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神邕唐 710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788 【介绍】: 唐僧。
暨阳人字道恭
俗姓蔡
年十二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儒佛典籍,一读能诵。
后依玄俨,通《四分律钞》,从左溪玄朗习《天台止观》等经论。
安禄山之乱,东归故乡,与皇甫曾等赋诗往复。
移居越州焦山大历寺,为开山始祖。
有《破倒翻迷论》及诗集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
寓居于会稽暨阳
母宣氏之娠。
尤多瑞徵。
襁褓中。
闻经呗音。
必有凝神侧听之态。
丱角聪寤。
每览孔释二典。
辄得其理要。
年十二辞亲。
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
开元二十六年
以诏恩获度。
隶乡里之香严寺
仍依法华玄俨师
习四分律钞。
出辅律篇。
独哜其隽永。
而无所遗轶。
谓人曰。
此子学者之司南也。
又从左溪玄朗师
研究止观禅门。
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
天宝中
邑人郭密。
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
栋宇为之完壮。
俄游京师
安国寺
公卿日填拥。
禄山反。
乃东还。
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滞留数月。
给事中窦绍
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坚高。
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一时之盛名也。
与之詶抗。
而折其角。
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世外摩尼。
中师子。
旋乡里。
仍居法华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
兵曹吕渭诸暨丘丹
校书郎陈允初
赋诗往来。
以继文许之游。
卢士式为之序引。
以传永远。
乃登坛以度释子。
建寺以憩行旅。
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
造论数篇见斥。
而或者信之。
观察使陈少游
请决焉。
于是小施韬略。
尽献俘囚。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以疾卒于大历寺法堂焉。
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
后以乡贵徐浩白。
廉使皇甫温
奏此额。
获葬其地。
岂非命欤。
寿七十九。
腊五十。
有文集十卷。
皇甫曾序。
而铭则校书郎陆淮。
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
皆雄笔也。
释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
因官居于暨阳
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际。
率多徵异。
襁褓中闻唱经声。
必有凝神侧听之貌。
丱角聪䎸过人。
年十二辞亲学道。
请业于法华寺俊师。
每览孔释二典。
一读能诵。
同辈者罕不欣慕。
开元二十六年敕度。
诸暨香严寺名藉。
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
识其志气。
谓人曰。
此子数年后。
卒为学者之司南矣。
尔其勉之。
新出辅篇律记。
抉其膏腴穷彼衢术。
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
性非局促。
又从左溪玄朗师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
秘犍载启观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吴会问学者从之。
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
恢拓佛舍层阁摩霄。
澄江影廊宇完备。
后乃游问长安安国寺
公卿藉其风宇。
迫慕者结辙而至。
方欲大阐禅律。
倏遇禄山兵乱。
东归江湖经历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弥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
子春折角满座惊服。
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
时人以为能言矣。
旋居故乡法华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丘丹校书陈允。
初赋诗往复。
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
为邑中故事。
修念之外。
时缀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为序。
自至德迄大历中
频受请登坛度戒。
阳洎乎金华
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
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
愿布法桥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
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
率群信搆净刹。
一纪方乃集事焉。
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
奏赐额曰大历焉。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
昏蒙者惑之。
道观察使陈少游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
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
爰据城堑以正制狂。
旗鼓才临吴筠覆辙。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东方佛法再兴。
实邕之力欤。
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
并附于新论矣。
廞颐丰角风韵朗拔。
前后廉问。
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
以加崇揖之礼。
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遗教门人。
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
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报龄七十九。
法岁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
上首弟子智昂灵澈明慧照等。
咸露锋颖。
禅律互传。
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皇甫冉盛唐 715 — 768
唐诗汇评
皇甫冉(约717-约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州)
十岁能属文,为张九龄所赏,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
天宝十五年(755)进士第,授无锡
罢任游越,隐居阳羡,后官左金吾卫兵曹参军
广德二年王缙河南元帅,表掌书记
入朝为拾遗,迁补阙
奉使江南,省家至丹阳,卒于家。
工诗,与弟皇甫曾齐名,时人方之晋张载张协
有《皇甫冉诗集》三卷。
全唐诗》编诗二卷,颇与他人作品相杂。
僧皎然唐 720 — 800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
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
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
杭州灵隐僧守直受戒。
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
颜真卿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
历任湖州刺史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
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
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
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
有《杼山》(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七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
吴兴长城人
姓谢氏
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
幼负异材。
不为世俗所羁绊。
遂削染。
登具于灵隐戒坛
复依守真律师
究毗尼学。
儒编老什。
靡弗臻其极。
尤工著述。
辞章俊丽。
吟咏尤造微赜。
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
故时谚曰。
越之彻洞冰雪。
杭之标摩云霄。
霅之能清秀。
中年遍访禅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参扣。
贞元初
东溪草堂
叹曰。
使虽有仲尼之博识。
胥臣之多闻。
终朝目前矜道侈义。
适足以自挠性真。
岂若孤松片云。
蒲团相对。
无言而意得。
至静而神谐者哉。
于是作文谢遣笔砚。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会前御史中丞李洪
河北负谴。
再移守吴兴
一见语合。
请益宗乘大略。
异日汎论及诗。
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
且言近日废置之故。
惊曰。
向尝读沈约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诗箴。
三子所论。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辍。
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旧居京之兴国寺。
军吏沈钊德清人
暮乘马抵骆驼桥
月色如练。
见数人盛衣冠立。
钊问其故。
曰项东兴国寺皎公。
脩斋召我耳。
长城赳卒钱沛。
泊舟吕山南。
见数百人。
持食负帛。
笑语而过。
问之则曰。
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
其制作。
则有号呶子十卷。
内典类聚四十卷。
儒释交游传。
外有韵海二十卷。
相国于公頔。
鲁公颜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僧灵一唐 728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
广陵人俗姓吴
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
馀杭宜丰寺。
禅诵之暇,辄赋诗歌。
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传》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广陵吴氏。
九岁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习毗尼有成效。
家本货殖。
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独纳衣锡杖自若。
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
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以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馀杭之宜丰寺。
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
天台道土潘志清。
襄阳朱放
南阳张继
安定皇甫曾
范阳张南史
吴郡陆迅。
东海徐嶷
景陵陆鸿渐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
诚同门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辞章。
乐吟咏。
既著法性论。
或遇良辰胜境。
必掇笔申楮。
以遣兴趣。
好事者录之。
名间气集。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灭于杭州之龙兴寺。
寿三十五。
弟子以遗命。
行阇维法。
树浮图。
以表其地。
左卫参军李纾
嘉兴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
相与悼梁木之坏。
虑陵谷之迁。
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左卫参军李纾嘉兴县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丘丹
唐诗汇评
丘丹,生卒年不详,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
丘为弟。
大历中,任诸暨县,与僧神邕、诗人皇甫曾严维吕渭等赋诗往复,邑中故事。
后官检校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入朝,祠部仓部员外郎
贞元中,返苏州,与刺史韦应物韦夏卿唱和。
全唐诗》存诗十一首。
僧灵澈中唐 746 — 8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16 【介绍】: 唐僧。
会稽人俗姓汤字澄源
幼年出家。
读书勤苦,受诗法于严维
后抵吴兴,与皎然何山游讲,又与刘长卿皇甫曾等以诗唱和,为包佶激赏。
德宗贞元中,游长安,名振辇下。
因流语激怒中贵,遭诬奏,徙汀州,后赦归东吴。
有诗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禀赋纯粹。
笃学善属文尤工诗章居越溪云门寺
成立之岁。
即声誉远播以毗尼讲训。
从之游者。
如趋阛阓。
秘书监严维隋州刺史刘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岂徒谐黄绢色丝 辞。
亦且悟翠竹黄华之指。
吴兴杼山
皎然如昼
方获重名。
一见遂定林下交。
尽予包佶中丞书。
推致殊甚。
及彻见
礼貌非常人所得。
权德舆
又移书问彻于
答之。
如前书。
其为侪辈所许如此。
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释灵澈
不知何许人也。
禀气贞良执操无革。
而吟咏性情尤见所长。
越溪云门寺
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
讲贯无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
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睹面论心皆如胶固。
分声唱和名散四陬。
吴兴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
互相击节。
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
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
暂向人间。
借路行。
如今还向山边去。
唯有湖水无行路句。
此僧诸作皆妙。
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
伏冀中丞高鉴深量。
其进诸乎。
其舍诸乎。
方今天下有故大贤勤王。
辄以非急干请视听。
亦昭愚老僧不达时也。
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
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
复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缁流所归。
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
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
其为同曹所重也如此。
又赍诗附去见。
礼遇非轻。
权德舆之誉。
书问昼公
回简极笔称之。
建中贞元已来。
江表谚曰。
越之洞冰雪。
可谓一代胜士。
与杭标霅分鼎足矣。
不测其终。
朱放中唐 ? — 788
唐诗汇评
朱放(?
-约788),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樊)人,郡望吴郡(今江苏苏州)
初,居于襄州汉滨,后移家越州,在山阴有别业,与刘长卿皇甫冉皇甫曾、硕况及诗僧灵一皎然等为诗友。
建中中,嗣曹王李皋江西,辟为节度参谋,未儿罢归。
贞元二年,诏举韬晦奇才,召为左拾遗,赴命上都终未莅职,卒于广陵之舟中。
有《朱放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崔子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排行十一
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游湖州,与皎然等联唱。
大历末又曾游常州,与皇甫曾等联唱。
德宗建中贞元间监察御史终南节度从事
生平事迹散见皎然等《建元寺西院李员外纵联句》等、《太平广记》卷三四引《传奇》、《唐诗纪事》卷四七。
崔子向有诗名,好佛。
严维称其“新诗踪谢守,内学似支郎”(《赠送崔子向》)。
全唐诗》存诗3首,又联句5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李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州赞皇人
李华宗子。
进士第
初为卫县,累迁左补阙翰林学士
代宗大历中,病免,客阳翟,卒。
为文精密而思迟,常从皇甫曾求音乐,思涸则奏乐,神逸则著文。
尝为《张巡传》进肃宗,表彰张巡死节睢阳之功。
长孙顺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
长孙无忌族叔。
右勋卫
征辽当行,亡命太原,为李渊所亲厚。
入唐,以从太宗征有功,进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寻以受贿被劾,帝因赐帛以愧之。
孝常谋反,坐与交,削籍为民。
后召为泽州刺史
乃折节为政,遂为良吏。
卒谥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