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释崇裕元末明初 1304 — ?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崇裕字约之
姓陈氏毗陵人也。
母梦庞眉异僧乘舆而入,直叩寝门,觉而生子。
四岁 始能学步,七岁入小学。
资识明敏,迥超群童。
年十六,解通儒家言。
然体素尪羸,十日九疾。
父母以其兆应,冀邀灵释氏,命从寿昌院东林晓为沙弥
院有大,三十年不花,及来,花开满枝,结实大如斝。
东林知为祥徵,度为大僧,受具足戒。
俄而出,登双径山谒寂照端,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务。
越二年,未有證入。
偶游东坡池,操觚成偈。
寂照见之,喜云:“此龙象器也。
”命为侍者,使便于咨叩。
乃未几,复走天目山见佛慧义,佛慧授以万法归一语,淬砺益力,佛慧亦期其有立,所以警发者甚至。
又二年,急于求證,复步中天竺山参广智䜣。
一造户庭,如胶投漆合,即决以超脱死生。
广智为举临济无位真人之言,且诘之云:“尔还知否?
不觉下拜。
广智云:“尔何所见而作礼。
曰:“拜者非是他人。
广智云:“从门入者,岂家珍耶?
曰:“慎毋欺人。
广智首肯者久之。
越五年,元文宗诏建大龙集庆金陵,召广智开山复往依焉。
主藏室,留左右者十馀年,尽传其法。
张御史中丞起岩,尝问广智曰:“选佛场中,僧伽如此众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胁不沾席者,三十载矣。
”张公深加赞叹,自是声施烂然,日起丛林中。
朵儿只国王,时以浙江行省右丞相行宣政院事,遴选诸方住持,命出主太平南禅报恩光孝禅寺,瓣香之祝,盖嗣广智
既履主席,接物以诚,缁素翕然。
一日令圬人涂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多太子像,为佛骨刻成。
因召工傅以黄金,金忽迸裂,舍 利从中涌出,以小香殿奉之。
风声所播,檀施云集,日新月异,数载之间,百废具举。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钖以“扶宗弘辩禅师”之号。
寻迁九江圆通崇胜禅寺,寺在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汇青石为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
”塈圆机旻公来镇法席,塔色果红,人异之。
旻公号为“古佛”,及其临终,复尔悬记,有“三百年后大兴佛事”之谶。
入院之夕,众僧梦旻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
先是,寺之师子岩大树皆枯,涧泉亦渴,至是树则重荣,泉则再涌。
识者谓“自旻公至是,正符三百年之数。
”其能感物盖非偶然。
寺当灾毁后,唯佛殿法堂尚存,馀皆瓦砾。
会岁入,节其浮资,庀材鸠工,创僧寮旃坛林以居学子。
新梵音阁,造大士像,他若黥音楼经藏宝阁及塔院,莫不竭力经营,轮奂并美。
荣国公火尔赤以重臣总戎江西,慕其慈行,荐请敷演大法,申弟子礼,受持五戒而退。
有明初兴,崇筒佛旨。
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统摄释教,选大浮屠,主诸名蓝。
四明阿育王山寺,居五山之一。
继席颇难其人,闻至,香华接踵,天乐远闻,万口称颂。
及其接引未悟,单提向上之功,棒唱纵横,逢者胆落。
两序之众自庆获所凭依,相与戮力,振废起衰,备臻完美。
五年春太祖饬仪曹建广荐法会于钟山,遣使者徵。
已年七十馀矣,至则召见便殿,咨以佛法。
以偈献,览之大悦,命书天界寺额,赐赍有加。
后数年,弟子师秀宋文宪濂铭其塔,文具《芝园前集》。
僧弘道元末明初 1315 — 1392年9月30日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
幼而失恃,鞠于嫂氏。
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
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
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
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
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
我庵迁主上竺,诣之。
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
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
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
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
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
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
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
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
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
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
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
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
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
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
弘道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
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
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
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
今夕世缘当谢。
”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
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
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
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
弘道四坐道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
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僧梵琦元末明初 ? — 1370
梵琦
字楚石
小字昙曜
象山人
姓朱氏
出家海盐天宁永祚寺
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
元英宗诏令金书藏经
谯楼鼓声。
豁然大悟。
遍主法席。
名满夷夏。
泰定中住当湖福臻院
晚归天宁。
筑西斋退老。
明兴再被诏徵。
建法会于蒋山
居第一。
赐伊蒲供于文楼
洪武三年秋
问鬼神之理。
馆于天界寺
示微疾。
书偈曰。
真性圆明,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书毕而化。
赐谥佛日普照慧辩禅师
宋濂为撰塔铭。
铭曰:大监密旨馀十传,妙喜起蹴龙象筵。
有如大将据中坚,铁卒十万佩櫜鞬。
或触之者命发悬,谁欤五世称象贤
佛日晓出瀛海壖,红焰闪闪行中边。
流光所至无幽玄,忆初飞锡来北燕
彤楼画阁金星躔,一击三际皆廓然。
火中新敷清净莲,绀色涵空绝蔓牵。
自兹口喷百丈泉,洗涤五浊离腥膻。
内而诸夏外朝鲜,纷纷来者人驾肩。
示以实相非空言,塔庙赫赩名山川。
一佛能变万与千,会万归一道则全。
不识诬为有漏缘。
帝敕中使来传宣。
钟山法超沈绵。
万人瞻依曲两拳。
一朝入灭同蜕蝉。
西方弹指即见前。
白玉楼阁琉璃田。
金铃宝树演真诠。
师之往矣神弗迁。
寂光常定无偏圆。
我作铭诗翠琰镌。
昭朗盛业垂年年。
愚庵及公有悼楚石诗云:潦倒奚翁的骨孙,高年说法屡承恩。
麻鞋直上黄金殿,铁锡时敲白下门
烦恼海中垂雨露,虚空背上立乾坤。
秋风唱彻无生曲,白牯狸奴亦断魂。
钱与善曰:曹溪五派临济下,妙喜递传元叟,而琦公嗣之,有六会录,流布丛林。
电坼霜开,金声玉振
姚广孝亦谓琦公于净业一门,至老力行不懈。
云溪宏禅师亦推琦为明宗师第一。
有净土、和陶诸诗。
游凤山,西斋三集。
楚石倡诗,教于永祚。
正、嘉、隆、万间,诗僧辈起,吟派之盛,于兹为最矣。
王行元末明初 1331 — 1395
字止仲长洲人
洪武末,坐蓝玉党死。
有《半轩》,《楮园》二集。
(《四库简明目录》:王行诗格清刚骏爽,在「北郭十子」内,与高启亦称敌。
《笔精》:吴郡王止仲,国初布衣也。
王文恪笔记称其才敏,尝识姚广孝于未遇。
余尝得杨文敏公遗书,中有王行半轩文集》十二卷,写本也。
其诗不甚多,如:「高馆疏帘晚乍开,读书声里故人来。
山中本自无尘土,催得家僮扫绿苔。
」清逸可诵。
田按:「北郭十子」,能画者五人。
幼文画迹流传最多,孟载来仪仲温止仲今罕传者。
止仲喜泼墨成山水,时人谓之王泼墨。
自题所作画诗云:「高馆良宵睡思迟,葛巾重著半曛时。
都将满抱林泉兴,付与闲窗墨半池。
」可想见盘礴之趣矣。)
僧溥洽元末明初 1346 — 1426
师。
讳溥洽
字南洲
晚号迂叟
又称一雨翁
姓陆氏
宝章阁待制游之后。
世居会稽山阴
祖某。
饶州馀干县
父仁。
甫因家焉。
母周氏。
师生于至正丙戌
自幼闿爽颖异。
父教之诗书。
悟解日益进。
未龀。
已志慕出世法。
有老长戏之曰。
仙人本是山人作。
师应声对曰。
凤鸟终非凡鸟。
为众惊异之。
每入招提瞻佛像。
辄敬礼膜拜。
父母知不可遏。
命于郡之普济寺
礼雪庭祥公为师。
受具上天竺
谒东明日公。
一见器重之。
命典宾客
其仪矩从容秩然。
丛林老宿多推服。
以为难能。
而博究教典。
虽寒暑夙夜不懈。
已而从具庵玘公普福
讲求旨要。
凡诸经籍。
精粗小大之义。
靡不贯串。
而旁通儒书。
间以馀力为诗文。
多有造诣。
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
自是进于止观明静之道。
洪武辛亥
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
又住苏州北禅。
学徒云集。
师为开演五时八教。
如来一代施化之仪。
无智愚高下。
人人满所欲而退。
一时宗门耆硕。
九皋声公
启宗佑公。
咸共嗟赏。
谓吴中法席第一。
六年
至杭之下天竺
乃循慈云故事。
建金光明护国。
期忏七昼夜。
为众讲贯无虚日。
太宗皇帝
闻其贤。
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玉音褒谕。
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
居长干西丈室三年。
时梦观主天禧。
其徒由高者。
夜梦诣师室及门。
有二神人。
兜鍪金甲。
卫护甚严。
叱止高曰。
寺主在是。
既觉。
诣师告所梦。
且曰。
公其代吾师乎。
踰月梦观卒。
有旨。
命师主天禧。
又三年。
左善世
太宗皇帝
举靖难。
道衍公
有辅翼居守功。
及即位召衍。
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
师以左善世逊衍。
而己居右。
上嘉从之。
永乐四年诏修天禧寺浮图。
落成之日。
车驾临幸。
命师庆赞。
祥光烨煜。
万众聚观。
天颜愉怿。
时有任觉义者。
忌师之宠。
搆词间之。
左迁右觉义
疏斥。
师不辩。
自处裕如。
既而上察其心。
右善世
仁宗皇帝临御。
以老宿数被召问。
礼遇特厚。
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
以自佚。
而上御便殿。
召师入见。
慰劳甚至。
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
从之。
赐佛像经钞若干缗。
给驿舟。
中官护逃。
既至。
明年宣德元年。
七月二十八日。
微疾。
呼寺之住持惟寔
付后事留偈。
诀别其徒云。
清净自在住。
遂化。
春秋八十有一。
僧腊六十有九。
塔全身于凤岭
送者万馀人。
讣闻。
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
师历事列圣。
一以至
而言动必祇礼度。
处物和。
驭众宽。
解逅逢掖士。
喜商论文事。
三四十年间。
钜缁老衲
有文声者。
惟师与衍公耳。
师所著。
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
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
国家建法会。
一切科仪文字。
皆师所定。
以贻范于后。
所度弟子。
慈霔圆悟大沾等若干人。
得法弟子。
圆净鸿惠朗等若干人。
宣德元年秋
示寂于南京
弟子奉龛建塔于长干西南凤岭之阳。
复于塔前搆精庐以居。
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
为之记曰。
公戒行之精。
才望之高。
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
今之记似可略也。
然予于兹寺之建。
独有感焉。
昔者孔子没。
弟子皆冢于墓。
服心丧之礼三年
丧毕治任将归。
入揖于子贡
相向而哭皆失声。
子贡反庐于墓上。
又三年而后去。
盖师之与弟子。
所以传其道授其业。
有父子之恩焉。
后世此道不明。
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
背之而去者有矣。
能服乎心丧之礼者。
几何人哉。
心丧之礼。
且不能服。
况望其庐墓至于三年六年之久者乎。
予闻。
洽公永乐间
尝为同列所间。
太宗皇帝
欲试其戒行。
系之于锦衣狱。
一时门弟子。
多云鸟散去。
独霔公焦心苦骨。
从其师于患难。
服薪水之劳。
未尝一日去左右。
卒使其获全行业。
蒙被国恩。
大昌其教于晚节。
观其尽心所事。
不以死生穷达。
而有所改易。
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
而霔公能之。
予于是重有感也。
是用书以为记。
使后之观于此者。
或因霔公而有所激劝焉。
(有言。
靖难兵起。
师为建文君
设药师灯忏诅长陵
金川门开。
又为建文君削发。
长陵即位。
微闻其事。
囚师十馀年。
荣国公疾革。
长陵遣人问所欲言。
言愿释漙洽。
长陵从之释其狱。
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
童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金华人字中州
洪武时征入书馆。
宋濂姚广孝等相唱和。
出为全州教官,官至北平教授
以罪死。
有《尚絅斋集》。
字中州金华人
洪武丙辰,徵入书馆。
出为全州教官,迁湖州教授,调北平,坐罪死。
有《金华》、《南行》,《霅川》、《北游》等集,合为《尚斋斋集》五卷。
(《四库总目》:童冀在明初与宋濂张羽姚广孝相唱和,词意清刚,不染元季绮靡之习,虽名不甚著,而在一时作者之中,固亦足相翼。
胡翰仲子集》:陶徵士高节,非晋、宋人比,故世慕之。
韦应物之拟作,苏子瞻之和篇,往往不绝。
中州是集,盖兼取二家,而寤寐乎柴桑栗里之间,可谓好之笃而思之精。
田按:中州金华城川十咏序》云:「洪武丙辰冬,忝徵至明年而职教全湘,溯大江西上五千里。
」是尝为全州教官矣。
集中《零陵水车行》、《赠丹崖隐者》等诗,皆此时作也。
《次衍公约看杏花》诗云:「往年为客上湘水,万里不异僧行脚。
东还苕霅又十年,日夜恩归叹萧索。
」盖官湖州教授者最久,故云「苕霅十年」也。
张来仪中州题画诗云:「吴兴博士郑虔,故山未归雪满巅。
今年召对席屡前,蒙恩亲赐水衡钱
」盖职教湖州时,曾朝京,赐钱遣归也。
集中《拟古》诗云:「我生七九年,始识广莫风。
」则迁北平教授时,年已六十三矣。
中州《前和陶》诗,胡仲子书其后。
钱牧斋云:「苏平仲书其后。
」馀检《平仲集》,无此跋,疑牧斋记误也。
《后和陶》诗,独庵少师跋云:「中州才力老成,学问淹贯,其和诗如茧抽泉决,略不见其艰窘。
」又《奉答中州》诗云:「金华先生老而逸,欲作山中看花客。
寄来长律冰雪清,往往丁宁看花约。
」深致推挹。
金华明初作家林立,往往以古文擅长,若中州之诗,与数子角立于坛坫之间,当亦不多让也。)
卓敬明 ? — 1402
维基
卓敬(?
—1402年),字惟恭浙江承宣布政使温州府瑞安县卓岙(又作卓岙,今属瑞安市仙降镇)人。
靖难之变后,因为忠于建文帝,不愿归顺明成祖,被处决。
明神宗为其平反,南明谥忠毅
始祖自卓岙(卓岙)徙居沧洲。
卓士坚之孙,卓伯毅之子。
少时聪慧,过目不忘,“美丰姿,善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
户科给事中
官至户部侍郎
他曾劝建文帝提早削藩,请改封朱棣到南昌,“燕王雄才大略,酷似先帝,顾其为人,必非久在人下者。
且北平天下都会,地方广邈,士马精强。
今宜及其未备,徙封南昌,则羽翼既去,变无从生。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举兵入金陵,是为明成祖
卓敬被捕,成祖责怪他提倡削藩,是离间骨肉,卓敬却说:“惜先帝不用敬言”。
成祖颇爱其才,把他下狱,使人以管仲魏徵的案例劝他投降。
卓敬不屈,但求一死,成祖亦不杀。
国师姚道衍卓敬有仇隙,便在成祖面前进谗:“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
成祖深以为意,因而斩卓敬并灭族。
根据史学家柴德赓的考证,姚道衍根本当时不在金陵,根本不可能劝成祖卓敬,这是《明史》的编撰者乱抄野史的结果。
抄家时“一室萧然,唯有书画数轴”,朱棣叹道:“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卓敬尔!
隆庆中私谥“忠贞”。
御史屠叔方的建议下,万历九年“褒表遗忠”,获得平反,旌表其坟墓,建祠奉祀
弘光中谥忠毅
僧道衍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斯道,族姓姚氏,长洲人
幼名天僖,出家妙智庵
洪武中,以高僧徵,寻应选,侍燕邸,住持庆寿寺
永乐初,论靖难功,为僧录左善世,加太子少师,复姓,赐名广孝
卒赠荣国公谥恭靖
有逃虚子集。
僧善启明 1370年十一月十五日 — 1443年11月8日
善启
字东白
晓庵其号。
姓杨氏
苏之长洲人
杨故簪组。
累世家吴之支硎山
值兵徙北郭。
父永年。
母陆氏。
师甫能言通佛典。
父母异之。
命入无量寿院。
永茂为落发师。
既长。
屏迹龙山。
穷日夜力于经史百氏不辍。
声誉隐然起。
少师姚公广孝
善世洽公南洲
皆器重之。
典记于洽公者甚久。
永乐元年
主苏之永定
六年
延庆
逾年擢本府副都纲
南禅寺
寻应召纂修永乐大典。
预校大藏经。
赐金缕袈裟一袭。
时三殿灾。
诏求直言。
师上疏陈利病。
不报。
一时名人。
沈民望
王希范
王汝玉
陈嗣初
钱溥
赵宗文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遇牡丹盛开。
邀集题赏。
钱塘瞿宗吉
雄于词赋。
师与对垒。
常用一韵往复百首。
词锋益锐。
海内传焉。
此师之绪馀也。
正统八年十一月八日卒。
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
即示寂之岁。
弟子等奉柩。
归葬于旧隐龙山。
遵治命也。
钱文通公溥
铭其塔。
叙曰。
夫以交之深者知必至也。
言之夥者情必厚也。
昔宣德间。
大理卿胡公槩
巡抚东吴
威声大振。
于师独加敬礼。
时溥方冠。
欲应乡举谒公。
师忽见而喜之。
遂入白于公。
得预乡举。
亦始聆论议。
察其动止。
毅然一儒者。
繇是往还[款-士+止]洽。
数日不见。
折简招之。
简类欧语。
作字有帖意。
见必肃衣。
焚香啜茗。
坐语移时。
则且谈且送。
或闭户发箧。
出古人真迹。
对阅评品。
诗文皆不务蹈袭以为奇。
至论儒释之辩曰。
且各为其教。
又曰。
东鲁垂道。
西竺见性。
皆莫先于厚本
故虽离父母。
养生送死。
一务从厚
与兄弟极友。
爱抚诸侄。
教养兼至。
交四方宿儒名缁必以诚
未尝见惰容。
然非其人。
亦未尝与交此。
韩子谓墨名而儒行者也。
师期待既久。
倘以馀齿。
无负于斯世。
则亦无负于所知矣。
(何氏丛说云。
钱文通
小时即有文誉。
郡中有一僧。
善启
晓庵
有诗名能书。
乃十大高僧之流亚也。
永乐中召至京师
修大典。
后为僧官
住南禅。
周文襄公巡抚
甚重之。
每公事稍暇。
即往南禅。
启公谈语。
钱文通秀才
亦与启公交款。
一日学中散堂。
过谒启公
以蓝衫置栏栒上。
继而文襄适至。
屏当不及。
文襄问之。
启公因称文通之才。
文襄即请相见。
索其旧作。
观之。
大加赏识。
遂为相知○何氏言巡抚
是周。
钱自云是胡。
当是两时。
胡前而周后)。
释庄
敬庵庄公
亦台人。
自幼智慧不凡。
祝发广慈祝。
轻世薄尘。
遍参有悟入。
永乐间
径山
奉诏修大典。
寓天界三年
姚广孝等诸公。
交章举住持。
固辞还径山
其嘉言善行。
惜不得尽传。
呆庵尝云。
敬庵
尝主越中二刹。
既来龙河全室翁
以二座处之。
退休一室。
以风节自持。
良可尚也。
一日含笑而化。
塔于水岭小池之上。
祖隽
简介
字志远号淡齐别号丹湖,外号老仙,当涂湖阳人
少时即颇有才名。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应召与著名才子解缙姚广孝等一道参与《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历时五载,例当得官,但祖隽坚辞,回归故里湖阳李村,以侍奉老母。
其母仙逝后,则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载酒赋诗,成就佳构《姑孰八景赋》。
释慧进明 ? — 1436
慧进
字栖岩
号止翁
山西霍州灵石人
姓宋氏
生于元至正乙未年
幼稚谙习佛语。
甫九岁。
遭兵失恃怙。
编荆孝养祖父母。
祖父母复没于草莽。
志慕出家。
礼邑元大云寺渐公。
落发执经。
繇洪武新恩得度。
入汴依古峰。
究通华严宗旨。
傍达唯识百法诸论。
意解心融。
众所钦服。
遂得法主之称。
太宗皇帝知之。
中官驰驿。
召至南京
备问楞严大义。
应对称旨。
赐紫衣。
命住天界寺
选俊秀僧徒从学。
更命于灵谷高僧
篹修三藏法数。
及随驾之北京
海印寺
被诏。
领袖天下僧众。
大明门外。
普度大斋。
越月。
演说三聚净戒
利益幽显。
其斛顶幡竿。
并放异光。
赐玺书金襕衣。
左觉义
总督海内文学儒士高僧
海印经馆。
较大藏经。
因奏。
刊行藏教。
以辅治化。
当述诸序。
昭示遐远。
上从之。
亲制经序十三篇。
佛菩萨赞跋十二篇。
召至香殿赐坐。
赐梵相释迦
刻丝观音。
水晶数珠。
七佛之偈。
谕曰。
依是修行。
升左阐教。
而先后遭遇。
十七载
洪熙改元仁宗皇帝淘汰教职
唯师独膺嘉奖。
敕曰。
佛氏以能仁为教。
化导愚类。
以阴翊皇度。
利安庶品。
总教事者。
必在得人。
不以轻授。
尔左阐教慧进
究明宗旨。
严洁行。
简授兹任。
修习弥勤。
朕用尔嘉锡之敕命。
尔其益懋精进。
振乃宗风。
以称朕命。
钦哉。
宣德纪元宣宗皇帝
待以国老
赐毗卢冠织金磨衲。
诏于内翰
因多官并僧众。
对写金字华严般若宝积涅槃四大部经。
尚膳供馔饮竣事。
灌顶净觉大国。
师奏请隆善开。
讲楞严会解。
听受缁素万馀指。
年弥高德弥邵。
耳。
清明
颜貌奇古。
性直而俭。
道旧荣国恭靖姚公国师
译主光公。
讲经隐峰琮公。
独芳莲公
月庭朗公。
高弟。
左阐教兼大兴隆住山广通。
佛住山广辩。
鸡鸣住山广载。
坛宗师广严。
学徒。
左善世广议。
右觉义广铭。
承旨讲经道深。
馀不尽举。
而其世寿八十有二。
僧腊七十有三。
正统元年闰六月
示寂于庆寿丈室。
讣闻。
上遣礼部谕祭。
茶毗于阜城
舍利灵骨。
立塔于浑河之西。
敕赐万佛山之原。
以褒异焉。
释慧旵明 ? — 1440
慧旵禅师者。
楚人也。
出王氏。
字虚白
七岁。
知诵佛陀名号。
寤寐不息。
又七岁。
妙觉寺湛然祝发。
祝发之顷。
忽祥光四际。
皆成五色。
湛惊喜曰。
沙弥
他日定南针子也。
遂以慧旵名之。
师为人。
奇伟方正
亲先敬后。
犹如饥渴。
然性刚不解软语。
闻耳出口。
若持券。
人共称之曰楚直。
至有难发之举。
必激师发之。
发俱中节。
湛然每召曰。
浩浩光阴。
切莫错过。
对曰。
不错过。
湛每视而休去。
一日湛问曰。
今日作甚么。
曰。
萝卜
曰。
你只会切萝卜
曰。
也会杀人。
湛蓦引颈。
曰。
降将不斩。
湛吐舌而起。
湛迁疏山
师别参松隐云间
因睹孤松。
了然自许。
遍历户庭。
不受控勒。
平江
见果林。
果林掷下蒲团曰。
试说看。
对曰。
只者消息。
本无言说。
破蒲团上。
地迸天裂。
林爱其神骏。
指往邓尉。
拽杖门送。
抚师背曰。
登泰华之巅。
始知宇宙之大。
投五犗之饵。
可语沧溟之深。
子往矣。
毋迟。
师敬诺。
是时。
宝藏持禅师
继席邓尉。
进者虽云涌。
而去者亦川流。
盖其慎也。
师谒之。
持公问曰。
心不是佛。
智不是道。
你云何会。
师进步叉手而立。
公大呵之。
师乃愤疑参堂。
株立不寐。
至二夜洞彻临济宗旨。
遂师资道合矣。
持公迁化。
师关隐安溪
三十载如一日。
永乐年间
道风大播。
名都会邑
重币交至。
师俱却之。
其节概严冷。
一振风穴之风。
姚斯道
以显望鸣当世。
欲为师撰序。
师亦却之。
斯道叹曰。
嗟乎。
倒岳倾湫之际。
卓立当阳
挥召不得者。
若公也。
至于跛鳖之行。
飞龙之说。
岂足恃哉。
识者。
皆多姚公之知人焉。
海舟永慈
自出峡。
负其知见。
盛气加人。
不肯挂搭诸方。
灵谷堂头。
强慈首众。
有禅者。
盛赞师之机略迥别。
无可意。
洎终期。
即通谒于师。
师攃其宝惜。
绝其盖缠。
乃归心。
竟代师任持公之道。
正统五年
师无病示化。
先有遗嘱偈曰。
字付慈海舟
访我我无酬。
明年之明日。
西风笑点头。
更以衣钵。
遣白庵明长老
送至东山
时。
海舟慈
开化东山三载矣。
王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府长洲人字仲光号光庵
博览群书,于医学尤精。
不肯与富贵人医,里巷贫民求医者,趋往诊视,施与药饵。
姚广孝相善。
事母至孝,平生不娶。
年七十疾革,抱母不释,已而复苏,连呼“娘,娘”乃绝。
有《光庵集》,另编有《虎丘诗集》。
释心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心觉源,住虎邱,名德推重,郡人易恒诗有“白云寻老衲,有约不须招”之句。
姚少师广孝诗所谓“闻道蟾公似赞公,一瓶一钵寄山中”者是也。
高启徐贲为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