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梁溪诗钞
高材,字充甫,号静成,无锡人,辛卯举人,官黄岩至县。明代东林党领袖高攀龙之祖父。七岁能作偶句,十岁能文,以嘉靖辛卯举乡试。为人刚果英迈,重名节,多智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汝正,号龙超、后庵。崇祯贡生。师从高攀龙、钱一本,曾主东林讲会。明亡,隐居不出,卒年八十四。有《三像精粹》、《春秋传戴记纂疏》。
人物简介
宿梦鲤,字龙吉,号仁寰。无锡人。万历34年举人,除松阳知县。与东林诸子过从甚密,尤其与高攀龙交往最久。,著《易纂全书》、《五经百家类纂》、《古今类书》等,年八十一卒。
维基
耿定向(1524年—1596年),字在伦,号楚侗,人称天台先生,湖广黄安(今湖北红安)人,同进士出身。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湖广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三十五年(1556年)登丙辰科会试四名,廷试三甲一百三名进士,吏部观政,授行人司行人,三十八年九月考选云南道试御史,三十九年三月实授,四月吏部尚书吴鹏攀附严嵩,耿定向上书奏揭发吴鹏的六条罪状。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提调南直隶学校。隆庆元年(1567年)七月升大理寺右寺丞,二年九月回籍养病。高拱擅权,四年十月官员考察以浮躁浅露,被贬为横州判官。后迁衡州府推官,升工部屯田司主事。万历初,朝臣举荐,九月升尚宝司丞,二年八月升本司少卿,三年三月升太仆寺少卿,数日后再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御史协理院事,告归。万历六年七月以原职起任福建巡抚,八年请告归。十二年三月诏起为左佥都御史协理院事,八月升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十三年四月升刑部左侍郎,十五年十一月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十七年九月官至户部尚书、总督仓场,十一月科道论劾,以病乞休,辞官回乡。万历二十四年八月去世,享年七十三,朝廷追赠其太子少保,谥恭简。除此他还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曾在天台山上筑天台书院,并与弟耿定理、耿定力一起讲学授徒,潜心学问,是活跃在阳明后学时期讲学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推动了当时的讲学运动,并且注重纠偏救弊,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善,其部分思想主张成为东林学派的先声。耿定向因李贽鼓倡狂禅,学者靡然从风,指责其「异端」思想,称李贽使「后学承风步影,毒流万世之下」。耿定向在传播学术、培养人才方面卓有成效。高攀龙曾说:“平日私心不大服耿先生,不知其秉教铎乃端正如此。”
维基
钱一本(1539年—1610年),字国瑞,号启新。南直隶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应天府乡试第三十九名,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任庐陵知县,授福建道御史,劾江西巡按祝大舟。又曾劾张居正假圣旨以塞言路,因上《论相》、《建储》二疏论政弊,触怒神宗,被削职为民。筑经正堂,研究六经,尤邃于《易》,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分主东林讲席,人称“东林八君子”。天启初追赠太仆寺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50—1616
【介绍】:
明抚州府临川人,初字义少,改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茧翁。早有文名,不应首辅张居正延揽,而四次落第。万历十一年进士。官南京太常博士,迁礼部主事。以疏劾大学士申时行,谪徐闻典史。后迁遂昌知县,不附权贵,被削职。归居玉茗堂,专心戏曲,卓然为大家。与早期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学、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钗记》(《紫箫记》改本)、《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另有诗文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集》。
维基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晚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室名玉茗堂。江西临川县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戏曲家、教育家。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南京刑部主事、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谪广东徐闻县典史、浙江遂昌县知县。其戏曲非常知名,乃与莎士比亚同期及影响力相若的伟大剧作家。除了戏曲之外,又擅长八章文,与王鏊、唐顺之、瞿景淳、归有光等并称明朝举业八大家。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懋昭好老庄、喜谈神仙,父亲汤尚贤为人严正,从小便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隆庆四年(1570年)江西乡试第八名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万历八年(1580年)汤显祖第四次往北京参加春试。张居正三子张懋修去看望汤显祖,汤显祖也曾回访而不遇。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33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汤显祖中了进士后,仍不肯趋附新任首辅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虚职。在职期间,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党人交往甚密。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又写了《论辅臣科臣疏》,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廷,弹劾大臣,因而触怒了明神宗。之后被谪迁广东徐闻典史。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
维基
谭一召,字忠卿,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民籍。江西乡试第十六名,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科会试第八十二名,登三甲第一百四十五名进士。历任临武县、东莞县知县,累升南京刑部郎中。因论高攀龙、杨应宿事,被斥为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50—1612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泾里(今无锡锡山区张泾镇)人,字叔时,别号泾阳。万历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十五年以上疏语侵执政,谪桂阳州判官。历迁至吏部员外郎、文选郎中,二十二年以廷推阁臣忤旨,削籍归。在里与弟顾允成倡修东林书院,偕同志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又讽讥朝政,评论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之名大著。崇祯初赠吏部右侍郎,谥端文,人称泾阳先生。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常州府武进人,字以身,号玄台。少与顾宪成兄弟为友。万历十七年进士。与高攀龙同出赵南星门,以名教自任。以言事被劾,诏归省过三年。起凤翔教授,迁国子助教。以力争“三王并封”,疏救赵南星,被谪光州学正。省母归,不复出,家居力持清议。与顾宪成兄弟、高攀龙等讲学。卒年五十九。有《泉上杂语》、《续宪章录》、《浮弋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伯勋,号静馀。万历十三年举人。东林之会,高攀龙以前辈事之。尝训其子曰:“口不说欺心语,身不为欺心事,出无惭朋友,入无惭妻子,方可名学人。”乡里咸诵其言。
维基
冯从吾(1556年—1627年),字仲好,号少墟,陕西长安(今西安市)人,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八月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巡视中城,有宦官求见,但被他拒绝。礼科都给事中胡汝宁奸诈狡猾,多次弹劾不去。冯从吾揭发他作奸犯科之事,遂被调往外地。当时正值考核外官政绩之时,冯从吾严格巡查,贿赂受请之事便不再发生。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冯从吾上疏告戒明神宗:“陛下郊庙不亲,朝讲不御,章奏留中不发。试观戊子以前,四裔效顺,海不扬波;己丑以后,南倭告警,北寇渝盟,天变人妖,叠出累告。励精之效如彼,怠斁之患如此。近颂敕谕,谓圣体违和,欲藉此自掩,不知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陛下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一言稍违,辄毙杖下,外庭无不知者。天下后世,其可欺乎!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宴安为可恃,勿以将来危乱为可忽,宗社幸甚。”神宗盛怒,想要在大殿之上杖责冯从吾。恰逢仁圣太后寿辰,加上阁臣们竭力化解才得以倖免。随即便告老还乡,后被起用为巡查长芦等地盐政。冯从吾洁身自好,任内惠利商人,违法乱纪之事均有所收敛。不久,冯从吾返回京师,适逢神宗因军政之事大罢谏官。冯从吾也因而被革职,仍然是因为之前上疏谏言的缘故。冯从吾生性纯朴诚实,有志于濂、洛之学,受业于许孚远。罢官归乡后,闭门谢绝客人来访,拿来古代贤人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体察考验自己的身心,学问造诣更加精深。在家闲赋了整整二十五年。万历四十八(1620年)明光宗登基。冯从吾被起用为尚宝卿,后晋升为太仆寺少卿,因为兄长去世而未赴任。不久改任大理寺少卿。天启二年(1622年)擢左佥都御史。不到两个月,又升任左副都御史。廷议梃击、红丸、移宫等三大案,冯从吾说:“李可灼以至尊尝试,而许其引疾,当国何心!至梃击之狱,与发奸诸臣为难者,即奸人也。”自此以后朝中群小皆畏惧他。不久,与邹元标共同创建了首善书院,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讲学,给事中朱童蒙上疏诋毁书院。冯从吾说:“宋之不竞,以禁讲学故,非以讲学故也。我二祖表章《六经》,天子经筵,皇太子出阁,皆讲学也。臣子以此望君,而己则不为,可乎?先臣守仁,当兵事倥偬,不废讲学,卒成大功。此臣等所以不恤毁誉,而为此也。”于是冯从吾再次称病求归,明熹宗温言安慰挽留。但是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又相继努力诋毁邹元标。冯从吾又说:“臣壮岁登朝,即与杨起元、孟化鲤、陶望龄辈立讲学会,自臣告归乃废。京师讲学,昔已有之,何至今日遂为诟厉?”于是再次上疏请求归乡。天启四年(1624年)春,起任南京右都御史,都接连推却不任。被熹宗召见授予工部尚书。恰逢赵南星、高攀龙等人相继离开朝廷,冯从吾连续上疏,极力请辞,熹宗遂同意其致仕。天启五年(1625年)秋,魏党张讷上疏诋毁冯从吾,冯从吾被革职。同乡人王绍徽向来对冯从吾怀恨在心,等到他成为吏部官员,就立刻派遣乔应甲任陕西巡抚,想搜集各种罪證获罪于他,但都没有收穫。于是便毁掉了书院,推倒了圣贤塑像,将其扔到了城墙边角。冯从吾不能忍受心中怒火,得病去世。崇祯初年(1628年)明思宗恢复冯从吾官职,并追赠其太子少保,谥恭定。与邹元标、钟羽正等人并称“西台三正人”。
维基
孙继有(1557年—?),字恒叔,号姚岑,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匠籍。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乙酉科浙江乡试十三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联捷丙戌科会试五十二名,登二甲第一百二名进士。刑部观政,初知莆田县,治才敏给,剖决如流,尝微行钩察,尽知民间铢两事。菁寇曾廷邦等谋为变,以计擒之。月立会课者再,身亲评骘,士亦争趋其门,以希荐引。擢任南京刑部主事。因论大学士王锡爵与高攀龙、杨应宿事,被斥为民。后来官至知府。
人物简介
叶茂才(1558-1629),字参之,号玄室,无锡(今江苏无锡)人。1589年进士。除刑部主事。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并称"东林八君子"。
维基
叶茂才,字参之,号玄堂,江苏无锡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成进士。吏部观政,十月除刑部主事,以便养改南京工部,分司芜湖钞关。二十年调南(京)吏部,十月升郎中,二十一年癸巳养病。二十七年己亥调礼部郎中,养病。二十九年辛丑补尚宝司丞,三十四年丙午升太仆寺少卿,三十六年戊申升大理寺丞,养病。四十年壬子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己未养病。天启二年壬戌起太仆寺少卿,三年升太常寺卿。四年擢南京工部右侍郎。明年抵官。甫三月,以时政日非,谢病归。友人高攀龙被逮,赴水死,使者将逮其子,茂才力救免之。未几卒。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等重修东林书院。
维基
杨应宿,字宗辰,陕西蒲城县人,军籍。陕西乡试第五十一名。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会试第一百二十八名,登进士第三甲第七十八名。授户部主事,升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侍郎赵用贤、都御史李世达等罢官,朝议多归咎首辅王锡爵。行人高攀龙和御史袁可立上疏指责其排斥异己,并斥责郑材、杨应宿谗言诬陷。杨应宿上疏反弹劾高攀龙。神宗下旨贬高攀龙为广东揭阳典史,贬杨应宿为湖广经历。杨应宿遂弃官归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秀水人,字春阳。万历十四年进士。授蒲圻知县,擢御史。连劾福建巡抚司汝济、大理卿吴定、戎政侍郎郝杰、蓟辽总督顾养谦,不纳。三王并封诏下,偕同官抗疏争。既而以高攀龙被谪,上疏力争,斥为民。
维基
吴弘济(1559年—?),字春阳,一字汝辑,号海洲。浙江秀水县(今属嘉兴市)人。己卯乡试四十七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三十九名,登三甲第九十五名进士。吏部观政,授湖广蒲圻县(今属湖北省赤壁市)知县。二十年十月授湖广道监察御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高攀龙以赵用贤去国,疏争之,谪为揭阳典史,复争之,斥为民。熹宗即位。赠光禄寺少卿。
维基
方大镇(1560年—1629年),字君静,号鲁岳。直隶桐城县(今安徽省桐城市)人。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进士,授大名府推官,擢拔为江西道御史,升迁大理寺丞,历官左少卿。天启元年(1622年),邹元标、冯从吾于北京创立首善书院,邀集同志讲学,高攀龙、钟羽正、叶向高等相继在此议论时政,方大镇亦应邀参与。遭给事中朱童蒙等弹劾,谓有东林之嫌,请予以禁毁。朝廷阉党下令捣毁首善书院,邹、冯皆去位。大镇又卜卦得“同人于野”,遂引疾归里,隐居浮山下的“此藏轩”,与吴应宾论学,再后隐居“白鹿山庄”。大镇天性至孝,母丧,守母墓,过度哀伤而卒,享年七十岁。著有《方大理集》。有子方孔炤,孙方以智。
维基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西庄村人。明朝政治、军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致仕后与清军战斗殉国。谥文忠,清朝改谥忠定。孙承宗少时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而后,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并逐渐接触官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次年中甲午科顺天乡试第五名举人(经魁)。万历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孙承宗前往大同教授其子弟。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孙承宗喜欢跟老将及退役兵卒究问险要边情,史称“伏剑游塞下,历亭障,穷厄塞”,因而“晓畅边事”。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万历四十二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左中允,万历四十七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万历四十八年,矫旨遗诏废矿税、发内帑。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期间与高攀龙、赵南星等东林党人相交甚善。不料明光宗继位仅一个月即驾崩,年仅16岁的皇长子来不急册为太子即仓促继位,即明熹宗,孙承宗继而做了熹宗的老师。这样,年近花甲的孙承宗,依借帝师的地位,逐渐地进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权力的中心。天启二年(1622年),孙承宗升任为礼部右侍郎。经东林党人推荐后,熹宗以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至辽东勘查。据说与经略王在晋争执,熹宗将王在晋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以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以为“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监阵,而以文官拨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期间大胆起用袁崇焕、孙元化、鹿善继、茅元仪等人,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顷,“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后金当时与察哈尔部交战,并未进攻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派太监刘应坤到山海关,以帑金十万两犒军,为孙承宗所鄙视,同年八月,发生柳河之役,马世龙因冒进兵败,魏忠贤以孙承宗不附己,借口马世龙损失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军用物资,参劾孙承宗。十五日,熹宗批准孙承宗回籍养病,后以高第代为经略。崇祯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长城,进大安口、遵化,明思宗复用孙承宗。袁崇焕被执下狱后,孙承宗力保祖大寿,复用孙承宗为督师,移镇山海关,修建入海长城之「老龙头」,且于建后由内阁大学士杨嗣昌题字「宁海城」于「老龙头」城楼上,辽左得以粗安。崇祯三年(1630年),祖大寿、马世龙等诸将克复永平、遵化、迁安、滦州四城,明人史称“遵永大捷”。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清军攻大凌河,祖大寿坚守城池,命宋伟、吴襄救援,二将阵前不和,张春的援军也被击溃,祖大寿被逼杀何可纲而降清。明思宗因此罢孙承宗官。家居七年。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第四次入长城,犯保定,攻高阳。孙承宗年已75岁,率领全家子孙拒守,高阳城墙低矮,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孙承宗被俘,望阙叩头,投缳而死。明思宗闻讯,追复其故官,给予祭葬。南明弘光帝时,予谥文忠。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专谥忠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3—1606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季思,号陶庵,归有光子。万历十九年举人。会试下第后,弃举业,退居江村,吟咏为乐。与无锡高攀龙、嘉善吴志远友善,学者称清远先生。有《陶庵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4—1621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小范,号我素。万历十四年进士。授行人,迁礼部主事,改南京吏部。二十一年疏请复高攀龙、吴弘济官,以奖忠良,并严谕阁臣无挟私植党。帝怒斥为民。在家乡参与东林讲学之会。有《天全堂集》。
维基
安希范(1564年—1621年),字小范,号我素,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属江苏省无锡市)人。明朝官员。万历丙戌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主事。为“东林八君子”之一。安希范为如山次子,庶出。万历十四年中丙戌科(1586年)三甲进士,授行人,迁礼部主事。为养母方便,请改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因高攀龙事,上《纠辅臣明正邪》疏,为攀龙等辩解,忤辅臣王锡爵,触怒神宗,被削籍为民。回乡后,与顾宪成等重建东林书院,并主讲席。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合称“东林八君子”。熹宗嗣位后,欲起用之,希范已然病逝。子广誉、广居伏阙上疏,表明其父遗忠。朝廷追赠希范光禄寺少卿,入祀乡贤祠。《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