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清朝
清诗别裁集
字敬哉,直隶宛平人。崇祯癸未进士,国朝官至礼部尚书。○公于国初奏明末殉难诸臣,在内范景文以下十三人,在外蔡懋德以下五人,皆当恤赠。议从祀,谓潘美忌功不当祀,张浚三任军政,皆大败,杀曲端,忌岳飞,亦不当祀,皆议论之正大者。说诗谓论格之正变,不如论声之正变,清和广大者为正,志微噍杀者为变也,亦最平允。
维基
沈近思(1671年—1727年),字位山,号闇斋,浙江钱塘县(今属杭州市临平区)人,中国清朝官员。沈近思九岁成孤儿,送灵隐寺抚养。主僧爱其敏慧,供其读书应试,进入钱塘县学。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举人,次年(1700年)中庚辰科进士,任临颍县知县,任内建紫阳书院及双忠(岳飞、于谦)祠。升任广西南宁府同知,不久因病请归。后又被推荐监督清河东裕仓,未满两月,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担任台湾府知府。雍正元年(1723年)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升太仆寺卿。不久,又升吏部侍郎。四年(1726年)主持江南试。次年春,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卒赠礼部尚书、太子太傅,谥端恪。
归愚诗馀·序
词者诗之馀。诗所难言,假闺房儿女子之语,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其辞益微,其旨益远。肇自开元、天宝以及五代十国,作者众多,元老若韩、范、司马,理学若朱仲晦、真希元诸公,亦皆为之。其始多芊绵绮丽,继变为激昂慷慨,再变为旷逸高超,不著色相,愈进而愈工矣。国朝擅场推梅村、迦陵、竹垞三先生,然而状山川之险峻,阐忠义之幽微,一事一物,动关理道,或亦未之及焉。宫傅沈公素不填词,今夏忽为倚声,用以涤暑。半月成四十馀阕,大约激昂慷慨、旷逸高超之作居多。其赋黄山、盘山诸阕,峰峦森秀,奇诡奥深;题武穆、忠肃两墓,叹长城之坏,究周内之冤;咏落花而念荣谢之无常,过邯郸而叹盛衰之一梦,逢七夕而信智巧之徒劳。抚时见道,无不中律吕,分清浊,气足力全。至其风神骀荡,摇曳多姿,欲与周、柳争衡,孰知为望百岁老人笔哉!
忆在髫年,见竹垞先生与赵秋谷赞善填「我」字韵词,相戒必用成语,竹垞先生有句云:「数天下英雄,使君与我。」赞善因而阁笔。公之词出,而海内词家并当弃殳却走,退避三舍也已。乾隆丁亥七月望日,小侄顾诒禄谨序。
全台诗
杨士芳(1826~1903),字兰如,号芸堂,清台湾噶玛兰(今宜兰)人。 杨氏出身贫困农家,奋发向学,咸丰三年(1853)中秀才,同治元年(1862)中举,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为宜兰首位且唯一的进士,曾被分派浙江绍兴知县,但因父丧在家守制,从此长居宜兰,未曾任官,终生热心投入地方文教事务。同治八年(1869)倡建孔子庙,同治十三年(1874)请建延平郡王郑成功专祠于台南,奉敕照准。光绪元年(1875)应聘为仰山书院院长,作育英才近三十年。日本领台之后,受聘为宜兰厅参事,明治三十二年(1899)与李望洋等倡募款兴建碧霞宫,奉祀岳武穆王。杨氏对宜兰文风贡献卓著,后人为缅怀其风范,将其故居地命名为「进士里」。
维基
胡从简(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县人,清代著名经师大家,著名礼学大师、进士。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绩溪,后迁江西庐陵。综合吴克让的《新津县乡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谱载,新津胡氏一世祖为宋末元初胡受,从湖北麻城迁入川西。四世祖为胡通海,元末进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龙滩。 时昌州辖大足、荣昌、永川等地。五世祖为胡复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荣县东川书院教授。六世祖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与方孝孺同日殉难。明朝传至胡应这一代始迁新津。清初胡氏另一脉相传到十六代胡大斌。又一支传到二十一代胡文魁。这两支也迁到新津。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传约十代。胡从简1844年出生于新津。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连续兵灾,当时胡家已经式微。胡从简人穷志不穷,“编屦得钱为活。年十九,始读书,刻苦自励。”吴克让《新津县乡土志》说, “胡从简亦岳公再传子弟,邃于古义。” 这里所说的岳公即岳逢阳,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进士。 岳逢阳是清代新津县四位进士中的第二位。岳逢阳家在新津县安西镇月花村,是岳飞第二十三世嫡孙。后来胡从简考上锦江书院邑庠生(秀才)。1874年胡从简肄业锦江书院,时年三十。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尊经书院,在全蜀学生三万人中选拔百名入学,录取率0.003。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计划通过尊经书院,以“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方式为蜀中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为给尊经书院选拔高才生,张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试,题为周礼社制考。试毕,胡从简被张之洞选拔为第一,入选为尊经书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级研究生。据记载,胡从简“融贯礼经,《周礼》、《大小戴记》并注疏皆成诵。”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与胡从简同时第一批考入尊经书院的杨锐,宋育仁,廖平等人。他们虽比胡从简小五到十岁上下,但即使在学术上他们人人皆非等闲之辈。胡从简能在考试中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学力之深厚。1879年,王闿运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 (校长)。王闿运学问深厚,尤注重通经致用。他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期间,重振了著名的“蜀学”,使蜀学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顶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名垂千古。钱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 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足见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地位。王闿运来到尊经书院后立即考试学生,题目是“玄端,冠端所用。”学生们答题大多依据乾嘉学派大师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流行著作。唯独胡从简“取证经记,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运的器重,提拔为斋长。古代的学院分院斋两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院两级。按国子监的传统,斋长在日常教学管理甚至是寝室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斋长既起着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发挥着课后协助教官监督学生言行的作用。斋长有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处。清末薛福成《庸庵笔记》说,在王闿运指导下,胡从简治《礼》,戴光治《书》,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刘子雄、岳森通诸经,“皆有师法,”成为蜀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杰出代表。廖平的学说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学术基础。而杨锐,宋育仁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胡从简终成清代礼学大师。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特别将胡从简传附于王闿运传之后,显然是视他为王闿运之得意门生。1892年胡从简考取进士。按梁启超的说法来算,清代的一个童生历经逐次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功名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社会和朝廷对进士都很重视。按朝廷惯例,胡从简被授予知县即用。七品知县,年俸45到60两白银,禄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约为现在200斤),养廉银1200两白银。相比之下,一户农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两白银。胡从简被授予知县,也就是说,凭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几倍。对于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贫困的胡从简来说,做官无疑是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的机会。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胡从简传》,《清代学人列传·胡从简传》记载胡从简弃官不做,“乞病归,家居治学,竟不复出。” 胡从简治学极为刻苦,“恒以夜分就灯下纂录,五十而瞽。 ”“所著书有《礼经考》,《礼经释例》,《周礼句读》,《大戴礼记笺》,《读礼管窥》,累六百余万言,蔚若继曲台之后。” 只可惜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经毁损。查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除《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以外,有关尊经书院的档案和资料现在全部不知所终,其中包括胡从简的巨著。就连尊经书院各位进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献中没有了踪影,只有宋育仁的还在。鉴于尊经书院与戊戍变法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与戊戍变法失败直接有关。西汉学者后苍开创《礼》学以后,两千年以降,研究《礼》学的大家为数众多,其中还包括朱熹等人。由于上古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文义考据及其艰难,历代学者在《礼》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较少,而胡从简的礼学却有五部专著,六百余万言之巨。通盘比较《清代学人列传》对各位入传学者的学术地位评价,“蔚若继曲台之后”之语的确是极高赞誉。其意为,胡从简是继西汉经学大家后苍著《后氏曲台记》,开创《礼》学以后,两千年来成就最是蔚为大观的《礼》学大师。《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和《清代学人列传》王闿运传一文中还指出,胡从简“蔚为经师,咸守家法,较之诂经、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 这句评语也是对胡从简的很高评价。清代是历史文献研究考证学的黄金时代和顶峰。清代这方面的大家有许多。光是乾隆到嘉庆年间形成的乾嘉学派就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乾嘉学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著述丰富。整个清代考据学学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现在《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一书中的著名学者就有370余人。胡从简能得到“有过无不及”的盖棺定论,绝对是极大的荣誉。胡从简无嗣,收侄儿胡念祖为子,传其学。胡念祖在学术上得胡从简真传,在尊经书院就读时也是廪生,后又任书院东斋斋长。现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尊经书局出版物《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中刊有胡从简,胡念祖他们两人的论文共15篇。其中胡从简七篇,胡念祖八篇。这三部珍贵典籍是尊经书院留传下来的现存唯一学术书籍。不幸中的万幸,这15篇论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礼学的窥豹之管。1895年胡从简逝世,享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