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自宝北宋 978 — 1054
自宝
庐州合肥人
姓吴氏生有奇相。
弱龄归普宁院
已抱出群之见。
闻五祖戒公匠石宗门造之。
置水投针。
理存默识。
遂入室传法焉。
祖病。
令行者往库司取生姜煎药。
方主库事叱之。
行者白祖。
将钱回买。
乃与之。
后往洞山
聪公知其为人。
特加器重。
临殁遗言。
令继其席。
郡守
又以书托祖。
举所知者主洞山
祖云。
无如买生姜汉。
住未几。
户外屦满矣。
丛林殷足委积。
常馀百万。
黄檗山饘粥不继。
移杖总之。
黄檗为之丰。
直院祖君无择
部宪程君师孟
并著好贤乐善之名。
祖。
既挽主归宗。
程。
复以云居致
前后凡四住名刹。
在归宗时。
一日扶杖出门见喝道来问甚。
官吏云。
县尉令避路。
侧立道左。
马至前跪不行。
曰。
畜生却识人。
尉知是
再拜而去。
住云居时。
一夜山神肩舆。
绕寺行。
宝云
抬你爷抬你娘抬上方丈去。
神直抬上方丈。
为人精严。
护持戒法
初行脚时。
宿旅店。
为娼女所窘。
与同寝榻。
危坐终夜。
明发娼女索钱。
与之出门。
烧被而去。
娼女以实告其父母。
遂请归置斋以谢。
谓真佛子也。
然好名事边幅故。
所至必选名僧自随。
为其羽翼。
实得法于五祖。
祖暮年。
弃众造焉。
以其行藏落人疑似。
弗为礼。
且说偈讥之。
祖遂造大愚
一日于僧堂前。
倚拄杖。
谈笑而化。
虽有盛名。
丛林亦以是少之。
师在洞山
尝自甓寿藏。
后二十馀年。
遂终于归宗。
寿七十七。
僧腊五十一。
示寂。
十八日全身入塔。
至和元年也。
余襄公靖
为之铭曰。
彼上人者。
丛林独步。
激扬宗旨。
慈心广度。
言发其机。
俾之自悟。
人得其要。
直趋觉路。
横杖而来。
舍筏而去。
吁嗟妙圆
人天仰慕。
妙圆
师赐号也。
释净梵北宋
净梵
嘉禾人
姓䉡
母龚氏。
梦佛光满室。
遂有娠。
及生因名佛护
十岁出家。
尝念阿弥陀佛。
或问。
年少何遽尔。
师曰。
我欲往他方丈。
求挂搭去。
十八受具戒。
即依超果湛公。
复谒神悟
屡亲讲说。
大契宿心。
元祐初
姑苏大慈。
讲三大部十馀过。
馀文称是。
禀师戒法者。
满城邑
尝率二十七人。
修法华三昧。
以二十八日为期。
如此三会
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
至称净梵比丘
则洪声震响。
如撞巨钟。
师禅观之处。
众尝见金甲神。
跪于座前。
有时一处行忏。
见韦天按视忏堂。
行人有遭其点察者。
辄障起而退。
政和中。
太守应公。
婢为祟所娆。
歌笑不休。
请师施戒。
即刻神定。
信女葛氏。
请为亡夫施戒。
即见夫旋绕师座。
称得解脱。
尝夜居西院
君酷暑。
众不安卧。
师方披三衣。
水阁上。
忽风雪飞集。
凉气逼人。
旦谓众曰。
行冬令。
众皆叹仰。
知为神龙翊卫
变热为凉也。
宣和初
郡守贾公。
敬师高行。
补为管内主。
释法道北宋 1086 — 1147
师名法道
旧名永道
顺昌毛氏。
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
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
及传圆顿戒法圆照师
咸得其要。
政和中赐椹衣。
左街香积院
赐号宝觉
林灵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
服冠巾。
天下从之无敢后。
师独毅然抗诏。
黥流道州
后七年还僧。
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
绍兴间赐对。
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
曰。
虽感圣恩。
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
上曰。
这僧到老倔强。
计自便。
故事。
道场僧左道右。
崇观以来遂易旧制。
师不能平。
诣朝廷。
道士刘若谦论辨。
卒获改正。
十七年秋
说偈端坐而化。
茶毗。
舍利无数。
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
永道
顺昌毛氏子也。
出家。
宗唯识百法二论。
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
及传圆顿戒法元照师
咸得其要。
政和中
赐椹衣。
左街香积院
赐号宝觉大师
林灵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
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
天下从之无敢后。
师独毅然抗诏。
上书曰。
自古佛法。
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
魏太武崔浩
灭佛法。
未三四年。
竟赤族。
文成大兴之。
周武卫元嵩
灭佛法。
不五六年。
元嵩贬死。
隋文帝大兴之。
唐武宗
赵归真。
李德裕
灭佛法。
一年
归真诛。
德裕窜死。
宣宗
大兴之。
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
译经试僧。
大兴佛法。
成宪具在。
虽万世可守也。
陛下。
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
为惊世之举。
陛下。
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
周武为铁狱之囚乎。
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
此皆前监可观者。
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
而违祖宗之乎。
书奏
上大怒。
命下黥流道州
蔡京
从容为上言曰。
天下佛像。
非诸僧自为之。
皆子为其父。
臣为其君。
以祈福报恩耳。
今大毁之。
适足以动人心。
恐非社稷之利也。
上意。
为之少回。
未几。
灵素事败。
放归赐死于道。
复教。
师量移近郡。
寻得旨放回。
敕住昭先禅院。
赐名法道
以旌护法。
师之谪道州也。
郡守僚属。
皆先梦佛像枷入城。
既而师至。
皆善待之。
时军民多病。
师咒水饮之。
无不愈者。
求者益多。
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
师既还。
道人如失恃怙。
及二帝北狩。
康王即位
东京留守宗泽承制
命师住左街天清寺
宣教郎总管司
参谋军事
为国行法。
护佑军旅。
师往淮颖。
劝化豪右。
出粮助国。
军赖以济。
后奉诏随驾。
陪议军国事。
上欲加以冠冕。
师力辞。
诏加圆通法济大师
一日上从容谓师曰。
上皇为妖人所惑。
毁师形服。
朕为师去此黥涅。
对曰。
上皇御墨不忍毁除。
上笑曰。
此僧到老倔强。
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
故事道场僧左道右。
崇观以来。
遂易旧制。
师不能平。
诣朝廷论辩。
卒获改正。
绍兴五年
大旱。
诏师入内祈雨。
结坛作法。
以四金瓶。
各盛鲜鲫。
噀水默祝。
遣四急足投诸江。
使未回而雨已洽。
上大悦。
赐金钵。
上以国用不足。
敕天下僧道。
纳清閒钱。
师致书于省部
极论其非。
伤大体而阻善化
言虽不行。
势亦少戢。
绍兴十七年秋
说偈。
端坐而化。
阇维。
舍利无数。
塔于九山九里松
释宗利
宗利
会稽高氏子。
七岁受业于天华。
梦往灵芝
大智律师
戒法
智呼宗利名。
口吐白珠令吞之。
又尝于净定中。
神游净土道场。
晚还天华。
建无量寿佛阁。
接待云水。
天旱。
诣日铸山帝舜祠祈雨。
感龙现金色身。
雨甘沾足。
建炎末
入道味山。
题所居曰一相庵
会稽道俗。
请师主系念。
至第三夜。
绘像顶珠。
放光大如箕。
绍兴十四年正月晦
告弟子曰。
佛来迎我也。
遂书颂曰。
吾年九十头已白。
世上应无百年客。
一相道人归去来
金台坐断乾坤窄。
掷笔而逝。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宗利会稽高氏子。
方在龀岁,受业于天华。
既具戒,游姑苏,就神悟学经论。
即入普贤忏室,要期三载。
感亡母示兆,得生善处,又见普贤从空而过,益矢精诚,朝夕罔懈。
已而复往灵芝大智律师,增受戒法
既阐律学,更究净修,照言生平所得,唯此二法门者,依而行之,皆有所获。
尝于定中神游西方,见宝池莲华祇林境界,因而自喜,愈坚所志。
寻诣新城碧沼寺,专修念佛三昧。
阅十年,复游天台雁荡天封,皆建净土道场。
晚归天华,造无量寿佛阁。
建炎末,入味道山,题所居曰一相庵
绍兴十四年正月,谓弟子曰:“我见白莲华遍满空中。
”越三日,复曰:“佛来矣。
”即书偈曰:“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岁客。
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
”端坐而寂,是日近山人见异僧满山,不知所自云。
释灵芝
灵芝律师
重造明州五台戒坛成。
有一老人神气超迈眉须皓白。
进而启曰。
弟子有三珠奉献以为坛成之贺。
言讫忽然不见。
因置其珠于坛心。
屡现光相。
其后有坛主会十师大开戒法
越二日夜分有一僧登坛。
忽睹珠光外彻内现善财童子
僧乃惊呼。
众起视之悉皆环礼。
自是每夜僧众益伸虔恳。
而珠之所现。
或金色佛或六臂观音。
紫竹碧柳
或奇木怪石。
或迦陵频伽飞舞左右。
或月盖(长者名)或龙神献珠。
神变非一。
见者闻者皆谓希有。
释思敏南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思敏者,亦依灵芝照增受戒法,既严操行,兼志净修
如是者二十年。
偶疾,约众讽《观经》十馀日,见佛光满室,临终唱佛,声出众表,酷暑留龛,七日异香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