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明朝
王冕元末明初 1287 — 1359
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
父命牧牛,放牛陇上,潜入塾听村童诵书。
暮亡其牛,父怒挞之。
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教之,遂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乡里小儿皆讪笑,弗顾也。
尝北游燕都泰不华荐以馆职曰: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
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觉□亟归,隐会稽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命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
赋诗辄千百言,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明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绍兴,屯兵九里山
大海问策,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
若为非义,谁则非敌。
明日疾,遂不起。
宋文宪公濂作《王冕传》,言太祖婺州,将攻,物色得,寘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
秀水朱检讨彝尊曰:为元季逸民,自宋文宪传出,世皆以参军目之,亦何尝一日参军事哉!
徐显《裨史集传》,盖不降其志以死者也。
向来选本,俱编元章入明诗,兹特援朱检讨之言以正之,使后之君子得以考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7—1359 【介绍】: 元末浙江诸暨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又号梅花屋主
本农家子,七八岁时为人牧牛,窃入书塾听诸生读书,听毕辄默记。
安阳韩性闻而录为弟子。
卒,门人事为师。
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通《春秋》诸传。
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狂放不羁。
大都,泰不花荐以馆职,不肯就。
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达官贵人争来求画。
以题诗讥刺,官府欲捕,携妻子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朱元璋婺州,物色得,置幕府,授咨议参军
旋卒。
有《竹斋诗集》。
臣等谨案:《竹斋》三卷,《续集》一卷,明王冕撰。
字元章,《续高士传》作字元肃,诸暨人
本农家子,家贫,依沙门以居,夜潜坐佛膝上映火读书,后受业于安阳韩性,遂传其学。
然行多诡激,颇近于狂。
著作郎李孝光秘书卿泰哈布哈皆尝荐于朝。
知元室将乱,辞不就。
明太祖婺州,闻其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叙其始末甚备。
续高士传》以为太祖欲授以参军,一夕卒。
浙江通志》据以列入「隐逸传」。
旧本亦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诗集三卷,其子周所辑,刘基序之。
续集诗及杂文一卷,又附录吕升所为王周行状,则冕女孙之骆居敬所辑。
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忧遒性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集中无绝句,惟画梅乃以绝句题之。
续集所收皆自题画梅诗也。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元章,一字元肃,诸暨人
明初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有《竹斋》三卷。
(《四库总目》:王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奡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宋濂学士集》:元章当天大雪,赤足上潜岳峰,四顾大呼曰:「遍天地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
」及入城,戴大帽如筛,穿曳地袍,翩翩行,两袂轩翥,哗笑溢市中。
进士举不中,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
或遇奇才侠客,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欲荐以馆职
元章曰: 「公诚愚人,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
何以禄仕为?
」即日南辕。
既归,复大言天下将乱。
时海内无事,或斥为妄。
元章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
」携妻孥隐九里山,种豆三亩,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一区,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馀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尝仿《周礼》著书一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
鹏鸯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善画,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
来几汝、兵起,一一如元章言。
皇帝取婺州,将攻,物色得元章,授咨议参军,一夕病死。
元章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刘基文成集》:元章诗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
郎瑛七修类稿》:王冕元章,号山农。
身长多髯。
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
戴高帽,披绿蓑,著长齿屐,击木剑,行歌于市,人以为狂。
士之负材气者,争与之游。
尝游京城,名贵侧目。
平生嗜画梅,画成未尝无诗也。
有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或以是诗刺时,欲执之,一夕遁。
太祖物色得,因与粝饭蔬羹,山农且谈且食。
上喜曰:「可与共大事。
」 授咨议参军
一夕暴卒。
应制作绝云:「猎猎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生尘。
胡兄冻死长城下,始信江南别有
」今《竹斋》中未刻。
昨见蒲庵禅师复见心题其《梅花》一歌,亦奇特也。
因举其槩,同录歌云:「会稽王冕高颊顾,爱梅自号梅花仙。
豪来写遍罗浮雪千树,脱巾大叫成花颠。
有时百金闲买东山屐,有时一壶独酌西湖船。
暮校《梅花谱》,朝诵《梅花篇》。
水边篱落见孤韵,恍然悟得华光禅。
我昔识公蓬莱古城下,卧云草阁潇洒。
短衣迎客懒梳头,只把梅花索高价。
不数杨补之,每评汤叔雅
笔精妙夺造化神,坐使良工尽惊诧。
平生放浪礼法疏,开口每欲谈孙吴
一时骑牛入燕市,瞠目怪杀黄髯胡。
地老天荒公已死,留得清名传画史。
南宫侍郎铁石肠,爱公梅花入骨髓。
示我《万玉图》,繁花烂无比。
香度禹陵风,影落镜湖水。
开图看花良可吁,咸平树老无遗株。
诗魂有些招不返,高风谁起孤山逋?
」 《国雅》:王参军元章赡思新,善绘,得意处辄题,往往奇拔。
尤长于七言,如「云合紫驼开虎帐,天连春草入龙沙」,「海气或生山背雨,江潮不到石头城」,「千峰回影陷落日,万壑欲尽风声」,抽思虽奇,摛词未秀。
诗薮》:王元章世但知其王孟端世但知其
前哲以艺为讳,良不虚也。
) 支允坚梅花渡异林》:胜国王元章,豪侠士也。
其词语跌宕不羁,可想见其为人。
如「五更骤雨随风过,满眼落花如雪飞」,「可爱华山陈处士,风流文采却贪眠」,「恒温岂解知王猛徐庶从来识孔明」,「野蒿得雨长过树,海燕隔花轻笑人」,「可喜一湖杨柳色,不禁三月杜鹃声」,「青苔蚀尽床头剑,白日消磨镜里霜」,皆为时事而发。
至「花落不随流水去,鹤飞长带白云来」,「独鹤远从天际下,老夫如在画中行」,「秋风绕屋树声杂,夜雨落山溪水多」,「万里杳杳,一天风雨夜萧萧」,亦佳句不可没也。
顾嗣立元诗选》:元章尝游燕都,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觉,亟归隐于会稽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汪日起《润亭漫钞》:至元中杨琏真伽恢复佛寺三十馀所,时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
会稽王元章冕诗云:「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
」 田按:顾侠君朱竹听作元章传,云元章为元逸民,未尝一日参军事
且引徐显《稗史集传》为證,录入元诗。
《四库提要》云:「明太祖婺州,闻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中,叙其始末甚备。
旧本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一馀谓稗史传闻异辞,《提要》据宋景廉传以为信,识卓矣!
元章诗雄快豪宕,七古尤为独绝,称其为人。
李习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太平府当涂人字伯羽号云观
治《尚书》,旁通诸经。
元时以南人受排斥,延祐间举人,荐授书院山长
朱元璋渡江,偕门人陶安出迎,授太平知府
以疾卒于官,年八十余。
有《橄榄集》。
释大同元末明初 1289 — 1370
释大同字一云
别峰其别号也。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
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
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
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子般若种也。
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某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我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宝林清凉国师肄业之地。
人咸荣师。
师亦高卧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徕俊乂
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
师奋然谋复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
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
则法轮滚滚。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
惟诵华严经为常课。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
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
挽之住圆通
师游闽。
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
而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旅邸。
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
吾固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若辈将不利之。
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师性至孝恨蚤丧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
非惟顺色凉温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尝无阙。
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
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字一云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
母陈氏。
十月
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
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
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母叹曰。
子般若种也。
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
讲清凉宗旨。
往依之。
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
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
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
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于是命出钱塘
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
师之夙习见闻。
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
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
法道之盛。
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读清凉像。
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
又孰为教也。
宝林
复侍春
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
讲杂华经。
时宋官徐天祐
王易简
相与崇奖。
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
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
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
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延祐初
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元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乃放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
招来俊人。
故天下学者。
莫不担簦蹑屩。
集其轮下。
至正初
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
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
雨即大澍
太祖高皇帝御极。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
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
内库白金数镒。
并珍物。
荣其归。
师持律甚严。
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
示微疾。
次年十日
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
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
宝林类编。
各若干卷。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
”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
春谷移主宝林,乃谓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祷。
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奋然谋复新之。
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
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而驭下过严,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
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
僧慧日元末明初 1291 — 1379年7月1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1—1379 【介绍】: 僧。
浙江天台人号东溟俗姓贾
出家于天台广严寺
元至正中上天竺寺
元顺帝赐号慈光妙应普济
洪武二年奉诏赴蒋山法会,奏对称旨。
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释慧日号东溟
天台贾氏子。
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师尚幼。
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和尚
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师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机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师之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矣。
一旦假寐。
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师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
庭为解曰。
与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法师于上竺。
所处房颇卑湿。
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
此子不凡。
异日当主兹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
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公继其席。
器师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荐福
历三䆊下天竺灾。
元臣高纳麟请师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
师知缘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
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
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诏赴蒋山佛会。
礼部给馔。
召见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鱼贯。
惟师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上亲问升济沈冥之道。
师备奏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
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
如金刚楞伽心经皆摄心之要与。
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同法师金碧峰禅师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
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齐。
命师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
谢院事修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梦。
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
寤告众曰。
吾生净土之祥见矣。
于人间世殆不远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寿八十九。
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师生躯干脩伟。
眉长寸馀。
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师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师面严冷言不妄发。
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软媚语。
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
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日号东溟天台贾氏子,即宋相贾似道之诸孙。
似道责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县之广严寺平山数年,落发受具戒。
年二十二,闻柏子庭讲台教于赤城,即趋座下。
未几,能领大义。
子庭叹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机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为学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时。
一旦假寐,恍见横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卧地食之。
既觉,言于子庭,庭为解曰:“与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缘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钱塘,谒竹屋净于上竺,所处房颇卑湿,乃作诗风之。
竹屋见诗,谓众曰:“此子不凡,异日当主兹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宾友,无何,命典客寮,寻掌僧籍。
竹屋化去时,湛堂澄继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吴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荐福,历三䆊,下天竺灾,慧乞高纳麟请新之,寺宇告成,王溍为之记。
四年迁上竺,知缘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缉之
元顺帝闻其名,特赐“慈光妙应普济”之号,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隐于会稽岩壑间,人无识者。
元相达识帖穆尔遣使物色得之,力请还山。
凡两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蒋山佛会,命礼部给馔,明召见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鱼贯,惟慧日腊最高,朱颜白眉班居前列,太祖亲问升济沈冥之道,奏对称旨。
太祖顾谓僧众曰:“迩来学佛者,惟饱餐优游,沈薶岁月,如《金刚》、《棱伽》、《心经》皆摄心之要典,何不研穷其义?
今有不通者,当质诸白眉法师
”自后召见,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尝与别峰金碧峰辈赐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师释《法华》之所,不可从废,太祖命就天界别建室庐,以存其迹,诏即开山说法。
五年孟春,复于钟山建水陆大斋,命说毗尼戒,太祖亲率百僚临听。
事竣,辞归上竺,谢院事,脩弥陀忏以臻净业。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青莲花生方池中,芬芳袭人,寤告众曰:“吾生净土之祥见矣,于人间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应塔院
慧日躯干脩伟,眉长寸馀,目睛闪闪射人
而人无老少,见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来也。
”争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状甚严冷,言不妄发,尝对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语,至于诱引后学,其辞色温如春曦,故人多悦从其学。
嗣法有思济、行枢、允鉴、允忠、良谨、普智、文会、元秀、景梵诸人。
杨维桢元末明初 1296年12月25日 — 1370
词学图录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喜铁笛,故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
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
泰定四年(1327)进士
天台县
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
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不久逝。
擅诗文、书法、戏曲。
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
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徐舫元末明初 1299 — 13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9—1366 【介绍】: 元明间浙江桐庐人字方舟自号沧江散人
幼轻侠,好击、走马、蹴鞠,工诗。
元行省参政苏天爵将荐之,避去。
刘基朱元璋征,邀之同行。
蓑笠以见,酌酒赋诗而别。
筑室江边,终老其间。
有《瑶林》、《沧江》二集。
字方舟,睦之桐庐人
幼有侠气,好驰马试剑,兼善攻毬鞠之戏。
稍长,幡然悔,即从师受章句,治进士业,为文烂然成章。
已而又悔曰:曷习古歌诗以吟咏性情,庶几少遂其愿耳!
先是睦多诗人,世号「睦州诗派」,悉取而讽咏之,积之既久,圆熟璀璨,明珠走盘,而玉色交映也。
复出游江、、淮、浙间,与名士相摩切,而诗道益昌
江浙行省参政苏天爵闻其贤,欲荐之。
曰:吾诗人尔,其可縻以章绂耶?
竟避去。
日苦吟于云烟出没间,翛然若与世隔,因自号曰「沧江散人」。
大雪,独泛舟钓江中,见者疑其非世间人。
元季兵乱,益韬闭不出,易为隐者服,人莫知其踪迹所在。
至正丙午正月九日以疾卒,年六十八。
有《瑶林》、《沧江》二集,《唐诗通考》藏于家。
宋景濂撰《故诗人徐方舟铭》所载如此。
郡志云「方舟少与青田刘基游,洪武初被徵,过桐庐,邀之同行。
方舟蓑笠以见,纵酒赋诗而别」云云。
景濂铭,诚意被徵,乃在至正庚子
明太祖戊申建元洪武,时方舟殁已二年矣。
舛讹可笑。
而《列朝诗集》小传未经駮正,且云:宋景濂铭其墓曰「明诗人徐方舟」,复何所据乎!
朱升元末明初 1299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9—1370 【介绍】: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允升
元顺帝至正五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避乱弃官隐居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
朱元璋徽州,召见问时务,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明初为翰林学士
于五经皆有旁注,而《》尤详。
有《枫林集》。
字允升休宁人
举人,为池州学正
太祖徽州,以荐召对称旨。
吴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寻进学士
洪武初请老归。
(有《枫林集》十二卷。
田按:太祖徽州,闻允升名,访之。
允升进三策。
太祖大悦,命预帷幄密议。
所居梅花初月楼,亲洒宸翰榜焉。
允升金陵还山,诸公为赋《梅花初月楼诗》饯行。
允升作长歌答之。
厥后允升子同文学世其家。
张来仪复为作《梅花初月楼》歌云:「吾闻仙人好楼居,乃在阆风之圃玄洲之墟。
云窗雾阁千仞表,青天十二金芙蕖
风舟不可以径度,安能跨海骑鲸鱼
新安先生仙儒,卜居半生未诛。
晓携青鹿向烟雾,一径初入千萦纡。
桃源忽向眼中见,风物但是秦人馀。
五丁何年斧凿枢,洞户夹立宁平舒。
纷纷过客不敢有,山君守护烦呵嘘。
先生结楼万木杪,迥如丽谯雄且孤。
连峰忽断西南隅,开楼见月蛾眉初,梅花千树雪不如。
飞觞醉月弄花影,炯然身堕白玉壶
侍郎结发读父书,十年闭楼山不看,一朝徵起青云衢,佩玉日向君门趋。
楼前梅花自开落,楼头明月还盈虚。
南窗孤烛照归梦,觉来枕席非吾卢」且当致身佐唐虞,岂容混樵渔。
长干美酒熟可沽,梅花如雪覆绿芜
神州月色天下殊,何用区区怀故都。
花间卧月红氍毹,人生花月何处无。
允升尝编颊选小诗,始汉、魏,终晚唐,分三十八体,门目琐碎,颇为识者所讥。
《枫林集》录诗不多,颇袭击壤馀派。
摘其佳联如「酒尽一尊山意晚,舟行六月水风凉」,「松叶乱云孤嶂瞑,杏花疏雨晚窗寒」,未尝不清脆可诵也。)
王纲元末明初 1302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2—? 【介绍】: 元明间浙江余姚人字性常一字德常
善识鉴,有文武才。
洪武四年,因刘基荐至京师
太祖策以治道,擢兵部郎中
潮州民变,以广东参议往劝谕,归途为海盗曹真劫持,请为其帅,不从而死。
单安仁元末明初 1303 — 13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3—1388 【介绍】: 元明间凤阳府人字德夫
初为府吏,元末集义兵保乡里。
后归附朱元璋,守镇江常州
在任严整军伍,敌不敢犯。
入为将作卿。
洪武元年工部尚书仍领将作事,诸所营造均称帝意。
后改兵部尚书
年老请归。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卒。
释时蔚元末明初 1303 — 1381年1月29日
时蔚
字万峰
温州乐清金氏子。
生而室有光。
母惧欲弗举。
其姑保而育之。
襁抱中。
见僧辄微笑。
作合掌态。
年十一读法华有省。
入杭受具戒。
谒止岩禅老于虎跑俾参南泉三不是。
迷闷无所入。
明州达蓬山。
卓庵
佛迹古址。
力究至忘寝食。
一日闻寺主宗律师
沩山踢倒净瓶话。
大悟
偈曰。
颠颠倒倒老南泉
累我功夫却半年。
当下若能亲荐得。
如何不进劈胸拳。
走虎跑呈悟。
复之华顶
谒无见求决择。
见。
深肯之。
嘱曰。
尔年小且居山去。
仍还达蓬。
单丁十历寒暑。
千岩长禅师
伏龙山
道望昭著。
提包谒之。
相见如旧识
慧辩风驰。
如天马行空。
不可控驭。
岩亦极尽钳槌之妙。
知其已彻。
顾谓昭首座曰。
山主
颇有衲僧气象。
烦请归堂。
寻为第一座。
一日岩升堂。
举无风荷叶动。
一定有鱼行。
语未毕。
出众。
震声一喝。
拂袖便行。
岩示以偈。
有一喝西江水逆流之句。
既而别岩。
静嵩山
又一纪。
岩前后为手书招之者三。
所以爱重期待者甚厚。
比至。
使分座说法。
遂付以法衣。
嘱云。
汝缘在浙西。
可往化导。
吾道有寄矣。
奉命入
凡三筑精蓝。
卒之玄墓邓山中。
斩蒙羃结庵居之。
久之。
四众归向。
乃搆为大伽蓝。
额曰圣恩。
奔赴者日甚。
一日至不能容。
随机演说。
俾人人满意。
故人益慕而信之。
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
坐化。
阅世七十有九。
僧腊六十。
停龛十三日
肢体温软香洁。
如平时。
门人奉全身。
瘗于庵之西岗。
师貌古神清。
髭须疏朗。
寡缘饰。
千岩称其纯粹质朴。
有古人风。
谈道三十馀年。
吴人无少长。
咸知敬慕。
有绘像而事之者。
平生未尝读书。
惟以深悟自得。
其形诸语默者。
俱能刊落浮华。
而一践乎其寔。
门人请留法语。
曰。
从上佛祖。
诸所言说。
句句朝宗。
言言见谛。
略不肯听从。
况吾言乎。
悉付火烬。
门人。
窃而录其少许以传。
未化前数日。
大众普集。
或以得法承嗣为问。
示偈曰。
慈悲无念。
华开果熟。
因地分明。
慧宝致嘱。
盖记无念学。
翠峰华。
荣果林。
宝藏持四公也。
于中。
学公显受衣法。
后出世。
开导之盛。
无愧于
况受知太祖高皇帝
龙章宠锡。
云汉昭回。
法脉渊源不绝。
所付得人矣。
释崇裕元末明初 1304 — ?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崇裕字约之
姓陈氏毗陵人也。
母梦庞眉异僧乘舆而入,直叩寝门,觉而生子。
四岁 始能学步,七岁入小学。
资识明敏,迥超群童。
年十六,解通儒家言。
然体素尪羸,十日九疾。
父母以其兆应,冀邀灵释氏,命从寿昌院东林晓为沙弥
院有大,三十年不花,及来,花开满枝,结实大如斝。
东林知为祥徵,度为大僧,受具足戒。
俄而出,登双径山谒寂照端,鞠明究曛,唯以观心为务。
越二年,未有證入。
偶游东坡池,操觚成偈。
寂照见之,喜云:“此龙象器也。
”命为侍者,使便于咨叩。
乃未几,复走天目山见佛慧义,佛慧授以万法归一语,淬砺益力,佛慧亦期其有立,所以警发者甚至。
又二年,急于求證,复步中天竺山参广智䜣。
一造户庭,如胶投漆合,即决以超脱死生。
广智为举临济无位真人之言,且诘之云:“尔还知否?
不觉下拜。
广智云:“尔何所见而作礼。
曰:“拜者非是他人。
广智云:“从门入者,岂家珍耶?
曰:“慎毋欺人。
广智首肯者久之。
越五年,元文宗诏建大龙集庆金陵,召广智开山复往依焉。
主藏室,留左右者十馀年,尽传其法。
张御史中丞起岩,尝问广智曰:“选佛场中,僧伽如此众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广智云:“戒律精严,言行不相背,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来,胁不沾席者,三十载矣。
”张公深加赞叹,自是声施烂然,日起丛林中。
朵儿只国王,时以浙江行省右丞相行宣政院事,遴选诸方住持,命出主太平南禅报恩光孝禅寺,瓣香之祝,盖嗣广智
既履主席,接物以诚,缁素翕然。
一日令圬人涂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获悉达多太子像,为佛骨刻成。
因召工傅以黄金,金忽迸裂,舍 利从中涌出,以小香殿奉之。
风声所播,檀施云集,日新月异,数载之间,百废具举。
帝师大宝法王闻之,钖以“扶宗弘辩禅师”之号。
寻迁九江圆通崇胜禅寺,寺在宋初有神僧道济德公将示寂,汇青石为塔,语其徒曰:“此塔若红,即吾再来。
”塈圆机旻公来镇法席,塔色果红,人异之。
旻公号为“古佛”,及其临终,复尔悬记,有“三百年后大兴佛事”之谶。
入院之夕,众僧梦旻公至,而其塔烨然有光者弥月,人尤异之。
先是,寺之师子岩大树皆枯,涧泉亦渴,至是树则重荣,泉则再涌。
识者谓“自旻公至是,正符三百年之数。
”其能感物盖非偶然。
寺当灾毁后,唯佛殿法堂尚存,馀皆瓦砾。
会岁入,节其浮资,庀材鸠工,创僧寮旃坛林以居学子。
新梵音阁,造大士像,他若黥音楼经藏宝阁及塔院,莫不竭力经营,轮奂并美。
荣国公火尔赤以重臣总戎江西,慕其慈行,荐请敷演大法,申弟子礼,受持五戒而退。
有明初兴,崇筒佛旨。
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统摄释教,选大浮屠,主诸名蓝。
四明阿育王山寺,居五山之一。
继席颇难其人,闻至,香华接踵,天乐远闻,万口称颂。
及其接引未悟,单提向上之功,棒唱纵横,逢者胆落。
两序之众自庆获所凭依,相与戮力,振废起衰,备臻完美。
五年春太祖饬仪曹建广荐法会于钟山,遣使者徵。
已年七十馀矣,至则召见便殿,咨以佛法。
以偈献,览之大悦,命书天界寺额,赐赍有加。
后数年,弟子师秀宋文宪濂铭其塔,文具《芝园前集》。
僧宝金明初 1306 — 1372
禅师
名宝金
乾州永寿人也。
号璧峰
其父石氏行善无子。
有梵僧。
目普门大士相授之曰。
善事之。
奇男至矣。
期年果生金。
生时。
红光盖室。
牛马皆鸣。
六岁亲殁。
往受净业于温法师
既久。
性相之旨。
乃代座演法。
有禅者遇而惜之。
因谓曰。
观君谈论。
如望梅也。
其能止渴乎。
大惊。
挽之不可。
遂游方。
谒缙云真禅师
一源宁
同入室。
辄有省。
一日拮蔬园中。
定坐不还。
真公至。
背曰。
汝定耶。
起对曰。
动定不关。
曰。
谁是不关者(一本云。
动定不关。
是甚磨人)。
向前叉手而立。
真公奋揕其胸曰。
速道速道。
便喝。
曰。
尘劳暂息。
向上政未得在。
以拳筑而趋去。
已而隐峨嵋。
日咽
胁不沾席者三年。
闻伐木声大彻。
再参真公
于地画一圆相
以袖拂去之。
又画一圆相
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再画如前。
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复画如前。
于十字。
加四隅成卐字。
又拂去之。
乃总变三十圆相
金一一俱答。
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
宜往朔方。
大行吾道。
先于定中。
见一山。
重楼杰阁。
碧烂绚。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谓曰。
五台秘魔岩也。
汝忘之乎。
至是游五台
道逢蓬首女子。
披五彩敝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金问曰。
汝何之。
曰。
入山尔。
曰。
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喝之。
女子眴曰。
将谓是狮子儿。
言讫不见。
惊喜曰。
吾于此山有宿缘乎。
就中结灵鹫庵居之。
声光日溢。
无远近。
负糇粮而献者。
缤纷也。
至正壬子
授师号寂照圆明。
燕京海印寺
寻称病辞。
还旧隐。
明高帝
即真召
南京
于内殿。
佛法大意。
遂设普济会。
莅其事。
已而御制诗十二韵。
赐金。
是时开福之后。
龙池宁
好行古规。
时流讳之。
代州金陵
英才辐辏。
开福馀烈复振。
僧。
须弥纳于芥子。
且道。
阿修罗王。
向何处伸脚。
僧应诺。
曰。
恰是。
僧呵呵大笑。
曰。
剑峡徒劳放木鹅。
僧。
台山路。
向甚么处去。
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曰。
今日被驴子扑。
僧作嘘声。
曰。
消得龙王多少风。
年六十有五。
召侍僧曰。
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汝知之乎。
僧拟进语。
便脱去。
阇维。
得五色舍利。
牙齿数珠。
坚润宛然。
赞曰。
二禅师
以叔侄同时。
建大旗鼓。
于广漠之野。
岂不三贤胆战。
十地魂惊。
或怪二公末后。
一曰明明一场败缺。
一曰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何敛锋垂手。
一至此哉。
然历考版图。
自大觉拈花之后。
莫不皆然。
无乃草满法堂
不容不尔耶。
抑历数有归其册命之词乎。
凌悦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浙江安吉人字孟傅
元至元时进士,有文名。
明太祖召为卷帘使,称为老凌。
累迁至都御史
耿直,渐以谏见疏。
胡翰元末明初 1307 — 13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7—1381 【介绍】: 元末明初金华人字仲申
吴师道吴莱学。
有文名。
元末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
朱元璋金华,召见。
后以荐授衢州教授
洪武初预修《元史》,书成,受赉归。
有《春秋集义》、《胡仲子》、《长山先生集》。
罗复仁元末明初 1308 — 13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8—1381 【介绍】: 元明间江西吉水人
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
后投朱元璋,授中书咨议
从围武昌,说降陈理,迁国子监祭酒
洪武元年编修,曾出使安南
三年,与刘基同为学士
太祖前每直陈得失,太祖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
寻致仕,赐大布衣。
后又被召入,奏减江西秋粮及兵饷,太祖皆允行。
有《玉堂唱和稿》。
僧至仁元末 1309 — 1382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至仁字行中
姓吴氏番阳人
晚号澹居子又号熙怡子
仲华江州广文。
五岁,其亲使拜报恩寺真纯牧公,七岁得度。
西土控空上人赴英宗召,便道憩报恩,见而叹曰:“再世人天师也。
”令参厚叟于双径,叟喜谓曰:“书记,虎而翼者也。
”出世蕲之德章,越之云顶、崇报,吴之万寿。
明洪武三年,来往虎邱之云岩,道涵德隆,四众云集,旁通外经,尤邃于易,发为词章,严简而有法,务在匡宗,不以此自多。
尝撰《黄州苏文忠祠堂记》,虞道园称其文言谨奥,有西汉风。
张潞公寄以诗曰:“今代能仁叟,高风播海涯。
宋文宪亦曰:“虎邱尊者名浮屠,见性炯若摩尼珠。
”被召至,以佛旨为书而对,太祖大喜。
洪武十五年三月十九日示寂,寿七十四,腊六十七。
宋濂元末明初 1310 — 13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
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
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
朱元璋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
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
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有《宋学士文集》。
字景濂浦江人
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
太祖婺州,召见,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
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
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
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
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
正德中追谥文宪
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
才思之雄,卿不如;学问之博,不如卿。
」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
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
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
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
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
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
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
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
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
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
吁!
可悲也!
」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
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僧智及元末明初 1311 — 1378
愚庵禅师者。
名智及
吴人也。
年十七为僧。
亦得法于元叟端
住后四迁名刹。
帝师锡号明辩正广慧禅师
及公长身山立昂然。
如孤松在壑。
法令严肃。
其下无敢方命。
所至百废俱兴。
然能俯顺时宜。
又如春风时雨之物。
使人不知。
以其提唱语句达九重。
撑大元叟家声。
复喜纳言
见三尺童。
理长则就之。
虽工剩艺。
自视若不逮。
至于料除积弊。
不出词色。
力绝其原。
学士宋濂誉曰。
帝师以徽号。
愚庵及公
不虚也。
暮年不得已。
再赴明高帝诏抵京。
抵京未几。
楚石迁化。
由此得辞还穹窿山
时年六十八。
亦书偈趋寂焉。
火浴有香气袭人。
如沉水香。
所用数珠循环不坏。
其遗骨绀泽。
类青琉璃。
设利罗积有光。
复有梦堂噩禅师
齐名。
刘基元末明初 1311 — 13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1—1375 【介绍】: 元明间浙江青田人字伯温
刘濠曾孙。
元顺帝元统元年进士,官高安县、江浙儒学副提举
方国珍初起时,为江浙行省都事,力主加强镇压。
当局不能用,乃弃官隐居。
在乡组织武装,与方氏相抗。
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至应天,陈时务十八策。
劝勿尊奉韩林儿,为筹划用兵次第,献计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然后北定中原。
吴元年,授太史令,累迁御史中丞
明建国后,封诚意伯
曾与李善长宋濂定明典制
洪武四年,以弘文馆学士致仕。
后为胡惟庸所谮,忧愤而死。
一说为惟庸毒死。
谥文成
通经史,精象纬,工诗文,与宋濂并为一代文宗。
有《郁离子》、《覆瓿集》、《犁眉公集》等。
词学图录
刘基(1311-1375) 字伯温号犁眉公
浙江青田人
朱元璋聘为谋臣,多用其言,授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追谥文成
博学,尤精象纬术数。
其诗恣纵有奇气,为明代表性诗人之一。
文则闳深肃括,与宋濂等开一代风气。
词秀炼入神,为永乐以后诸家所不及。
有《诚意伯文集》,词在集中。
宋讷元末明初 1311 — 1390
字仲敏滑县人
进士,官盐山知县
洪武六年,应聘为北平考官。
十三年,徵为国子助教,迁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改国子祭酒卒。
正德中追谥文恪
有《西隐》十卷。
(《四库总目》:领成均胄子之任,师道严正,为一时典型。
文章亦浑厚醇雅。
其奉敕制《太学碑》,极为太祖昕赏,今具在集中。
又有《壬子岁考试秋闱次北平》诗及《秋闱即事》诸诗。
壬子洪武六年,盖未仕之前,已应聘为北平考官,而本传、墓志均未之载。
其《过元故宫》诗十九首,尤缠绵悱恻,有风人忠厚之遗。
田按:刘三吾墓志,称所著《西隐》十七卷。
《明史艺文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俱作十卷。
今所传本及《四库》著录本均十卷,其非足本,」抑或为后人改并,未可知矣。)
维基
宋讷(1311年—1390年)字仲敏号西隐河南滑县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
元至正年间进士明洪武年间官至国子监祭酒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进士,任盐山县县,后弃官归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参与《》、《乐》等书的编撰,书成归乡。
后由四辅官杜敩推荐,担任国子助教
洪武十五年(1382年),提拔为翰林学士,撰《宣圣庙碑》。
历改文渊阁大学士
其以严格教学为准。
后担任国子监祭酒
当时太学中多公侯官宦子弟,且生徒众多,颇难管理教授宋讷立学规,身言并教,师道大立。
洪武十八年二十一年两次会试,考中者大都是太学学生,占三分之二,而且名列前茅,宋讷因而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当时国子监助教金文征嫉妒宋讷,串通吏部尚书余熂,迫使宋讷辞职。
朱元璋得知后大怒,诛金文征、余熂,仍留下宋讷
当时宋讷生病,朱元璋说:“有寿骨,无忧也。
”不久果然痊瘉。
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迁祭酒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病终,年八十。
有《西隐》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