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周霆震元末明初 1292 — 1379
霆震字亨远吉州安成人
以先世居石门田西,故又号石田子
初云生于前至元之季,宋之先辈遗老尚在,执经考业,遍于诸公之庐。
王梅边彭鲁斋龙麟洲赵青山诸公皆器重之。
科举行,再试不利,乃杜门授经,专意古文辞,尤为申斋桂隐二刘所识赏。
晚遭至正之乱,东西奔走,作为诗歌,多哀怨之音。
明洪武十二年卒,时年八十有八矣,门人私谥曰清节先生
庐陵晏壁葺其遗稿曰《石初集》。
老友梅间张莹称其沈著痛快,慷慨抑扬,非勉强步骤者所能及。
近时诗文一变,蹈袭梁、隋,以夸淫靡丽为工,纤弱妍媚为巧,是皆先生之罪人。
石初之序梅间也,亦曰近时谈者,糠秕前闻,或冠以虞邵庵之序而名唐音,有所谓「始音」、「正始」、「遗响」者。
孟郊贾岛姚合李贺诸家,悉在所黜。
或托范德机之名选少陵,止取三百十一篇,以求合于夫子删诗之数。
承讹踵谬,转相迷惑而不自知。
盖石初天性介特,其持论之严,固非时好之所能易也。
张以宁元末明初 1301 — 1370
以宁字志道古田人
进士,官翰林学士
入明,复授侍讲学士,出使安南还,道卒。
有《翠屏稿》、《淮南稿》、《南归纪行》、《安南纪行集》。
何乔远《闽书》:学士奉使安南,御制诗送之。
北还,道卒。
学土亮直通敏,廉谨自将,临终口占曰:「覆身惟有黔娄被,垂橐都无陆贾
」 徐熜勃《笔精》:淮西阃帅夏贵,以至元丙子附元,授中书左丞至己卯薨。
有吊以诗曰:「自古谁不死,惜君迟四年。
间君今日死,何似四年前?
」元学士古田张以宁洪武二年徵为原官,四年卒。
夏贵略相似。
列朝诗集》:国初诗派,西江刘泰和崧、闽中则张古田志道
泰和以雅正标宗,古田以雄丽树帜。
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步趋台阁,其流也卑冗而不振。
闽中之派旁出而宗膳部,规模唐音,其流也肤弱而无理。
王士禛《古诗选》:有明一代,作者众多。
七言长句。
在明初则高季迪张志道刘子高为最,后则李宾之
至何、李学杜,厌诸家之坦迤,独于沈郁顿挫处用意。
虽一变前人,号称复古,而同源异派,实皆以杜氏为昆仑墟。
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志道七古骨力遒健,才气排宕,发源杜陵,出入遗山道园之间,可以独张一军。
田按:志道八岁赋《琴堂》诗,释伯父于狱。
史称其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劄赋诗,可谓荣幸:《翠屏》一咀含英华,当为闽诗一代开先,二蓝、十子,皆在下风。)
危素元末明初 1303 — 1372
临川危太朴释书山房,将有观乎江海之上。
虞集酌酒送之,而为之言曰:夫士者,有一乡之士,有一国之士,有天下之士。
一乡之士,一乡之人有不得而见之者矣,况一国之士乎?
一国之士,一国之人有不得而见之者矣,况天下之士乎?
环百井之里以为乡,乡之人多矣。
列千里之封以为国,一国之境广矣。
合万邦之土以为天下,天下之体大矣。
而士也,以一乡、以一国、以天下名,其何以知之乎?
邵子曰: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非其等乎。
噫!
何其不常见也。
彼所谓天下之士,必有所居之国矣。
一国之士,必有所居之乡矣。
以天下之士、一国之士而处乎一乡焉,吾不待去亲戚远坟墓而得见之,不亦幸乎。
临川五百里而近,有一人焉,清文厉行,立志自信,曰范君德机者,太朴既得而从之。
临川二百里而远,又有一人焉,经明道立,为人师表,而曰子吴子者,太朴又得而师之矣。
是岂非天下之士、一国之士而处乎一乡者乎?
而二子者殁世矣,宜乎吾子之徬徨适远而有所求也。
吾闻诸孟子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吾子其行矣,登东山则见鲁矣,登太山则见天下矣。
吾子得一乡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一乡之善士矣。
得一国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一国之善士矣。
得天下之善士而友之,则吾子亦天下之善士矣。
苟得天下之善士,吾请从太朴而为之执御焉。
虽然,子亦欲子之善与孟子之言又有之矣。
盖曰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固求至善之道也。
集老且病,不足以有所适徒,将颂诗读书思古人之微以迟子之还,可乎?
至元三年十月虞集序。
僧至仁元末 1309 — 1382
至仁字行中别号熙怡叟鄱阳人
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驻锡苏州万寿寺
博综经传,贡尚书泰甫黄侍讲晋卿皆服其说,虞文靖公称其文醇正雄简有史笔,宗门之子长也。
其诗句如:「松间石榻春云护,花底山尊夜月开。
」「沙渚草香流水活,海天云净碧峰遥。
」「醉题梧叶秋阴合,坐对槐花暮雨来。
」又《咏海棠再花》云:「月里精神今更好,雨中颜色向来新。
」俱稳秀有法。
判官皇甫琮编次其诗文曰《澹居稿》,江左外史雪庐新公为之序。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至仁字行中
姓吴氏番阳人
晚号澹居子又号熙怡子
仲华江州广文。
五岁,其亲使拜报恩寺真纯牧公,七岁得度。
西土控空上人赴英宗召,便道憩报恩,见而叹曰:“再世人天师也。
”令参厚叟于双径,叟喜谓曰:“书记,虎而翼者也。
”出世蕲之德章,越之云顶、崇报,吴之万寿。
明洪武三年,来往虎邱之云岩,道涵德隆,四众云集,旁通外经,尤邃于易,发为词章,严简而有法,务在匡宗,不以此自多。
尝撰《黄州苏文忠祠堂记》,虞道园称其文言谨奥,有西汉风。
张潞公寄以诗曰:“今代能仁叟,高风播海涯。
宋文宪亦曰:“虎邱尊者名浮屠,见性炯若摩尼珠。
”被召至,以佛旨为书而对,太祖大喜。
洪武十五年三月十九日示寂,寿七十四,腊六十七。
释元净元末明初 1312 — 1378年一月十九日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昭庆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山阴和塔是也。
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朴园集。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性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集庆又往从之。
为折三千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钟阜升济幽灵。
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
或谓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相遇,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容貌魁伟,怀煦然,如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释怀渭元末明初 1317 — 1375年12月4日
怀渭
字清远
自号竹庵
南昌魏氏子。
实全悟俗姓之甥
法门之嗣子也。
生时多异徵。
诵书攻文。
不待师授。
而知解日胜。
全悟喜之甚。
亟挽致座下。
不数年其学大进。
一日全悟。
警励诸徒。
众未有对。
师直前肆言。
如俊鹘横秋。
目无留行。
全悟叱之。
众为骇愕。
师气不少沮。
如是诘难至于二三。
全悟莞尔而笑曰。
汝可入吾室矣。
全悟濒没。
呼而告之曰。
吾据师位。
四十馀年。
接人非不夥。
能弘大慧之道。
使不坠者。
唯汝与宗泐尔。
汝其勉哉。
全悟既示寂。
师肆为汗漫游
虞文靖公集
欧阳文公玄
雅重师文行。
佥曰。
是无忝于舅氏也。
师道德形诸篇翰。
不知己者。
初以文字相歆慕。
师笑曰。
佛法与世法。
不相违背。
故以馀力及之。
将光润其宗教尔。
苟用此相夸。
岂知我哉。
师出世。
四坐道场。
为法求人
无少退转。
住净慈则入圣朝矣。
钟山之会。
名德咸
师一至京师
遂退居钱塘良渚
道者接踵而至。
不翅住山时。
洪武八年十二月四。
大若有所恼。
召弟子属以后事。
怡然而逝。
寿五十九。
火化不坏者三。
师法语。
四会录。
诗文有
善草隶书。
又善鼓琴。
同袍以无益讽之。
师笑曰。
非尔所知。
是亦般若所寓也。
师躯分短小。
神宇超朗。
终身持诵金刚般若经。
未尝虚日。
生平守道弗变。
元至正末
避地匡庐
悍兵来索金帛。
师瞋目诃之曰。
浮屠乌有是物邪。
兵怒拔剑欲杀之。
师引颈就剑。
兵叹息而去。
师伟行甚众。
举此可例推也。
师住净慈行化。
有陈媪者。
预梦神僧临其门。
及师至。
稽首作礼愿为尼。
师举大法。
以开导之。
恍然有所悟入。
师行未百步。
而妇竟与家人别。
坐脱而去。
非师化道入人之深。
何能及此。
噫。
事也。
赵汸元末明初 1319 — 13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9—1369 【介绍】: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
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
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
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
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
学者称东山先生
有《春秋》、《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字子常休宁人
师事九江黄泽楚望严陵夏溥大之义乌黄溍晋卿》象、《春秋》之学。
至正初临川虞学士集见其书,深加敬异,延致于家。
未几归,筑东山精舍,隐居著述,学者尊之。
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为江南行枢密院都事
丙申后,结茅星溪古阆山
洪武二年,召至京师,与修元史
既竣事,得请还,未逾月以疾卒,年五十一。
门人汪荫范准先后其所为诗文得若干卷。
星源汪仲鲁子常之诗,因感发而形诸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
(臣)等谨案:东山存稿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撰。
字子常婺源人
绩学著书,隐居不仕。
至正末,以辅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
其于诸经无所不通,而尤邃于春秋。
所作春秋集传、师说、属辞诸书,皆已著录经部中,此本乃其诗文存稿也。
当元之季,筑室东山,闭户著述。
明初屡徵不起,仅一出修元史,事毕即辞归。
制行极为高洁。
其文亦多淳实典确,不为浮声,犹见先民矩矱之遗。
詹烜作行状,称其尝谒黄溍杭州大异之。
又尝至临川,见虞集,授馆于家一岁盖。
其所与讲习者,皆当世名儒。
故所为文章,能具有师法若此。
中载自作黄泽行状一篇,于经术传授源流,剖晰详至。
其生平学术之醇正,得力所自,尤可以概见焉。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洪武二年冬休宁赵君子常,以史事召至京师,既竣事归,未逾月,以疾终。
明年春二月,葬于里之东岩,亲友毕来会葬。
其门人汪荫乃集其所为诗文若干卷,属予序之,已诺,多疾未遑也。
未几,以贤良召,而范生准乃续录之,旁搜靡遗,复申前请。
呜呼!
吾子常平生笃志古学,岂专在于诗与文哉!
初予年十有五,学于族祖古逸先生之门,子常先受业焉。
先生每称其苦学善思,有疑问,弗得弗措,且约今年再来。
因问其年,曰:长汝五岁。
跃然喜曰:果来,愿兄事之以求益。
迨至,而先生已捐馆。
予方耕稼为养,乘间读书,而子常乃游江西,学于九江黄楚望之门。
再客虞文靖公所。
比归,搆精舍于东山,期与同志共学焉。
予适与一二友生读书于邑崇寿观,相见甚欢,交勉厚规,志惟古人之求,凡所得于师若友者,各无隐。
自后别归则严守程期,会叙则通宵警饬,未久而风涛横溃,奔窜无所。
不相闻问者。
再越岁予不获已,寻授州牧,膺省檄,什伍其民,以禦寇攘。
子常亦辅赞郡镇帅,以宁乡里。
既而予以忧制,退处,荒僻。
子常亦避地吾里之阆山,时结屋携书,相期毕志。
庐室苟完,变故莫测。
遂有远役,六载方还。
疾疢衰惫,情况异昔。
子常复于东山,所著春秋传与属辞左氏补注,咸就厥绪,复留心于四圣人之易。
予则感激愧汗,尚愿养气毕力,旦夕叩击以卒业,而遽殁矣。
噫!
是果馀生之不幸,抑亦吾斯文之不幸耶?
人非不学,其堕于俗学之卑陋者不足论。
苟不溺于佛老,尚空寂,则必事权谋势利,况有文哗一世,而心尚虚玄,诚心乎圣人之训,以极天地之元,全天地之德,阐天地之用者,几何人哉?
吾夫子所以莫克立君道以正万方,故发吾已矣夫之叹。
其立师道以教万世,意尚隐昧而弗昭,为可慨也。
子常深潜本源,力探阃奥,体察涵涄,完养日固。
学于黄先生,凡诵圣人之经,必以积思自悟,得圣人之心为本,因诸儒训释,寻绎其所已言者,而融通以得其所未言者。
故于易之象,春秋之书法,礼之大纲小纪,节文度数之详,具有端绪。
惜乎年止于是,而未遂成书也。
文多因人推迫,或应酬问答,不得已而为之诗,因感发而形之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
子常名汸
学者称之曰东山先生
因汪、范二生之请,故推在昔交承之契,期待之深,以见其设施之有在。
呜呼!
观其文者,尚亦效于是也哉!
星源汪仲鲁序。
释寺泐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宗泐字季潭,别题所居曰全室
生有殊质,幼而聪异,授读塾师,便见称许,期以远到。
乃性厌俗荣,独契玄妙,偶涉文苑,别有悟心。
年当成立,矢厥志愿,竟从剃染。
受具足后,得诣净慈笑隐大䜣,博咨经典,精求义蕴,律论梵藏,备尽厥旨。
尝居南屏松月居,与竹庵渭同庵简鼎庵需,互相参究,时有启迪,奥理深疑,一致推寻,莫不说怿以解,故所为文词,禅机渊味,发人幽省。
当代儒宿,若虞文靖集,张潞国翥,黄晋卿溍皆一时巨子,见所作,皆倾心叹赏,引誉士林,群相推重。
会元季丧乱,天下汹汹,栖迟山谷,息影潜声,历有年所,而静性弥坚,道行益励。
有明戡定,佛学更兴
洪武初元,应召入都,居龙翔庆,讲演经义,详注论说,又新制赞颂乐章,宣鬯闳旨,深契圣衷。
时见临幸,日有赐膳,尝和其诗,称为翁,恩眷扰隆,莫与比数。
又以文学畅懋,禅理洞悉,命往西域搜求遗经。
遂辞丹阙,不惮烦疲,冒渡流沙,竟达天竺
机才敏悟,声入心通,少时便习梵音,能晓呗谊,翻译文殊等经而还,今所传者即此本也。
晚岁禅悦,时发吟兴,尝见其《怀以仁讲师入观图》诗云:“旭日千万峰,白云三四朵。
一芺山容开,独自下坐。
瀑流天下来,花飞面前堕。
此时中观成,无物亦无我。
”又《游雪窦》云:“扪萝登绝顶,清兴渺无穷。
两目云霞外,一身霄汉中
珠帘飞瀑雪,翠浪卷清风。
欲结茅庵住,尘缘惜未空。
”道味诗思,意与俱清,言未空者,真未空耶?
詹同元末明初
初名书字同文婺源人
元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仕陈友谅翰林学士承旨
太祖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
洪武初,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进吏部尚书,寻为学士承旨、兼吏部尚书致仕,复起为承旨
弘光时礼部侍郎谥文宪
有《天衢舒啸》。
(黄左《翰林》:洪武六年,开局修《大明日历》。
十一月十五日,前御史中丞诚意伯刘基学士宋濂詹同侍上燕乾清宫之便阁,被酒而还。
时缮书监生黄昶在馆,同爱其有俊才,赋诗赠之,字大如斝。
少选奉御传宣召等赴右顺门,会上适乘步辇而至,馀酲犹未解,上谓之曰:「卿醉犹未醒耶?
对曰:「臣虽醉、犹能赋诗赠黄秀才
」谓昶也。
上曰:「诗何在?
对曰:「在史馆中。
」上顾亟取之。
既上奏,上笑谓曰:「朕即和同诗,卿当为朕书之。
于是受命书焉。
归与昶言之,以为词坛盛事。
田按:同文早岁,虞伯生呼为才子,及遭遇明主,赐《方竹》之记,和赠人之诗,谈者诧为盛事。
要其天才俊发,咳唾琳琅,不虚也。
当时与吴浚仲乐致和,宋景廉号中朝四学士,魏杞山诗所谓「詹吴宋乐皆时彦,撰述承恩昼夜」也。
景濂之文,同文之诗,良足媲美。)
金涓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刘涓
元明间义乌人字德原
先世避吴越王钱镠嫌名,改姓金
尝受经于许谦,学文章于黄溍
虞集柳贯所知,交荐于朝,皆辞不起。
明初州郡辟召,亦坚拒不赴,教授乡里以终。
学者称青村先生。
有《青村遗稿》。
字道原义乌人
本姓刘,先世避秦武肃王嫌名,改姓金,生于元季。
尝受经于白云先生许谦,学文于黄侍讲溍
淹贯经传,卓识过人,虞文靖公集柳文肃公贯交荐之,不起。
洪武初,州郡荐辟,辄恳辞谢。
隐居教授青村,夷犹云山水石间以终。
所著有《湖西》、《青村》二,共四十卷,兵燹之馀,散佚莫存,嘉靖间,六世孙魁搜得遗稿,付其子江为之梓。
王子充尝赠诗云:「惜哉承平世,遗此磊落姿。
宋景濂谓青村气雄而言腴,发为文章,尤雅健有奇气,不但长于诗而已。
青村与王、宋同里而为同门生,相知最深,而推许如此,知非溢美也。
练高元末明初
字伯上新淦人
元季领乡荐。
洪武中召为起居注,直言忤旨,出为广德州同知,历临汀镇安二府通判
有集。
田按:伯上诗音节高亮虞伯生王子充为作序,惜今不传。
杨东里云:「清江刘仲修既冠未知学。
因过妇翁,同郡练伯升,翁长子婿也。
蚤有文誉,翁家特异视之,而庸众人视仲修
既归,发愤就学,日夜不懈,学业大进,时誉更出伯升右。
」馀检《练中丞遗专录》,伯升伯上弟也,著作今亦不传。
高逊志元末明初
逊志字士敏萧县人,徙居嘉兴
洪武初预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改秦府纪善
引退十五年,召为试吏部侍郎,旋罢官。
建文初,徵入翰林,迁太常少卿
靖难后,死永嘉山中。
有《啬庵遗稿》。
高启凫藻集》:宗人士敏《幸丑集》有舂容温厚之辞,无枯槁险薄之态。
岂山林馆阁者乎?
徐一夔始丰稿》:士敏奇伟卓绝,挺然立于作者之林。
田按:徐大章始丰稿》云:「士敏史馆,擢编修,转秦府纪善,未几引退。
今召起试吏部侍郎,以事去官。
谪层煦山
」诸家纪载均云「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非事实也。
俞贞木《次高太常韵诗》序云。
太常高先生与仆别馀三十年,喜闻还朝,入翰林,升太常
」计士敏编修,改官后再入翰林,迁太常馀三十年,正建文改元时也。
靖难后,或云卒于官,或云兵败自经,或云存殁无考。
朱竹蒋之翘家谱云死于永嘉山中。
士敏父德,所至与宗工钜儒游,如虞文靖公集欧阳文公玄、馀文忠公阙、贡公师泰、程公文、周公伯琦、张公翥、危公素张公以宁士敏皆得亲承其绪论文章,故学有渊源,华年笃志,以善属文称。
用荐为鄮山书院山长。
徐大章高季迪交口称之。
一与史局,再入翰林,及主文会试,所拔识王艮胡靖吴溥、阳荣、金幼孜杨溥胡濙等,皆为名臣。
身遘革朝,遁迹空山以死,论者哀其志云。)
虞堪元末明初
臣等谨案:希澹园诗集三卷,明虞堪撰。
字克用一字胜伯长洲人
至正中,隐居不仕,故其题赵孟頫画绝句有曰:王孙今代玉堂仙,自画苕溪似辋川。
如此青山红树里,可无十亩种瓜田。
深讽其出事二姓。
洪武中竟起为云南府学教授,卒于官。
盖与仇远,事同一例。
原本题曰元虞堪,非其实也。
隶籍长洲,而集中岩居高士图歌有我亦本是青城人句。
画山曲有家山万里隔蜀道正难行句。
朱仲叔山水引有西蜀书生句。
西蜀二绝句、三峡谣、旅怀诗、忆锦官诗、送张士皋闽中诗、次韵陆高士见寄诗,皆于蜀有故乡之思。
成都使君王季野席上诗,则并作于蜀。
考宋史,虞允文蜀人,而虞集亦每自署西蜀
允文为七世孙,于为从孙,意其流寓长洲,而于蜀仍往来未绝欤。
后有自跋,称丁未岁冬至前一日
丁未元至正二十七年,则皆元时所作,而入明以后,篇什遂不复见。
相传殁后,所遗翰墨尚数箧,其子孙不读书,漫置屋中,久而亡之,则其散佚者固亦多矣。
诗多题画之作,又丁元末造,时有忧时感事之言,古体气格颇高,近体亦音节谐婉。
惟七言律诗,刻意欲效黄庭坚,而才力浅簿,终不相近,然大致婉约秀逸,颇饶情韵,无当时秾艳之习,亦可谓娟娟独立矣。
世又有诗别本,题曰鼓枻稿者,与此互相检勘,其诗篇数多寡并同。
惟前后编次稍异。
或即堪之原本,或后人别题以行,均未可定。
今附存其目于此,不复录焉。
吴中虞先生名堪字胜伯,其先蜀郡人,宋丞相雍国忠肃公七世孙,文献故家也。
从叔祖侍讲文靖公元至治、天历间,职居馆阁
其为文也,圭斋欧阳公实称其粹然自成一家,左右逢源,各识其职。
道园学古录类槁行于世。
先生以叔祖之文散逸者多,乃复博访遗槁,凡二十卷,名曰道园学古录类槁遗编,尝请吾乡先生黄文献公晋卿临川危公太朴为之序,今已锓梓大传。
先生好学,于先世遗文,莫不习熟成诵,考其家学,盖有素矣,诚伟人也。
瞿唐过余,示予所著希澹园旧槁。
希澹用邵子语名读书所也,属余序。
余惟诗之:道有三,一曰性情,二曰裁度,三曰音节。
夫存乎心者本其中。
发乎言者得其和。
篇章句法。
适其长短大小之制,声韵谐叶。
锵锵然,琅琅然,纵如金石之鸣𠟭为诗文之善鸣者也。
余旧读文靖公之文。
法度整肃,每不能释手,恨不生同公时而亲炙之。
今而幸见公之从孙,能毋景慕而爱敬之乎。
其诗数百篇,出语皆中节,动有三尺,澹若酒,音韵希古,感慨怀思,顺天乐性,寓意深远,而未尝肯蹈陈迹,盖由其所存者大也。
嗟乎,是诗文克传其家,而善鸣者焉。
余也鲁钝,金华之晚生也。
窃慕东莱勉斋之学,而私淑柳黄诸先生年开四秩,不得其绪,辞陋意浅,何足以序为。
虽然得附云立名,施于后世,则所愿也,于是乎序。
金华以时书。
字克用一字胜伯长洲人
洪武中云南府学教授
有《希澹园诗》三卷。
(《四库总目》:虞堪诗多题画之作,又丁元末造,时有忧时感事之言。
古体气格颇高,近体亦音节谐婉。
惟七言律诗刻意欲效黄庭坚,而才力浅薄,终不相近。
然大致婉约秀逸,颇饶情韵,无当时秾艳之习,亦可谓娟妍独立矣。
南濠诗话》:末吾乡有虞堪胜伯者,善作诗。
尝题赵子昂苕溪图》云:「吴兴公子玉堂仙,写出苕溪似辋川。
回首青山红树下,那无十亩种瓜田。
」为人脍炙。
沈先生启南《题子昂画马》一绝,寄予评之,诗云:「隅目晶荧耳披,江南流落乘黄姿。
千金千里无人识:笑看胡儿买去骑。
先生又为予诵方伯良右《题子昂竹枝》云:「中原日暮龙旗远,南国春深水殿寒。
留得一枝烟雨里,又随人去报平安。
」三诗皆主刺讥,而胜伯之词尤微婉云。
《续吴先贤赞》:虞堪者,宋宰相允文后也。
徒家长洲
家富,其所藏书多雍公遗,又行重购,校雠日夜不休,自称癖焉。
为诗颇清润,兼好吮朱设色,图画树石,盘礴睥睨,故为赏好所移,尽费其产。
从祖伯生尝爱重之,其书乃亦赖之传。
画史会要》:虞堪丞相允文之裔,山水亦思致可爱。
田按:胜伯古诗痕迹未化,七言断句,大有君家伯生风趣。)
张昱元末明初
字光弼庐陵人
少事虞文靖公集,得诗法焉。
又为张潞公翥所知。
左丞杨完者镇江浙,用才略参谋军府事,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
左丞死,弃官不出。
张士诚礼致之,不屈。
策其必败,题蕉叶以寓志。
周伯温杨廉夫辈交游最相得。
张氏亡,明太祖徵至京师,闵其老,曰:「可閒矣!
」厚赐遣还。
自号可閒老人
徜徉西湖山水间,年八十三卒。
其生平所作,散亡已多,杨文贞公士奇搜得其遗稿,为之序曰:虞文靖才高识广,其诗浩博而不肆,变化而不穷,而一宿于正。
先生之诗,气宇闳壮,节制老成,而从容雅则,称其所传。
元季用兵,藩府僚属,多侵官怙势。
光弼以诗酒自娱,超然物表,退居西湖寿安坊,贫无以葺庐,凌彦翀为疏募焉。
酒间为瞿宗吉诵《歌风台》诗,以界尺击案,渊渊作金石声
笑曰:「我死,埋骨湖上,题曰『诗人张员外墓』足矣。
钱牧斋列朝诗集》,次光弼廉夫之后,皆以元官终其身者也。
朱逢吉
逢吉字以贞崇德人
洪武初中书掾,授宁津知县,有异政。
湖广佥事,坐事谪屯关中,移戍山丹
著童子习、牧民心鉴二书。
再起陜西佥事,入为大理丞同修国史
寻命视苏、湖水利及畿内屯田,单骑巡行,寒暑不倦。
所建议皆军国大计。
建文庚辰,同董伦高巽志考试天下贡士,年八十卒。
所著诗文集,虞集为序。
胡俨明 1361 — 1443
字若思新淦人,侨寓南昌
洪武丁卯举人,授华亭教谕
长垣,求便地,复改馀干
建文初,迁桐城知县
永乐初,授检讨,入直文渊阁,历侍读左春坊谕德,改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掌院事。
洪熙改元,以疾乞休,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致仕。
宣德初,以礼部侍郎召,辞归。
有《颐庵集》三十卷。
(《四库总目》:诗颇近西江一派,词旨高迈,寄托深远,与三杨之和平安雅者,气象稍殊。
翰林》:太宗朝,内阁七人者在馆阁相与倡和,有《直阁即事》诸诗。
侍讲胡俨尝有句云:「清晓朝回秘阁中,坐看宫树露华浓。
绿窗朱户图书满,人在蓬莱第一峰。
」 《画史会要》:若思以水墨秃笔写羊鹿,甚生动,亦能石兰
《梦蕉诗话》:胡颐庵文学鸣世。
洪武间东宫侍读官。
永乐,为国子祭酒
常就学舍谒文山,有诗,未云:「南归慷慨勤王日,北上从容就死时。
千载英风动毛发,黄鹂碧草不胜思。
」予谓颐庵之句佳矣,特所谓「思」之一字恐未也。
正学、子宁二公与先生旧为同官,地下修文处相见,当不免话及往事。
田按:宾客诗,词格轩爽,较胜晃庵,惟大篇不耐多吟。
颐庵集》末附诗话数则,述虞伯生写韵轩》、《滕王阁》等诗,多《在朝稿》、《归田稿》所未载者。
大兴翁覃溪阁学辑《虞文靖集》,搜罗颇富,于《滕王阁》诗仅仅录二首,盖未见斯也。
李文正麓堂诗话》云:「胡文穆澹庵》载虞伯生三诗。
」今检文穆无此诗。
文穆别号晃庵,无澹庵之号,盖偶误记也。
宾客于永乐壬午侍读甲申谕德,见杨文定所著墓碑。
史称直文渊阁,迁侍讲左庶子,与碑不合,偶未检耳。)
周鼎明 1401 — 1487
字伯器嘉善人
以军功授沐阳典史
有《桐村》、《疑舫斋》、《土苴》等集。
(《南濠诗话》:柯博士九思在奎章日,得出入内廷;后失宠,退居吴下。
虞文靖公作《风入松》词赠之,中亦微露此意。
予闻柯尝画《黄鹂》、《白头》,题诗二绝。
《白头》云:「春浓不放小禽栖,白发冲冠向晓啼。
帘幕半开人末起,楼台风暖日犹低。
」《黄鹂》云:「春风娇软绿阴肥,上苑莺花紫翠围。
却向后宫深院里,一枝闲自理金衣。
」近嘉兴周丈伯器尝题二图,为予诵之。
诗云:「奎章阁下老词臣,吟遍莺花上苑春。
回首金衣闲自理,绿阴多处少风尘,」「重重罗幕护轻寒,听彻春禽乍夜阑。
无限江南归兴里,不将华发漫冲冠。
」盖用其语而反其意也。
弇州四部稿》:伯器书结法萧洒。
田按:伯器工书,善赏鉴,名人书画,往往见其题跋,小诗亦有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