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唐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5?—855?
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郡望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曾任武功县(今属陕西)主簿,世称“姚武功”。晚任秘书少监,卒谥懿,后人又称“姚少监”。姚合为开元名相姚崇曾侄孙,父闬曾任相州临河县令。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历任武功主簿,监察殿中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户二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陕虢观察使,秘书少监等职。事迹散见新、旧《唐书》本传,《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及《唐才子传》卷六。姚合诗与贾岛齐名,时有“姚贾”之称,且为晚唐苦吟一派诗人之宗主。姚合诗以五律为主,朴茂工巧,圆稳清润,代表作为《武功县中作》30首,模写荒凉山色,凋弊风景,唯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以抒写其散诞放旷之情怀。诗风近似贾岛,然较贾岛平淡浅近,晚唐诗僧齐己云:“冷淡闻姚监,精奇见浪仙。”(《还黄平素秀才卷》)姚合诗深为南宋四灵派诗人所推崇,然其诗取径太狭,器局狭小,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等物,而无感慨隽永味,元方回云:“大抵姚少监诗不及浪仙,有气格卑弱者。”(《瀛奎律髓》卷二四)诗集有四部丛刊本《姚少监诗集》10卷。姚合另编有《极玄集》2卷,选录王维、祖咏等21人诗作,凡100首(今存99首)。《全唐诗》存诗7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2—912
字德隐,俗姓姜,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7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懿宗咸通初往洪州游学,后漫游江西、吴越。僖宗乾符初返居婺州。昭宗乾宁元年(894)往钱塘谒钱镠,受礼遇。二年赴江陵依成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923
【介绍】:
五代时僧。抚州南城人。俗姓郭。十四岁出家于吉州满田寺。后至嵩山受戒。历参翠微无学、德山宣鉴,终嗣洞山良价。受楚马殷之请,住潭州龙牙山妙济院,世称龙牙和尚。后梁末帝贞明初,赐号證空大师。喜作偈颂,语言通俗,除阐释佛法禅旨外,亦咏及僧人修习生活。诗僧齐己为作序,广行于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唐诗汇评
尚颜,生卒年里贯均未详。俗姓薛,字茂圣。唐末五代诗僧。工五言诗。咸通、乾符中,受知于徐州节度使薛能。后居荆门十年。昭宗光化中入京,以文章供奉内廷,赐紫。又曾居庐山、潭州、峡州等地。卒年九十馀。与诗人方干、陈陶、陆龟蒙、郑谷、司空图、吴融、李洞、齐己等均有唱和。有《荆门集》五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僧。嗣石霜庆诸。住衡山东之七宝台。平生不收门徒,逍遥求志。善文章,尤长于碑碣。又工诗偈,时与齐己、修睦等诗僧游。曾作《畬山谣》,讥山民乱斫衡山树木,传播四方,朝廷因下诏封山。僖宗光启四年,受嘱编次庆诸语录。卒年六十五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俗姓胡。曾住庐山屏风岩及南岳衡山。历游各地,曾至润州、洪州、巴江诸地,亦曾游边塞。以能诗名,与诗僧齐己、虚中、玄泰,诗人沈彬,道士聂师道等为诗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唐诗汇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作品评论
诗话总龟引《郡阁雅谈》
僧虚中,宜春人。游潇湘山,与齐己、(尚)颜、柄蟾为诗友,住湘江西宗成寺。潭州马氏子希振侍中好事,每延纳于书阁。中好烧柴火,烟昏彩翠,去后复饰。题马侍中池亭云:“嘉鱼在深处,幽鸟立多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人。少年苦吟。工诗,曾以诗谒齐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袁州宜春人,字守愚。郑史子。幼颖异,七岁能诗,见赏于马戴。僖宗光启中擢进士第。昭宗乾宁中为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尝赋鹧鸪警绝,又称“郑鹧鸪”。僧齐己携《早梅》诗谒谷,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己以为“一字师”。后退隐仰山书堂,卒于北岩别墅。有《云台编》、《宜阳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1?—910?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时称“郑鹧鸪”。幼聪颖,自骑竹之年,即有赋咏。及冠,应进士举,游举场凡16年。与薛能、李频唱和。又与张乔、许棠、周繇、温宪等交游,称“咸通十哲”。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出奔,在西蜀半纪余。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复有西蜀荆楚之游。昭宗景福二年(893)释褐授鄠县尉,摄京兆参军,迁右拾遗、右补阙。乾宁三年(896),昭宗幸华州,谷奔行在,转都官郎中,寓居云台道舍,自编歌诗3卷,名《云台编》。天复三年(903)左右,归宜春,与诗僧齐己游处唱和,齐己称为“一字师”。入梁,卒。生平见宋祖无择《郑都官墓表》及《唐诗纪事》卷七〇、《唐才子传》卷九。今人赵昌平有《郑谷年谱》。其诗“清婉明白”(《唐才子传》卷九),盛传于世。欧阳修称“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高。以其易晓,人家都以教小儿”(《六一诗话》)。诗集《云台编》(又称《郑守愚文集》)3卷,今存。今人注本有严寿澄、黄明、赵昌平《郑谷诗集笺注》,傅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3首又6句。
唐诗汇评
作品评论
陶岳五代史补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如‘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8
【介绍】:
唐末五代初僧,号楚湘。唐昭宗光化间,任庐山僧正。与贯休、齐己、虚中、处默等为诗友。五代初,应吴国征辟赴金陵。后死于朱瑾之难。修睦以诗名,尤长于近体,多咏僧居生活。有《东林集》,已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
作品评论
《东目馆诗见》
齐己殊艰涩,栖蟾、修睦较可,亚栖佐以书法,馀可朋,以下尤取。
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掩门。织蒲屦养母。往谒之。方扣门。老宿揕之曰。道道。偃惊不暇答。乃推出曰。秦时𨍏轹钻。随掩其扉。损偃右足。老宿名道踪。嗣黄檗断际禅师。住高安米山寺。以母老东归。丛林号陈尊宿。偃得旨辞去。谒雪峰存。存方堆桅坐。为众说法。偃犯众出。熟视曰。项上三百斤铁枷。何不脱却。存曰因甚到与么。偃以手自拭其目趋去。存心异之。明日升座曰。南山有鳖鼻蛇。诸人出入好看。偃以拄杖撺出。又自惊慄。自是辈流改观。又访乾峰。峰示众曰。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偃乃出众曰。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于是乾峰大笑曰。犹是学人疑处在。乾峰曰。子是什么心行。曰也要和尚相委。乾峰曰。直须恁么。始得稳坐。偃应喏喏。又访曹山章公问。如何是沙门行。章曰。吃常住苗稼者。曰便与么去时如何。章曰汝还畜得么。曰学人畜得。章曰汝作么畜。曰著衣吃饭。有什么难。章曰何不道。披毛戴角。偃即礼谢。又访疏山仁。仁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曰请高声问。仁即高声问。偃笑曰。今早吃粥么。仁曰吃粥。曰乱叫唤作么。仁公骇之。又过九江。有陈尚书。饭偃而问曰。儒书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讲师。如何是衲僧行脚事。曰曾问几人来。曰即今问上座。偃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黄卷赤轴。偃曰此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偃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无以詶之。偃曰。闻公常看法华经。是否。曰不敢。曰经曰。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又无以詶之。偃呵讥之而去。造曹溪礼塔。访灵树敏公。为第一座。先是敏不请第一座。有劝请者。敏曰。吾首座已出家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行脚。悟道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度岭矣。姑待之。少日偃至。敏迎笑曰。奉迟甚久。何来暮耶。即命之。偃不辞而就职。俄广王刘王。将兴兵。就敏决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似之。于是怡然坐而殁。王果至。闻敏已化。大惊问。何时有疾。而遽亡如是耶。侍者乃出奁子。如敏所诫呈之。王发奁得简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刘王命州牧何承范。请偃继其法席。又迎至府开法。俄迁止云门光泰寺。天下学者。望风而至。示众曰。江西即说君臣父子。湖南即说他不与么。我此间即不如此。良久曰。汝还见壁么。又曰。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如今抑不得已。且向诸人道。尽大地有什么物。与汝为缘为对。若有针锋许。与汝为隔为碍。与我拈将来。唤什么作佛。唤什么作祖。唤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将什么为四大五蕴。我与么道。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闻与么道。把脚拽向阶下。有什么罪过。虽然如是。据个什么道理。便与么。莫趁口快。向这里乱道。须是个汉始得。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没去处。打脚折。有什么罪过。即与么。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待老汉答一转了。东行西行。又曰。尽乾坤一时将来。著汝眼睫上。汝诸人闻恁么道。不敢望汝出来。性燥把老僧打一掴。且缓缓。子细看。是有是无。是个什么道理。直饶汝向这里明得。若遇衲僧门下。好槌脚折。又曰。三乘十二分教。横说竖说。天下老和尚。纵横十字说。与我拈针锋许。说底道理来看。与么道。早是作死马医。虽然如此。且有几个到此境界。不敢望汝言中有响。句里藏锋。瞬目千差。风恬浪静。又曰。我事不获已。向汝道。直下无事。早是相埋没也。更欲踏步向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千差万别。广设问难。嬴得一场口滑。去道转远。有什么歇时。此个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因什么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呵。谓见性如隔罗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终日说事。何曾挂著牙齿。何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何曾触一粒米。挂一缕丝。然犹是门庭之说。须是实得与么。始得。若约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饶一句下。承当得。犹是瞌睡汉。偃以足跛。尝把拄杖行见众。方普请举拄杖曰。看看北郁单越人。见汝般柴不易。在中庭里。相扑供养汝。更为汝念般若经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众环拥之。久不散。乃曰。汝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汝诸方行脚。参禅问道。我且问汝。诸方参得底事。作么生。试举看。于是不得已。自诵三平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回视僧曰。唤什么作见闻。又曰。无馀声色可呈君。谓僧曰。有什么口头声色。又曰。个中若了全无事。谓僧曰。有什么事。又曰。体用无妨分不分。乃曰。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又至僧堂中。僧争起迎。偃立而语曰。石头道。回互不回互。僧便问。作么生是不回互。偃以手指曰。这个是板头。又问作么生是回互。曰汝唤什么作板头。永嘉云。如我身空法亦空。千品万类悉皆同。汝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粒米来。僧问。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如何。偃以拄杖空中敲曰。阿耶阿耶。又击板头曰。作声么。僧曰。作声。曰这俗汉。又击板头曰。唤什么作声。偃以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赴广主诏。至府留止供养。九月甲子。乃还山。谓众曰。我离山得六十七日。且问汝。六十七日事作么生。众莫能对。偃曰。何不道。和尚京中吃面多。闻击斋鼓曰。鼓声咬破我七条。乃指僧曰。抱取猫儿来。良久曰。且道鼓因甚置得。众无对者。乃曰。因皮置得。我寻常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尽大地是个法身。枉作个佛法知见。如今拄杖。但唤作拄杖。见屋但唤作屋。又曰。诸法不异者。不可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无异者哉。但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举拄杖曰。拄杖子不是常住。忽起立。以拄杖系绳床曰。适来许多葛藤。贬向什么处去也。灵利底见。不灵利底著我热谩。偃契悟广大。其游戏三昧。乃如此。而作为偈句。尤不能测。如其纲宗偈曰。康氏圆形滞不明。魔深虚丧击寒冰。凤羽展时超碧汉。晋锋八博拟何凭。又曰。是机是对对机迷。辟机尘远远尘栖。久日日中谁有挂。因底底事隔尘迷。又曰。丧时光。藤林荒。徒人意。滞肌尪。又曰。咄咄咄。力㘞希。禅子讶。中眉垂。又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笑我者多。哂我者少。每顾见僧即曰。鉴咦。而录之者。曰顾鉴咦。德山密禅师。删去顾字。但曰鉴咦。丛林目以为抽顾颂。北塔祚禅师作偈曰。云门顾鉴笑嘻嘻。拟议遭渠顾鉴咦。任是张良多智巧。到头于是也难施。偃以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坐化而示。即大汉乾祐二年也。以全体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我在塔久。可开塔乎。托时奉使韶州。监修营诸寺院。因得绍庄之语。奏闻奉圣旨。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门山。启塔见偃颜貌如昔。髭发犹生。具表以闻。有 旨李托迎至京师。供养月馀。送还山。仍改为大觉禅寺。谥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余读云门语句。惊其辩慧涡旋波险。如河汉之无极也。想见其人。奇伟杰茂。如慈恩大达辈。及见其像。颓然伛坐胡床。广颡平顶。类宣律师。奇智盛德。果不可以相貌得耶。公之全机大用。如月临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至。而春无迹。盖其妙处。不可得而名状。所可知而言者。春容月影耳。呜呼。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