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僧住力隋末唐初 544 — 623
释住力
姓褚氏
河南阳翟人
避地吴郡钱塘县
因而家焉。
宿植胜因早修慧业
甫及八岁出家学道。
器宇凝峻虚怀接悟。
声第之高有闻缁俗。
中宗宣帝
京城之左造泰皇寺。
宏壮之极罄竭泉府
乃敕专监百工。
故得揆测指撝面势严净。
至德二年
又敕为寺主
值江表沦亡僧徒乖散。
乃负锡游方访求胜地。
行至江都
乃于长乐寺而止心焉。
隋开皇十三年
建塔五层。
金槃景耀峨然挺秀。
远近式瞻。
至十七年
炀帝晋蕃又临江海。
为寺任缮造之功故也。
梁武得优填王像神瑞难纪。
丹阳龙光寺
陈国云亡道场焚毁。
乃奉接尊仪及王谧所得定光像者。
并延长乐身心供养。
而殿宇褊狭未尽庄严。
遂宣导四部王公黎庶。
共修高阁并夹二楼。
寺众大小三百馀僧。
咸同喜舍毕愿缔构乃励率同侣二百馀僧。
共往豫章刊山伐木。
人力既壮。
规摹所指妙尽物情。
即年成立。
制置华绝。
异神工。
宏壮高显挺冠区宇。
大业四年
又起四周僧房。
廊庑斋厨仓库备足。
故使众侣常续断绪无因。
再往京师
深降恩礼还至江都
又蒙敕慰。
大业十年
自竭身资。
以栴檀香木。
模写瑞像并二菩萨。
不久寻成同安阁内。
至十四年
隋室丧乱道俗流亡。
骸若萎朽充诸衢市。
誓以身命守护殿阁。
寺居狐兔顾影为俦。
啜菽饮水再离寒暑。
虽耆年暮齿。
而心力逾壮。
泥涂褫落周匝火烧。
口诵不辍手行治葺。
贼徒雪泣见者哀叹。
往往革心相佐修补。
皇唐受命弘宣大法。
旧僧馀众并造相投。
邑室虽焚此寺犹在。
武德六年
江表贼帅辅公祐
负阻缮兵戈潜图反叛。
凡百寺观撒送江南
乃致书再请。
愿在阁前。
烧身以留寺宇。
祐伪号尊称。
志在倾殄。
虽得其书全不顾遇谓弟子曰。
吾无量劫来积习贪爱。
不能捐舍形命以报法恩。
今欲自于佛前取尽决。
不忍见像济江。
可积薪自烧供养。
吾灭之后像必南渡。
衣资什物并入尊像。
泣服施灵理宜改革。
便以香汤沐浴加趺面西。
引火自焚卒于炭聚。
时年八十。
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
命终火灭。
合掌凝然。
更足阇维。
一时都化。
在佛前焚时。
群鹊哀鸣。
其声甚切。
右绕七匝方始飞去。
及身没后像果南迁。
殿阁房廊得免煨烬。
法宝僧众如畴昔焉。
门人慧安智赜者。
师资义重甥舅恩深。
为树高碑于寺之内。
东宫庶子虞世南为文。
今像还归于本阁云。
僧吉藏隋末唐初 549 — 62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安息国人也。
祖以避仇居南海
父迁金陵
而生藏焉。
西竺真谛三藏昉至。
父𢹂之以见。
曰此儿吉祥之所聚也。
遂以名。
父亦出家。
名道谅云。
谅平生苦节寡伦。
乞食听法无少怠。
每持钵归。
必跣足入塔。
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至虽涕涶便利。
皆以手承。
祝施众生所应食者。
其笃谨之行。
始终无歉。
然每𢹂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甫七岁。
遂依出家。
而采涉日至。
年十九为众覆述。
精辨锋起。
获誉扬邑。
具戒之后。
其闻转盛。
桂阳王尤所钦礼。
隋混壹。
遂东游止嘉祥寺
敷畅如常。
时开皇末
炀帝在蕃邸。
置四道场。
招徕贤彦。
召居慧日寺
复于京师
置日严寺。
教旨又以居之。
昙献禅师
请开法华。
七众繁拥。
财施填积。
既以建诸福田。
且为十无尽藏。
付献行檀。
卒成曲池大像。
伟特高显
见者翘勤。
不能自已。
齐王暕私第法集。
一时至者。
六十馀人。
仍推藏为论主。
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体貌闲暇。
辞彩秀发。
飞激注射。
霶然有馀。
四座皆动容而退。
王欲更延两日。
众亦莫之敢抗矣。
大业初
写法华经二千部。
隋之季世。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供养。
别置普贤像。
对以坐禅。
观实相理。
及义旗初届京师
武皇受谒于虔化门下。
前叙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仰泽穹昊。
不胜庆赖。
武皇大悦。
劳问勤至。
武德初
诏选十大德。
纲维法务。
其一焉。
俄兼住实际定水二寺。
齐王元吉
愿承归戒。
屈住延兴寺。
至是年气渐衰。
屡增病苦。
诏赐良剂。
中使相寻。
武德六年五月卒。
春秋七十有五。
上览遗表哀悼。
东宫已下。
皆致书尉问。
赠以钱帛。
今上在秦邸。
有尉辞不录。
诏葬南山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度华严维摩各数十遍。
并著疏。
盛行于世。
临终制死不怖论。
文多不录。
弟子慧远嗣。
释道密
释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师习方艺。
又从邺下博听大乘。
神思既开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
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师资道成复弘梵语。
因循法本留意传持。
仁寿塔铨衡德望。
寻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状如楼阙。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见在佛屋。
俨然坐定。
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佛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妣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遑堕地。
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岁告帝曰。
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而尼沈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试之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故其铭云。
维年月。
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
蒙三宝福祐。
为苍生君父。
思与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诸州供养。
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
仍为弟子。
法界幽显。
三涂八难
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三宝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
降赴道场證明弟子。
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多不载。
密以洽闻之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兼赤班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道俗内外咸同一见。
寺有四门。
门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素无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间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有同浪井
广如王劭所纪。
及大业伊始。
从治雒阳
上林园中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师
习方艺。
又从邺下听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运兴法。
翻译为任。
敕召入
大兴善寺
师资道成。
复弘梵语。
仁寿塔兴。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
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
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物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
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皇妃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惶堕地。
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
告帝曰。
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
由儿兴之。
而尼沉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
帝年至十三。
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
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
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锤试之。
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
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密以洽闻之举。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
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
兼赤斑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仁寿之末
又敕密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
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
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
素无泉水。
须便下汲。
一夕之间。
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业伊始。
密徙雒阳上林园中。
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
释法楷
释法楷
曹州人
十五出家。
依相京贤统而为弟子。
师习涅槃通解文义。
及受具后专攻四分。
云晖两匠振纽齐都。
备经寒暑伏面咨禀。
皆赐其深奥无所子遗。
及齐法俱亡。
南避淮表寿山之阳。
随开律教。
开皇首岁大辟法门。
还返曹州
欲终山水将趣海岸。
而道俗邀留不许东骛。
揩性虚静。
更于城北三里左丘山营造一寺。
名曰法元。
高显平博下临城邑
遥望发心皆来受法。
未为安而能迁。
古人所尚。
久在尘厌不无流转。
便入关壤观化京都
住扬化寺复扬戒律。
仁寿置塔。
奉敕送舍利于曹州
揩以初基有由。
欲报斯地。
表请树塔还置法元。
上帝不违。
任从所请。
初达曹部。
舆州内。
广现神瑞。
备如别纪。
但学未经远难得遍知。
故略编之。
想未繁挠。
日别异见。
具如后述。
三月十四日中时。
见佛半身面白如玉。
舍利舆前佛顶之上。
黄赤光起。
二十九日夜降甘露。
味甜逾蜜。
现于赤光遍于城上。
须臾流照达于塔所。
四月五日
舍利上踊白色鲜明。
其日申时
帐上北面忽见光影。
中有白云气。
中生树状如青桐。
下有青色师子。
面西而蹲。
六日卯时复有光影。
见云气内。
有三莲花
两厢双树下有佛像。
楼阁树林沓重而出。
上有立菩萨像。
辰时又见金色光明出没渐大。
已时复见重阁。
阁上有树叶。
如贝多。
旁立圣僧
午时复现双树之形。
下列七佛。
申时双树又见一佛二菩萨像三花承足。
又见天人擎花在空黄师子等。
亥时帐后见千佛形。
舍利室内出黄白光。
四月七日
又见双树黄雀一头及以光云师子等像。
辰时又见金翅鸟身飞龙树林宝盖等像傍现二菩萨及黄师子。
已时又见宝幢树林。
下有菩萨黄衣居士
白色师子蹲踞石上。
又有气树林楼阁菩萨。
午时又见白色气宝幢树林青色师子。
申时又现双树繁茂须臾变为宫殿楼阁佛坐花台其色黄白。
亥时云起西北雨润三寸上六天一时见身。
四月八日将欲下塔。
平旦之时天雨白花。
飞飏不下。
卯时又见诸天宝盖树侧菩萨及黄师子。
辰时又见大盖两重众宝庄严。
下坐菩萨及白师子踞在石上。
帐上又见光影气。
气中金光乍大乍小。
下有莲花时开时合。
雨天花
大者在空。
面阔尺馀。
小者堕地。
状如桃花
已时帐后见三诸天三师子及莲花水池
午时将下。
又见双树并立菩萨。
舍利忽分以为五粒。
流转光曜。
四月九日
填平已后。
帐后板上光影之内叠石文生。
又见大树。
青衣沙门执炉而立。
又感奇香郁烈人鼻。
楷具列闻。
帝大悦。
令图缋之。
以流海内。
自仁寿创塔。
前后百馀。
感徵最优勿高于楷。
后以常业终于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