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法宝北宋 1015 — 1083
全宋诗
释法宝(一○一五~一○八三)俗姓王遂州小溪(今四川遂宁)人。
一作福州(今属福建)人(《五灯会元》卷二○)。
潭州大沩。
年二十,落发为僧。
曾三游洛阳,聚徒说法。
南岳下十六世,径山杲禅师法嗣(同上书)。
神宗元丰六年卒,年六十九。
事见韩维南阳集》卷二九《善觉寺住持赐紫宝师塔铭》。
李琛北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李琛绍圣间人,号清净居士
见《大慧禅师语录》。
释慧素宋 1075 — 1153
全宋诗
释慧素(一○七五~一一五三)俗姓黄浦城(今属福建)人。
二十七岁依南峰俊禅师下发,持头陀行阅三载。
辞谒圆悟草堂诸宗匠,寻诣宝峰,顿悟心法,服勤久之。
后住建宁府万寿寺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景祥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卒,年七十九。
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
今录偈二首。
计法真宋 1077 — 1156
全宋诗
计法真(一○七七~一一五六)张浚秦国夫人,年二十一生张浚(一○九七)。
先后封为镇国夫人(《紫微集》卷一一),蜀国太夫人(《斐然集》卷一三)。
崇信佛教禅宗,法号法真
南岳下十六世,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
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
事见《晦庵》卷九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太保张公行状》,《嘉泰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绍隆宋 1077 — 1136
禅师和之含山人也。
名绍隆
机投佛果勤禅师
出世开圣。
次迁彰教。
果还□移居虎丘
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
尚庵居。
衲子惟趋虎丘
虎丘法筵之盛。
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
师凡见学流。
必以湛堂死心诸宗匠而龟镜之。
盖师初为大僧。
辄知有于长芦信公。
言下因慕。
佛果老人夹山
而道繇宝峰。
见器于湛堂
又过黄龙。
抗机于死心。
夹山
佛果移道林。
师从其行。
佛果问曰。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竖拳云见么。
对曰见。
曰头上安头。
师脱然契證。
佛果复召曰。
见个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佛果深肯之。
于是二十载。
侍从于果
睡虎之名。
饫惊丛社矣。
宣和间
辞归省亲。
因住褒禅山
靖康改元
领开圣。
为建炎之扰。
退隐铜峰
尚书李公光
起师居彰教。
间有老宿。
闻而笑曰。
瞌睡虎今插翅矣。
绍兴癸丑
平江虎丘
丘为南国衣冠之薮。
怀香请益外。
掀禅床喝。
大众之辈。
腾腾不绝。
僧问。
国开堂一句作么生道。
曰。
一愿皇帝万寿。
二愿重臣千秋。
曰秖如生佛未兴时一著。
落在甚么处。
曰。
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针。
更借一问时如何。
曰。
据虎头收虎尾。
曰中间事作么生。
曰。
草绳自缚汉。
曰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曰。
几行岩下路。
少见白头人。
问九旬禁足意旨如何。
曰。
理长即就。
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
还禁得也无。
曰。
穿过鼻孔。
曰学人小出大遇。
曰。
降将不斩。
曰恁么则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曰。
停囚长智。
问如何是大道真源。
曰。
和泥合水
曰便恁么去时如何。
曰。
截断草鞋跟。
问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
曰。
老僧也恁么。
曰忽然一刀两段时如何。
曰。
平地神仙。
问如何是截铁之言。
曰。
满口含霜。
曰何必如此。
曰。
阇黎又作么生。
曰痛领一问。
曰。
也须吐却。
诸方以师之机。
类于五祖。
其上堂曰。
凡有展托。
尽落今时。
不展不托。
堕坑落堑。
直饶风吹不入。
水洒不著。
简点将来。
自救不了。
岂不见道。
直似寒潭月影。
静夜钟声。
随扣击以无亏。
触波澜而不散。
犹是生死岸头事。
拈拄杖一划云。
划断古人多年
点头石
不觉拊掌大笑。
且道。
笑个甚么。
脑后见腮。
莫与往来。
又曰。
目前无法。
万象森然。
意在目前。
突出难辨。
不是目前法。
触处逢渠。
非耳目之所到。
不离见闻觉知。
虽然如是。
也须踏著它向上关棙子始得。
所以道。
罗笼不肯住。
唤不回头
佛祖不安排。
至今无处所。
如是则不劳敛念。
楼阁门开。
寸步不移。
百城俱到。
还委悉么。
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诸方又以师语类于白云。
白云端和尚尝立祖堂。
昭享先泽师追绎其事。
图其像而安奉之。
故有语曰。
天子之庙九。
诸候之庙七。
况金轮世谱。
宁甘草草饮水。
遽昧其源。
于义安乎。
于是丛林咸遵行焉。
师前后据室。
严展化仪。
不以狮乳。
暴迸非器。
所以得法于师者。
气宇如王。
丙辰五月
佛果讣始至。
师乃白众曰。
当以第一座宗达
虎丘院事。
复索笔书最后法语。
俨然化去。
寿六十。
坐四十五
塔于本山。
有门人应庵华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夹山
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还见么?
曰:“见。
曰:“头上安头。
闻,脱然契證。
曰:“见个什么?
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錀。
有僧问于圆悟,曰:“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
”悟笑曰:“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回蜀,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邱,道大显著。
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
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
”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加趺而逝,年六十,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
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
谶至马驹,益昭益著。
派衍而蕃,实惟圆悟
圆悟得师,如马之絷。
大座虎丘,雷动云骛。
临济中兴,杨岐再住。
只履忽西,聿严龛墓。
有神在天,来诃来护。
咨尔后昆,展转流布。
”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
释守珣宋 1079 — 1134
释守珣号佛灯
郡之施氏子也
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
遂谒佛鉴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彻去。
誓不展此。
于是昼夜霄立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闻顿悟。
曰。
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
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处。
曰。
莫道灵云不疑。
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曰。
玄沙道谛当甚谛当。
敢保老兄未彻在。
那里是他未彻处。
曰。
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
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厉声曰。
这回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
我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因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圆悟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曰。
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曰。
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曰。
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称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
天圣何山及天宁。
绍兴甲寅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佛鉴先师忌日。
吾时至矣。
乞还障南。
至十月四日续遣弟僧道如讯之。
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终不同条死。
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
要长者高者。
曰。
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鸣端坐平时。
侍者请偈。
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号佛灯
郡之施氏子也
初参广鉴瑛和尚
不契。
遂谒佛鉴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彻去。
誓不展此。
于是昼坐宵立。
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
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闻顿悟。
曰可惜一颗明珠。
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
灵云道。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处。
曰。
莫道灵云不疑。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曰。
玄沙道。
谛当。
甚谛当。
敢保老兄未彻在。
那里是他未彻处。
曰。
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
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
厉声曰。
这回上座
稳睡去也。
圆悟闻。
窃疑其未然。
乃曰。
吾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因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圆悟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曰。
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曰。
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曰。
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然之。
后出世。
初主禾山
天圣
何山
及天宁。
绍兴甲寅
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
佛鉴先师忌日。
吾时至矣。
迄还鄣南。
至十月四日
遣弟僧道如讯之。
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终不同条死。
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
要长者。
高者。
曰。
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鸣。
端坐平时。
侍者请偈。
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守珣
号佛灯
安吉施氏子。
初参广鉴瑛禅师
不契。
遂造太平。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衾自誓曰。
不彻不展此。
于是岌立宵昼。
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
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闻顿悟。
曰。
可惜一颗明珠。
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因举灵云悟语诘之。
了无疑滞。
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入众厉声曰。
这回上座
稳睡去也。
圆悟闻之。
疑其未然。
乃曰。
须我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拉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忽推师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随声应曰。
潭深鱼聚。
曰。
见后如何。
曰。
树高招风。
曰。
见与未见时如何。
曰。
伸脚在缩脚里。
悟大称赏之。
师出世凡四坐道场。
声光赫奕。
后殁于天宁。
将化。
谓双槐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
佛鉴先师忌辰。
吾将至矣。
乞还鄣南。
四日
郑公遣弟僧道如讯之。
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不与同条死。
明早为我觅一只小船子来。
高五尺足矣。
越三日鸡鸣。
端坐平时。
侍者请偈。
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火浴。
舌根不坏。
郡人陈师颜。
宝函藏于家。
痊骨于普应院之侧。
师法貌清整。
举扬宗旨。
绰有祖父之风。
有时谓众曰。
兄弟有省悟处。
不拘时节请来。
露个消息。
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门。
师唤入。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诀疑情何为。
威仪不具。
僧顾视衣裓。
师喝出。
机锋严峻类如此。
其住何山也。
因岁旱。
郡守请祷于师。
师勉从为升座。
怒目瞪天骂曰。
阿谁教尔强为天。
雨应声而至。
人呼为珣骂天。
禅师名守珣
号佛灯
出吉安州施姓巨族。
早岁弃家。
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
初参广鉴瑛不契。
竟谒佛鉴
佛鉴孤硬难入。
乃封其衾而矢曰。
此生不悟。
不展此也。
于是昼坐宵立。
逾七七日。
惫甚。
佛鉴垂语曰。
森罗万象一法所印。
踊跃便出法堂
即投灵云。
桃花颂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鉴曰。
如何是灵云不疑处。
对曰。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未彻在。
那里是未彻处。
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鉴喜之。
会佛果至。
鉴称见处稳实。
且曰。
此子自治。
严刻密室。
如对大宾
后当有造。
佛果佯诺。
乃私招游山。
偶到一潭。
佛果推落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对曰。
潭深鱼聚。
见后如何。
曰。
树高招风。
见与未见时如何。
曰。
伸脚在缩脚里。
佛果乃大笑。
宣和改元
佛鉴蒋山
佛果移书与鉴。
必以蒋山众。
由是湖海名。
建炎间
天圣
开堂时。
内翰王公问。
三圣逢人则出话。
笑曰。
公曾阅诗否。
曰馆务之暇何所不览。
曰。
诗云。
湖光潋滟晴遍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公乃大称。
于朝待制潘良贵
尝以南泉斩猫话。
请益于
曰。
如今士夫说禅说道。
秖依著义理便快活。
似将钱买油糍。
吃了便不饥。
其馀便道。
是瞒他亦可笑也。
贵领旨后。
居士身。
之道。
何山
晚居天宁。
每怜学者根器不妙。
委曲援引。
如瓶泻秋河
间有窃议。
不遑恤也。
尝举婆子烧庵话曰。
大凡扶宗立教。
须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
虽是个女人。
宛有丈夫作略。
二十年蓰油费酱。
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
直得用尽平生腕头气力。
自非个俗汉。
知几洎乎巧尽拙出。
然虽如是。
诸人要会么。
雪后始知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又举沩山一日见野火。
乃问道吾。
还见火么。
曰见。
沩曰。
从何处起。
曰除却经行坐卧。
请师别致一问来。
沩山休去。
乃曰。
连天野火了无涯。
起处犹来辨作家。
眼里瞳人双翳尽。
面前遍界绝空花。
道吾老也堪誇。
且道毕竟从甚处起。
汲水僧归林下寺。
待船人立渡头沙。
有僧问宾中宾。
答。
客路如天远。
候门似海深。
中主
答。
长因送客处。
忆得别家时。
主中宾。
答相逢不必问前程。
中主
答一朝权
谁是出头人。
僧曰。
向上宗乘又如何。
曰。
大海若足。
百川应倒流。
又尝谓众曰。
兄弟若有省悟处。
不拘时节。
须来露个消息。
会雪夜有僧。
直扣丈室。
起秉烛。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决疑情。
因甚威仪不具。
僧顾衣裓。
便逐出。
绍兴甲寅
从天宁归鄣南告寂。
侍者请遗偶。
曰。
不曾做得。
即逝火浴。
舌根不坏。
塔于宝应院。
初在庐山日。
有僧彦威
冬月用荻花纸衣
见大瞋曰。
你少年辄求温煖如此。
岂有心学道耶。
威大惊。
退问兄弟。
时堂中有荻花衣者。
才三四人。
皆年七十馀矣。
赞曰。
佛灯于七七之际。
顿了大事。
圆悟尚剥啄之。
何也。
如海底珊瑚。
不以铁纲举而出之。
焉得珍灼于人间世哉。
佛灯以清简之风震一世。
足徵其源。
亦不愧也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守珣字佛灯姓施氏安吉人也。
初参广鉴瑛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亦无所入,乃对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
”于是,昼夜峭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闻顿悟。
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
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
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闻之,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因与游山隅,到一水潭,圆悟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曰:“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曰:“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曰:“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称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
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
乞还障南。
至十月四日遣弟僧道如讯之,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要长者?
高者?
曰:“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呜端坐平时,侍者请偈,曰:“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释道震宋 1079 — 1161
师讳道震
金陵赵氏子。
少依保宁觉印禅师
为童子。
觉印住泗洲普照
遇淑妑閤。
择童行。
守戒律者施度牒。
师在选中。
得度具戒。
久之辞觉印
丹霞淳禅师与闻曹洞宗旨。
因有颂曰。
白云深覆古寒岩
异草灵花彩凤㘅。
夜半天明日当午。
骑牛背面著靴衫。
见而异之。
湖湘
抵大沩。
作插锹井颂曰。
尽道沩山父子和。
插锹犹自带干戈。
至今一井如明镜。
时有无风匝匝波。
最后至黄龙。
草堂清禅师一见契合。
绝意他往。
日取藏教读之。
一夕闻晚参鼓。
步出经堂。
举头见月
忽有省。
亟趋方丈。
陈所悟。
草堂深可之。
自此履践获大通彻。
绍兴初
草堂避地曹山
疏山
师皆在焉。
居第一座。
分座接衲。
五年临川给事程公命出世曹山
草堂之道。
僧问。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云。
黑漆昆崙穿市过。
进云。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答云。
卖扇婆子手。
遮曰。
如何是人境俱夺。
答曰。
灰飞烟灭后。
怕你绝音容。
问。
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答曰。
当年独坐雄峰事。
今日分明说向君。
进云。
只如向上宗乘。
又作么生。
师以拂子击禅床。
僧云。
烹凡炼圣有玄功。
万古丛林作标格。
便礼拜。
尝示众曰。
曹山门下有鹅王择乳句。
若人会得凡圣染净迷悟生死无二无别。
若也不会。
则凡圣染净迷悟生死。
谩他一点不得。
久之。
退隐疏山山堂
郡守叶公梦龄请居广寿
未几洪帅李公迨移居百丈。
师力丛林矩范。
僧到必勘辩。
一日僧展坐具礼拜。
师转身背却。
僧收坐具便去。
师乃唤回。
僧进前。
师便归方丈。
明日僧问讯云。
某甲昨蒙和尚慈悲。
有个省处。
云。
作么生。
僧近师边。
作听势。
师取拂子打之。
僧大笑而去。
若此类甚多。
衲子翕然推服。
晚迁黄龙。
是为积翠直下子孙。
授道之处。
院烬于兵火。
师慨然有兴复之志。
阅数年。
堂殿廊庑。
迄抵于成。
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示微疾。
集众告曰。
老僧参见海内有名尊宿十有七人。
泊见草堂
始到不疑之地。
汝等当究本法。
傥透脱无滞碍。
随力量兴作。
利益众生。
无虚弃光阴。
左右固请留颂。
命笔书曰。
吾年八十三。
随顺世言谈。
不落思量句。
谁人共我参。
翌日闻钟声。
奄然而寂。
端坐三日
支体柔和。
颜皃如生。
阇维日。
云惨风悲。
草木变色。
烟焰所及。
悉缀舍利。
道俗取之。
旬日不竭。
塔于寺之西崦。
师为人刚正强力。
甘枯淡。
务精进。
迹未尝造檀越之门。
近代宏法。
唯师有古尊宿风韵。
议者比之常庵崇禅师云。
赞曰。
演出关。
栖迟妙喜之门。
久甚。
及开法出世。
不忘圜悟
道者固应如此。
震天资耿介。
草堂晚居。
泐潭道盛。
时有厚奉香信请法语法衣者。
草堂将与之。
震骤谏以为不可。
草堂不允。
震遂拂衣遁他境。
呜呼使异时主法宗师之门。
震之志得行焉。
其规正窃昌。
阴翊化权。
岂浅浅哉。
释可观宋 1083 — 1182
字宜翁
华亭戚氏子。
年十六具戒。
车溪声振江浙。
负笈从之。
一日闻举唱云。
般若寂寥。
忽有悟入。
如服一杯降气汤。
师闻而心服。
慧觉有横山。
命师偕行。
读指要。
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
叹曰。
语言文字。
皆糠秕耳。
建炎初
嘉禾寿圣。
迁当湖德藏。
居阅世堂。
为楞严补注。
霅以祥苻延阅二载
以疾返当湖南林。
一室萧然。
人不堪之。
乃曰。
风山月。
此我无尽衣钵也。
乾道七年
丞相魏𣏌。
出镇姑苏
请主北禅。
入门适当九日。
指座云。
胸中一寸灰已冷。
头上千茎雪未消。
老步只宜平地去。
不知何事又登高。
魏公击节不已。
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庆
时已八十九岁。
行李寂寥。
人所叹服。
不二载仍归当湖。
自题其像曰。
维摩诘不坏于身。
而随一相老竹庵
坏与不坏。
初无欠长。
到处江山风月。
不是这个伎俩。
淳熙九年二月
无疾而逝。
师五住当湖。
皆退隐于竹庵
因以自号。
大慧杲尝过之。
对语终日。
叹之曰。
教海老龙也。
师见斋房安像。
即诫之曰。
汝起居无礼。
说无益语。
少时焚香之敬。
不补终日媟嫚之罪。
其谨慎微细如此。
观塔。
在德藏西北隅
为筑城所夷。
知县谢良弼
梦一紫衣老僧
谓曰。
竹庵也。
以塔累公。
谢寻访。
果得塔。
因为缮治。
复立石表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可观字宜翁,年十六依南屏出家,复从车溪卿有省。
宋建炎初,主嘉禾圣寿,选当湖德藏,补注《楞严》,一室翛然,人或不能堪,顾而乐之,且曰:“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
乾道七年丞相魏杞请主吴之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坐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
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
”魏公闻之,击节称赏。
尝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号“竹庵”云。
大慧尝访之,对语终日,退而叹曰:“教海老龙也。
”有《竹庵集》、《山家义苑》行世。
释士圭北宋 1083 — 1146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
宣和中和州天宁,靖康初庐山东林。
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
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
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
有语录传世。
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师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业儒。
师幼而明敏。
年十三。
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发具授。
大慈号四川学海。
师执经讲筵
志在楞严。
阅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
即出关。
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
所至参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归正首座
正博贯内外典籍。
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
师闻而悦之。
即自百丈历东吴
观光保社。
寻抵龙门。
以咨参。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极。
只欠著力开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师罔措。
至晚。
复举前问。
佛眼曰。
闲言语。
师于言下。
顿释疑情。
曰。
东山铁酸饀。
今而后。
不复疑也。
自是师资缘契。
决择日臻玄奥。
政和末
佛眼被旨。
褒禅山
师佐其行。
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
佛眼之道。
佛眼谢褒禅。
钱复请于朝。
以师继其席。
阅七稔。
九江赵公移师东林。
未几胡马南渡。
退居分宁西峰
结茅于寺旁竹间。
号竹庵
有偈曰。
种竹百馀个。
结茅三两间。
才通溪上路。
不碍屋头山。
黄叶水去住。
白云风往还。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机关。
圜悟禅师归蜀。
送别次。
圜悟剧称杲妙喜
师恨未之识。
俄避地造仰山
妙喜亦至。
遂相与定临济宗旨。
偕还南康之云门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
作颂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尽古人未到处。
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
吾二人同夏于此。
虽效颦无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
各为之颂。
发明蕴奥。
不开知见户牖。
不涉言语蹊径。
其颂女子出定话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弹指。
尔时灵山会中。
女子从定而起。
临济见僧入门。
便喝颂曰。
一喝喝上四禅天。
临济元来不会禅。
尽道朝阳生户外。
不知夜月落阶前。
德山见僧入门。
便棒颂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彻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涛涌。
不见龙王宫殿深。
芭蕉拄杖子话颂曰。
绵州附子汉州
最好沉出麝香。
鲁子师僧才一嗅。
鼻头裂破眼睛黄。
若此类皆奇作也。
已而入
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
稍迁乾元。
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
授道元馀。
创新栋宇。
尝示众曰。
巧说说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断眼豁开。
半钱也不直。
又曰。
不拥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维。
七通八透。
正当恁么时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击道存。
已涉文彩。
执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
父母未生时现成。
翛然不落阴界。
自由自在。
当恁么时如何。
踏著关棙子。
处处得逢渠。
又曰。
正当明时如王宝剑。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绝如解开。
口说话。
圣量尽。
方得不受人瞒。
玄路不绝。
只是说道理。
圣量不尽。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
一日谓僚属曰。
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
院独废绝。
老禅不能办。
即以属师。
不数月。
殿阁崇成。
他日丞相鼓山
目其成绩。
遂迎师复鼓山
是时闽中法道最盛。
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
绍兴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龙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谢院事。
明日汤浴更衣。
声钟集众。
师步至众集处。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寿六十有四。
腊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红莲色。
并二牙不烬。
舍利不胜数。
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
师风姿奇厖。
朗润。
声如钟。
学兼内外。
谈论衮衮。
操持宗柄断断。
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
几半天下。
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号老禅
书揩逌媚。
尺牍所传。
人以为宝。
其所为。
禅家四六。
及五字句。
精绝
自成一体。
世多传诵。
有语录。
行于世。
赞曰。
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
赞叹竹庵
也是妙喜骂詈竹庵
也是妙喜
赞之骂之。
各有所以。
赞之者。
为渠具衲僧正眼。
骂之者。
为渠浸在醋瓮里。
或曰。
竹庵之为宗师也。
不可赞。
不可骂。
精金美玉。
自有定价。
赞之骂之。
徒增话𣠽。
妙喜闻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齿三下。
从渠钻龟打瓦。
世以为确论。
予谓。
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节自高。
宏法有体。
灵源佛鉴而后。
竹庵其贤哉。
释正贤宋 1084 — 1159年七月九日
师讳正贤
潼川郪县陈氏子。
本朝三陈之后。
三圣院海澄。
得度具戒。
成都大慈寺
从重透法师
听经论般若。
夙悟凡典籍。
无巨细过目成诵。
义亦顿晓。
每有诘难。
宿师高坐皆莫能答。
正觉显禅师
一见知为众称经藏子者。
大喜之。
嘱令负荷正法眼。
圜悟禅师出世昭觉。
造其室。
闻举洞山麻三斤话。
言下有省。
圜悟勉之南询。
即出关氐黄龙。
参死心。
灵源居昭默堂
往来咨扣。
久之趋宝峰。
湛堂
深蒙肯可。
而疑未决。
遂造龙门。
佛眼一日室中举殷勤抱得旃檀树。
师豁然大悟。
佛眼可之曰。
经藏子漏逗了也。
自是间与师商略法藏渊奥。
至会心要处。
亹亹无尽。
佛眼必称善。
手书真牧
授以为号。
其后再见圜悟
嘉其大成。
或曰。
拖犁拽把去。
师内负多闻。
外峻戒节。
洎发明大事。
愈益韬晦。
绍兴初
妙喜以所居云门庵委师。
继踵云门。
迥绝人境之外。
衲子裹粮从之。
师每说法之暇。
躬自荷锄播殖。
清规凛然。
紫微韩公驹钦重风道。
赠以诗。
略曰。
上人一口吞诸佛。
肯顾世上群儿愚。
又曰。
不须领众强自苦。
一庵高卧真良图。
圭竹庵每称。
必曰。
龙门一麟耳。
十九年
南康归宗虚席。
太守以礼致请。
师坚卧不应。
宝文李公公懋
尝问道于师。
因就见同邑官协诚敦勉。
不得已赴之。
嗣法佛眼。
僧问。
选佛场开。
愿闻法要。
云。
三通鼓罢。
一炷沉烟。
与么□则皇恩佛恩一时普报。
云。
脚跟下事作么生。
云学人礼谢。
云。
十万八千未是远。
问。
久默斯要。
已泄真机。
学人上来请师开示。
云。
耳朵在什么处。
曰。
一句分明该万像。
云。
分明底事作么生。
曰。
台星临照枯林。
云。
换却你眼睛了也。
曰。
法灯和尚道本欲深。
藏岩穴隐遁过时。
盖为清凉有未了公案。
出来为他了却。
此意如何。
云。
铁额铜头未透关。
曰。
果然作家云。
放你三十棒。
曰。
当时。
有僧出云。
如何是清凉未了底公案。
法灯云。
祖祢不了殃。
及儿孙誵讹。
在什么处。
云。
一言截断千差路。
曰。
佛眼和尚道本欲抛掷。
岩阿混同沙砾。
苦为诸人敦逼。
不免细说来由。
且道与法灯是同是别。
云。
你向什么处见佛眼
曰千圣同归一路行。
云。
退步翻身子细看。
曰。
既到遮里。
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
云。
脑后看取。
僧礼拜。
师乃云。
若向这里承当得彻。
有什么事看他。
玄沙不出岭。
宝寿不渡河。
得个什么。
便千休万□歇。
云岩在百丈二十年
长庆在雪峰二十年
失个什么。
便尔千辛万苦难会去。
须知得无所得。
失无所失。
释迦老子也只道。
我于然灯佛所。
实无一法可得。
然灯佛即与我授记。
遂举拂子云
无量诸佛尽在拂子头上。
为大众證明成佛了也。
若唤作拂子。
即被拂子碍。
若不唤作拂子。
亦被拂子碍。
还透得么。
如今有异方便。
令大众普皆成佛去。
乃云。
若唤作拂子于法得自在。
若不唤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
还承当得么。
良久云。
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又曰。
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诸人。
若向世界未成时。
父母未生时。
佛未出世。
祖师未来时道得。
已是第二句。
第一句如何道。
直饶你十成。
道得未免。
左之右之。
所以万法本闲。
而人自闹。
文殊堂里万菩萨。
即不问你。
且道东海波斯鼻孔长多少。
上堂横柱杖云。
拄杖子横也。
横亘十虚。
包裹六趣。
复竖云。
拄杖子坚也。
上穷碧落。
下透风轮。
良久云。
不如休去。
便休去。
欲觅了时无了时。
掷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
大众作么生。
若也拟议。
上座瞒诸人去也。
地和尚瞋他秘魔。
岩主擎个叉儿。
胡说乱说遂将一掴成齑粉散。
在十方世界。
还知么。
举拂子云
而今却在拂子头上。
说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
故还闻么。
老子知得。
遂云。
上座你若相当去。
不妨奇特。
或不相当。
总在我手里。
只向他道。
老子你也退步。
摸索鼻孔看。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下堂。
嘘两𡄔却大笑。
又嘘一𡄔乃云。
笑复嘘复。
复笑谈。
哑子高𡄔。
叫嘘复笑。
笑复虚蟭。
螟眼里马拖车。
拈拄杖云。
只遮从来无影杖。
不相于处。
也相于大众如何。
良久云。
直须师子吼。
莫作野干鸣。
阅五年。
迁云居。
法席之盛。
卓冠诸方。
衲子争为宣力。
作新栋宇。
一时贤士夫质疑问道。
参政张公寿法偈。
往还倡和。
相得尤深。
二十九年七月五日
升座辞众。
明日唱衣置供。
明日就浴更衣。
遍访诸徒。
勉以道。
九日斋毕。
主事垂诫。
末后跏趺而寂。
寿七十六。
﨟五十七。
阇维舍利五色。
合灵骨藏云居之东塔云门之汤源。
师皃古而气刚。
志大而心慈。
平居若不能言者。
至排邪破妄。
决择宗乘。
得乐说无碍辩才。
浩然不见其涯涘。
初居云门。
峰顶高寒。
草庐穿穴。
雪霜满床。
处之垂二。
十年。
𥙿如也。
晚移云居。
法席日盛。
遮务繁剧。
师提纲振领。
应机酬酢。
迎刃而解。
至于常住之物豪发不□用。
虽自所得衬利。
犹以三分之一。
归之常住。
以补陪涉之费。
出则芒鞋竹杖
居则弊衣粝食。
其孤节苦行。
以身律众。
大抵与高庵相埒。
而精严奉法。
卑躬下人。
毕世不易其度。
著华严指南宝藏论发隐补僧史八书笔论一编。
语录偈颂一卷。
行于世。
赞曰。
愚初著佛运通鉴二书成。
即以呈师。
答曰。
比览佛运甚详。
通鉴亦有史体。
承谕有劝。
吾兄将为三教统纪。
鄙意辄究之。
虽及年代治乱迁革。
以至儒宗道教贤哲出没之迹。
然非纪二教。
但约其时。
以明佛运耳。
拙意欲吾兄去却图字。
标为佛运统纪。
以对释氏通鉴。
不亦宜乎。
又曰。
深喜吾兄此段有补于宗教
至矣。
大率佛祖闲邪御侮。
不必与之竟。
但伸自理。
彼自破矣。
昔雁门法师超悟高忘如此。
及正续传。
复以寄答曰。
辱寄僧宝正续。
即勉病披味。
足见吾兄。
孜孜于此道。
前传所遗。
而能拾以补之。
亦法门之大者。
更俟参味其间妙处。
当以为师也。
呜呼师之言论。
风旨笔墨。
具在其宏范真风。
昭融法通
虽片言只字之间。
而体致如此。
辄击之于篇。
遮几具眼者。
知所为书。
无欺于神明焉。
噫师之亡也。
正法眼藏不在兹矣夫。
释法一北宋 1084 — 1158
释法一号雪巢
襄阳郡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开封祥符县。
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产。
声洪气伟具大人相。
十七试上庠
从祖仕淮南
欲官之。
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
祖弗许。
母曰。
此儿必宿世沙门也。
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殁。
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
依十年。
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圆悟
一见器重之。
适悟奉旨住天宁
亦在侍。
不契。
次见草堂于疏山
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居延福。
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
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
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处世而忘世也。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
今年七十五。
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
泥蛇吞石虎
乃入龛趺坐别众而逝。
塔于本山。
法一
字贯道
太师襄阳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孙也。
世居开封祥符
其母见老僧入梦而生。
比成童。
一切嬉弄皆不顾。
十七试太学诸生
被服诗书。
岸然自负。
从其翁仕淮南
欲任以官。
不从。
将弃家事长芦赜公
翁难之。
母曰。
此夙世沙门
勿夺其志。
未几殁。
灵岩通照愿公。
得度登具。
依之十年无所入。
益刻苦奋厉。
圆悟蒋山
以大法炬许之。
悟奉诏住京师天宁。
师侍行。
会靖康之乱。
悟还蜀间关。
走谒草堂清公疏山
一语顿明大法。
绍兴七年
泉守宝文刘子羽
迎住延福院
丞相张公浚
福唐
徙住寿山
尚书梁公汝嘉
四明
又挽居雪窦。
于是公卿大夫。
想见风采。
争先邀迎。
惟恐弗及。
天台万年寺
在山谷穷处。
其徒阘茸。
有司奏改为禅。
率选名缁众所信服者。
领袖
师遂又徙万年。
间复一应长芦
而归万年观音院。
浃日示微疾。
说偈入龛而逝。
寿七十五也。
师生于戚里。
长于华屋。
而性与道合。
不假师授。
一念幡然。
超尘劳而脐觉岸
为世大知识。
岂不谓豪杰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阳郡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祥符,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生。
发声洪亮,质异凡庸。
年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
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
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寂,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相依十载,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圆悟,一见器之。
适悟移住天宁,一亦随侍。
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泥蛇呑石虎
”乃入龛趺坐而逝,塔于古平田
释正觉北宋 1091 — 1157
禅师名正觉
姓李氏
李氏为隰州善族。
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
盖其母孕时。
梦感之徵也。
七岁日诵数千言。
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
以法室祥麟记之。
又四载公果得度。
年十八游方。
决誓而行。
亲友俱贤之。
遂依枯木成禅师香山
香山多佳士。
成独器公。
公受严折不发。
闻诵法华经有省。
即陈所悟于成。
成指台上香盒曰。
里面是甚么物。
对曰。
是何心行。
曰你悟处又作么生。
公画圆相呈之。
又抛向后。
成曰。
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曰错。
成曰。
别见人始得。
公诺诺而去。
造丹霞。
丹霞淳禅师居焉。
为芙蓉楷之子。
揩嗣投子青
嗣太阳玄。
玄公神观奇伟。
慎其付授。
年至八十。
叹无可继者。
乃以皮履直裰。
浮山远录公
使为求法器。
兼谶以偈。
偈曰。
杨广山头草。
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
深密固灵根。
既任两宗。
圣岩
出洞下宗旨示
悉妙契。
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
续其宗系。
为淳之祖。
原思下十二世也。
受公展讫。
即问曰。
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
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曰未在更道。
公拟议。
以拂打曰。
又道不借。
大悟其旨。
便作礼。
曰。
何不道取一句。
对曰。
某今日失钱遭罪。
辗然曰。
未暇打得你。
自此丹霞白椎日。
非公莫敢发响。
大洪
命公居七众之首。
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
六年出住泗州普照
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
俱为禅衲区薮。
而洞上之风大廓。
有问五位宗旨。
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
霁碧星河冷浸天。
夜半木童敲月户。
暗中惊破玉人眠。
中正
海云依约神仙顶。
妇人鬓发白垂丝。
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
午夜长鲸蜕甲开。
大背摩天振云翼。
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
觌面不须忌讳。
风化无伤的意玄。
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
斗柄横斜天未晓。
鹤梦初醒露叶寒。
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
又住天童
屋庐湫隘。
衲子结草树居。
常数千指。
未几所废俱成。
而宏胜冠南国焉。
有羽客。
私进乾汞之术。
公曰。
我辈非不能也。
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
为汝验之。
以汞纳口坐。
踰时吐白金于地。
客骇谢而去。
公之再住天童
适金人陷明州
诸刹皆燬。
及窥小白岭
见谷积阴云。
疑有伏甲。
惧而退。
时江声绝渡。
千二百众俱安床藉。
知事忧之。
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
岁虽艰。
远施无厌。
赡众之馀。
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
有诏移灵隐
未越月解归。
公于天童计三十载。
而名号所彰。
万方革面。
上堂曰。
黄阁帘垂。
谁传家信。
紫罗帐合。
暗撒真珠。
正恁么时。
视听有所不到。
言诠有所不及。
如何通得个消息去。
梦回夜色依稀晓。
笑指家风烂熳
又曰。
诸禅德。
吞尽三世佛底人。
为甚么开口不得。
照破四天下底人。
为甚么合眼不得。
许多病痛。
与你一时拈却了也。
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
还会么。
擘开华岳连天色。
放出黄河到海声。
僧问。
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
曰文彩未痕初。
消息难传际。
僧曰。
一步密移玄路转。
通身放下劫壶空。
曰诞生就父时。
合体无遗照。
僧曰。
理既如是。
事作么生。
曰历历才回分化事。
十方机应又何妨。
僧曰。
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
曰透一切色。
超一切声。
僧曰。
如理如事又作么生。
曰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僧曰。
入市能长啸。
归家著短衫。
公曰。
木人岭上歌。
石女溪边舞。
又僧问。
如何是向去底人。
公曰。
白云投壑尽。
青嶂倚空高。
如何是向来底人。
公曰。
满头白发离岩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
公曰。
石女唤回三界梦。
木人坐断六门机。
公提唱语句。
湖海争馨炙之。
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
公虽年老。
日常过午不食。
缕丝不衣。
有巨贾献奇制新锦。
公坚却之曰。
老僧一人。
劳千里信施。
老僧不忍居也。
必不已。
估直以供众。
是以廉约成风。
天下效之。
绍兴丁丑九月
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
及诸檀信。
次月七日还山。
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
而沐浴更衣。
告众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俄报妙喜至。
公泊然蜕去。
妙喜为公剃发。
舍利随指而下。
龛留七日
颜不少异。
塔于东谷
谥曰宏智
塔曰妙光。
赞曰。
觉公唱教。
当乾坤鼎沸之
辟启东南。
缜言密行。
为湖海倾归。
妙喜尚左逊之
其馀欲并驾争驱。
知其孰可也。
嗟乎洞上宗风。
微公孰慰浮山之望。
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世学般若。
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
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
”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
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
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未在,更道。
拟议,霞一击拂子。
曰:“又道不借。
大悟,作礼。
霞曰:“何不道取一句?
曰:“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未暇罪,尔且去。
”后霞退唐州大乘寺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首座
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长芦,招之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乃渡浙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
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
”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
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先是育王缺席,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
”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
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释中仁北宋
全宋诗
释中仁,号■(亻幻)堂,洛阳(今属河南)人。
少依东京奉先院出家,徽宗宣和初赐牒于庆基殿,落发进具。
后往来三藏译经所,谛躬经论。
圆悟,留居天宁。
孝宗隆兴初,开法大觉寺,迁临安府中天竺,次徙温州雁山灵峰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曾诏入宫说法。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三首。
释文演宋 1092 — 115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师讳文演
成都新都县扬氏子。
年十八。
广寿院子安。
得度具戒。
大慈寺习经论。
久之谒正法明禅师
闻举云门糊饼话。
有省。
见雅首座雅有道行。
指见昭觉圆悟禅师机缘密契。
了彻末后大事。
圆悟去世。
师出关。
首谒径山妙喜
相得尤深。
次游南岳
首众僧于福严。
会勾龙漕使摄潭师命出世智度。
圆悟之道。
僧问。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
行语未终。
师便喝。
僧亦喝。
师连两喝。
僧作掀倒禅床势。
师拈拄杖。
僧归众。
云。
识休咎。
问。
如何是定林正主。
答。
坐断天下人舌头。
曰。
未审如何亲近。
答云。
觑著则瞎。
僧礼拜。
云。
放你三十棒。
问。
学人上来请师相见。
云。
三要印开。
进云。
功不浪施去也。
答。
见什么个。
进云。
宾主俨然。
答。
未是向上行履。
问。
如何是向上行履。
答。
千圣立在下风。
进云。
向上向下岂不是建立门庭。
答云。
唤钟作瓮。
进曰。
作么生是建立底道理。
答。
我不见我心不见心。
进曰。
得恁么那。
答。
真的始得又增。
礼拜起云。
请师答话。
云。
一念不生全体现。
进云。
达磨面壁太分明。
答曰。
望空启告。
进云。
何得压良为贱。
答。
权衡在手。
进曰。
作家宗师。
答曰。
何必。
尝示众曰。
明眼汉没窠臼。
辨风云识休咎。
破关击节。
电转星飞。
直截当扬。
劈面快与。
便恁么。
稍称临济儿孙。
不负方来扣击。
到遮里拈出便刬。
即心非心。
不将实法击。
缀人尽情。
与伊划断却。
所以道达磨不来东土。
二祖不往西天。
圆同太虚。
无欠无馀。
当恁么时。
如何衩衣无盖覆。
回颜满面惭。
又曰。
心不可思。
思之则七颠八倒。
道不可学。
学之则千差万别。
到遮里若湛寂凝然。
去一向打在。
无为无事处。
抬身不起。
何故衲僧家直须奋大志铁脊梁。
向时人行。
不得处行。
向古人学。
不到处学。
行至无可行。
学至无可学。
虚心久久地。
不觉不知。
本地风光。
现前照用。
著著历落。
不滞声香味触。
正恁么时。
犹是脱透边事。
只如朕兆未分时。
何澄天愧净。
又曰。
当阳坐断。
凡圣迹绝。
随手放开。
天地回转。
直得日月交互。
虎啸龙吟。
头头物物。
耳闻目视。
安立谛上。
是个什么。
还委悉么阿。
师吒喝一喝。
下座。
又曰。
等闲地明白。
不思量现成。
前佛后佛。
于此指注不及。
天下衲僧计较不就。
制遏不住。
迥脱情尘。
唯自肯方亲。
全机放下。
一向靠将去。
上无佛祖可依。
下无自己可据。
如太虚空。
更无窒碍。
直是烜赫地不昧。
一切得遮巴鼻子。
应用无穷。
亦随手捏破。
何故太红炉中不容点雪。
又曰。
只守无生国里。
未是安居。
直须万仞悬崖放身舍命。
正当恁么时。
试露消息。
著到遮里。
须是个人始得。
还委悉么计较。
寻不得有时。
还自来云。
㘞下座。
师居智度。
十有二年。
迁福严。
衲子奔趋。
法席之盛。
卓冠湖湘
右丞张魏公尝曰。
演公真实无华。
心口如一。
道行纯固。
老而益励。
衲子之矩范。
乃吾乡之旧识也。
绍兴丙子十一月二十有六日
端居丈室。
集耆旧。
嘱以后事。
手写偈曰。
养得纯熟。
不费气力。
当锋历落。
谁敢拟议。
圣凡染净眼中花
地狱天堂得自在。
喝一喝。
掷笔而逝。
世寿六十五。
僧腊四十八。
阇维。
五色舍利灵骨。
藏院之三生塔。
师性和易。
任真朴素。
世以演道者称之。
圆悟之道。
提唱作略。
能世其家。
而安分。
自将不苟。
窃声势识者。
尤以此重之。
释鼎需南宋 1092 — 1153
全宋诗
释鼎需(一○九二~一一五三)号懒庵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
年二十五读《遗教经》得悟,依保寿乐禅师比丘
踰十年归里,结庵于羌峰绝顶,三年不下山。
后由佛心才禅师挽其出。
高宗绍兴初宗杲洋屿,旋随宗杲小溪,与之分座,由此得声。
泉州请开法延福,后退处洋屿八年,晚居东西禅。
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二。
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鼎需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懒庵需禅师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释鼎需号懒庵
郡之林氏子也。
幼业儒举进士
莅政有声。
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
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
母氏难以亲迎在期。
笑绝之曰。
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
翠竹黄花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遍参名宿。
归里结庵羌峰三年。
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
妙喜庵洋屿
晦庵光在侍。
特以书招之曰。
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
可来少款如何。
不答。
以计邀至。
妙喜为众入室。
欲随喜而已。
妙喜因举。
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尔作么生。
下语。
喜诟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讦其为邪解。
泪交颐不敢仰视。
自默计曰。
我既为所排。
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止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
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拟开口。
喜拈竹篦劈脊连打三下。
大悟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喜又打一下。
礼拜。
喜笑曰。
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印以偈曰。
顶门竖亚摩醯眼。
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卸却符。
赵州东壁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道被遐方。
此后开堂始称具眼宗匠云也。
号懒庵
姓林
幼业儒。
进士
莅政有声。
年二十五。
因阅遗教经。
忽省曰。
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
母氏难以亲迎在期。
笑绝之曰。
夭桃红杏
一时分付春风。
翠竹黄花。
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
遍参名宿。
归里结庵羌峰。
尝以即心即佛话问。
学者。
妙喜庵洋屿
晦庵光在侍。
特以书招之曰。
此间庵主手段。
与诸方别。
可来少款如何。
不答。
以计邀至。
妙喜为众入室。
欲随喜而已。
妙喜因举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你作么生。
下语。
喜诟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
讦其。
为邪解。
泪交颐。
不敢仰视。
自默计曰。
我既为所排西来不传之旨。
岂止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拟开口。
喜拈竹篦。
劈脊连打三下。
大悟
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喜又打一下。
礼拜。
喜笑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也。
印以偈曰。
顶门竖亚摩醯眼。
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
卸却符。
赵州东壁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
道被遐。
方后开堂。
称具眼宗匠。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鼎需字懒庵,福之林氏子也。
幼业儒,举进士,振振有声。
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母氏难以亲迎在期,笑绝之曰:“夭桃红杏,一时吩咐春风。
翠竹黄华,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为大僧。
遍参名宿,归里结庵羌峰三年,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
妙喜庵洋屿晦庵光在侍,特以书招之曰:“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如何?
不答。
以计邀至,值妙喜为众入室,欲随喜而已。
妙喜因举“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你作么生?
下语,喜诟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讦为邪解。
泪交颐,不敢仰视,自默计曰:“我既为所排,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正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
拟开口,喜拈竹篦劈脊三击之,大悟,厉声曰:“如此已多了也。
”喜复击之,礼拜。
喜笑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即以偈曰:“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郤眼,卸郤符,赵州东璧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始称具眼宗匠云。
释景元南宋 1094 — 1146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钟阜
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
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八首。
释景元号此庵
温州永嘉张氏子也。
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
习台教三䆊。
弃去谒圆悟勤禅师钟阜
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
云。
既迷须得个悟。
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
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
闻而疑。
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
豁然大彻机辩逸发。
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
悟自赞像付之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
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
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
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
一为渠侬并坫出。
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
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欲致开法南明。
物色得于台之报恩。
迫其受命。
僧问。
三圣道。
我逢人即出。
出则不为人。
意旨如何。
曰八十翁翁嚼生铁。
僧又问。
兴化道
我逢人即不出。
出则便为人。
又作么生。
曰须弥顶上浪翻空。
后示疾。
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
训徒如常时。
俄握拳而逝。
荼毗得五色舍利。
齿舌右拳不坏。
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
世寿五十三。
系曰。
大慧云峰悦之再来。
可谓具大根器者。
尚受湛堂痛拶不入。
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
始得大悟
元公年方二十一。
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
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
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
丛林称为元布袋
以其有圣者之风。
简堂机出于其门。
说法拈椎词雄气伟锋圆捷。
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释道颜南宋 1094 — 1164
全宋诗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
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
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
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
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
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
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六二六○
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字卐庵俗姓鲜于梓州飞乌(今四川中江东南)人。
师事宗杲,居江州东林寺,人目为庐山高贤。
后住抚州报恩寺
隆兴二年卒,年七十一。
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八,《大明高僧传》卷六。
释道颜号卐庵
潼川鲜于氏了也。
初参圆悟
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
圆悟将还蜀。
以书遗大慧曰。
彩绘已。
特未点眼耳。
他日嗣后未可量也。
于是朝夕质疑于慧。
大悟彻。
于是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
僧问。
如何是佛
志公和尚
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
曰。
志公不是閒和尚
曰如何是法
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曰是甚章句。
曰。
绝妙好辞
曰如何是僧。
曰。
钓鱼船上谢三郎。
曰何不直说。
曰。
玄沙和尚
凡所说法大概简易如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道颜字卐庵潼川鲜于氏子也。
初参圆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
圆悟将还蜀,以书遗大慧曰:“彩绘己,特未点眼耳,他日未可量也。
”于是,朝夕质疑于慧,方大悟彻,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
僧问:“如何是佛?
曰:“志公
”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
曰:“志公不是閒和尚
”“如何是法?
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曰:“是甚章句?
曰:“绝妙好辞
”曰:“如何是僧?
曰:“钓鱼船上谢三郎。
”曰:“何不直说?
曰:“玄沙和尚
”凡所说法,简易如此。
释慧空南宋 1096 — 1158
全宋诗
释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号东山俗姓陈福州(今属福建)人。
年十四出家,初学于圆悟六祖,后至疏山,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禅院次年退归东庵
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灯会元》卷一八、《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
有《东山慧空禅师语录》、《雪峰空和尚外集》传世。
 释慧空诗,以续藏经本《东山慧空禅师语录跋》及日本旧刻《雪峰空和尚外集》(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编为二卷。
释宗元南宋 1100 — 1176
全宋诗
释宗元(一一○○~一一七六)俗姓连建宁府建阳(今属福建)人。
年二十八出家。
久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西禅。
张浚帅三山,以数院迎居,不就。
归旧里,结茅号众妙园
孝宗淳熙三年卒,年七十七。
建宁府庵主南岳下十六世,大慧宗杲禅师法嗣。
有《元庵主语》一卷,收入《续古尊宿语要》卷五。
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三首。
释慧远宋 1103 — 1176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眉山之彭氏。
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新从灵崖来。
灵崖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事之二载
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又喝。
公连喝两喝。
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御。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淮南开化龙蟠。
琅琊
琅琊普济
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争柰我何。
意作么生。
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南台
是时琏禅师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毕酬之。
辞旨超伦。
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
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号信斋
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愕曰。
何也。
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拟议。
喝之。
复拟进语。
摇手曰。
口底不是。
愧汗透重襟。
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岭南
因阅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小师道济及缁素。
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五祖演公类也。
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