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清朝
沈光文明末清初 1612 — 1688
全台诗
沈光文(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浙江省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县)人。
明故相文恭公世孙,少以明经贡太学
明亡,桂王朱由榔称帝于广东肇庆号永历
沈光文前往依附,授太仆少卿
永历五年(1651)广东潮州渡海到福建金门
后自金门搭船赴泉州,至海口围头洋遇飓风,遂飘流至台。
永历十五年(1661)郑成功来台,以客礼见,不署其官;郑成功去世,郑经嗣位,「颇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军亦日削」。
沈光文为赋以讽,几致不测,遂变服为僧。
后移居目加溜湾(今善化一带),设帐教学,并以医药活人。
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具表归降。
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
康熙二十四年(1685)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
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
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其诗文散见于方志,台湾诗文总集,以及笔记杂纂,如连横台湾诗荟》、陈汉光《台湾诗录》。
至于别集之辑录,则有宁波同乡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以及龚显宗主编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兹以目前所见,最早收录沈光文诗作的清代方志艺文志为底本,并参校下列诸本:《台湾诗荟》、《台湾诗乘》、《台湾诗录》、《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
〖参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台北宁波同乡会,1977;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新营:台南县文化中心,1998。
〗(江宝钗撰)
睦仁晚清 1852年11月3日 — 1912年7月30日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睦仁 明治 1868年10月23日—1912年7月30日
简介
(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为日本第122代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
日本帝国第1代大元帅(1889年—1912年在任),讳睦仁孝明天皇第二子。
王则修清末至现当代 1867 — 1952
全台诗
王则修(1867~1952),谱名佛来,学名文德、则修号旅中逸老又号劝化老生别号花莲港生,曾以「王来」、「王贵」之名发表诗作。
台南大目降(今台南新化)人。
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为师,二十岁入泮,二十三岁岁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应省试,未第。
乙未(1895)割台定议,隔年携家人内渡至漳州府龙溪县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台。
后因经商失败,改于故乡新化教读,兼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
大正九年(1920)清水杨澄若慕其名,延聘为家庭教师,杨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乡设帐授学,名其书斋为「三槐堂」。
昭和三年(1928)八月创办「虎溪吟社」,担任社长,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顾问。
民国四十年(1951)九月及门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齐双寿」七律为王则修祝寿,应募者三百馀首,后发行诗册留念。
〖参考王则修〈自序〉;龚显宗〈谈《三槐堂诗草》出土的意义〉,收于龚显宗编校《王则修诗文集》,台南市立图书馆出版,2004年,页124;吴新荣《台南县志。
卷八。
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诗翁王则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杂俎》,台南县政府出版,1982年,页89至90。
王则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龚显宗编校《则修先生诗文集》(2004)〖《则修先生诗文集》上册所收《三槐堂诗草》系王则修八十岁时以工整小楷书写,可视为王则修诗集晚年定本。
《倚竹山房文稿》虽系文集,仍有部分诗作。
下册「杂篇一」收录王则修诗作散稿,「杂篇二」据王金璋所述,页480〈陇头梅〉至页500〈牡丹〉诸诗,系王则修批改其子王如(攀云)、孙王宝川习作之改槁,今不收录。
〗、《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2005)〖《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书前附乙丑(1925)年「题自画像」、「王氏族谱」等图版,内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诗草》(续)、《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则修文集》,时间自1943年11月10日1948年10月。〗。
龚本所据,乃王则修曾孙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报。
今以龚本为基础,并核对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报刊、诗选,汰其重覆,依序排列下:《三槐堂诗草》、《三槐堂诗草》(续)、《倚竹山房文稿》、《杂篇》、《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及龚本未载诗,此外,王则修孙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与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据王美惠藏本辑录。
(余美玲、吴东晟撰)
全台诗
王则修(1867~1952),谱名佛来,学名文德、则修号旅中逸老又号劝化老生别号花莲港生,曾以「王来」、「王贵」之名发表诗作。
台南大目降(今台南新化)人。
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为师,二十岁入泮,二十三岁岁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应省试,未第。
乙未(1895)割台定议,隔年携家人内渡至漳州府龙溪县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台。
后因经商失败,改于故乡新化教读,兼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
大正九年(1920)清水杨澄若慕其名,延聘为家庭教师,杨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乡设帐授学,名其书斋为「三槐堂」。
昭和三年(1928)八月创办「虎溪吟社」,担任社长,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顾问。
民国四十年(1951)九月及门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齐双寿」七律为王则修祝寿,应募者三百馀首,后发行诗册留念。
〖参考王则修〈自序〉;龚显宗〈谈《三槐堂诗草》出土的意义〉,收于龚显宗编校《王则修诗文集》,台南市立图书馆出版,2004年,页124;吴新荣《台南县志。
卷八。
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诗翁王则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杂俎》,台南县政府出版,1982年,页89至90。
王则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龚显宗编校《则修先生诗文集》(2004)〖《则修先生诗文集》上册所收《三槐堂诗草》系王则修八十岁时以工整小楷书写,可视为王则修诗集晚年定本。
《倚竹山房文稿》虽系文集,仍有部分诗作。
下册「杂篇一」收录王则修诗作散稿,「杂篇二」据王金璋所述,页480〈陇头梅〉至页500〈牡丹〉诸诗,系王则修批改其子王如(攀云)、孙王宝川习作之改槁,今不收录。
〗、《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2005)〖《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书前附乙丑(1925)年「题自画像」、「王氏族谱」等图版,内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诗草》(续)、《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则修文集》,时间自1943年11月10日1948年10月。〗。
龚本所据,乃王则修曾孙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报。
今以龚本为基础,并核对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报刊、诗选,汰其重覆,依序排列下:《三槐堂诗草》、《三槐堂诗草》(续)、《倚竹山房文稿》、《杂篇》、《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及龚本未载诗,此外,王则修孙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与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据王美惠藏本辑录。
(余美玲、吴东晟撰)
全台诗
王则修(1867~1952),谱名佛来,学名文德、则修号旅中逸老又号劝化老生别号花莲港生,曾以「王来」、「王贵」之名发表诗作。
台南大目降(今台南新化)人。
曾拜卓仰山、林一枝、林飏年为师,二十岁入泮,二十三岁岁考取列一等第一,其后往福州应省试,未第。
乙未(1895)割台定议,隔年携家人内渡至漳州府龙溪县明治三十五年(1902)始返台。
后因经商失败,改于故乡新化教读,兼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
大正九年(1920)清水杨澄若慕其名,延聘为家庭教师,杨氏逝世后,于大正十四年(1925)返乡设帐授学,名其书斋为「三槐堂」。
昭和三年(1928)八月创办「虎溪吟社」,担任社长,后兼善化光文吟社」顾问。
民国四十年(1951)九月及门弟子向全省徵募「眉齐双寿」七律为王则修祝寿,应募者三百馀首,后发行诗册留念。
〖参考王则修〈自序〉;龚显宗〈谈《三槐堂诗草》出土的意义〉,收于龚显宗编校《王则修诗文集》,台南市立图书馆出版,2004年,页124;吴新荣《台南县志。
卷八。
人物志》,1980年王信雄〈诗翁王则修先生之生平〉,收于《南瀛杂俎》,台南县政府出版,1982年,页89至90。
王则修作品目前印行者有龚显宗编校《则修先生诗文集》(2004)〖《则修先生诗文集》上册所收《三槐堂诗草》系王则修八十岁时以工整小楷书写,可视为王则修诗集晚年定本。
《倚竹山房文稿》虽系文集,仍有部分诗作。
下册「杂篇一」收录王则修诗作散稿,「杂篇二」据王金璋所述,页480〈陇头梅〉至页500〈牡丹〉诸诗,系王则修批改其子王如(攀云)、孙王宝川习作之改槁,今不收录。
〗、《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2005)〖《则修先生诗文集续编》,书前附乙丑(1925)年「题自画像」、「王氏族谱」等图版,内容分四部分:《三槐堂诗草》(续)、《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则修文集》,时间自1943年11月10日1948年10月。〗。
龚本所据,乃王则修曾孙王金璋所藏手稿及剪报。
今以龚本为基础,并核对王金璋所藏原稿,及各报刊、诗选,汰其重覆,依序排列下:《三槐堂诗草》、《三槐堂诗草》(续)、《倚竹山房文稿》、《杂篇》、《则修诗集》(一)、《则修诗集》(二)及龚本未载诗,此外,王则修孙女王美惠亦收藏部分手稿,其中与王金璋藏本未重覆者,据王美惠藏本辑录。
(余美玲、吴东晟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