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宋朝
释净梵北宋
僧净梵
嘉禾人
姓笪氏
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
因而怀娠。
十岁依胜果寺出家祝发。
从湛谦二法师学教得其传。
初住无量寿院。
凡讲法华经十馀过。
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
每期方便正修。
二十八日连作三会
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
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
长洲县王公度亲目其事。
题石为记。
又尝梦黄衣人请入冥见王者。
令检簿云。
净梵比丘累经劫数讲法华经。
即遣使送归。
一日禅观中合众皆见金甲神人胡跪师前。
又在他处忏期蒙韦驮天点检。
大众中有戒不严净者。
先以预定后果忏法不全。
姑苏守应公有婢为崇所恼。
请师授戒。
其妖即灭。
葛氏请施戒荐夫。
见夫绕师三匝而去。
待制贾公见师道行。
即补为管内法主
师住持十馀年。
亡后焚躯有舍利五色。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佛护字净梵姓笪氏嘉禾人
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孕而生,因名佛护
十岁投圣果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
或问:“年少念佛何为?
”曰:“我欲参访去。
”十八受具戒,投湛、谦二法师习教,得其传。
神悟,亲讲说,如夙习。
初住无量院,讲《法华》十馀会。
哲宗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弟子遍踵吴地
尝率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至称净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钟,三昧将圆。
有来二僧曰:“春至石梁礼圣迹。
”忽见空中飞花,异香非常。
遇一僧曰:“姑苏法主散花至此”,语毕辄不见。
某因得礼座下,长洲王公度亲时目其事,记刻于石。
元符中,有黄衣使者,请至冥府,时王者迎就坐,令吏检祥霭簿。
吏云:净梵比丘多劫讲演《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引还。
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阇维时有五色光,塔择横塘之般若。
释道琛南宋 1086 — 1153
道琛
温之乐清彭氏子。
母梦紫气萦身而生。
年十八具戒。
学教息庵
微言妙旨。
一闻便领。
归乡弘法。
高宗永嘉
有旨。
林灵素故居。
资福院
丞相吕颐浩
师应诏
凡前后三坐道场。
化缘不衰。
于禅定中。
四明垂示。
行法华忏。
感普贤放光。
自是慧辩益进。
一日讲至六罗汉义。
学者请说。
斥之曰。
小乘法相。
说之何益。
当为说经王义
联翩三日。
一语无重。
绍兴二十三年示寂。
说偈曰。
唯心净土。
本无迷悟。
一念不生。
即入初住。
谥曰圆辩
师高德硕行。
与雪窦大圆。
王谌二禅师
为道交。
二老深敬之。
实有以动之。
不徒辩说而已。
师居山匮粮。
尝以僧伽梨。
质米于市。
夜见流先煜煜。
送还光乃已。
苦无水。
指工凿之。
泉随凿涌。
江岸
每以颓倒为患。
咸谓鬼物所衅。
师为神授戒。
后遂凝然无恙。
其将主南湖也。
门人清顺
延庆诸祖来谒。
侍者持位图于傍。
而缺第八。
指问之。
对曰。
汝师将补其处。
及后居南湖
果第八世。
噫。
岂偶然哉。
奉先深
奉先深
清凉智明
二禅师者。
亦云门嗣也。
二师同游方。
时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色。
眼竖起拂子。
或曰。
鸡冠花
或曰贴肉汗衫。
二人特往请益。
问曰。
闻和尚有三种色语。
是否。
眼曰。
是。
曰。
鹞子过新罗
便归众。
时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来日致筵。
请二人重新问话。
日茶罢。
备䌽一箱剑一口。
谓二曰。
上座若问话得是。
奉赏杂䌽一箱。
若问不是。
祇赐一剑。
法眼升座。
深复出问。
今日奉敕问话。
师还许也无。
眼曰。
许。
曰。
鹞子过新罗
捧䌽便行。
大众一时散去。
时法灯作维那
乃鸣钟集众僧堂前勘深。
众集。
灯问。
承闻二上座
久在云门。
有甚奇特因缘。
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曰。
古人道。
白鹭下田千点雪。
黄莺上树一枝花。
维那作么生商量。
灯拟议。
深打一座具。
便归众。
深同明和尚
淮河
见人牵网。
有鱼从网透出。
曰。
兄俊哉。
一似个衲僧相似。
曰。
虽然如此。
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曰。
兄你欠悟在。
至中夜方省。
二师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于清凉。
江南主虔请也。
莲华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别具。
翁元龙
全宋诗
翁元龙字时可号处静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杜范客,相随迁居黄岩
工于词。
清光绪黄岩县志》卷二一有传。
今录诗二首。
释智明
奉先深
清凉智明
二禅师者。
亦云门嗣也。
二师同游方。
时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色。
眼竖起拂子。
或曰。
鸡冠花
或曰贴肉汗衫。
二人特往请益。
问曰。
闻和尚有三种色语。
是否。
眼曰。
是。
曰。
鹞子过新罗
便归众。
时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来日致筵。
请二人重新问话。
日茶罢。
备䌽一箱剑一口。
谓二曰。
上座若问话得是。
奉赏杂䌽一箱。
若问不是。
祇赐一剑。
法眼升座。
深复出问。
今日奉敕问话。
师还许也无。
眼曰。
许。
曰。
鹞子过新罗
捧䌽便行。
大众一时散去。
时法灯作维那
乃鸣钟集众僧堂前勘深。
众集。
灯问。
承闻二上座
久在云门。
有甚奇特因缘。
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曰。
古人道。
白鹭下田千点雪。
黄莺上树一枝花。
维那作么生商量。
灯拟议。
深打一座具。
便归众。
深同明和尚
淮河
见人牵网。
有鱼从网透出。
曰。
兄俊哉。
一似个衲僧相似。
曰。
虽然如此。
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曰。
兄你欠悟在。
至中夜方省。
二师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于清凉。
江南主虔请也。
莲华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别具。
邓深
全宋诗
邓深字资道一字绅伯湘阴(今属湖南)人。
高宗绍兴中进士
十七年(一一四七),以从政郎通判郴州明万历郴州志》卷二)。
入为太府丞
二十七年,以轮对称旨,提举广西市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
三十年,知衡州(《永乐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图经志》)。
潼川路转运使
晚年居家,构轩曰大隐,因号大隐居士
有文集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大隐居士诗集》二卷。
事见《永乐大典》邓字韵引《古罗志》(《四库全书·大隐居士诗集提要》引),《万姓统谱》卷一○九、《宋史翼》卷二一有传。
 邓深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大隐居士诗集》为底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杨方南宋 1133 — 1210
全宋诗
杨方(约一一三三~一二一○),字子直号淡轩老叟长汀(今属福建)人。
朱熹学。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为清远簿。
淳熙八年(一一八一),由武宁丞摄知靖安
赵汝愚帅蜀,辟为主管机宜文字
召为宗正簿,迁著作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
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吉州,迁知建昌军
入伪学党,罢。
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抚州,未数月奉祠
嘉定初,召为考功郎,寻罢。
二年,起提点广西刑狱,行至象州病卒,年七十八。
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汀志》,《宋史翼》卷二一有传。
今录诗十首。
陈琦南宋 1136 — 1184
全宋诗
陈琦(一一三六~一一八四)字择之号克斋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
张栻游。
衡阳簿、赣县
留正帅蜀,辟掌机宜文字
淳熙十一年卒于官,年四十九。
事见《诚斋》卷一二九《陈择之志铭》,《宋史翼》卷二一有传。
今录诗二首。
释法照宋末元初 1185 — 1273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照姓童氏黄岩人
父好善,生九子,其次也。
母陈氏梦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
气貌奇伟,耳垂肩,眼如电,幼入小学,便多颖悟,塾师异之。
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为师。
一夕自外归,寺僧遥望两炬晶炯,近之乃也,盖目光远射,令人惊畏。
薙染后,精进教乘,三阅大藏,出游诸方,豁堂,当代尊宿,贻书褒勉,诸山以职延致,悉不就。
携香礼北峰印,次至蒋山参琰浙翁,问答之际深器之。
北峰居下竺,招之归。
淅翁以教门为属,讲论授受,泠然有得。
北峰顺寂,振锡东还,钱丞相高僧堂延共谈。
年三十三,改往天台大慈,迁圣水史卫王举住云间延庆,继迁凤山褒亲。
丞相史永公举住四明
延庆海顺二法师日本来,听讲且作《读教记》,绘像归国。
高丽崔丞相亦致书问佛法大旨,乞九祖图,并赠漂瓷钵盂及金观音香药。
育王虚席,郡请兼摄,举痴绝冲自代。
阃帅夺寺园为酒库,杖履而遁,道出东掖两山,学徒迎之境上。
宏斋包公屈致智者真觉,重祖庭也。
理宗闻其名,敕住下天竺,寻迁上天竺,补左街鉴义,御笔特赐“佛光法师”,进录左街,赐金襕袈裟,召见倚阁,对御称旨。
集庆寺成,诏命开山,力辞,举白莲观止诚公自代。
明年诚寂,有旨特转左右街都纲录,令住集庆,不许辞免,御书“晦岩”二大字赐之。
开无碍讲,凡禅教律三宗,学徒云集,闻名开悟。
召见延和殿,讲《华严经》。
又大书“灵山堂”以赐。
遣侄武经郎童炎奉宸翰归其里。
东宫召见复古殿,讲《般若经》,再赐紫金襕袈裟,斋于明华殿
圣眷隆渥,昔未曾有。
偶因面对,力乞还山。
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
前后居山二十四年
平章贾魏公为造塔于寺之东冈,奏请赐名曰“天岩塔院”,复加恩赉赐田三顷,以助其费。
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药屏医,作文自祭。
中秋之夕书偈曰:“佛寿八十,我多九年。
虚空掇转,大用现前。
”掷笔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
得年八十有九,僧腊七十四。
弟子妙应继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岩,遵初志也。
明年赐谥曰“普通法师”,答 曰“慈应”。
所撰《读教记录》二十卷,为学者日月,其馀法语遗文,诸弟子多所记录,不可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