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姚广孝元末明初 1335 — 1418
江南长洲姚医师子,不肯学医。
魁磊高岸,意度伟然,喜为儒者博贯该通之学。
至正间,削发居相城妙智庵
里中灵应观道士席应真者,读书学道,通兵家言,尤深于机事。
公师事之,尽得其学,然深自退藏,人无知者,惟王行止仲独深知之。
公应径山书记之召,止仲为文赠之,以谓上人年甫壮,天下乱已极,且必该治,治然后出于时,以发其所蕴,非以沙门之法终其身者。
尝寓嵩山寺袁珙见其相而异之,曰:「公非常僧,刘秉忠之俦也。
洪武初,再以高僧征。
十五年,十王之国,太祖命各选一高僧侍王。
公在燕府籍中,住持庆寿寺
靖难兵起,妙识几先,赞助秘密。
太宗即大位,召至京师,欲官之,固辞,为僧录左善世
东宫,特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姚姓,赐名广孝
太子南京监修高皇帝实录。
上命蓄发再三,终不肯,赐两宫人,不近亦不辞,逾月乃召还。
尝以赈济归,徒步闾里,以赐金散之宗党。
永乐六年,来朝北京,仍居庆寿寺
病笃,车驾临视。
问后事,对曰:「出家人复何所恋?
」明日,诏诸门人,告以去期,敛袂端坐而逝,年八十有四,追封荣国公谥恭靖
荼毗之日,心舌与牙坚固不坏,得舍利皆五色。
赐茔在房山县东北四十里,上自制文,铭其碑。
仁宗立,加赠少师,配享太庙
嘉靖中,移祀大兴隆寺
公初侍燕邸,每夜梦与刘太保仲晦寤语,厥后现身佐命,恪守僧律。
南屏、西山,后先观化,两公之赐名,一曰秉忠,一曰广孝,岂非宿乘愿轮再世示现者与?
余录公诗,列诸释氏,以从公之志,所以崇公者至矣。
公居吴,为高启北郭十友之一,尝叙其《独庵集》,以为险易并陈,浓淡迭显,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
化后,吴人总刻其诗文,曰《逃虚子集》。
冷谦元末明初
字启敬嘉兴春波门内人也。
元中统初,与刘秉忠沙门海云游,读书博学,尤深于易。
至元间秉忠为相,乃弃释从儒,游霅川,交赵孟頫
常同在四明故相史弥远家,观李思训画,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画称。
晓音律,善鼓琴,飘然有尘外想。
后隶淮阳,遇异人授中黄大丹,传张氏悟真之旨。
至正间,年百馀岁矣,颜如童孩。
值乱,避地金陵,卖药市中,神效骇人。
复隐居杭州吴山
洪武初,授太常协律郎,与少卿陈昧、学士詹同待制王祎、儒士熊太古等定郊庙诸乐章,考撰为多。
有友贫不能自存,于壁间画一门,门有鹤,使细观之,则门启,入取金玉以出,而不觉遗其引。
他日内库失金,守藏吏持引姓名迹捕之,因并执谦。
渴求饮,拘者以瓶汲水与之,且饮,随以足插入瓶中,身渐隐。
拘者惶急,曰:无害,第持瓶至御前。
拘者如其言,帝问,瓶中辄应,击碎之,片片皆应,竟不知所在。
后有人于蜀中见之。
作蓬莱仙奕图以遗三丰遁老,即张刺挞也。
永乐三年,遁老手提此图以归,太师淇园丘福题其上云:冷君名启敬龙阳子其别号也。
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
此卷乃至元六年五月五日为予作者,予将访君于十洲三岛,恐后人不识奇仙异笔,混之凡流,故识此。
今郡城有冷仙祠,祷梦者多奇验云。
余向购其诗不得,近从吴门陆生废簏中得其一诗,遂录于此。
刘青田有泉石歌,为启敬赋及听冷协律弹琴诗。
周光夏明至南明
维基
周光夏(?
—17世纪),字士六号敏山河南开封府杞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周光夏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获授工部主事,抽分龙江,有盈馀数万。
他从郎中外任宁国知府吏员都不敢欺骗他,又多奖拔文人和士大夫;再调官淮安,不顺从高杰刘泽清
北京陷落,他与路振飞中军赵彪、张云冲、徐人杰傅文亮、王启、周逢豫共同守城。
武愫南下,周光夏命令徐州指挥王文明假装投降,与徐标中军卓圣、刘秉忠同知郑之俊,诸生吴汝珠、王太生擒获武愫;迁任江西副使,负责督兵筹粮,来往福建广东
隆武帝继位,让周光夏担任太仆卿,管理尚宝司;明年(1645年)就以佥都御史巡抚江西
永历帝即位,周光夏参与拥戴,历任工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为官清廉,与严起恒晏清友善。
不久童琳弹劾他「越资序,题差用,私乱台规,非法」,唯永历帝反而杖打童琳,他就晋升为工部尚书,但永历二年就遭罢去此职务。
肇庆再次失陷,里人江禹绪朝任作招抚,带兵在平南江周光夏相遇。
他情绪激昂地数落江禹绪禹绪最初还在得意忘形,听到他的训话就垂头丧气,不敢回答。
很快他兵败,不愿投降,于是奋身战斗,中弹而死。
南明朝廷得知,追赠太子太保谥忠烈
他能力出众,有义气,随从志气精锐,死后人们都为他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