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凤隋末唐初 563 — 639
僧凤
姓萧氏
梁高其族祖也。
曾祖懿侍中宣武王
大父轨梁明威将军番禺侯
显考长招远将军新昌守。
以族胄菁华风望高远。
置情恢廓立履标峻。
昔在志学聪慧夙成。
文翰曾映声辩超挺。
所制杂文百有馀首。
冠出儒林识者咸诵。
固得早登延誉令逸京皋。
开皇之始僧粲法师
名重五都学周八藏。
乃委心请道归宗师传。
鉴其精爽美其器略。
授以真乘。
开十等之差。
导以玄辩。
疏八势之位。
雅有幽度领览无遗。
胜气迈于比肩。
赋命怀于前达。
时伦相顾曰。
师逸功倍。
闻之昔人。
冰凉清厚。
验之今日。
隋炀负图。
历试黄道。
大业中岁驻跸南郊。
文物一盛千年罕及。
欲以军威帝业激动鬼神。
乃高饰黄麾盛陈白羽。
霜戈曜日武帐弥川。
皂素列于朝堂
下敕曰。
军国有容华夷不革。
尊主崇上远存名体。
资生通运理数有仪。
三大悬于老宗。
两教立于释府。
条格久颁。
如何抗礼。
士女承声下拜。
惟佛一宗相顾峙立。
沙门明赡。
率先答诏。
具如别传。
然敕频催。
何为不礼。
为崇敬寺主
依例被追。
乃摆拨直进。
援引经论明不敬之理。
佥详赡抗诏之仪。
可谓各擅其英华。
互陈其贞节
不可削也。
献后云崩禅定斯构。
下诏辟召。
来萃道场相从讲解。
迄于暮齿。
善综引安机要。
难问失绪显论攸归。
贞观中年释门重阐。
青田有秽白首斯兴。
非夫领括无由弘护。
中书舍人杜正伦
下敕监掌统详管辖奏召。
以为普集寺任。
寻更右迁定水上座
绥䋙二寺无越六和。
妙达众心欣其仰止。
年及从心更新诚致。
絷维尘境放旷山林。
言晤相諠终事毕矣。
岐州西山龙宫寺
远来请讲深幸素心。
承彼北背曾岩南临清渭石镜耀日松萝冒空畅悦幽情。
即而依赴。
大开法观导引慧踪。
遂使道俗来苏闻所未有。
既而厚夜悽感。
常志前言。
悲谷增慨弥隆遐想。
以其年暮月二十三日。
因疾终于彼寺。
春秋七十有七。
初以疾极委卧。
犹存弘法。
精爽不移。
乃力疾而起曰。
妙法华经。
最后言别。
终须一释用通累念。
遂对众开之。
下坐怗然。
奄尔神逝于岐州陈仓县龙宫寺
士俗官庶痛心疾首。
丧我所天。
悲夫陈迹昭穆安睹。
乃迁灵于县郭之北原。
凿窟处之。
仍施白塔
苕然望表。
远近瞻属无不涕零。
有弟子法位。
学声早被。
言晤清远。
以终天难补英声易尘。
匪假陈扬于何取则。
乃于定水寺为建一碑程器万古。
文左仆射燕公为制。
惟凤立性矜庄气厉群伯。
吐言爽朗晤涉奔随。
以般若为心田。
以涅槃为意得。
讲法华经百有馀遍。
制疏命的亦是一家。
馀诸经论待时而举。
初凤之往西山。
便留遗疏述其远度。
累以馀缘。
恰达彼寺因而不返。
乐天知命何以加之。
故其遗文后偈云。
苦哉黑闇女  乐矣功德天 智者俱不受  愚夫纳二边 我奉能仁教  归依弥勒前 愿阐摩诃衍  成就那罗延
僧法冲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为宗。
后行中原。
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后。
(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后大聪(出疏五卷)道荫(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
宝迎
道莹(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兖州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曰。
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曰。
打人罪我自当。
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御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僧慧能初唐 638 — 71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先出范阳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谮左迁。
为州司马
贞观十二年戊戌
于官舍。
未几而父丧母寡。
贫甚。
于民间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
固。
问客此何经。
曰金刚般若经也。
又问何从得之。
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
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
曰我志欲见大师
然以母累。
柰何。
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过韶阳
信士刘志略。
延以恩礼。
略之姑尼也。
方读涅槃。
问疑义。
为解析。
因问字。
曰不识也。
尼怪而诘其故。
则曰诸佛妙义。
不堕文字。
尼叹服。
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
众遂筑辟宝林旧寺。
请居之。
以便趋向。
念曰。
吾以求师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乐昌县智远禅师于西石窟
远尤加器重。
曰必蚤获印證于蕲。
而后转以见教也。
问。
来何自。
曰自岭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岂尔。
乃服役。
至悬石腰间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命。
书偈于壁。
以著己见解。
亦倩客。
夜书一偈其旁。
见之。
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
曰自吾先师。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觊觎。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悬丝焉。
汝其亟逝。
无滞此也。
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
以风幡之辨。
求见所受衣钵。
而为之落发。
智光律师
登坛受具。
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记云。
后有肉身菩萨。
于此得戒。
三藏真谛。
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
记云。
后一百二十年。
大士
于此说无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
悬知之曰。
吾师其真归矣。
既而讣至。
徙居宝林寺
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辞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学之士。
曹溪
武后中宗
神秀禅师奏举。
娄降玺书。
诏赴阙。
继遣中官薛简敦致。
皆谢疾不起。
后赐磨衲袈裟一。
钵一。
编珠织成经巾一。
绿质红晕华绵巾一。
帛五百匹供养。
新兴宅为寺。
请额国恩。
神龙三年
韶州缮治其寺。
务尽壮丽。
易赐其额法泉
延和元年
预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归而唱灭。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追谥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兴国三年
诏易曹溪法泉寺南华寺
僧宗密中唐 780 — 841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未与语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謁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著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宰臣李训酷重于
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
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改图趋凤翔。
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怡然曰。
贫道识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很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王法。
密公之行甚圆。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苟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