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苏伯衡元末明初
伯衡字平仲金华人
明初为国子学录,迁学正
被荐擢翰林编修,辞归。
洪武十年学士宋濂荐以自代,复以疾辞。
后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
有《平仲集》十六卷。
(田按:平仲以古文鸣,宋景濂《送平仲还乡序》云:「平仲辞章,体裁严比,姿态横逸,如春阳被物,或根或荄,或卉或条,或小或大,或圆或偏。
各随其物而畅之,无有同者。
」又云:「司马温国公光资治通鉴》成一家言,宋之后,元承之
宋有李焘,虽尝著为编年,异同之论,皆并存之,盖不敢当作者之任。
元史》新修。
十四朝之行事,亦颇粲然可观。
有能搜纂以续司马之书者,将不在今日乎!
平仲学术富而辞章美。
其东还也,将操笔削而成百代不刊之典。
」其为老辈推重如此。
平仲之官学录也,在丙午七月
吴元年丁未学正,见所作《国子学同官记》。
其被荐在洪武元年庚戌,集中有《庚戌七月九日晡时御笔宣唤》诗云:「玄霜湿雾动龙香,水殿书题爱晚凉。
虮虱小臣惟感愧,姓名衣被五云章。
」《明日入见奉天门口号》云:「玉阶俯伏聆天语,金匮抽书亦许陪。
」又《明日诣相府控辞述怀》云:「只缘多病兼无似,只合山林送此生。
」盖引见后授编修,即以病辞也。
其官国子前后五年
胡仲子跋《平仲集》云:「平仲太学六年。
」《提要》疑为史误。
余详检本集,盖仲子误加一年,史不误也。
集中又有《被留校雠元史史馆杂书》诗云:「笔削自从尼父后,文章无过马迁优。
坐销官烛知无补,丝络翻惭进庶羞。
」盖辞官后又被留史馆至明年始得还也。
平仲夙怀恬退,《连雨杂书》诗云:「决去胡不早,无营尚盘桓。
」《东斋夕书》诗云:「偶随孤鹤行。
时见辣萤度。
即此有馀欢,何况山中去。
」厥后景濂荐以自代,力辞还山。
二十一年聘主会试,后辞还。
寻授处州教授,以表笺忤旨下狱死。
二子恬、怡救父并被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其为斯人言哉!
平仲集》十六卷,诗仅一卷,非其所措意,而泽古既深,风格亦自骞举,其他著述无闻,集本近亦罕见,馀假之江阴庆云自在龛。)
孔公恂明 1413 — 1471
维基
孔公恂(1413年4月16日—1471年6月25日)字宗文山东曲阜人孔子五十八代孙,属宫端户,进士出身
景泰五年(1454年)会试考试时,孔公恂听闻母亲得病,便回乡不赴廷对。
明代宗向礼部问明原因后,遣使召孔公恂觐见。
其入见当日已到正午,不及准备试卷,代宗翰林院给以笔劄。
孔公恂登第二甲第十四名进士,随即丁母忧归县。
衍圣公孔彦缙去世时,其孙孔弘绪幼弱,代宗诏遣礼部郎治丧,而孔公恂代理衍圣公府的家事。
天顺初年(1457年)礼科给事中
孔弘绪袭封衍圣公后,大学士李贤把女儿嫁给孔弘绪孔公恂于是与李贤有交往。
李贤明英宗进言道:“孔公恂是孔圣人的后人;司马恂宋朝大贤人温国公司马光的后人。
他们适合辅导太子
明英宗大喜,于是拜两人为詹事府少詹事侍东宫讲读。
明英宗退朝后对周皇贵妃称:“我今天让圣贤的子孙当你儿子的老师。
”周皇贵妃具冠服拜谢,宫中传以为盛事。
明宪宗即位后,孔公改任大理寺左少卿
孔公对此感到不高兴,上疏自称不懂法律,于是复任詹事府少詹事兼左春坊左谕德
成化二年(1466年)孔公上疏谈军事,武臣哗然,科道官员纷纷弹劾,被下狱论罪,贬为汉阳府知府,未及上任即遇父丧丁忧
守丧结束后,商辂请恢复孔公的职位,改任南京詹事府少詹事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卒于官。
崔铣明 1478 — 1541
字子钟安阳人
弘治乙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以忤刘瑾改南吏部主事
诛,复故官,历侍读,进南祭酒,以劾张璁桂萼失帝旨,令致仕。
用荐起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擢南礼部侍郎
礼部尚书谥文敏
有《洹词》十二卷。
(《四库总目》:力排王守仁之学,谓其不当舍良能而谈良知,故持论行己,一归笃实。
其争大礼劾张骢、桂萼,风节表表,亦不傀共言。
所作《政议》十篇,准今酌古,无儒生迂阔之习。
他若《漫记》十条,可以补宋史之未备,《诚傅》两则,可以靖明代之浮言,而岳飞论一篇称之宜奉诏,尤识大体。
盖不以文章著,而文章自可传也。
第十一卷中有严嵩钤山堂集序》,似涉南园作记之疑,然集载此序,题「嘉靖己亥」,据明史传是时方为礼部尚书,未操国柄,尚无由预识其奸,是犹司马光之于王安石,非陆游之于韩托胄矣。
田按:文敏讲学尊朱抑陆,与阳明宗旨不合。
其论明以来诗文源流云:「洪武文臣皆元材也,永乐而后乃可得而称数。
天台辞若苏氏,言必周、孔,大哉志乎!
东里入阁司文既专且久,诗法唐,文法欧,依之者效之。
弘治中南城罗圯,思振颓靡,独师韩文,其艰思奇句,伟哉!
武功康海好马迁之史,入对大廷,制古辩,元老宿儒见而惊服。
其时北郡李梦阳申阳何景明协表师法,曰汉无骚,唐无斌,宋无诗,二子抗节遐举,故能成章,李之雄厚,何之逸爽,学者尊如李、杜焉。
」惟于西涯曾不齿及,凯非不满其相业乎?
其序罗景鸣集云:「往西涯公刘瑾张永之际,不可言臣节矣。
」士惠其私,犹曲贷而与之,几亡是非之心,而龠州艺苑卮盲乃侈谈火城行觞之遇,何哉?)
徐咸明 1479 — ?
字子正号东滨,泰同母弟。
正德辛未进士
雅度高怀,骏材颖发。
居官务持大体。
初知沔阳州,擢守襄阳,会中嫉者免归。
孝友之乐终身无间。
筑园城堙,与里中耆硕饮酒赋诗,名小瀛洲社,风流文雅为一时之盛。
人以白香山司马君实比之。
嘉靖壬子岛寇入邑,所在焚储。
当事议徙邑仓,或曰徐太守南园便,慨然曰:吾素笑文饶之愚,安用恋此?
即捐地为之。
著有国朝名臣言行录、泽山野录、四朝闻见录、西园杂记、盐邑文献志、东滨三稿。
私谥曰文达先生
杨成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
生平里居不详。
尝任扬州府知府
在任曾搜集宋刘攽欧阳修司马光陈师道吕居仁周紫芝、许□、张表臣叶梦得陈岩肖十家诗话。
在当时皆难得之秘籍。
马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西夏县人字子端
司马光同里
撰《温公年谱》,以补史传所不及。
旁及诗话小说,皆详为考订,分年编载。
司马祉明 1538 — ?
维基
司马祉(1538年—?
),字敬甫山西平阳府解州夏县儒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同进士出身
司马温公第十六世孙,与侄子司马晰浙江夏县,同登万历元年(1573年)山西乡试举人司马晰举解元,司马祉中第二十八名举人
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会试第二百五十八名,三甲一百四十六名进士
刑部主事十三年(1585年)福建邵武府知府,改汉阳府知府十九年四月陕西行太仆寺少卿
著有《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
李焘明 1544 — 1625
维基
李焘(1544年—1625年)字若临号斗野人称槎城之魁广东惠州府河源县上城石狮人(今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上城)。
广东乡试第三十七名举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三甲进士,授任福建泉州府推官
先后任金华府同知南京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署郎中
万历元年(1573年)得授为奉直大夫万历六年(1578年)升任湖广衡州府知府
湖南通志》为李焘立传曰:「…力行节俭,尝取四大礼度民所能行者辑为简仪,又手书司马光俭训刊布民间。
闾里恶少,皆廉得其奸状,事发,悉实之法,民称神明」。
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升任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运使,专管长芦盐务;十七年七月升任广西布政司右参政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三月复除湖广右参政兼佥事、整饬郧襄兵备,迁江西按察使四十一年正月云南右布政使万历四十七年(1618年)正月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兼督川贵兵饷,此时李焘已七十五岁。
因赴任违限被弹劾,四十七年十一月辞官归乡。
李焘还乡后,倡导重修龟峰塔,亲题「龟峰古刹」四字,为后世延续了此塔。
在河源兴文重教,著《河源县儒学记》。
天启五年(1625年)卒,时年82岁。
崔庆昌
孤竹集·宋时烈序
余少也。
则闻孤竹诗词是近世绝调。
时余未能晓事。
不知他求于公也。
壮岁。
得依金文敬公门墙。
获与公嗣孙镇安公父子游。
因想像公家法之懿。
风流之美。
而惜其只以诗闻也。
及其老也。
遍阅公遗事。
又从先辈长者。
得公之事迹尤详。
然后乃喟然而叹曰。
是将以人掩诗。
而乃反以诗而掩人耶。
自恨其浅之为知公也。
盖撮而言之。
则公之所与游。
牛,先生也。
思庵郑松江辛白麓诸公也。
古语云。
不见其山。
愿见其木。
斯实语也。
栗谷尝以冰霜素履称公。
盖其清苦之节。
人有所不堪。
而处之悠然。
见山海等闪奸之状。
便绝旧要。
以故。
玉堂湖堂铨郎之选。
皆被阻遏。
而终不悔焉。
其以先见之明。
讽切栗谷
又似献可之于司马文正
而其言之符合
左契焉。
然则公之为人。
不待胪列而可知也。
公之诗虽逼于天宝元和
岂足以掩其人乎。
抑公之诗。
栗谷先生称之以清新俊逸。
有人合刊于白玉峰诗集。
崔简易岦以为非所班。
而著说以难之。
华使朱给事之藩。
叹赏不已。
并与郑圃隐诸贤之作。
刊布于中朝。
若是者。
诗可以掩人乎。
人可以掩诗乎。
必有能辨之者矣。
公。
海州人
讳庆昌
字嘉运
孤竹。
其号也。
隆庆戊辰及第。
官止钟城府使。
安公讳振海
今收辑公诗而绣梓者。
其季胤硕英。
尝游文敬公门下者也。
镇安公亦清疏喜为诗。
文敬公尝称其固穷之节云。
时崇祯癸亥仲夏
恩津宋时烈
叙。
司马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夏县人字宗晦
司马光十七世孙。
万历三十一年举人
编有《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
汪先岸
维基
汪先岸字登于直隶休宁县人
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进士,官至河南光山县知县,任内重建温公祠,祭祀司马光
之后担任监察御史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杨镐遭遇父丧免丁忧,遭到汪先岸弹劾。
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颁布《东林党人榜》309名,汪先岸名列其中。
崇祯元年(1628年),他与同乡汪康谣吴侃汪姬生捐赠修建还古书院
朱蹇翁明末清初 1628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8—?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长洲人,名、字俱佚,晚自号蹇翁
十七岁曾投史可法军,旋回故乡。
研兵法,学武艺。
一度参加抗清斗争,以父命回家。
父卒,闭门读礼,著《读礼纪略》。
晚年家贫,隐居教授,喜读司马光朱熹书,有《经史辨疑》、《经史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