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刘方平唐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排行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匈奴族裔,开国元勋邢国公刘政会之后。
美容仪,才品茂异。
善画,以山水树石知名。
能诗,李颀《送刘方平》曰:“二十二词赋,唯君著美名。
”曾应进士举,又欲从军,均不得意,乃退隐于颍阳大谷汝水之滨。
元德秀李颀皇甫冉严武友善。
事迹略见《元和姓纂》卷五、《历代名画记》卷一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唐诗纪事》卷二八、《唐才子传》卷三等。
其诗多五言乐府,善写闺情宫怨,时有清丽之作。
令狐楚编《御览诗》,即以刘诗置于卷首。
新唐书·艺文志四》录诗1卷,《全唐诗》存诗26首。
《全唐诗续拾》补1首。
严识玄唐 654 — 71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郡望冯翊(今陕西大荔)。
益州新繁严仁楷子。
武后时巩县,又为监察御史,后转魏州刺史
中宗神龙元年(705)撰《杨志本碑》,景龙四年(710)撰《苏瓘碑》。
官至兵部郎中
约卒于睿宗景云玄宗开元初年之间。
事迹散见《大唐新语》卷一一、《宝刻丛编》卷八、《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千唐志斋藏志》收《赵上真墓记》、《考古》1985年2期刊镇江新出土《唐故冯翊严氏二子权厝墓文》。
全唐诗》存诗1首。
此诗又见于严武名下,误。
房琯盛唐 697 — 763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763 字次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中清廉守节政术可称堪县令科。
历仕监察御史,建德、宋城诸县令。
玄宗天宝初,累迁主客员外郎郎中五载(746)擢给事中,后又历宜春琅邪邺郡扶风郡太守十四载征拜左庶子,迁宪部侍郎
安史乱时,随玄宗,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元载(756)奉使册立肃宗十月兵马元帅,战败于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其道斜出而得名。
杜甫有《悲陈陶》诗)。
二载太子少师封清河郡公
上元元年(760)出为晋州刺史,寻改汉州刺史
代宗广德元年(763)卒于阆州僧舍,赠太尉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华房公德铭》。
房琯杜甫王维綦毋潜贾至严武等人友善。
全唐诗》存诗1首。
杜甫唐 712年2月12日 — 7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
杜审言孙。
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
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
安禄山乱起,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
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
后依节度使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
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名篇甚多,为世传诵。
有《杜工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
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
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
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
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
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不受,旋改右卫府兵曹参军
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
杜甫亦陷其中。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
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
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又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2年,作诗430多首。
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
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
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岳阳之小舟中。
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系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
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
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
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
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
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
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工部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
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
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
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
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
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
早年漫游吴越
进士落第,复游齐赵。
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
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
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
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至成都,营草堂寓居。
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
广德二年成都
严武剑南西川节度,荐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
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衡诸州间。
五年,病卒。
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
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
宋王洙重编《杜工部》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
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字子美
襄阳人
河南巩县
天宝初进士不第。
十三载献三大礼赋。
帝奇之。
使待制集贤院
宰相试文章。
河西
不拜。
右卫率府冑曹参军
禄山京师
河西
肃宗彭原郡
右拾遗
上元二年
严武成都
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永泰二年卒。
年五十九。
任华
唐诗汇评
任华,生年年不详,涪城(今四川三台西北)人,郡望乐安(今山东高青南)。
曾官秘书省校书郎,后隐居岩壑累年。
为人狷介,傲岸不羁。
严武西川,曾上书干谒,大历中长安,又致书京也尹赏至,责其恃才傲物,均无所回忌。
大历十二年,在李昌𡿟桂林幕,后不知所终。
杜甫高适交游,又慕李白为诗,曾访之于长安,未遇。
全唐诗》存诗三首。
杜济唐 720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77 【介绍】: 京兆杜陵人字应物
玄宗天宝中,以寝郎从调,书判超等,补南郑主簿,转长社
屡辟使府
肃宗朝,历渭南成都县令,迁绵州刺史
入朝为户部郎中
严武再镇剑南,奏为行军司马
大历初,为杜鸿渐副元帅判官,知东川节度梓州刺史,寻拜东川节度
复历给事中京兆尹,出为杭州刺史
卒谥简
崔宁唐 723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3—783 【介绍】: 卫州人,先世为博陵安平人本名旰
落魄客剑南
代宗宝应初蜀乱,严武利州刺史,又奏为汉州刺史,旋为西山都知兵马使
宰相杜鸿渐贿,荐诸朝,大历二年西川节度使
十四年入朝,迁司空,以平章事御史大夫
德宗立杨炎说帝罢之,遂改灵州大都督
朱泚反,京师奉天卢杞等诬其通朱泚,被冤杀。
严震唐 724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99 【介绍】: 梓州盐亭人字遐闻
本农家子,以财雄于乡里。
肃宗至德乾元间,数出赀助边,授州长史
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署押衙,委以军府众务。
凤州刺史,为政清严,兴利除害。
德宗建中间,迁山南西道节度使
朱泚反,遣人诱之,斩以闻。
德宗欲幸山南,奉表迎,李怀光以骑追袭,赖山南兵以免。
户部尚书封冯翊郡王
贞元元年,入朝陪祭。
十一年,加同平章事
卒谥忠穆
章彝唐 ? — 7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4 【介绍】: 吴兴人
肃宗末,为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判官
代宗广德元年,为梓州刺史剑南东川留后。
诗人杜甫曾往依之。
二年,罢职,将入朝,严武召至成都,杖杀之。
杜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襄州襄阳人
杜甫从子。
肃宗至德中同在严武幕。
后贬新州,十年得还,寄以诗。
后为夔府司马。
襄阳人
右拾遗甫之从子。
至德中
与甫同在严武幕中
后贬新州
还为夔府司马。
司勋员外郎
史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监察御史,曾任巴州刺史
乾元元年(758)严武巴州刺史时,作《题巴州光福寺楠木》诗,后刺巴州,追和一首。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〇。
舆地碑记目》卷四云:史俊《寄严侍御楠木》诗与严武诗,同在西龛寺。
全唐诗》仅录此诗。
陆畅
作品评论
字达夫吴郡人
韦皋雅所厚礼。
天宝时李白为《蜀道难》以斥严武更为《蜀道易》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