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维基
王揆,字端士,号芝廛,直隶太仓州(今江苏太仓市)人,同进士出身。画家王时敏之次子。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进士,工诗,有《芝廛集》,《晚晴簃诗汇》录其诗一首。《壬辰北归居枫桥别业》:归来投别业,鸡犬一庭前。雪重千门树,湖吞万井烟。鸱夷寒食庙,虾菜夕阳船。何似营平路。黄沙猎火天。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文楷,字志甫,亦号不二,志衡山人。初出家时,依南岳清凉阿诺惺,而胸臆洒落,趋向高远,固已器之矣。惺于禅暇,究心诗文,不异老儒。楷随侍三十馀年,时有启诲,更苦志探求,遂尽传其学。复事游参,遍历江淮、吴越,使胜地风景丛从雅范,皆以奚囊贮之。今诗集有《过高旻》、《招隐》、《江天寺》诸作,可想见矣。乾隆甲戌夏,归自金陵,静居白云。与同参文畅,听松观瀑,徜徉尘外。偶尔挥翰吟啸,终以守岩穴为念。乾隆三十一年丙戍秋,为缘六法长延继华林,胜地八景,殊少题留。楷幽栖数稔,禅居多暇,作《八绝》以纪之。《独尊峰》云:“突兀势参天,岩幽林亦窅。快登此独尊,四顾群山小。”《裴休桥》云:“桥古号裴休,度来非略约。。四时涧水清,照彻行人脚。”《望日台》云:“台石矗幽岑,朝曦遥入望。扶桑忽吐红,滚滚金毬漾。”《片云石》云:“怪石列冈陵,宛如云一片。奇根本自殊,终不因风转。”《伏虎岩》云:“峭壁一𡽡崖,二虎曾自伏。犹遗哮吼音,访道人难复。”《仰天湖》云:“湓湖势俨然,山顶自开掘。祇可宕心胸,范蠡舟难越。”《呼龙潭》云:“潭深莫乱呼,只恐龙骜起。大地洒甘泉,谁知龙酿水。”《漏水岩》云:“岩下散明珠,山头悬瀑布。朝朝杂鸟语,滴滴增奇趣。”楷初学诗与文畅,同请业于𡵺嵝东林简南禅师。及庚寅夏,同门将刻楷所作诗文,而畅已先寂于白云,楷哭之哀,因并畅诗刋之,曰《合刋诗草》。畅,字不偶,亦湘人也。《春日怀文楷》诗已入《国朝诗选》。其《游西林诗》云:“伏霞尽处有青岑,曲折宁辞仄径深。崖树疏疏行古殿,厨泉悄悄界东林。采薪频入增山晓,游客希来便陆沈。不是天龙曾卫护,楼台未必到于今。”西林有峰名青岑,昔为禅林,今易数主,未能长护持也。楷、畅并有语录、诗,则昔人称为“声律正宗,不愧唐禅,亦最上乘也。”
众香词
玉树,少攻诗词,及笄,偶游萧寺,邂逅太仓王郎,遂订丝萝,扁舟归之。后因事败,其父讼之于官,口供其词,脍炙人口。供得:“吴氏幼育玉树,长娴书史。重重深院,禁锁春心十五年;寂寂芳踪,学赋悲秋三百首。祸因踏青南陌,惹来蝶乱风狂;坐缘东禅,偶遇莺俦燕侣。太仓王郎,才同子建,貌类潘安。颜色既调,传得伊心寄流水;投梭不拒,漫将妾意作行云。吟风和咏,恰成红叶之媒;对月调弦,永作白头之好。寄游丝于东阁,两易春秋;绾绣带于西厢,一经寒暑。又恐欢娱无久,离别有时。是以王郎浮范蠡之舟,贱妾踵西施之迹。将谓五湖浩荡,云雨常存;岂知三岛漂流,风波顿作。命之不由,夫复何恨。欲效重瞳之妇,仗剑君前;甘作季伦之姬,捐躯楼下。幸逢秦镜,立释楚囚。秉燃犀之照,水怪露形;奋范叔之庭,山魈破胆。忆昔当垆卓氏,服缟素而就相如,汉王不罪;掌珠红拂,着紫衣而归李靖,杨帅不追。古有是事,今亦宜然。伏望仁天,将身断归王氏。庶使潘郎无怨,还夸掷果之车,贾女多情,永遂偷香之愿。”令怜其才,遂为永好。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