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钱易北宋 968 — 1026
全宋文·卷二一○
钱易(九六八——一○二五)字希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废吴越王钱弘倧之子。
淳化三年进士,言者恶其轻俊,被黜,然苏易简赞其诗不下李白
咸平二年,年三十二,再举进士及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
景德中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判三司磨勘司,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
天圣三年翰林学士,儤直未满,卒。
才学赡敏,有《金闺》、《瀛州》、《西垣制集》一百五十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存)、《洞微志》(残存)总一百三十卷。
宋史》卷三一七有传,又参《咸淳临安》卷六五。
其生年据《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七钱易自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等多言淳化三年年十七举进士,则当生于开宝末年(九七六),然其父开宝中已卒(见《十国春秋》卷八○),今不取。
曾巩北宋 1019 — 1083
词学图录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
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
好藏书,珍藏古籍达两万余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
曾校勘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
陈师道王无咎曾肇曾布等皆其门弟子。
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
另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
有词见《梅苑》。
郭祥正北宋 1035 — 1113
全宋诗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据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号醉吟居士谢公山人漳南浪士当涂(今属安徽)人。
据本集推知,约举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为德化
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邵州防禦判官
六年,为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为桐城
后任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未几弃官隐姑孰青山。
元丰四年(一○八一)前后,通判汀州
五年,摄守漳州
七年,因事勒停。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
四年,致仕。
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祥正诗格俊逸似李白,同时人梅尧臣誉之为“真太白后身”。
有《青山集》三十卷。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郭祥正诗,以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南宋初刊本为底本。
校以清道光刊本(简称道光本),参校清影印宋抄本(简称影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傅增湘校道光本(简称傅校本)等。
《四库全书》尚有《青山续集》七卷,其中卷一、卷二诗均见《青山集》,卷三至卷七诗均见孔平仲朝散集》,故不录。
另从道光本及《无为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太平州当涂(今安徽当涂)人。
少有诗声,梅尧臣以比李太白
庆历中进士熙宁中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
后复出,元丰中通判汀州元祐三年端州
弃去,隐于青山县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九。
有《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存),《钱塘西湖百咏》一卷(存)。
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又见本集卷二三《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姚安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郡人号丹元子
居饮马桥,名其宅为宁极斋。
能文词,善辩论。
哲宗元祐间往来京师,与王定国游。
苏轼见而奇之,称其诗有谪仙风采,屡赠以诗。
苏庠宋 1065 — 11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5—1147 【介绍】: 澧州人,徙居润州丹阳之后湖,字养直号后湖居士
少能诗,苏轼见其《清江曲》,大爱之,谓置李白集中,谁疑其非。
由是知名。
高宗绍兴间庐山,以徐俯荐,被召,固辞不赴。
善文词,尤工诗。
有《后湖集》、《后湖词》。
祝简南宋末
字廉夫单父人
宋末登科,国初倅某州,仕至朝奉郎太常丞直史馆
有呜呜集行于世。
其诗说有云:予政和丁酉洺州教官,是时括苍鲍慎由钦止出所注杜诗说,天王太白,守读如狩于河阳之狩。
高秋登寒山,南望马邑州
马邑州在城州界。
予检唐书志,宝应元年,徙马邑州盐井城
钦止为有据矣。
旧注马邑雁门,与杜子美作诗处全无关涉,后人遂谓王源叔谬于牵引,不知叔初不注杜诗。
予识其孙彦朝,彦朝不说杜诗非其大父注。
盖彦朝不学,见流俗皆读旧注,因而认有,可叹可叹。
好问常以此问赵礼部赵云廉夫前辈,必不妄。
试更考之。
今日见吴彦高东山集有赠李东美诗,引元祐间秘阁校对黄本邓忠臣字慎思,余柳氏姨之夫。
今世所注杜工部诗,乃慎思平生究竭心力而为之者,镂板家标题遂以托名王源翰林
而王公前后记初无一语及此注,而后记又言,如叔之能文,止作记于后,则叔不注杜诗为可见矣。
举世雷同,无为辨之者。
宣和近贵李东美,有才藻,善行书,且喜作小楷,所写杜集,精密遒丽,有足嘉赏。
为作古诗一篇,纸尾因记邓公事。
后人闻此,其谁不疑。
然予少时目击,不可不识,姑以告李侯,非求信后人也。
彦高此说,正与廉夫合。
近岁得浙本杜诗,是叔之孙祖宁所传,前有序引,备言其大父叔未尝注杜诗,廉夫彦高益可信,故并记于此。
廉夫诗甚工,如赋雪云:雨屋无寒梦,油灯有细香。
书怀:白发浑无赖,朱颜更不回。
遮眼细书聊引睡,扶头浊酒最关情此类甚多。
黄伯思北宋 1079 — 1118
全宋文·卷三三五六
黄伯思(一○七九——一一一八)字长睿又字长孺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履孙。
以祖任补官,又登元符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
西都留守邓洵武辟为右军巡院,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迁秘书省校书郎秘书郎
政和八年二月卒,年四十。
伯思自幼嗜读书,所学汪洋浩博,经史诸子杂说,无不精诣。
学问慕扬子云,文章慕柳子厚,诗篇慕李太白
尤精研金石书画,或考其图文,或论其得失,或辨其真赝,多所发明;又工于书法,有魏晋风气。
著《东观文集》一百卷(佚)、《法帖刊误》二卷(存)等,其子䚮辑其金石书画题跋为《东观馀论》十卷(存)。
见《梁溪全集》卷一六八《黄公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释咸杰南宋 1118 — 11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6 【介绍】: 僧。
福州人俗姓郑字密庵
自幼聪颖,出家为僧。
不惮游行,遍参知识。
天童昙华禅师
蒋山藏,禅侣萃集,恒逾千众。
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太白
仇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新安人字彦父
学能文。
年十三,父知梓州,建至乐堂作记,苏轼见而奇之。
应举不第,慨然泛舟,谒李白,与之对饮,并作诔文。
张仲时
全宋诗
张仲时,名未详,与黄裳有交(《演山》卷三《和张仲时欧阳文公李白集之韵》)。
薛仲邕南宋
全宋文·卷四九五六
薛仲邕关中(今陕西一带)人。
绍兴间右奉议郎,属秦桧党。
卒,罢送连州编管。
有《翰林李太白年谱》一帙。
见《宋史》卷三一《高宗本纪》,中华书局校注本《李太白全集》卷三五附录《年谱》。
王予可北宋末金初 ? — 1172
予可南云吉州人父本军校南云亦尝隶籍年三十许大病后忽发狂久之能把笔作诗文及说世外恍惚事南渡后居上蔡遂平郾城之间在郾城为最久遇文士则称大成将军于佛前则谛摩龙什于道则驺天玄俊于贵游则威锦堂主人为人躯干雄伟貌亦奇古戴青葛巾项后垂双带状若牛耳一金镂环在顶额之间两颊以青涅之指为翠靥衣长不能掩胫故时人有哨腿王之目落魄嗜酒每入城市人争以酒食遗之夜宿土室中夏月或尸秽在旁蛆虫狼藉不恤也人与之纸落纸数百言或诗或文散漫碎杂无句读无首尾多六经中语及韵学家古文奇字字画峭劲遇宋讳亦时避之人或问以故事其应如响诸所引书皆世所未见谈说之际稍若有条贯则又以诞幻语乱之麻知几张伯玉与之㳺最狎说其所诗以百分为率可晓者才二三耳题崧山石淙云石裂雯华渍月秋盖石淙之石皆状若湖玉其高有五六十尺者石之文如虫蚀木如太古篆籀奇峭秀润一一在潭水中亲到其处知诗为工也蔡州北悬壶观仙榆云壶树苔波月渍皴醉后云一壶天地醒眠小宫体云万叠云山飞小雁射虎首句云风色偃貂裘即阁笔自戏云此虎来矣乐府云唾尖绒舌淡红甜又自戏云欲下犁舌狱耶和太白宫词云金盆水不暖翠雀啄晴苔又云凤蹴瑶华散龙衔桂子香西瓜云一片冷截潭底月六弯斜卷陇头云烹茶云帘捲绿阴花外月玉山冰雪醉扶翁凌霄花云啼鸟倒衔金羽舞惊蛇斜傍玉帘飞威锦堂乐府云凤环捧席带香屏鲸杯倚伎和云(屏疑作凭)此类尚多人亦多赠南云诗者李子迁云石鼎夜联诗笔健布囊春醉酒钱粗真南云传神诗也壬辰兵乱为顺天将领所得知其名窃议欲挈之北归馆于州之瑞云观南云明日见将领自言云我不能住君家瑞云观也不数日病卒后复有见之淮上者
杨齐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宁远人字子见
宁宗庆元五年进士
官至通直郎
颖悟博学。
有《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释道冲南宋 1169 — 1250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道冲(一一六九——一二五○)号痴绝遂宁府长江(今四川蓬溪西南)人,荀氏子。
进士不中,出家于梓州妙应院。
绍熙中出峡,师曹源道生,历诸老之门。
光孝、蒋山、鼓山太白、育王,移灵隐,寻住法华、双径诸寺。
名重海内外,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二。
其徒集有《痴绝道冲禅师语录》二卷传世。
见自撰《龛铭》,赵若琚《行状》(《道冲痴绝禅师语录》附),《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道冲
自号痴绝
武信长江荀氏子。
母郭氏。
尝梦经山木瓜树下
其实累累。
取而食之。
占者谓。
当产奇士。
已而师生。
丰上短下。
资禀过人。
长应进士举不利。
受释氏举于梓州妙应院。
落发游成都
习经论有声。
绍熙壬子
出峡回旋荆楚间。
松源倡道于饶之荐福。
径造其庐。
适岁饥不受。
曹源生公
以云居首座
出世妙果。
许师入室。
俾侍香。
老拳痛棒不少贷。
至是平生知见。
绝无影响。
然终以未见松源为阙然。
松源灵隐
师曰。
尚馀穷相一双手。
要向诸方痒处爬。
松源门庭高峻。
八阅月不得入。
每嗫嚅欲自言。
屡呵斥不容近。
一日有告之松源者。
松源曰。
我已八宇打开。
自是他当面蹉过。
师闻此语。
口耳俱丧。
始知侍曹源时。
嘻戏怒骂。
无非善呵方便。
既而曹源顺寂。
遍历诸老之门。
踰二十年。
出世秀州之光孝。
金陵之蒋山。
福州之鼓山雪峰
嘉熙戊戌
有旨住太白名山。
两育王住持未得人。
因师之至。
又强之兼领。
师往来两山间。
四方学者。
从之如归。
教闻京师
诏下移灵隐
追念密庵松源旧游。
方思所以振起祖风。
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
难以口舌争。
遽动归老故山之志。
伐鼓亟去。
京兆尹节斋赵公
致书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师。
虚斋赵公以蒋山起之。
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
育王散席。
诸大老落落如晨星。
惟师为丛林尊宿。
众举于朝。
日夜俟师之出。
亦固辞乃已。
又有欲挽之为法华开山。
恳祈再三不得请。
而敕牒住径山之命继至。
师谓先诺固不可违君命。
岂应引避。
乃以九月至法华。
踰月登双径。
人神响应。
欢声如雷。
师说法。
简直明爽。
不落窠臼。
尝云。
尽乾坤大地。
无丝毫许大。
汝诸人。
横担拄杖。
绕四天下。
行脚道。
我无处不到。
无事不知。
且道。
西天那烂陀寺戒贤论师
今日说甚么法。
又云。
有一人一念顿證。
堕在佛数。
有一人累劫阐提
不愿成佛。
且道。
那个合受人天供养。
良久云。
蝶穿芳径双眉湿。
蜂掠残花两股肥。
词旨高诣之如此。
俄染疾。
自冬涉
形体虽羸。
升堂提唱。
精明如平时。
忽手书龛记。
并遗书十数封。
且曰。
无准忌在十八。
吾以十五即行。
不得办香修供矣。
侍僧骇其言。
亟以遗偈请。
师笑曰。
末后一句。
无可商量。
只要个人直下承当。
寂然移顷而逝。
寿八十二。
师能诚无伪。
表里如一。
待人恕而立己严。
应世圆而领众肃。
住山三十年。
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
平居简淡沉嘿。
若不能言。
及坐筹室。
勘验衲子
机锋一触。
犹雷奔电掣。
海立江翻。
皆茫然莫知凑泊。
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晚年无他好。
多留意字法。
于小楷最得三昧。
往往端严凝重类其人。
僧俗归敬。
求法语偈赞无虚日。
虽祁寒盛暑
挥染不倦。
士大夫多乐从之游。
而尤为名公钜卿所推重。
以至教名宣传海外。
有具书礼。
犯鲸波而来问法者。
其道德有以服人。
一至于此。
方在天童育王时。
被旨开堂灵隐
束担将戒行。
而邻峰疾之者。
教言欲嗾群不逞。
梗于中道。
左右闻之奉以告。
师曰。
吾平日以诚实接人。
将何以加我。
略不为之动。
彼亦终于无所施而止。
双径。
冷泉。
太白
雪峰
为海内甲刹。
萌欲速之念者。
挟奥援矜。
智巧历阶而上。
力可以通神。
师则不然。
短褐布衣终其身。
不为势利所动。
故其进。
不由介绍。
其退。
心常泰然。
真法门之梁栋。
后学之标准也。
严羽南宋 1192 — 1245
全宋诗
严羽(一一九二?
~一二四五?
),字仪卿一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
一生隐居不仕,曾浪迹江、楚等地,为戴复古所奖重。
以《沧浪诗话》著称于世。
诗多散逸,邑人李南叙收录其诗及诗话为《沧浪吟》,度宗咸淳间黄公绍序而传之。
另有评点《李太白诗集》二十二卷行世。
事见本集,参王士博《严羽的生平》(载《文学遗产》一九八五年第四期),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一四有传。
 严羽诗,以《适园丛书·沧浪严先生吟卷》为底本。
校以明正德丙子林俊序本(简称林序本)、正德庚辰尹嗣忠刻本(简称尹本)、正德胡重器覆刻本(简称胡本)、怡兰堂藏大夏重校本(简称夏校本,藏北京图书馆),酌校明嘉靖清省堂本、清鲍廷博据元本手校本(简称鲍校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释惟一宋末元初 1202 — 1281
全宋诗
释惟一(一二○二~一二八一)号环溪俗姓贾资州(今四川资中)人。
少习举业,弱冠弃所学祝发,受具戒于成都甘露寺
年二十二游大慈讲筵,继谒晦庵光正法寺讷堂辨于六祖寺、土庵圭于东林寺
后出峡,首抵公安二圣,又游南岳庐山,经苏、湖至
佛鉴禅师育王寺,被命侍香。
佛鉴迁径山,复命知藏。
寻游金陵,依痴绝冲钟山二年。
复归径山,被命首众。
理宗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初住建宁府瑞岩禅寺
后历住临江军瑞篁山惠力禅寺、隆兴府泐潭山宝峰禅寺黄龙山崇恩禅寺建昌军资圣禅寺瑞州黄檗山报恩光孝禅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入住袁州仰山太平兴国禅寺
五年,入住福州雪峰崇圣禅寺
九年,入住庆元府太白名山天童景德禅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卒,年八十。
有参学编《环溪惟一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觉此撰《行状》。
 释惟一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之诗编为二卷。
释如珙南宋 1222 — 1289
全宋诗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
预戒于本州广慈院。
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灵隐,继留从痴绝冲
又往太白天目礼
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
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广利寺
二十六年卒。
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
事见《语录》及《牧潜》卷三《横川和尚塔记》,《续灯存稿》卷四、《增集续传灯录》卷四有传。
 释如珙诗,以辑自《语录》卷上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语录》卷下的诗编为第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如珙
字子璞
永嘉林处士
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举三子。
师其季也。
生于宋嘉定壬午
处士
以师孩孤。
狷洁不肉食。
难养于俗。
其季父。
有为禅沙门者。
名正则
年十五从其祝发。
预戒后即行参访。
初从石田于灵隐
及痴绝至。
犹留从之。
然终疑碍无入。
天目礼禅师太白众盛。
往投以疑。
目察其可受。
为举南山东海乌贼。
师儗对。
目随掌之。
因忽有省。
遂留给侍。
国清断桥。
明眼谨肯可求藏主得师。
桥迁净慈。
为第一座。
桥尝言。
第一座有行解。
可师表宰相
乃以师领雁山灵岩禅寺
说法嗣天目
师疾宗唱之滥古响。
瘖郁于可不可。
黑无所讳。
为提拈赞示。
必崖耸标立。
务特起以映于古。
不少牵避于俗好恶。
其辩强自胜若此。
然与人语嗫吻。
促刺不敢出。
视之巽愿人也。
其蓄众慈以诚。
不为衔勒威控之术。
或面诤抗倔不逊旁听皆愤。
师终无所罚。
更收拭进。
使之不以忤己为衔。
人始嫌其不威。
久而怀之。
举迁能仁。
丙子之乱。
乃归放牧寮。
辞病闭卧。
不应外。
至元二十年
忽有旨。
授师育王广利禅寺
师愕眙。
谓非己。
疑拒累月乃受。
盖有奏于上者。
而不以告。
其迁能仁亦然。
自公选道废。
位以求得。
惟师皆自至。
时论荣之。
师既引宗据祖。
屏遏今学。
年渐岁炙。
以取慕信。
当教法衰残。
诸老师物故。
学者无所往。
皆聚于师。
故季年声实喧震。
倾撼天下。
然师未尝以望誉怙挟。
慢略细故。
虽瓦埏木植。
羹𦵔辛咸。
碎屑之间。
即众所资仰。
必尽其虑力。
咸有迹可观述。
凡六年乃退。
前退之岁。
为藏穴寺侧。
曰此庵。
将没造曰。
吾旦日行矣。
归坐。
书所以诀众者而化。
年六十八。
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
师朴
外少饰中凝不杂。
能持坦坦。
不变于怒喜怨爱。
晚居能仁育王。
道益光。
师亦惧于无传。
讲诱孜孜。
未有厌位。
却众嗜闲意。
或迫而欲之则忻然。
避脱弃比毛秕。
不以进退顺通怀虿芥。
弟子禀遗诫。
窆全身于塔。
师自预为塔铭及诀众语。
与所说法。
有录。
高安释圆至
序而行焉。
宋无宋末元初 1260 — ?
宋逸士(亦作
)无字子虚,旧以晞颜字行名名世,家于晋陵
以兵乱迁吴,冒朱姓
至元辛巳,其父国珍领征东万户案牍,适病痿,丐以身代,许之。
入海抵竹岛,风雹交作,随惊涛上下。
高丽诸山,罹沉痾,瘦骨柴立,未尝废吟咏。
岁丁亥中丞王西溪茂才,以奉亲辞。
子虚初侍亲西江,从欧阳巽斋学。
壮岁负气,视富贵若不经目。
性畏酒,处众多漠然。
遇故人,辄抵掌剧谈,绝倒而后已。
自为《吴逸士铭》曰:「无生宋景定庚申,髫年斡流东西,时虽抢攘而学不怠。
乙亥世变,旧业俱废。
游方遐览,寸阴靡留;谷隐岩栖,暮景将迫。
淟涊随时,以微吟自怡。
得瘗骨先人冢傍,见高曾于地下,幸已。
」时子虚年八十有一,至正庚辰岁也。
赵子昂称其诗风流蕴藉,皆不经人道语。
中父云:其大篇如天孙织绡,云经雾纬,自出机轴。
小律则日光虹彩,浑然金璧
秾丽缜密而不艳,含郁静婉而不怨。
其深于唐之变也。
冯海粟与知最晚,一见其《翠寒集》,亟序而锓之。
谓如「承恩金马诏,失意玉环词」,「落月今谁吊?
长庚夜自明。
」虽使太白复生,亦当为子虚击节。
子虚诗雅秀绝伦,宜为当时名辈所推重也。
他如《啽呓集》一卷,杂咏古人轶事,于文山、叠山、陆君实、韩氏诸作,有馀悲焉。
中父所谓议论讽刺,探赜阐幽,又不当徒以诗论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