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惟政北宋 986 — 1049
政黄牛者。
钱塘人
馀杭功臣山
幼孤为童子。
有卓识。
词语皆出人意表。
其师称于人。
大檀越奇之。
以度牒施之。
跪奉谢而不受。
其师问故。
曰。
恩不可轻受。
彼非知我者。
特以师之言。
施百千于一童子。
保其终身。
能施物不责报乎。
如来世尊。
大愿度生。
则有慈荫。
今妙法莲华经是也。
当折节诵持。
恩并归一。
于义为安。
其师自是益奇之。
年十八。
果以其志。
为大僧。
游方问道三十年乃罢。
其居功臣山
尝跨一黄犊。
蒋侍郎堂
出守杭州
为方外友。
每来谒。
必巾持挂角上。
市人争观之。
自若也。
至郡庭下犊。
而谈笑终日而去。
一日郡有贵客至。
蒋公留曰。
明日府有燕饮。
师固奉律。
能为我少留一日。
因款清话。
诺之。
明日使人要之。
留一偈而去矣。
曰。
昨日曾将今日期。
出门倚杖又思惟。
为僧只合居嵓谷。
国士筵中甚不宜。
坐客皆仰其标致。
又作山中偈曰。
桥上山万层。
桥下水千里。
唯有白鹭鸶。
见我尝来此。
又作送僧偈曰。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秖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冬不拥炉。
荻花作毬。
纳足其中。
客至共之。
夏秋好玩月。
盘膝大盆中。
浮池上自旋其盆。
吟笑达旦。
率以为常。
工书笔法胜绝。
如晋宋间风流人。
尝笑学者临法帖曰。
彼皆知翰墨为贵者。
其工皆有意。
今童子书画。
多纯笔可法也。
秦少游字画。
必收畜之。
有问者曰。
以禅师名。
乃不谈禅何也。
曰徒费言语吾懒。
宁假曲折。
但日夜烦万象。
为敷演耳。
言语有间。
而此法无尽。
所谓造物。
无尽藏也。
九峰鉴韶禅师
尝客
坦率不事事。
每窃笑之。
一夕将卧。
使人呼。
不得已。
颦頞而至。
曰。
月色如此。
劳生扰扰。
对之者能几人。
唯唯而已。
呼童子使熟炙。
方饥意作药石。
久之。
乃橘皮汤一杯。
匿笑去。
曰无乃太清乎。
风调高。
老益清癯。
尝自赞其像曰。
貌古形疏倚杖
分明𦘕出须菩提。
解空不许离声色。
似听孤猿月下啼。
师名惟政
字涣然
华亭黄氏。
幼有卓识。
十八具戒。
即游方问道。
凡三十年。
罢参。
功臣山净土院
出入常跨一黄牛。
庆历中
侍郎蒋公堂与师契密。
尝赠诗云。
禅客寻常入旧都。
黄牛角上挂瓶盂。
有时带笠穿云去。
便好和云作画图。
盖实录也。
或问师何不谈禅。
曰。
徒费言语。
吾懒。
宁暇曲折。
但日夜烦万象敷演耳。
性简率。
不附炉。
惟以荻花作毬。
纳足其中。
客至共之。
特好玩月。
每盘膝坐大盆浮池中。
自施转之。
吟啸达旦。
率以为常。
诗峭拔。
思致甚高。
一日蒋公曰。
明日府中宴客。
别设素馔延师。
愿同清话。
师诺之。
明日留一偈而去。
偈曰。
昨日曾将今日期。
出门倚杖又思惟。
为僧只合居岩谷。
国士筵中甚不宜。
又山中偈曰。
桥上山万重。
桥下水千里。
惟有白鹭鸶。
见我常来此。
又送僧偈曰。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常自赞其像曰。
貌古形疏倚杖
分明画出须菩提。
解空不许离声色。
似听孤猿月下啼。
人皆传诵焉。
笔法有晋人风。
秦少游尤所爱玩。
凡见其笔迹。
必取蓄之。
世称为政黄牛
赞曰。
高韵超俗  清吟绝尘  一笠牛背  林间水滨 貌癯趣淡  莫得而亲  何以自怡  岭有白云
惟政
秀州华亭黄氏子。
幼从钱塘资圣院本如肄业。
且将校艺有司如。
使祷观音求阴相。
师谢曰。
岂忍独私于己哉。
郡人朱绍安。
闻而嘉叹。
欲启帑度之。
师慨然曰。
古之度人。
以清机密旨。
今反是。
去古远矣。
吾堕三宝。
数当有其时。
已遇祥符覃恩。
得谐素志。
独拥毳袍且弊。
同列慢之。
师曰。
佛乎佛乎。
仪相云乎哉。
僧乎僧乎。
盛服云乎哉。
后有愿输奉岁时用度。
俾继如之院务。
亦复谢曰。
闻托钵乞食。
未闻安坐以享。
闻历谒诸祖。
未闻废学自任。
况我齿茂气完正在筋力为礼。
从事屋庐之秋也。
于是提策东引。
学三观于天台
复旋径山
咨单传旨于老宿惟素。
素董临安功臣山净土院
师辅相之久。
而继其席。
然为人高简。
律身精严。
名卿巨公。
多所推尊。
蒋侍郎堂钱塘
与师为方外友。
师每谒之。
则跨一黄牛。
以军持挂角上。
市人争观之。
师自若也。
至郡庭。
始下牛。
笑谈终日。
一日蒋公留师曰。
适有过客。
明日府中。
当有会。
吾师固奉律。
为我少留一日。
因[款-士+止]清话。
师诺之。
明日使人要之。
留一偈而去矣。
曰。
昨日曾将今日期。
出门倚杖又思惟。
为僧只合居岩谷。
国土筵中甚不宜。
坐客皆叹其标致。
又作山中偈曰。
桥上山万重。
桥下水千里。
惟有白鹭鸶。
见我常来此。
平生制作三十卷。
曰锦泾集。
且工书笔法胜绝。
秦少游
见必收畜之。
师冬不拥炉。
荻花作毬。
纳足其中。
客至共之。
清论无穷。
秀气逼人。
夏秋好玩月。
盘膝大盆中浮水上。
自旋其盆吟笑。
达旦以为常。
九峰韶禅师
尝客于院将卧。
师挽之曰。
月色如此。
劳生扰扰。
对者几人。
唯唯。
而已久之。
呼童子使热炙。
方饥。
意作药石。
既乃橘皮汤一杯。
笑曰无乃太清乎。
或问曰。
以禅师名。
而不谈禅。
何也。
曰。
徒费言语吾懒。
宁假曲折。
但烦万象敷演耳。
言语有间。
造物无尽藏也。
皇祐元年孟夏八日
语众曰。
夫动以对静。
未始有极。
吾一动历年六十有四。
今静矣。
然动静本何有哉。
遂泊然而逝。
禅客寻常入旧都。
黄牛角上挂瓶盂。
有时带雪穿云去。
便好和云画作图。
蒋侍郎赠师诗也。
师自有诗曰。
貌古形疏倚杖
分明画出须菩提。
解空不许离声色。
似听孤猿月下啼。
二作佳致。
正相对会。
一时禅悦之盛。
可想见也。
释元净北宋 1011 — 10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1 【介绍】: 僧。
于潜人俗姓徐字无象
博通诸典,精于止观。
曾主持杭州上下二天竺,学徒逾万人。
神宗元丰中赐紫衣及辨才大师之号。
赵抃苏轼秦观等皆与唱和。
后退居龙井圣寿院
释怀贤北宋 1016 — 1082
金山龙游寺
圆通禅师
讳怀贤
字潜道
温州永嘉何氏子。
在襁褓中。
能合掌僧坐。
四岁从嗣仁社主。
出家受戒。
有讲席辄往听。
尽得其学。
及长叹曰。
说食能饱人乎。
别社主。
去遍参。
最后见达观颖润之因圣。
初师从瑞新禅师游颇久。
知宗门承袭宾主之说。
自谓无以复加。
比至达观会中。
闻所开示类。
皆世缘俗谛。
非谈谐嵬𤨏。
则骂詈不已。
心窃陋之。
乃潜诣丈室。
请白曰。
为人天师
当只说法。
奈何预以世间事。
且僧有过斥去则已。
何足追骂至累日乎。
观颔而不答。
师因此省悟。
初开法于太平隐静。
嗣主金山
金山当孔道。
客至无虚日。
师颇厌之。
熙宁元年
遂谢事。
隐于金牛山
山去丹阳数十里。
人迹罕。
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
皆就掌取食。
号五客
各为一诗。
赠之士大夫。
欲相见者。
就山中访焉。
庐山圆通
明州之雪窦。
相次坚恳。
各住一年
雪窦至。
后二十年间。
三请乃赴。
其行由海道。
遇大风。
漂至慈溪东岸
舟破。
从者多人皆散走。
师独安坐水中不动。
元丰五年九月甲午
示灭于金牛。
寿六十七。
腊六十三。
弟子觉澄等。
塔全身于西陇淮海。
秦少游观为师状曰。
师操行卓越。
而遇人有恩意。
虽对宾客
未尝与众异馔。
夜辄从众僧寝于堂中。
不入丈室。
雅性乐施。
所得金钱缯帛。
率缘手尽。
又多才艺。
工于诗字画有法。
閒居绝口。
不挂事事。
虽交至错出。
处之晏然。
无不集者当时贤士大夫闻其风。
皆倾意愿与之游。
始用参知政事高公若讷奏。
赐紫方袍。
又用节度使李公端愿
赐号圆通大师
凡十被请从之者四。
皆天下名山巨刹。
道化方行。
辄托事隐去。
州郡虽欲挽而留之。
不可得也。
弟子五十有五人。
所著诗颂文集。
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
号稚耄典记
以自见云。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怀贤字潜道
姓何氏温州永嘉人也。
儿时夙根萌发,常合掌僧坐,父母异之。
时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行甚高,众多归之,号“嗣仁社主”,乃以从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发。
受具戒时,年十四也。
既得法器,又仰高规,艺行日进,同侣无与比。
有讲肄,辄往听受。
久之,尽传其学。
慨然长怀,有志四方,辞仁远参,所至处,延居上游,最后见达观禅师昙颖润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润守王公珙雅闻敏悟,乃见礼请,传法甘露。
太平繁昌又以隐静相召,以甘露颇近城市,隐静僻在深山,遂从太平繁昌之请。
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门,承袭宾主之事。
比至达观会中,闻所开示,类皆世缘俗谛,或杂以委琐恢奇之言。
又尝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辄追论前事,矢口谩骂,累日不休。
心陋之,乃潜诣丈室,请达观曰:“为人天师,当只说法,奈何预以世俗间事,且僧有过,斥去则已,何足重辱?
达观颔而不答,亦因此省悟,居隐静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复召以清凉,辞不赴。
明年达观明州雪窦徙金山之龙游。
州人乃以雪窦召,既行,道过龙游,留一月
会达示寂,润之衣冠缁素因以状诣郡,请止继焉。
而龙游主者故事,当禀命朝廷,郡守白部使者,上之,报可。
龙游自火灾之后,栋宇灰烬,瑞新禅师实中兴之,未既而卒。
述其事,积勤八载,殿堂廊庑,灿然具备,今宫宇之盛,冠绝淮海。
虽始于,多成于
然其地当长江下游,帆穑迅至,游客登临,日不暇给,颇厌之。
熙宁元年,遂谢去,隐于金牛山,去丹阳县数十里,人迹䍐至,庭养猿、鹤、孔雀、鹦鹉、白鹇,皆就掌取食,号“五客”,各为一诗赠之。
士大夫欲相见者,就山中访焉。
三年,刘公述商守九江,招贤主圆通匡庐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题诗壁间,有“岁晚当期返竹门”之句,示不久留也。
匡庐山下一年,果谢去,复还金牛。
明州复以雪窦来请,固以疾辞。
史官刁公约谓曰:“雪窦东南名山,明觉达观相继居其地,二十年间,请者三至,可谓勤矣。
今又不赴,无乃孤其望乎。
素善刁公,从之乘舟,遵海北转海门,遇大飓卒起,风樯摧败,黑夜漂泊至慈溪东岸,触礁舟破,从者百馀人皆散走,独淹坐水中,从者还救,乃免。
居雪窦一年,复谢去,还金牛。
元丰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寿六十有七,腊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垄,累坟为塔。
秦少游状其行。
操行卓越,遇人有恩,虽对宾客,未尝与众异馔,雅好施予,所得金钱缯帛率以散众,人多归之。
又多才艺,工于诗,字画有法,当时士大夫皆倾意愿与之游。
参知政事高若讷奏,赐紫
复以节度使李端愿奏,赐号“圆通大师”。
凡十被请,从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刹,道化方行,辄托事隐去,州郡虽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诗颂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处之迹一篇,号《稚耄典记》,以自见云。
释净端北宋 1032 — 1103
端师子者。
吴兴人也。
始见弄师子者。
发明心要。
则以䌽帛像其皮。
时时著之。
因以为号。
西余山
姑苏翠峰月禅师
西余去湖州密迩。
每雪朝著䌽衣入城。
小儿争哗逐之。
从人乞钱。
得即以散饥寒者。
钱穆父赴官浙东。
见之约明日饭。
黎明独往。
避雨入道旁人家。
幼妇出迎。
俄其夫至诟逐。
竟为逻卒所收。
穆父吏速客。
见之问故。
曰。
烦寄声钱公。
本来赴斋中。
涂奸情事发。
请自饭。
穆父闻之惊。
且笑顾客曰。
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
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
挽衣问何之。
曰鸡为狸害。
法不可食。
将弃水中。
苦求之。
道路聚观讽。
曰。
当得偈乃可与。
跪作祭文曰。
维灵生有鹰鸦之厄。
死有汤镬之灾。
生时要汝报晓。
死后无人收埋。
奉为转化檀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
阇梨无可布施。
施肚为汝作棺材)。
言卒携鸡去。
以施饥者。
能诵法华经。
湖人争延之。
必得钱五百乃开秩。
目诵数句。
即持钱地坐去。
缺薄者易之而去。
好歌渔父词。
夕必歌之达旦。
有狂僧号回头和尚
以左道鼓动流俗。
士大夫亦安其妄。
方对丹阳吕公肉食。
竟至指曰。
正当与么时。
如何是佛。
回头不能遽对。
捶其头。
推倒乃行。
又有妖人号不托。
秀州城外地。
有佛像。
建塔其上。
倾城信敬。
见揕住曰。
如何是佛。
不托拟议。
趯之而去。
章丞相子厚请升座。
使俞秀老撰疏。
叙其事。
曰。
推倒回头。
趯翻不托。
七轴之莲经未诵。
一声之渔父先闻。
僧官宣至。
此以手耶揄曰止。
乃坐引声吟曰。
本是潇湘一钓客。
自东自西自南北。
大众杂然称善。
顾笑曰。
我观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下座。
子厚留饭。
瞋说偈曰。
章惇章惇
请我看坟。
我却吃素。
汝却吃荤。
子厚为大笑。
吕太尉吉甫
亦留丹阳
三人者日过从。
吉甫诵禅定功德。
诸般若中第一。
惠卿修之十年。
子厚独称。
忘忧。
稽康得仙。
竟作剑解。
说偈曰。
章公好学仙。
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
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
圆照禅师京师慧林。
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
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
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
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
不悟其讥也无锡
欲归湖且行江上问。
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
我行常润舡也欣然曰。
亦可。
乃附船尾。
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
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
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
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高自称誉。
吐语奇怪。
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
明日迁化去。
众以为戏语。
请说偈。
索笔大书曰。
端师子
太慵懒。
未死牙齿先坏烂。
二时伴众赴堂。
粥饭都赶不办。
如今得死是便宜。
长眠百事皆不管。
第一不著看官。
第二不著吃粥饭。
五更遂化。
阅世七十二。
东吴祠之。
以为散圣。
赞曰。
予窜海外三年而还。
丛林顿衰。
耆年物故无馀。
所至雏道人成阡陌。
皆饱食游谈。
无根而已。
喟然长想。
政黄牛端师子辈。
皆三十年前。
少丛林者。
然高风逸韵。
且尔。
况其传法度生者乎。
因载两士平生大槩。
使后之俊流。
得以览观焉。
王诜北宋 1037 — ?
词学图录
王诜(1037-?
字晋卿卒谥荣安
太原人,徙开封
宋英宗蜀国长公主夫。
毕生搜集研习历代绘画,筑宝绘堂。
喜交接,一时名流如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韩拙等皆过从甚密,李公麟"官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之门",亦宝绘堂中客,并绘《西园雅集图》,写王诜苏轼黄庭坚苏辙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等16人,皆当时"博学辨识、名动四夷"之"高人"。
后世摹绘,至有多种样本。
黄庭坚云:"王晋卿画山水云林,缥缈风尘之外,他日不愧当李小将军
其作乐府长短句,清丽幽远,在江南诸季孟之间。
近见其戒坛院佛阁碑文,字与笔皆顿进,所谓后生可畏者乎!
"工词。
赵万里辑有《王晋卿词》。
释道潜北宋 1043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 【介绍】: 僧。
杭州于潜人俗姓何氏号参寥子
杭州西湖智果寺,能文章,尤善作诗,为时推重。
性傲僻寡合,与苏轼秦观陈师道诸士人为友。
杭州时,尝赴智果精舍居之,相与赋诗作记。
徽宗崇宁末,归老江湖。
赐号妙总大师
有《参寥子集》。
全宋诗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
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
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卷七○)。
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
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
哲宗绍圣间苏轼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
崇宁末归老江湖。
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
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二一四
道潜(一○四三——?
),号参寥子俗姓何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
以童子诵《法华经》得度为比丘
初授业于治平寺,后住杭州智果寺。
道潜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
苏轼秦少游等为方外交,苏甚重之。
后苏谪居黄州参寥不远二千里相访。
为当路所嫉,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归老于潜山。
有《参寥子集》十二卷存世。
见《咸淳临安》卷七○,《补续高僧传》卷二三,苏过斜川集》卷五《送参寥道人南归序》。
道潜
字参寥
杭于潜何氏子。
幼试法华得度。
于书无所弗窥。
能文章。
尤喜为诗。
秦太虚苏长公
为方外交。
苏甚重之。
以书告文与可谓。
其诗句清绝。
林逋相上下。
而通了大义。
见之令人肃然。
苏谪居齐安
师不远二千里相访。
留期年。
汝海
庐山
复归于潜山中。
及苏守钱塘
卜兆山智果精舍。
率宾客十六人。
各赋一诗。
送入院。
后南迁。
师欲转海访之。
苏以书固止之。
当路亦捃师诗语。
谓有讥刺。
得罪返初服。
建中靖国初
曾肇在翰院。
言其非辜。
诏复为僧。
赐号妙总大师
崇宁末
归老于潜山。
参寥子集。
行世。
人谓师之诗。
雅淡真率。
上欲窥陶白。
而下有雁行句。
即未脱子瞻烟火。
雅不乐与宋人烟火。
参寥自有为参寥
非第以子瞻重也。
斯言得之。
宋景濂
育王山寺碑。
谓。
大觉琏日。
九峰韶公。
佛国白公
参寥潜公
讲道一室。
扁曰蒙堂
丛林取则焉(可入传记之)。
黄庭坚北宋 1045年6月12日 — 11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105 【介绍】: 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叶县
神宗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才能为文彦博所重。
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哲宗立,累进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鄂州
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等安置。
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复谪宜州
工诗词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论诗推崇杜甫,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开创江西诗派。
长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沈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州归安人字君与
沈思子。
家饶于财,少游京师,入上庠,好狎游。
豪侈之声满三辅。
神宗元丰二年进士
尽买国子监书以归。
释昭庆北宋 ? — 1089年8月16日
乌江惠济院禅师
名昭庆
字显之
泉州林氏子。
少𧿧弛任气。
为巨贾。
往来海中十数年。
资用甚饶。
一日尽所有财物属同产。
使养其亲。
徒手入漳州开元寺
出家受具戒。
乡人异之。
居无何。
谓其曹曰。
出家儿。
当寻师访道。
求脱生死。
若匏系一方。
土偶人耳。
遂过岭。
参知识。
后见黄龙南公
示以三关语。
漫不省。
因服役左右久之。
尽得其道。
因嗣焉。
出世凡三坐道场。
高邮之乾明。
乌江之惠济。
广陵之建隆。
惟惠济僻在深山中。
地有汤泉。
人迹罕至。
心乐居之。
乾明䢖隆。
𤽤为檀越士大夫所强。
遁去不获。
非其好也。
师所得法。
广大微妙。
又学术无不通达。
其为人说法。
或以经论。
或以老庄。
或卜筮。
或方药。
乃至一切种种俗谛事。
随其根器。
示大方便。
不独守古人言句。
自唐以来。
禅家盛行于世。
惟云门临济两宗。
是时云门苗裔。
分据大刹。
相望淮浙上。
临济之后。
自江以北。
惟一师人。
故云门之徒。
或不以师为然。
闻而笑曰。
此吾所以为临济儿孙也。
师晚岁多病。
谢住持事。
寓止高邮
醴泉法嗣。
处安会中。
元祐四年八月十六日
说偈迁化。
广陵檀越。
奉灵骨归建隆起塔。
士大夫中。
执弟子礼者。
龙图阁直学士孙觉莘老
乌江承议郎阎木求仁等。
然为役之久。
缘契最深者。
无如秦少游观
时在京。
遥为铭其塔。
张耒北宋 1054 — 1114
全宋诗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
为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
元丰元年(一○七八),为寿安
七年,迁咸平丞。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历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
元祐末,擢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
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
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
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复州酒税
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
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复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
五年,归淮阴
大观二年(一一○八)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
有《柯山》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为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为底本。
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隐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简称田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李廌北宋 1059 — 1109
全宋文·卷二八四九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济南又号太华逸民华州(治今陕西华县)人。
少以学问称乡里,谒苏轼黄州,贽文求知,激赏之,谓其为「万人敌」。
又闭门读书数年,再见阅其所著,叹为「张耒秦观之流」。
乡举试礼部典贡举,遗之,赋诗以自责。
中年绝进取意。
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
著文数千篇,由其子裒辑为《济南》,又称《月岩集》,又编正、续二集。
另有《师友谈记》、《德隅堂画品》等。
陈恬李方叔遗稿序》(《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九),李之仪月岩集序》(《永乐大典》卷二二五三七),《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徐大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瓯宁人字得之,一作德之人称北山学士
尝赴省试,过钓台题诗,邂逅苏轼,遂与定交。
哲宗元祐中,筑室北山下,名闲轩秦观为之记,为赋诗。
全宋诗
徐大正字得之瓯宁(今福建建瓯)人。
哲宗元祐时尝筑室建安北山下,名闲轩秦观为之记(《淮海集》卷六《闲轩记》),苏轼为赋诗(《东坡全集》前集卷一四《徐大正闲轩》)。
人称北山学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
时丹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兴化人
哲宗元祐间高邮司理
为政宽厚。
卒后,秦观挽诗有“青史载于公”之句。
乡人称其所居为“时堡”。
江端礼北宋 1060 — 10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0—1097 【介绍】: 开封陈留人字子和一字季恭
江休复孙。
少游太学,学诗律于黄庭坚,又从徐积受学。
尝驳柳宗元《非国语》,成《非非国语》,为苏轼所称许。
秦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扬州高邮人字少章
秦观弟。
哲宗元祐六年进士
临安主簿
苏轼学,有才名,能诗文。
邢居实北宋 1068 — 1087
全宋诗
邢居实(一○六八~一○八七)字惇(或作敦)夫,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恕子。
苏轼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为忘年交(《浮溪》卷一七《呻吟集序》)。
哲宗元祐二年卒,年仅二十岁。
有《呻吟集》,已佚。
事见《嵩山文集》卷一九《邢惇夫表》、《宋史》卷四七一《邢恕传》。
今录诗十二首。
曹辅北宋 1069 — 1127
全宋文·卷一八二三
曹辅字子方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嘉祐八年进士乙科
元丰中勾当鄜延路经略司公事,元祐三年太仆丞福建转运判官七年尚书职方员外郎
曾以尚书郎虢州,又尝知衢州
绍圣中提点广西刑狱。
苏轼及苏门四学士多有交往。
苏轼《送曹辅赴闽漕》诗施注、黄庭坚《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诗史容注、秦观《曹虢州诗序》及本书所收诸文。
范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仲温
成都华阳人字元实
范祖禹次子,秦观婿。
学诗于黄庭坚
有《潜溪诗眼》。
张九成宋 1092 — 11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2—1159 【介绍】: 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
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
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
著作郎礼部刑部侍郎等职。
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
死,起知温州
研思经学,多有训解。
卒谥文忠
有《横浦》、《孟子》。
全宋文·卷四○三一
张九成(一○九二——一一五九)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又号横浦居士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少游京师,从杨时学。
绍兴二年中状元,授镇东军签判
著作郎,权礼部刑部侍郎,知邵州
因反对议和,为秦桧所恶,谪居南安军十四年
死,起知温州,寻丐祠。
绍兴二十九年病卒,年六十八。
宝庆初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九成研思经学,多有训解,著有《尚书详说》、《中庸说》(存)、《大学》、《孝经解》、《论语解》、《孟子》(存)、《横浦日新》(存)、《横浦心传录》(存)、《重修神宗实录》、《唐鲙》、《横浦》(存)等书。
见《横浦家传》(《横浦文集》附),《宋史》卷三七四本传。
秦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扬州高邮人字处度
秦观子。
少好学。
宣教郎
高宗绍兴二年添差通判常州
四年致仕。
善画著色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