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王祜唐末宋初 924 — 987
全宋诗
王祜(九二四~九八七)字景叔,一作叔子(《舆地纪胜》卷六九),按:或作祐,其字景叔,当系景慕西晋羊祜叔子)之为人。
百衲本《宋史》本传及卷二八二《王旦传》、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并作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过魏东郊》诗亦云“投篇动范杲,落笔惊王祜”,故当作
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入宋,拜监察御史,移知州,迁殿中侍御史
太祖乾德三年(九六五)知制诰
又加集贤院修撰,迁翰林学士(《东都事略》卷三○)。
开宝二年(九六九)权知潞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徙知襄州,移潭州
太宗太平兴国初,知河中府
入为中书舍人,充史馆编修
雍熙四年十月,特拜兵部侍郎(同上书卷二八),月馀卒,年六十四。
宋史》卷二六九有传。
今录诗四首。
文洎北宋
全宋文·卷三○五
文洎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彦博父。
本姓敬太宗时其父避宋翼祖赵敬讳,改姓文
以儒学进,历十三官,天圣中司勋员外郎判三司开拆磨勘司,迁主客郎中,历三河白波发运使河东转运使,卒。
后以彦博贵,赠太师中书令,燕、、魏三国公。
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卷七九《文潞公家庙碑》,宋庠元宪》卷二二,王安礼王魏公》卷二,《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之一四。
司马池北宋 980 — 1041
全宋文·卷三二六
司马池(九八○——一○四一)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司马光父。
进士,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
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
安丰酒税,徙知小溪县,改河南府司录参军通判留守司,除群牧判官,出知耀州,擢利州路转运使、知凤翔府,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历知河中府同州杭州虢州晋州
卒,年六十二。
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张存北宋 984 — 1071
全宋诗
张存(九八四~一○七一)字诚之冀州(今河北冀县)人。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为安肃军判官
天禧末,官殿中侍御史
仁宗康定元年(一○四○)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
庆历二年(一○四二),由知成德军徙为河北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六)。
嘉祐二年(一○五七),以吏部侍郎致仕。
神宗熙宁四年卒,年八十八。
谥恭安(《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一司马光张恭拨公墓志铭》)。
宋史》卷三二○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
张存(九八四——一○七一)字诚之冀州(治今河北枣强东北)人。
景德二年进士
蜀州赵州司理,迁安肃军判官
天禧中,中身言书判科,改著作佐郎知大名府朝城县,历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户部度支副使陕西都转运使,知延州泽州、成德军。
知开封府,降知汀州,夺职知池州,徙郴州
吏部侍郎致仕,累迁礼部尚书
熙宁四年三月卒,年八十八,谥恭安
事迹详司马光礼部尚书张公志铭》(《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七),《宋史》卷三二○有传。
庞籍北宋 988 — 1063
全宋文·卷三六五
庞籍(九八八——一○六三)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人。
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第,为黄州司理参军
预修《天圣编敕》,为刑部详覆官,擢群牧判官殿中侍御史
历知临江军汝州同州,为广东福建陕西转运使
庆历元年,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俄兼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边招讨使
累拜参知政事枢密使
皇祐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罢知郓州,加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并州青州
嘉祐中,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
八年卒,年七十六,谥庄敏
所著文五十卷。
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志铭》(《司马文正集》卷七六),《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刁约北宋 994 — 10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2 【介绍】: 润州丹徒人字景纯
刁衎孙。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庆历初欧阳修同知礼院四年坐院祠神饮酒事出通判海州
嘉祐初太常少卿使契丹,还判度支
历知扬州宣州湖州
神宗熙宁初判太常寺
辞官后筑藏春坞,收藏图书甚富。
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皆爱敬之。
卒年八十余。
韩渎北宋 ? — 1043
全宋文·卷四○九
韩渎(?
——一○四三),明道二年宰相李迪奏除为殿中侍御史,寻出知岳州
景祐初复入为侍御史,为开封府判官
三年五月,希吕夷简意,请以范仲淹「朋党」榜朝堂,迁刑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澶州
后任京东转运使,迁兵部员外郎
宝元中又曾为益州转运使
工部郎中直史馆庆历三年卒。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一三、一一六、一一八、一二七等卷,《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五,宋庠元宪》卷二六《韩渎兵部员外郎制》,司马光司马文正集》卷七五《玉城县君墓志铭》。
宋太元北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筠州高安人,字一翁
仁宗景祐进士
大理评事开封府户曹
司马光荐为卫尉寺丞,再荐知如皋县,迁郓州掌书记
太守富弼深器之。
后守浔州荐为尚书都官员外郎,改漕湖北
所至有治绩。
席汝言北宋 1006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 【介绍】: 宋人字君从
官终尚书司封郎中
神宗元丰五年,年七十七,与文彦博富弼辈为洛阳耆英会,与彦博程珦司马旦等为同甲会,又与司马光兄弟、楚建中王慎言诸人为真率会。
全宋诗
席汝言(一○○六~?
),字君从
曾官司封郎中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与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为洛阳耆英会,各赋诗,时年七十七。
事见《司马文正公文集》卷六五《洛中耆英会序》。
今录诗二首。
文彦博北宋 1006 — 10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97 【介绍】: 汾州介休人字宽夫
仁宗天圣五年进士
累迁殿中侍御史
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永兴等州军。
至和二年复相。
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
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
元丰六年太师致仕。
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
五年,复致仕。
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
卒谥忠烈
有《潞公集》。
言法华北宋 ? — 1048年11月23日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初见之于景德寺
七俱胝院。
梵相奇古。
直视不瞬。
口吻衮衮。
不可识。
相传言。
诵法华经。
故以为名。
时独语笑。
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手画空
伫立良久。
从屠沽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对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僧问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
有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使摄储贰
以待皇嗣之生。
退居藩服。
不然。
典宿卫尹京邑。
以系天下之望。
并州通判司马光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一留中。
二付中书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翌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 上道衣凝立。
以待。
俄驰奏。
言法华
右掖门径趍。
将至𥨊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有顷至。
辄升御榻。
跏趺而坐。
受供讫。
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
嗣息有无。
法华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 英宗登极。
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
将化谓人曰。
我从无量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语毕右胁而寂。
赞曰。
如来世尊曰。
我灭度后。
敕诸菩萨。
及阿罗汉。
应身生彼。
末法之中。
作种种形。
度诸轮转。
或作沙门
白衣居士
人王宰官。
童男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寡妇。
奸偷屠贩。
与其同事。
称赞佛乘。
令其身心。
三摩地
终不自言。
我真菩萨。
真阿罗汉。
泄佛密因。
轻言末学。
唯除命终。
阴有遗付。
言法华临终乃曰。
我从无量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是也。
言法华者。
莫知其所从来。
梵相奇古。
语言无忌。
出没不测。
行市里。
褰裳而趋。
或举指画空
伫立良久。
与屠沽者游。
饮啖无所择。
道俗共目为狂僧。
时至景德寺七俱胝院。
丞相吕许公
问佛法大意。
答曰。
本来无一物。
一味总成真。
僧问。
世有佛否。
对曰。
寺里文殊有。
问。
师凡耶圣耶。
举手曰。
我不在此住。
至和三年
仁宗始不豫。
国嗣未立。
天下寒心。
谏官范镇
首发大义。
乞择宗室之贤者。
使摄储贰
以待皇储之生。
并州通判司马光
亦以为言。
凡三上疏。
上夜焚香默祷曰。
翼日化成殿具斋。
虔请法华大士
俯临无却。
清旦上道衣凝立以待。
俄驰奏言。
法华右掖门径趋。
将至寝殿。
侍卫呵止不可。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辄升御榻趺坐。
受供讫将去。
上曰。
朕以储嗣未立。
大臣咸以为言。
侵寻晚暮嗣息有无。
师其一决之。
师索笔引纸。
连书曰。
十三十三。
凡数十行。
掷笔无他语。
皆莫测其意。
其后英宗登极。
濮安懿王第十三子。
方验前言也。
吕申公蒙正政府日。
焚疏请师斋。
师至坐堂上。
公将出。
念当拜不当拜。
师大呼曰。
老子
快出来。
拜亦得。
不拜亦得。
吕大惊。
遽出拜之。
斋毕。
问未来休咎。
师索笔书亳州二字。
及后罢相知亳州始悟。
天衣怀公
景德时
与师遇。
怀背曰。
临济德山去。
怀因奋而游禅。
遂大振云门之道。
儿孙珠走而玉跃。
师言于是乎验。
庆历戊子十一月二十三日将化。
谓人曰。
我从无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言毕右胁而寂。
或作寿春许氏子。
弱冠游东都
得度于俱胝院。
留讲肆之久。
一日读云门录。
忽契悟。
遂获感通焉。
河南志曰。
志言
姓许氏
自寿春来。
东京景德寺
为人卜休咎。
书纸挥翰甚疾。
字体遒劲。
初不可晓。
后多验。
有具斋荐鲙者。
则并食之。
临流而吐。
化为小鲜。
群泳而去。
海客遇风且没。
见僧操絙引舶而济。
客至都下
志言谓客曰。
非我汝奈何。
客犹记其貌。
真引舟者也。
后卒。
仁宗以真身塑像置寺中。
榜曰显化禅师
赵丙北宋 1008 — ?
全宋诗
赵丙(一○○八~?
),字南正
曾举进士,以太常少卿致仕(《司马文正公集》卷六五《洛阳耆英会序》),居洛阳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与司马光富弼等为耆英会,时年七十五。
有文稿十四编(同上书《赵朝议南正文稿序》),已佚。
今录诗二首。
邵雍北宋 1011年12月25日 — 10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77 【介绍】: 范阳人,后迁河南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
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
北海李之才共城,以《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授之。
妙悟神契,多所自得。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中,恒相从游。
岁时耕稼,仅给衣食。
仁宗嘉祐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
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而社会时在退化。
卒谥康节
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全宋诗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
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
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先天象数之学著称。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
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仁宗嘉祐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
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
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
全宋文·卷九八六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范阳(今河北涿州)人,随父徙共城(今河南辉县)
少为学坚苦刻厉。
周游南北,从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及象数之学,探赜索隐,多所自得,著书十馀万言行于世。
后至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中,雅敬之,为市园宅,遂岁时耕种,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嘉祐及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将作监主簿,补颍州团练推官,皆称疾不赴。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元祐中赐谥康节
著《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对问》及诗集《伊川击壤集》等。
建立先天象数学,为宋代著名道学家。
程颢邵尧夫先生志铭》(《明道集》卷四),《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马端北宋
全宋诗
马端,早年参与司马光幕府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因司马光赐同进士出身,为郾城
三年,以太常博士通判延州,换内藏库使、知丹州
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七、一四二。
徐九思北宋 1013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崇安人字公谨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蕲水,历知双流宣化南陵三县。
赵抃唐介交荐之,入判三司
以忤时相,出通判广州
神宗元丰中召对,王安石怒其讥议新法,又谓党于司马光,因废弃十余年。
哲宗元祐间起为江淮等路发运副使
有《新丰集》。
李师中北宋 1013 — 10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78 【介绍】: 应天府楚丘人字诚之
进士
广西提点刑狱,摄帅事。
善抚土著,招降侬智高子宗旦,边民呼为“桂州李大夫”。
神宗时,累官至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
反对王韶熙河
上书极论时政得失,乞召用司马光苏轼等。
吕惠卿劾,贬和州团练副使
有《珠溪诗集》。
全宋文·卷一○三○
李师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诚之,本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徙居郓(今山东郓城)。
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由是知名。
进士庞籍辟知洛川县,又荐为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文字。
提点广西刑狱,摄帅事,边人化听,称李大夫,不敢名。
还知兖二州,迁直使馆,知凤翔府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知秦州,为政持重总大体,乞召司马光苏轼等置左右,为吕惠卿所排,贬和州团练副使
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虽屡黜,气未尝稍衰。
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
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
事见刘挚右司郎中李公志铭》(《忠肃》卷一二),《宋史》卷三三二本传。
李绚北宋 1013 — 1052
全宋诗
李绚(一○一三~一○五二)字公素,一作见素(《洞霄诗集》卷二),邛州依政(今四川邛崃东南)人。
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
通判邠州
庆历二年(一○四二),召直集贤院(《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九之一一)。
出知润州(《喜定镇江志》卷一四)。
七年,除荆湖南路转运使
后为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皇祐元年(一○四九)直龙图阁(《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一)。
三年,权知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
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四年,卒,年四十。
事见司马光传家集》卷七七《龙图阁直学士李公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全宋文·卷一○三二
李绚(一○一三——一○五二)字公素邛州依政(今四川邛崃)人。
善属文,尤工歌诗。
景祐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邠州
还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
未几,召修起居注纠察在京刑狱,累迁龙图阁直学士起居舍人、权知开封府,治有能名。
仁宗春秋高,未有继嗣,因祀高禖还献赋,以远嬖宠、近贤良为谏,帝嘉纳之。
性嗜酒,皇祐四年卒,年四十。
事见《司马文正公集》卷七八《李公志铭》,《宋史》卷三○二本传。
陈洙北宋 1013 — 10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3—1061 【介绍】: 建州建阳人字思道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殿中侍御史
嘉祐六年上疏助司马光乞早建储嗣,曰:陛下以臣怀异日之图,莫若杀臣之身,用臣之言。
疏方上,即饮药以卒。
奏下,大计遂定。
仁宗死,赐钱十万。
有《春秋索隐论》、《御史奏疏》及文集。
全宋文·卷一○三一
陈洙(一○一三——一○六一)字师道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
庆历二年进士
为寿、杭三州节度推官,改掌河北真、定二府书记
丁度荐召充国子监直讲,改著作佐郎,加秘书丞
太常博士,迁屯田员外郎,未几擢御史里行
嘉祐六年九月上疏助司马光乞早建储嗣,疏上,饮药以卒,年四十九。
著《春秋索隐论》五卷,有文数百篇行于世。
事见陈襄殿中御史陈君志铭》(《古灵集》卷二○)。
吕诲北宋 1014 — 1071
全宋文·卷一○三四
吕诲(一○一四——一○七一)字献可,端孙,荀子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寓居京师
进士登第,历旌德扶风主簿云阳,改著作佐郎,知翼城县,入为殿中侍御史
宣徽使延州
嘉祐六年江州
上疏请早建皇储,由此定议。
英宗即位,召为侍御史,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治平二年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濮议起,引义固争,出知蕲州
神宗立,徙晋州,加集贤殿修撰河中府
召为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复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上疏劾王安石,出知邓州
改知河南,命未下而寝疾,旋提举崇福宫
熙宁四年卒,年五十八。
见《司马文正公集》卷七七《吕府君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二一本传。
郭恩北宋 ? — 10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7 【介绍】: 开封人
初隶诸班,累迁秦凤路兵马都监
积功为并、代州钤辖管勾麟府军马事。
仁宗嘉祐二年麟州武戡等,与通判并州司马光议增二堡,往按视,循屈野河行,中夏人伏,力战被执不降,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