法冲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为宗。
后行中原。
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后。
(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后大聪(出疏五卷)道荫(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
宝迎
道莹(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兖州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曰。
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曰。
打人罪我自当。
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御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