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维基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一号澹庵,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谥文定。建文、永乐年间杨溥自幼家贫勤学。建文元年(1399年),考中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联捷庚辰科二甲十八名进士,与杨荣同授翰林院编修。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杨溥改授洗马、侍奉皇太子朱高炽。一日太子读《汉书》时,称张释之有贤才。杨溥曰:“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若非汉文帝宽仁,他也无法行志”,此后杨溥特意编撰汉文帝的事编呈上。朱高炽读后大悦。之后,杨溥因丧归乡。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监国,命其赴任。永乐十二年,因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迟缓,招致朱棣大怒。黄淮、杨溥等侍奉东宫的官员均因此下诏狱。当时家人供食屡次断绝,而明成祖之意又难测,杨溥性命旦夕不保。然而在这样恶劣情况下,杨溥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类经史子集书籍,十年牢狱仍不辍。洪熙、宣德年间明仁宗即位后,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朱高炽因为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诏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次年,仁宗在思善门旁建造弘文阁,并选拔文臣中有学行的人担任。杨士奇举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举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仁宗还命杨溥掌管弘文阁事,并亲授阁印。之后,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职弘文阁事务。次年,朱高炽驾崩,明宣宗即位。其罢免弘文阁,并召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共同处理机务。宣德四年,他回石首奔母丧,之后再次起用。宣德九年,晋升礼部尚书,仍然兼任其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务。
字廷玉,号省庵。年十四为名诸生,弱冠中进士,授刑曹。奉命出录两淮、江南北十七郡狱参错讯,鞫务得平,所释系囚三百馀人,改从轻比者千馀人。历迁郎中,以才望擢为山东布政使。齐鲁大饥,民相聚鬨取富人粟。监司坐强劫,当死。公曰:民苦饥,攘粟以免道殣耳,奚更杀之。改从抢夺,例俱得免死。英庙初复辟,李文达公贤时,为上言公才。及刑部尚书阙,朝议数拟以进,俱不许,遂徵拜公。及陛谢,上语左右曰:国家持刑得人矣。公先在刑曹,于格律轻重,尽若披掌。凡有大狱,诸曹不能决,先质于公。公曰:某年某所狱类此,可比拟。曹吏发故牒视之,不少差。时门达治锦衣狱,用法酷。弘农卫卒诬指挥李斌谋反事下达煅炼,具狱,会廷议,公独言其冤。达怒,语侵公,公曰:瑜所执者,祖宗法耳,奈何枉人至族耶?达奏公庇反者,上不听,为赦斌妻子。未几达败,言者俱欲置之死。李文达以质公,公曰:达典制狱,任情轻重是其罪,然视纪纲马顺则有间矣,达卒得不死。曹钦夜为乱,公被执,巳知为公,遂释不害。或执钦佃人数千,俱为逆党,公以钦谋逆仓卒,诸佃相去各数百里,岂得与谋,尽释之。上素重公名,凡游上苑出猎,俱召公从行,礼遇甚渥。宪庙初年,公历九载,乞致仕。上曰:国家方倚任老成,卿安得去。每遇小疾,上遣御医往视,中使临问,赐饮馔相望。疾少间,特免公朝参。复六年,坚乞骸骨归老,上特赐宝钞治行,进公阶荣禄大夫。公初在曹,年少有重名,故以郎擢长外藩,以外藩特召为尚书,俱异数也。方官主事时,郎中仲闵为之长。仲君心知公大器,每举太祖太宗朝法比沿革告公,且曰:陆君他日必大用,此国家旧典,当先尽心。故公于律例条格,无不精晰。既入掌邦宪,每举仲君所言教。其属吏见诸曹贤者,礼之若宾友。其用法酷者,辄严责之,务使持平乃已。都御史寇深暴戾自用,凡会鞫强断,众莫敢抗。公徐发一言,执理定罪,深不觉自诎。前后在刑曹十八年,尚书十五年,倚任既久,遂为国家名法臣第一。公家在鉴湖,晚年鹤发曳杖,逍遥十洲间,为诗吊贺季真。里居复十七年卒,年八十一,谥康僖。其族人世有显者。
先生字惟仁。年十六为诸生,即开门授弟子经。中进士,以行人使于代。王故好学,闻先生名重,因从受易,且疏留,使授代诸生经。其高弟后多为名臣。先生甫复命而代乱,王出奔,上再使往安,代王得归国。迁礼科给事中。时议崇兴献,礼既定,复有进世室之说,即抗疏言:陛下考献帝而祀之观德殿,明亲亲也,不复跻于太庙以干正统,明尊尊也。斯协诸义而协者也。献帝虽有圣德,非若周文武之兴王创业也,而欲袭世室名,舛矣。我太祖、太宗既正祀世室,而复参以献帝,可乎?若以献帝为所自出之帝,是前无祖宗也。以献帝为祢而宗之,是近无敬毅也。诸所云云,俱为不经。陛下前既罪医士刘惠之言,而今乃纳署丞何渊之言;前既俞礼卿、席书之议,而今乃咈书之后议,臣不知其何说也。臣非不知陛下顺旨则喜,逆旨则怒,不逢喜而逢怒,岂臣之情?但义有不可,即殒首阙下,臣必不敢奉诏。未报。凡三疏争之会。廷臣亦多谏者,事得已。他如谏张璁不可为兵部侍郎,谏璁、萼不可典两都乡试,谏杨一清不可召还内阁,因天变极陈六科失职,致用人行政颠倒。已又独为杨公廷和讼冤曰:先帝晏驾时,江彬挟边军四万,图为不轨,内外汹汹。元辅杨廷和不爱其死,用密谋诛之,顷刻间寻定大计,以伦序迎立陛下。此社稷之勋,非止开国佐命者也。即使有罪,尚当十世宥之。今以奸人之言,既褫其爵矣,又逮其子若婿矣,乃又听百户王邦奇之诬,而尽逮其乡里,诬为蜀党。圣明之朝,何意忽有此举。臣谓若编修叶桂章辈唯有自愤无辜,非缢则刎耳。至言费宏、石瑶之阴,私曾无左證,岂小人之言必可听,大臣之行必尽可疑耶?唯陛下裁察,不以无藉暧昧之词,辱陷社稷重臣,为圣世大累。书奏,上大怒,刑鞫于午门,至折指终不易词,谪判宿州。以知溧阳,三迁至吏部郎,稍稍起矣,而忌者倾之。再谪知彝陵州,三迁至湖广参议,又稍稍起矣,而忌者复倾之,竟落职归。先生所在有治行,溧阳、夷陵皆为生立祠。初在蜀,传恩诏至,有曰:唯议礼诸臣不赦。先生题诗驿亭志感,读者洒泪。次宿一驿,梦有客绿衣相迎曰:忠良亦来此耶?次日询之,即编修叶公桂章,就逮自缢处。盖先生前疏,所云其人必感愤自杀者也。年七十五,卒于家,郡人称其居曰忠谏里。所著集行世。读先生疏草,忠愤之气塞于两间,而其诗宛秀明丽,几近子房之貌。余既录诗十三首,复采其佳句,曰:月落明渔火,风轻稳钓舟。曰:短竹生幽响,高松落午阴。曰:沙寒稀荻雁,木落露松虬。水涨鸥移渚,芹香燕猎泥。曰:孤舟虚白日,双鬓落青丝。并足传也。
维基
黄机(1612年—1686年),字次辰,号雪台。浙江钱塘(今属杭州市)人。清初政治人物。清顺治四年(1647年)中进士,被选入庶吉士,任弘文院编修。顺治帝巡院时命其与侍讲、纂修等撰文,皇帝看后任命他为左中允,后升任弘文院侍读。十二年进谏请求对太祖、太宗圣训进行编撰,获准,任纂修官。先后担任国史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康熙六年(1667年)升任礼部尚书,疏奏民穷之根源在于官吏、兵丁、权贵的欺压等,主张严肃吏治,皆获准。康熙七年(1668年),调任户部,再调吏部。后因为辩议任用官员的制度和品级的授予,被御史季振宜弹劾,黄机经过再三辩护,方被免去罪责。不久因为迁葬而上奏归乡。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奉旨回京,暂任吏部尚书一职管理刑部。十九年(1680年)正式授吏部尚书,想要告老还乡,没有被批准。二十一年(1682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管吏部。二十二年(1683年)再次奏请辞官归乡,被批准后卸任归乡。二十五年(1686年)病卒。朝廷追赠太傅、太师,谥号文僖。葬于灵鹫山金墩武林白乐桥之南。著有《浥露堂诗文集》。《清史稿》有黄机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5—1670
【介绍】:
明末清初直隶遵化人,本名原悔。明诸生。明崇祯二年,后金陷遵化,被选入文馆,赐名赫德。隶汉军镶白旗。入关后,历国史馆学士、大学士,改文华殿大学士。清康熙元年,为弘文院大学士,调国史院。屡充殿试读卷官、《太宗实录》副总裁、《太祖太宗圣训》总裁。卒谥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