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释道兴隋末唐初 593 — 65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刘氏
秦州人
隋季天下大乱。
八九岁。
常欲出家。
父母不允。
辄逃诣寺。
挽之无还意。
父母患焉。
年十九。
竟自隐匿大光寺
父母遍求不可得。
众悯其志。
为劝喻。
即剃落。
尝语其徒曰。
人身难得。
宜持戒毋怠。
贼虏其母以去。
方以沙弥
于寺营务。
闻之遽夜驰六十里。
诣贼所。
拜且泣。
乞与母俱还。
贼刃之未殊。
念曰。
此僧以其母故。
死不惧。
岂非至孝。
杀至孝不祥。
因裂裳裹创。
使负其母。
由间道走城。
后避难。
入蜀道。
逢一老僧与同行。
老僧
吾有黄金十两。
幸达宁静地
共分之。
愿勿惮负荷也。
意以为金贾祸物。
如来且不许手持宝。
况负荷耶。
乃辞老僧独行抵河池县赞皇公偶识之。
为发仆卫。
送至梁州
或传。
老僧遇贼于三泉县
杀而取其金云。
既进具。
行头陀。
智舜律师习毗尼。
听五过。
能覆述。
深奇慧解。
复承首律师京师
大义益通贯。
还蜀。
博综经论。
又禀受心要于江禅师下。
然于律则尤所究意焉。
每叹曰。
佛法渐替。
轻慢日增。
吾亦焉敢亵渎哉。
故凡戒非三二十请。
未尝许其开授。
则其重法可知矣。
当其沥六趣生死苦语以励众。
至有垂涕泣者。
福胜寺都维那
寺主以有司命
戒不得停客。
客之来者。
皆宿食之。
无所拒。
主大怒曰。
年少敢尔。
我语不见用。
并不用官司命邪。
从容进曰。
官不容针。
私通车马。
僧三宝也。
于法宜受。
否则违佛制。
佛制官司命
其孰轻重。
主愈怒。
久之乃悔。
贞观中青城来。
暮夜宿房中。
三鼓矣。
忽惊走出外曰。
见一僧服赤。
执杖击其背云。
何故宿此。
急呼火视背。
有杖痕。
阔三指。
旋从忏罪而去。
尝疾病。
盛闻音乐。
室中独念。
以为吾平生求佛果。
人天报非所求也。
应念声灭。
疾随差。
自尔日礼千佛。
永徽中
玄奘法师
送以所获于西天舍利。
使供养。
于房中。
别立道场。
发愿曰。
若其传法礼佛。
契圣心者。
请放光瑞證明。
俄而一室尽金色。
显庆四年终。
寿六十七。
释道兴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常念出家。
私诣僧寺不肯还。
二亲恐失。
年十九。
决意定诣大光寺求出家。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隐避不失。
众为解喻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贼𡨥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至河池县
赞皇公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与一老僧相随。
彼有金十两。
曰。
吾有金可为负至蜀共分。
曰。
此危身物。
佛又不许。
不可将行。
若不信者善恶应验。
逐舍而独往。
彼持金者至三泉县逢贼致死。
既至蜀川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深奇之。
后至京师首律师下伸大义。
如别所引。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也。
没后接构律筵。
每年讲席极为稽引。
三十二度来请者方许开宗。
每叹云。
佛法渐替轻慢日增。
余不敢轻。
所以为重法故尔。
即以慇勤郑重为善法种子。
若无此种何由可遇。
所以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恩诲。
待众涕泣静已。
久久方令唱文。
如此非一。
四远来投无客主。
都维那
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咸来。
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
受饭谓言。
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
返寺向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
来慕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
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念。
我所求者本在佛果。
不愿人天。
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
言已声灭。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舍利供养。
获已于房内立道场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弟子咸见。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自在道行节在怀。
昼夜恒坐曾不偃亚。
未常诣市不受别利。
乞食之外不出寺门。
不乘畜生不服非。
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姓刘
本住秦州
八九岁时。
常念出家。
年十九。
决意诣大光寺
僧众悯之。
二亲苦求。
众为解喻。
便许剃落。
时天下大乱。
贼寇交横。
死者山积。
沙弥
语诸徒曰。
人身难得。
持戒第一。
母为贼掠将去。
离城六十里。
没命寻逐。
至已被伤未绝。
贼见曰。
此僧诚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尽命。
乃背负母还城。
城中咸怪。
贼路凶险。
何因得返。
避难投蜀。
河池县
赞皇公
蒙被安慰。
送至梁州
年满进具。
常行兰若。
头陀乞食。
智舜律师
当衢讲匠。
依听五遍。
便能覆述。
每有异见。
深奇之。
后还蜀川。
广听经论。
不爽光阴。
又于江禅师下。
禀受禅道。
以为徵心要术
没后。
接讲律筵。
每讲律部。
及发菩提心。
以此励众。
听者垂泣。
四远来投。
于时官府急切。
不许客住。
诸寺无停者。
咸来即安抚。
寺主曰。
依官制不许。
何得停之。
曰。
官不许容针。
私容车马。
寺主岂不闻耶。
寺主大怒曰。
年少不用我语。
曰。
此三宝也。
敬则见善。
嫌则感恶。
寺主愤恚还房。
眼看袈裟不见。
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
谓言是血食。
人喻之竟不食返寺。
忏悔。
寻终行兰若。
时鬼来恼乱。
出绳床。
鬼退。
为受三归已。
为礼佛名。
鬼亦随礼。
贞观中
青城来暮。
欲与同房宿。
夜中眠惊。
走出房外。
云见一赤衣僧。
执杖打背。
云何因在此宿。
以火照背。
如三指大。
隐轸赤色。
因求悔过。
遇疾甚。
闻室中音乐声。
自此便差。
常礼千佛。
日别一遍。
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
舍利供养。
获已。
于房内立道场。
发正愿曰。
若一生传法。
礼贤劫千佛。
如契圣心。
请放光明。
如语一室并为金色。
显庆四年月日。
终于福胜。
春秋六十有七。
僧辩秀唐 714 — 780
释辩秀
俗姓刘氏
汉楚王交三十一代孙也。
幼孤。
诸父哀字。
礼如教立孝自天生。
而宿植缘深心田欲稔。
因请伯氏出家长行
哀而舍旃。
灵隐禅师便能问津。
图入道之意。
所闻指训。
如凉风入怀。
醒然清悟。
天宝四年受戒于东海鉴真大师
传律于会稽昙一
至德中举高行隶名于吴郡开元寺
乾元中下诏天下二十五寺。
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应其数也。
顷年于净土一门不愆于念。
尝谓人曰。
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
此乃蓬心不直非达观之说。
何邪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
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况我正念乎。
坛场一十六番度人孤制。
律枢正持僧纲自肯。
湖南北皆宗仰焉。
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寝疾而终。
春秋六十七。
法腊三十五。
当其逝日。
有庭树一本。
枝叶扶疏朝华正敷。
而遽萎瘁。
其年七月五日
灵龛于武丘西寺松门之右。
门人道亮道该清会。
偕绕旃檀之香树也。
观察使韦元甫李栖筠虢州刺史李纾
御史中丞李道昌
尽钦慕往德。
亦林下之
霅昼为碑颂焉。
僧神皓唐 717 — 791
释神皓
字恒度
姓徐氏
八代祖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
子陵尚书左仆射
其文与庚子山齐名。
陈国亡。
因佐吴邑
遂家姑苏
乃为吴郡人也。
天性耿洁风韵朗迈。
幼负脱俗之姿。
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
天宝六年降版诏精择真行一州许度三人。
居荐首。
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
初进具于兴大师
次通律钞于昙一
后士讲律钞。
五升坛场遂乘舟归包山
使野叟诛茅山童扫石。
逍遥栖息旋增修屋宇。
乾元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
各奏大德七人长讲戒律。
因请住开元寺。
欲果其愿且惧简书。
遂僶俛从命。
奉戒弟子开州刺史陆向前给事中严涚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太真大理评事张象钦风弟子前廉史亚相李栖筠
请纲任海隅
一邑缁伍三变至于道。
末年工于圆宗。
别置西方法社。
诵法华经九千馀部。
贞元六年十月开元寺遇疾至十二月顾嘱弟子维亮曰。
我弃世后可归洞庭故山置塔。
说法而终。
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
西方兆眹密现于前。
春秋七十五。
僧腊四十三。
门人维亮。
有文有道独步当时。
执师之丧不以證而废教也。
传法弟子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让维诚。
皆一时英迈。
霅昼为坟塔碑颂美云。
裴胄唐 729 — 8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803 【介绍】: 绛州闻喜人字胤叔
裴宽弟子。
明经第。
初在李抱玉凤翔幕府,更从宣歙观察使陈少游,抱玉怒,劾贬桐庐
李栖筠为浙西观察使,引支使
代宗栖筠御史大夫,除殿中侍御史
元载所恶。
栖筠卒,护丧归洛阳,人为危之,屹然不沮惴。
败,始拜刑部员外郎,累迁荆南节度使
中使至,待之有节,饷直不数金,以是人称之。
卒谥成
林披盛唐 734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莆田人字茂彦
读书强记,以明经擢第。
临汀多山鬼淫祠,民厌苦之,撰《无鬼论》。
刺史樊晃奏署临汀,以治行迁别驾
李栖筠荐授太子詹事
子九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薛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中宝鼎人字公和
肃宗至德二载,为右补阙,于凤翔主贡举,放进士二十一人。
代宗大历二年,为礼部侍郎,连知四年贡举。
吏部侍郎
八年李栖筠劾其典选违格,贬歙州刺史
大历末,为宣歙观察使,有惠政,州立去思碑。
德宗建中元年,入为尚书左丞
寻坐在宣州时盗隐官物,贬桂州长史
严郢中唐 ?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 【介绍】: 华州华阴人字叔敖
进士第,为江陵吕諲判官
方士申泰芝得幸于肃宗言其左道,流建州
代宗初,召为监察御史
李栖筠荐,拜河南尹
大历末,进拜京兆尹
明持法令,疾恶抚穷,敢诛杀,号称职。
德宗时,为宰相杨炎恶,阴讽御史劾之,削兼御史中丞,后以事罢为大理卿
罢,卢杞御史大夫,共谋罪。
天下以宰相报仇为不宜。
才,因事出费州刺史,岁余卒。
萧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颍川人,祖籍南兰陵字伯诚
萧颖士子。
能文辞,与韩会沈既济梁肃等善。
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表为常熟主簿
颜真卿湖州,与存及陆鸿渐等讨摭古今韵字所原,作书数百篇。
德宗建中初殿中侍御史四迁比部郎中
张滂主财赋,辟留务京师
裴延龄不协,其奸,去官,风痹卒。
徐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嘉兴人字处仁
家世务农,于学无所不通。
代宗大历中刘晏表为校书郎
浙西观察使李栖筠钦其贤,署所居为复礼乡。
历迁偃师太常博士
从德宗走奉天,以膳部员外郎兼博士
贞元初,为太子诸王侍读,进给事中史馆修撰
性笃慎,不言人短。
宗族孤遗者,皆为婚嫁。
卒年五十。
有《奉天记》。
僧崇圭中唐 756 — 84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陕之姜氏子。
其先以儒术致显贵。
自天宝来。
乱离相继。
父因商贾巩洛间而丧焉。
嘅然行求出家。
年十八。
以试经得度。
无何游南岳
栖息者数年。
又依南徐茆山栖霞寺
声誉益起。
赞皇李公德裕
廉问是邦。
延见于慈和寺
与语意相得。
曰。
吾有幽忧之疾。
城隍聚落。
可久处耶。
明年抵嵩少挂锡岳寺。
大和戊申
洛旱。
惟岳中雨不愆候。
或以为圭之德所感云。
开成初
赞皇公入相。
请阐化于洛之龙兴寺。
其所提唱。
秀公而利益多矣。
既而唱灭。
寿八十六。
会昌元年八月十日
迁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
释崇圭
姓姜氏
郏城人也。
门传儒素相缀簪裾。
自天宝已来。
安史之乱侵败王略。
家族迁荡父为商贾。
趋利遵涂。
巩洛间父亡于逆旅。
慨责曰。
少遭不造。
孑遗哀茕遂议出家。
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
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
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
乃依栖霞寺
已登径门道声洋溢。
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
延诸慈和寺
一交雅谈如游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忧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岁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
太和戊申岁
洛下亢阳。
唯岳中雨信相继。
或谓为圭之德动龙神之故也。
开成元年赞皇公冢宰
洛龙兴寺化徒。
两京缁白往来问道。
檀施交骈。
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
获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众决别。
入方丈而灭。
春秋八十六。
白侍郎撰塔铭。
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
淮南都梁释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少禀异操。
自言学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荣光禅院大智下求度。
师颇严谨。
约其诵经受具后至洛阳参问禅法。
彻了无疑。
辞师观方。
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
太守文卿于州长寿寺化徒。
卫侯问将来佛法隆替若何。
曰。
真实之物无振。
自古于今往复轨躅。
有为之法四相迁流。
法当堙厄。
君侯翘足可见。
预言武宗毁教也。
终年九十三。
门人建塔立碑。
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图焉。
李吉甫中唐 758 — 8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8—814 【介绍】: 赵郡人字弘宪
李栖筠子。
少好学,能属文,为太常博士,尤精国朝故实。
宰臣李泌窦参推重其才。
宪宗立,召为翰林学士,转中书舍人
累官至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封赵国公
吉甫连蹇外迁十余年,详闾里疾苦,患方镇贪恣,乃从容为帝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
德宗姑息藩镇,有终身不易地者,吉甫为相岁余,易三十六镇。
暴病卒,赠司空
所论著述甚多,有《六代略》、《元和郡国图》、《国计簿》、《百司举要》等,皆行于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8—814 字弘宪排行三赞皇(今属河北)人。
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德裕之父。
以荫补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
累官至驾部员外郎
德宗贞元八年(792)出为明州长史,转忠、、饶三州刺史
宪宗立,征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元和二年(807)擢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次年出为淮南节度使
元和六年复入相。
卒谥忠懿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一生著述甚富,今唯《元和郡县图志》尚残存34卷。
全唐诗》存诗4首,其中3首与武元衡相唱和,语言典雅清丽。
吉甫字宏宪
赵郡人
御史大夫栖筠子。
宪宗朝为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知制诰
元和二年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赞皇县侯
赵国公
出为淮南节度使
六年复入秉政。
九年卒。
年五十七。
司空
谥曰敬宪
改谥忠懿
李德裕唐 787 — 8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850 【介绍】: 赵郡人字文饶
李栖筠孙、李吉甫子。
幼有壮志,苦心力学,不喜科试。
既冠,卓荦有大节。
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学士,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
寻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敬宗时出为浙西观察使
文宗即位,加检校礼部尚书,召为兵部侍郎
武宗时淮南节度使入相,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
德裕为李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之牛党深衔之,宣宗立,为牛党所构,贬崖州司户卒。
追赠尚书左仆射太子少保卫国公
好著书为文,虽位极台辅,读书不辍。
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