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僧粲南北朝末隋初 529 — 61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孙氏
汴梁陈留人也。
幼年游学河北河南
东西关陇。
备历齐陈周境。
工问难。
善机谲。
自号为三国论师
开皇十年
诏住京师兴善寺。
十七年诏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谓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十中道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
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仁寿二年
诏诸州置塔。
内出所藏舍利。
选天下有道僧行分往以葬。
且约同日下坎。
帝于内道场。
盛作功德。
以候四方瑞应之报。
洪遵律师等陛辞。
帝曰。
法师等可遂因化事。
以荣还乡壤。
获葬舍利于汴州广福寺
其光景香气之瑞。
详于别录。
仁寿之季。
复以葬之滑州脩德寺。
其光景香气。
愈益奇炽。
帝屡加叹赏。
道士褚揉者。
善庄老。
一日诏公卿毕集。
老子
沙门不许预坐。
闻之。
率门人十馀。
𢹂行床。
排防卫。
径至其地而坐。
揉方序王。
且未命文。
即抗言激刺。
然词若俳谑。
而义寔张诠
席因散。
或以闻。
帝曰。
朕得与此人同时。
顾非福邪。
齐王暕钦渴谈论。
沙门吉藏得玄辩名。
王每欲摧挫之。
大业五年
大张法筵于其第。
会者三十馀人。
升座。
命章标问。
听者谓无以酬。
牒难接解。
又谓必无以嗣进。
如是往还四十馀番。
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续答。
续问又二三十番而退。
王起执手而谢曰名不虚得。
名不虚得。
赠麈尾什物。
以褒显之。
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五。
弟子僧鸾僧凤
鸾返俗出仕。
别有传。
僧粲
姓孙氏
汴州陈留人也幼年尚道游学为务。
河北江南东西关陇。
触地皆履靡不通经。
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
诸有法肆无有虚践。
工难问善博寻。
调逸古今风徽遐迩。
自号为三国论师
机谲动人是所长也。
开皇十年迎入帝里。
敕住兴善
频经寺任。
缉谐法众治绩著声。
十七年下敕。
补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
故著十种大乘论。
一通二平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
并据量经论。
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
仍于总化寺敷通此论以摄学众。
又著十地论两卷。
穷讨幽致散决积疑。
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
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齿。
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
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
参预使任。
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
天子亲授灵骨。
慰问优渥。
曰。
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踪。
等仰会慈明。
不胜欣幸。
岂以朽老用辞朝望。
帝大悦曰。
法师等岂又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
宜令所司备礼各送本州。
因奉敕。
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
初达公馆。
异香满院充塞如烟。
及将下塔。
还动香气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宝帐。
寺有舍利亦放青光。
与今送者光色相糺。
又现赤光当佛殿上可高五尺。
复现青赤杂光在寺门上。
三色交映良久乃没。
具表闻。
详于别传。
仁寿年末。
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
初停馆宇。
夜放黄光遍满一室。
千人同见。
后放五色食顷方灭。
自尔求者辄现。
不可殚言。
及至塔寺夜别放光。
乃照一寺。
与昼无别。
有赵威德者。
患目积年。
蒙照平复。
当下塔日又放光明。
塔上空云五色间错。
或如贤圣仙人龙凤林树等象。
峙于云内
数万士女嗟咏成音。
前后往使皆感灵瑞。
文帝叹重更加敬仰。
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乡本江表。
陈破入
既处玄都。
道左之望探微辩妙拟阐三玄。
学鲜宗师情无推尚。
每讲庄老必听临。
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沈浮。
注辩若悬泉
起啭如风卷。
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抚髀讶斯权变。
常下敕令揉讲老经。
公卿毕至。
沙门不许预坐。
闻之不忍其术。
乃率其门人十馀。
携以行床径至馆所。
防卫严设都无畏惮。
直入讲会人不敢遮。
揉序王将了。
都无命及。
因其不命。
抗言激刺。
词若俳谑义寔张诠
既无以通。
讲席因散。
群僚以事闻上。
曰。
斯朕之福也。
得与之同时。
隋齐王[日*东]。
见礼下筵钦兹叹咽。
常欲见其谈说。
故致于法会。
沙门吉藏者。
神辩飞玄望重当世。
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
大业五年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馀人。
登座咸承群难。
时众以为荣会也。
皆参预焉。
为论士。
英华命章标问义筵。
听者谓无以酬及。
牒难接解。
无以嗣。
往还抗叙四十馀翻。
犹开析不滞。
王止之。
更令次座接难。
义声才卷。
又续前难。
势更延累。
问还得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
时人异通赡坐制勍敌重继接他词慧发锋挺。
从午至夕无何而退。
王起执手而谢曰。
名不虚称。
见之今日矣。
躬奉麈尾什物。
用显其辩功焉。
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
道行既隆最初敕命。
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
苦辞不就。
大业九年卒于兴善。
春秋八十有五。
弟子僧鸾僧凤
并以继轨驰名。
本姓王
名为大业。
八岁通礼。
十岁讲传于江都
夙有惊俗之誉。
及投簪佛种。
经论有闻。
隋末返俗。
唐初出仕。
位至给事中
有别传。
自光徽绩。
僧智聚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0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俗姓朱
幼出家于苏州虎丘寺。
通习经论,时以为释门瑚琏。
南朝陈时诸王颇钦礼之。
后主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
次年,归住苏州东山精舍。
,名臣杨素苏威礼重之。
文帝开皇十二年,诏为僧官齐王杨暕驰书召之,以疾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朱姓
神气清远。
彰于襁褓。
出家住苏州之虎丘东山寺
寺有胤法师
道艺之元匠也。
依以学。
无怠分阴。
同郡顾希凭。
会稽谢峻岳。
复以辞林理窟相与发明。
故能于弱冠之年。
即事讲说。
尤慕庄严皭师成实。
而服膺焉。
咨质既久。
疑滞咸析。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
监赏人伦。
见而叹曰。
诚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
新蔡王叔齐
并加钦属。
至德二年
诏于太极殿
开金光明经。
天子躬御法筵。
臣僚咸在。
于时云兴瓶写。
莫不歆艳。
三年丁外忧。
归隐旧里。
弘导不废。
开皇十一年
降玺书劳问。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公威
躬造道场。
接足作礼。
进施予以效诚敬。
十二年
诏置僧官
以居平等之任。
郡将宗成刘公
从受菩萨戒。
齐王暕作牧淮海。
贻书迎之。
不起。
大业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终。
寿七十二。
即以其年之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弟子道恭等。
树碑旌行。
秘书虞世南文。
释智聚
姓朱氏
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弟子道恭
犹子道顺
德惟上首。
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僧真观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1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达
吴郡钱唐人。
姓范氏
祖延给事黄门侍郎
父兑通直散骑常侍
母桓氏。
念无嗣息。
因誓诵药师观世音金刚般若等经。
以求智子。
又刻写定林上寺迦毗罗王像事之。
躬效祈祷。
依药师经七日行道。
至第三夕。
游光照身。
自尔有娠。
及生。
左右掌文。
成仙人字。
口流津液。
肤体润泽。
虽老未尝患渴。
舌有罗绮纹。
音吐如钟。
辨说敏给。
五岁即蔬素。
坐衣箧上。
挥扇帚戏。
效诸德开讲。
八岁能和庾尚书林擒诗。
十六淹贯孔老典章之言。
旁涉琴奕。
尝遇善风鉴者。
迎拜曰。
少年当为人天师
宜自爱。
后专诵净名般若。
丐父母脱俗。
父母难之。
迦毗罗降梦。
乃许焉。
既获诏旨并赐衣钵。
兴阳生法师落发。
云阳律师和尚授戒。
俄从华林国法师受成实。
且欲忆持法华。
日一卷。
感梦曰。
汝大乘根器。
毋自滞。
遽听摩诃衍兴皇朗公轮下。
开善大忍法师
慝影钟山
时从扣激忍。
叹曰。
龙树之道东矣。
辨勇二师。
频挹重席。
丛林为之语曰。
钱唐真观
当天下一半。
洪偃者儒英释杰也。
面誉之曰。
颧高多智。
耳白有名。
我有四绝。
汝具八能。
由是王公贵游。
咸愿纳交。
始兴王将之国邀以俱。
于时兴皇义集。
众推其先。
登座之顷。
开二谛宗。
百难纵横。
一言水泮。
学士傅縡喟曰。
三千称首。
七十当初。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既至会稽
香严寺
阐大涅槃。
兴皇遣书三度召之。
曰。
燕赵齐秦引领翘足。
法门所寄。
惟在于子。
子宜速返。
时以伐周失律。
议括沙门之无名者罢道。
奋致书于仆射徐陵
命遂寝。
江夏王镇越
复固邀之。
朗公哽咽言曰。
能住三年者。
请以讲堂相委。
然终不可以留也。
若夫特进杜棱永阳鄱阳二王。
皆极延仰。
东浙法轮屡动。
天台智者名行绝伦。
年腊斯等。
义谐昆季。
共归秦岭云旧房。
朝谈慧照。
夕安禅寂。
智者就微。
观复敷演。
永阳还朝。
亟称其德。
寻加特诏。
而陈祚告终。
隋文三遣皇华。
秦王再延帅府
悉辞以疾。
齐王于江浦。
躬伸顶礼。
传以香火。
送居故邑众善寺
开皇十四年旱。
刺史刘景安祷雨。
为讲海龙王经。
序王竟骤霔。
而东南之民。
敬之若神。
县南有灵隐山
昔与道安禅师头陀石室。
檀越陈仲宝
率侣拓基。
构立精舍。
号南天竺
文宣造塔。
亦于此者。
则其幽胜可知矣。
大业七年四月八日
司马李子深讲大涅槃经。
至现病品。
梦三人容服甚盛。
执幡礼云。
净居遣迎。
六月六日方卧病。
梦与智者同舆。
翼佛还山。
寤而叹曰。
吾六十二当终。
以讲法华。
获延一纪。
今七十四。
尚复奚求。
即集徒垂训。
尔月适天台致书送香苏石蜜。
览书曰。
是为最后信。
岂非宿世因缘邪。
命以一如意报之。
七月一日。
中夜盥漱整服。
跏趺而坐。
忽自语曰。
有人请讲菩萨戒。
遂怡然而灭。
明日午时
𮌎顶犹煖。
右手内屈三指。
流汗遍身。
信宿而止。
至四日入龛。
时属流火。
炎威尚炽。
而股体柔软。
容色不变。
二十五日
四方道俗咸华。
皆就灵手传香表别。
香华供献。
日有千群。
齐日开龛。
色相光洁。
眉毛更长。
二十六日
迁龛窆于灵隐山
开成之迹。
继踵昔贤。
匡护之功。
比肩前哲。
开皇十一年
王师平江南
有猖獗者。
卒为厉阶。
元师杨素
反旆而驱。
因悉瓦解。
俘虏诛剪。
三十馀万。
名声昌盛。
囚有妄指其为檄者。
时与金陵才士鲍亨谢瑀俱被逮系。
不俟讯鞠。
即将斩决。
临而责之曰。
道人当坐禅读经。
何因为作檄书。
以干刑宪。
死奚所辞。
曰。
道人所学。
诚如公言。
然不作檄书。
无辜就死。
公明鉴。
怒示以檄曰。
此谁作耶。
读毕徐曰。
苟如此。
焉能动人。
不作尔。
使果作必胜此。
因指擿其语三五处曰。
可上纸乎。
顾皆庸妄所为。
公毋遽信也。
颇以为然。
历数等三十馀人于前。
而谓之曰。
是并观国宾王之流。
愿公加虑。
使无怨辜。
笑曰。
道人不自愁。
而更愁他人乎。
曰。
生死常也。
何足愁。
然陷人于非辜。
乃可愁耳。
曰。
久被系必愁。
宜作愁赋。
顾左右给纸笔。
揽笔骤书如流。
顷之纸尽。
命更进。
随读之惊异。
遽起立。
呼使对坐。
以尽其辞。
文多不载。
平昔谨操履。
每盥遗𤃉。
地不为濡。
众善寺
皋亭神姓陈名重。
附巫语请讲法华。
遗以钱物。
且舍庙堂五间创殿。
门人玄镜
寔克荷负。
僧昙迁南北朝末隋初 542 — 60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博陵饶阳王氏子也。
姿性俊朗。
年十三。
父母俾从舅氏权会受学。
备善经史。
而于易老庄。
尤究心焉。
然佛典幽极。
非妙悟深證。
莫可窥测。
于是哀恳二亲。
以祈出家。
年二十一。
遂依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薙落。
初诵胜鬘。
辄了其义。
乃复问法纲要于昙遵法师
当有齐教门之盛。
宫禁营治福利。
众所奔竞。
因遁避林虑山
黄华谷净国寺
蔬素覃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方寻唯识。
感心热之疾。
而悉略去医药。
专事忏祷。
夜梦月入怀取而擘食之。
香脆清凉。
如冰片。
觉而所苦顿愈。
馀味经旬。
流齿颊间。
易名月德。
其谓此欤。
每授戒。
则对其人唱曰。
于我月德前。
三说求授菩萨戒。
是以逮周武帝失正见。
遽南造金陵
道路屡遭攘夺。
寿阳
谓其属曰。
吾辈为群盗所窘如此。
皆宿业也。
今兹值遇怨结深矣。
苟非解免。
来报莫穷。
乃于曲水寺。
估鬻行季。
以作佛事。
冀于他生为善知识。
既济江。
扬都道场寺。
扫衣乞食。
摄念而已。
慧晓智璀。
学兼内外。
弘畅定宗。
陈朝领袖也。
又有高丽智晃。
善萨婆多部。
亦综理唯识。
并一见倾盖。
或欲以迁之名行。
闻于上者。
立谢绝。
独与国子博士张机。
发庄易义。
机为尽礼。
偶诣桂州刺史蒋君家。
获大乘摄论。
诚为全珠。
乐不自胜。
将事开演。
而闻隋历聿新。
盛隆释运。
未几陈亡。
区宇混一。
奉持摄论。
北返彭城
会檀越舍宅创慕圣寺
而摄论之流通于北。
寔此其始也。
兼以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轮环披析。
则其指趣愈益白矣。
总管谷城公万绪。
僚佐伸弟子礼。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
镇维扬。
长史张坦。
具疏邀之。
往应。
则宋公锄骄刬慢。
悉使妻子受归戒。
开皇七年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脩叙妙因。
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
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僧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
趋风餐德。
限以朝务。
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
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
间解法相。
能转梵音。
并将入
当与师崇建正法。
刊定经典。
且道法初兴。
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
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
近远所凑。
宣扬法事。
为利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
不复多及。
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阳镇宝。
汲郡洪遵同。
被诏至。
则偕谒帝。
大兴殿接遇优渥。
诏于大兴善寺安置。
咨询问遗。
冠盖相望。
而众以摄论初辟。
投诚请业者千数。
慧远以老成自居。
犹处轮下。
横经禀义。
自是摄论一灯。
传者盛矣。
盖真谛悬记。
有所谓大国大根性人能弘之。
噫信矣。
十年春
驾幸晋阳
从。
夜复同榻行在所
察其地多私度僧尼。
上悉欲拘检以从公度
间语
恐致骚动。
对曰。
此皆周武废教之时。
逃窜岩谷。
及陛下恩宥。
或失际会而然者。
惟陛下怜之。
上默然久之。
诏凡出家。
虽私度不复问。
寻诏京师
胜光寺
起迁主之。
并其徒六十馀人。
相与俱。
仍诏皇子蜀王秀
为檀越。
其供养之丰。
施予之饶。
兹不暇述。
而或以过于沈痼声利。
乃著巳是非论。
文多不载。
十三年春
驾蒐于岐从之。
蜀王纵骑逐走兽。
兽入故窑中。
故窑中无所见。
徒见残坏佛像堆积而已。
王即具以闻。
进曰。
灵仪圣相。
厄于前朝。
陛下严饰。
不为不多。
而其遗馀尚尔充遍。
贫道触目增恸。
莫之奈何。
上怅然曰。
弟子垂拱岩廊。
而使尊像蒙冒霜露。
朕之咎也。
今日之事。
殆天所以启朕也。
如师之说。
情实摧割。
诏诸有旧像。
仰所在官司。
送置近寺。
俾率土之内。
口施一文。
以完美焉。
十四年
驾幸岱宗柴祭。
有奏请。
复岱寺之废者。
及无贯逃僧。
皆俾安堵。
故诏河南王
朗公寺
泰岳神通道场。
齐王
静默寺
神宝道场。
华阳
灵岩寺
宝山道场。
诸王悉奉诏。
以檀越从事
且诏天下寺
自一僧已上。
听给额私度附贯。
仁寿初
上出天竺沙门
于龙潜时。
所授大觉真身舍利若干。
相与枚计之。
以定其数。
虽彼此专意。
至再三。
辄增减不能当。
上问其故。
曰。
如来法身。
过于数量。
上悟。
由是先诏天下三十道。
起塔。
分遣大德。
安置舍利。
始以蜀王故。
将之梁益中。
以道险。
非老人所宜。
遂请易岐。
乃于凤泉寺
东北二十里而塔焉。
函石四段。
光润如玉。
倏忽变化双树状。
枝叶宛转。
鸟兽龙象。
异色相宣。
上闻而悦之。
二年春
益诏以舍利。
分五十馀州起塔。
四年又诏三十州。
至是合一百馀州。
起塔如前指。
其感应祥瑞。
语具各传。
皆自发之也。
献后之丧。
禅定寺
荐冥福。
堂盘万础。
塔耸七层。
工费殚极。
观者以为侈。
诏曰。
自稠师之灭。
禅门不开。
今所立寺。
既名禅定。
宜于海内。
禅师百二十人。
许侍者二人自随。
庶嗣前尘。
尚光末运。
并委迁禅师具名以闻。
有司以礼迎致者。
仍诏主其寺。
大兴善寺像。
有光景。
上问
辨答祥允。
上不能诘。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
以风瘘疾作。
禅坐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六。
葬于终南之北麓云。
美容仪。
器宇恢雅。
谈吐应对合机要。
疏财慕义。
薄于奉己。
而厚于恤物。
能自慕圣。
至禅定。
所获施予。
不可胜纪。
而随以尽。
其所济多矣。
停柩之际。
忽有一白犬
号叫柩侧
而亦莫察其所从来者。
既葬乃失所在。
且其将终也。
或梦禅定佛殿倾者。
俄而沙门专诚。
梦净土严丽。
于既卒之后。
呜呼其亦伟矣。
著摄论疏十卷。
楞伽起信惟识如实等疏。
九识四明等章。
华严明难品玄解等。
二十馀卷。
僧保恭隋末唐初 543 — 62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崔氏
青州人
晋永嘉南渡。
建邺
父超道。
本州刺史
年十一。
法师使诵观音经。
初夜一时即能覆诵。
遂许出家。
会炅逝去。
顷之梦。
两蛇从炅足出。
足。
而觉。
自尔神志异常日。
即依开善彻法师
听成实论。
以义疏。
使习复之。
其文如蝇头。
一领八纸。
曾无遗忘。
同学五百。
莫不推伏。
既受具。
禀定业于慧晓禅师
又问成实疑沮于高昌嵩公
因从究地持十地。
不逾年。
大义洞明。
而前疑冰释。
乃约地持以制行。
而专讲法华。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归自北邺。
相邀造栖霞寺
以弘禅宗。
亡诱掖加谨。
隋仁寿末
献后崩。
诏入
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
齐王暕
乞授戒。
施衣五百领。
皆分散无所畜。
国初避地蓝田悟真寺
武德二年
诏仍旧僧任。
改禅定。
为大庄严寺
且举十大德统摄。
当时犹顾望。
未遽应。
高祖使趣起而诸公稍进。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
葬于京郊之西南。
秘书监萧德言铭。
其碑。
尝山行。
直过虎所踞地。
无少惧色。
杨玄感之乱。
或诬预其谋。
方升座竖义。
而兵刃突入捕逮。
众惊骇欲散。
徐曰。
自省无他。
俟讲罢。
当就辨也。
其度量如此。
释保恭
姓崔
青州人也。
晋永嘉南迁止于建业
父超道本州刺史
十一投炅法师
将欲试其神采。
乃以观音诵之。
初夜一时须臾便度。
自谓闻之如经月顷。
即度出家。
会炅亡没。
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脚中。
忽尔惊觉。
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
便往开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
义疏极细状如蝇头。
一领八纸不遗一字。
众齐五百莫不推先。
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
深明观行频蒙印可。
又听成实谓有馀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
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
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
因从受学。
不逾年稔大义皆明。
于前疑中。
又削其半。
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
控引宗归。
得其奥旨。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
北邺初还欲开禅府。
苦相邀请建立清徒。
慧声便之此任。
树立纲位引接禅宗。
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
又从听采三论善会玄言。
于前诸疑都并消释。
之亡委以徒众。
既承付属率诱如初。
德素尊严见者皆惮。
整理僧务功在护持。
仁寿末年献后崩背。
帝造佛寺综御须人。
佥委声实以状闻奏。
下敕徵入为禅定道场主。
纲正僧网清肃有闻。
迄于隋代常莅斯任。
隋齐王暕
奉其道德礼以为师。
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
一无所受乃从馀散。
唐运初兴归心泉石。
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
栖息林岫将事终焉。
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
武德二年
下敕召还依旧检校
仍改禅定为大庄严。
及举十德统摄僧尼。
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
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
朕独举之。
既位斯任诸无与对。
居大德之右。
专当剖断。
平恕衷诣众无怨焉。
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
弱年入道志力兼常。
不以利倾不以威动。
敦肃严毅深有大猷。
曾经山行虎伏前道。
从边直过情无顾及。
大业中年枭感起逆。
僧有竞者言与同谋。
于时正在堂中登坐竖义。
兵卫奄至围绕阶庭。
合众惊惶将散其席。
曰。
自省无事。
待论议讫当自辩之。
从容谈叙都无异色。
斯例甚众。
略陈一二。
由兹风问陈隋唐代。
三国天子之所隆焉。
葬于京郊之西南。
其碑唐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僧吉藏隋末唐初 549 — 62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安息国人也。
祖以避仇居南海。
父迁金陵
而生藏焉。
西竺真谛三藏昉至。
父𢹂之以见。
曰此儿吉祥之所聚也。
遂以名。
父亦出家。
名道谅云。
谅平生苦节寡伦。
乞食听法无少怠。
每持钵归。
必跣足入塔。
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至虽涕涶便利。
皆以手承。
祝施众生所应食者。
其笃谨之行。
始终无歉。
然每𢹂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甫七岁。
遂依出家。
而采涉日至。
年十九为众覆述。
精辨锋起。
获誉扬邑。
具戒之后。
其闻转盛。
桂阳王尤所钦礼。
隋混壹。
遂东游止嘉祥寺
敷畅如常。
时开皇末
炀帝在蕃邸。
置四道场。
招徕贤彦。
召居慧日寺
复于京师
置日严寺。
教旨又以居之。
昙献禅师
请开法华。
七众繁拥。
财施填积。
既以建诸福田。
且为十无尽藏。
付献行檀。
卒成曲池大像。
伟特高显。
见者翘勤。
不能自已。
齐王暕私第法集。
一时至者。
六十馀人。
仍推藏为论主。
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体貌闲暇。
辞彩秀发。
飞激注射。
霶然有馀。
四座皆动容而退。
王欲更延两日。
众亦莫之敢抗矣。
大业初
写法华经二千部。
隋之季世。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供养。
别置普贤像。
对以坐禅。
观实相理。
及义旗初届京师
武皇受谒于虔化门下。
前叙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仰泽穹昊。
不胜庆赖。
武皇大悦。
劳问勤至。
武德初
诏选十大德。
纲维法务。
其一焉。
俄兼住实际定水二寺。
齐王元吉
愿承归戒。
屈住延兴寺。
至是年气渐衰。
屡增病苦。
诏赐良剂。
中使相寻。
武德六年五月卒。
春秋七十有五。
上览遗表哀悼。
东宫已下。
皆致书尉问。
赠以钱帛。
今上在秦邸。
有尉辞不录。
诏葬南山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度华严维摩各数十遍。
并著疏。
盛行于世。
临终制死不怖论。
文多不录。
弟子慧远嗣。
释吉藏
俗姓安
安息人也。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因遂家于交广之间。
后迁金陵而生藏焉。
年在孩童。
父引之见于真谛
仍乞詺之。
问其所怀。
可为吉藏
因遂名也。
历世奉佛门无两事。
父后出家名为道谅。
精勤自拔苦节少伦。
乞食听法以为常业。
每日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方始进之。
乃至涕涶便利。
皆先以手承取。
施应食众生。
然后远弃。
其笃谨之行初无中失。
谅恒将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随闻领解悟若天真。
年至七岁投出家。
采涉玄猷日新幽致。
凡所咨禀妙达指归。
论难所标独高伦次。
词吐赡逸弘裕多奇。
至年十九处众覆述。
精辩锋游。
酬接时彦绰有馀美。
进誉扬邑有光学众。
具戒之后声问转高。
桂阳王钦其风采。
吐纳义旨钦味奉之。
隋定百越遂东游秦望
止泊嘉祥如常敷引。
成市问道千馀。
志存传灯法轮相继。
开皇末岁。
炀帝晋蕃置四道场。
国司供给。
释李两部各尽搜扬。
名解著功。
召入慧日。
礼事丰华优赏伦异。
王又于京师置日严寺。
别教延往彼居之。
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
既初登京辇道俗云奔。
见其状则傲岸出群。
听其言则钟鼓雷动。
乃游诸名肆。
薄示言踪。
皆掩口杜辞鲜能其对。
京师欣尚妙重法华。
乃因其利即而开剖。
时有昙献禅师
禅门钲鼓。
树业光明道俗陈迹。
创首屈请敷演会宗七众闻风造者万计。
隘溢堂宇外流四面。
乃露缦广筵犹自繁拥。
豪族贵游皆倾其金贝。
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
法化不穷财施填积。
随散建诸福田。
用既有馀。
乃充十无尽。
委付昙献资于悲敬。
逮仁寿年中。
曲池大像举高百尺。
缮修乃久身犹未成。
仍就而居之。
誓当搆立。
抽舍六物并托四缘。
旬日之间施物连续。
即用庄严峙然高映。
故藏之福力能动物心。
凡有所营无非成就。
隋齐王暕夙奉音猷。
一见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
乃屈临第并延论士。
京辇英彦相从前后六十馀人。
并已陷折前锋令名自著者。
皆来总集。
为论主。
命章陈曰。
以有怯之心。
登无畏之座。
用木讷之口。
释解颐之谈。
如此数百句。
顾学士傅德充曰。
曾未延锋御寇。
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踪。
充曰。
动言成论验之今日。
王及僚友同叹称美。
沙门僧粲
自号三国论师
雄辩河倾吐言折角。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对引飞激注赡滔然。
兼之间施体貌词采铺发。
合席变情𧹞然而退。
于是芳誉更举顿爽由来。
王谓未得尽言更延两日。
探取义科竖对。
皆莫之抗也。
王稽首礼谢永归师傅。
并䞋吉祥麈尾。
及诸衣物。
晚以大业初岁。
写二千部法华。
隋历告终。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安置。
自处卑室。
昏晓相仍竭诚礼忏。
又别置普贤菩萨像。
帐设如前。
躬对坐禅观实相理。
镇累年纪不替于兹。
大唐义举初届京师
武皇亲召释宗。
谒于虔化门下。
众以机悟有闻。
乃推而叙对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庆赖。
仰泽穹旻。
武皇欣然劳问勤勤不觉影移。
语久。
别敕优矜。
更殊恒礼。
武德之初
僧过繁结置十大德。
纲维法务宛从初议。
居其一焉。
实际定水钦仰道宗。
两寺连请延而住止遂通受双愿。
两以居之。
齐王元吉
久揖风猷亲承师范。
又屈住延兴
异供交献。
任物而赴。
不滞行。
年气渐衰屡增疾苦。
敕赐良药。
中使相寻。
自揣势极难瘳。
悬露非久。
乃遗表于帝曰。
年高病积德薄人微。
曲蒙神散寻得除愈。
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
悲恋之至遗表奉辞。
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家国。
慈济四生兴隆三宝。
储后诸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
至于清旦索汤沐浴著新净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
加坐俨思如有喜色。
斋时将及。
奄然而化。
春秋七十有五。
武德六年五月也。
遗命露骸。
而色逾鲜白。
有敕慰赙。
令于南山觅石龛安置。
东宫以下诸王公等。
并致书慰问。
并赠钱帛。
今上初为秦王偏所崇礼
乃通慰曰。
诸行无常。
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
惟怀弘于般若。
辩囿包于解脱。
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
岂意湛露晞晨业风飘世。
长辞奈苑遽掩松门。
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
迹留人往弥用悽伤。
乃送于南山至相寺
时属炎热坐于绳床尸不催臭加趺不散。
弟子慧远树续风声。
收其馀骨凿石瘗于北岩
就而裨德。
年位息慈英名驰誉。
冠成之后荣扇逾远。
貌象西梵言寔东华。
含嚼珠玉变态天挺。
剖断飞流殆非积学。
对晤帝王
神理增其恒习。
决滞疑议。
听众忘其久疲。
然而爱狎风流不拘检约。
贞素之识或所讥焉。
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
御众之德非其所长。
在昔陈隋废兴。
江阴凌乱。
道俗波迸。
各弃城邑乃率其所属往诸寺中。
但是文疏并皆收聚。
置于三间堂内。
及平定后方洮简之。
故目学之长勿过于
注引宏广咸由此焉。
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
并著玄疏盛流于世。
及将终日。
制死不怖论。
落笔而卒。
词云。
略举十门以为自慰。
夫含齿戴发。
无不爱生而畏死者。
不体之故也。
夫死由生来。
宜畏于生。
吾若不生何由有死。
见其初生即知终死。
宜应泣生不应怖死。
文多不载。
慧远依承侍奉俊悟当时。
敷传法化光嗣馀景。
末投迹于蓝田悟真寺
时讲京邑亟动众心。
人世即目故不广叙。
崔赜南北朝末隋初 550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0—618 【介绍】: 博陵安平人字祖浚
文帝开皇初秦王荐,射策得高第,授校书郎协律郎,为太常卿苏威所敬重。
尝为河南王豫章王侍读
炀帝大业中奉诏撰《区宇图志》、《东征记》。
后除越王府长史
从帝幸江都宇文化及为乱,引为著作郎,称疾不起,卒。
僧静琳隋末唐初 565 — 64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京兆华原
方幼时。
外国道人。
过其家。
叹曰。
此儿当隆佛法。
不可处之尘埃中也。
七岁从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从他师焉。
周氏之祸久。
汩没不能振。
隋初。
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
于时法运复亨。
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
寻赴青齐。
披讨律部。
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
乃旋邺都从炬法师
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
既而匡众阐化。
名声益起。
偶至蒲晋。
道逊道顺法师留讲十地。
久之叹曰。
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
岂其理哉。
学识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
俄而渐进大乘无得。
离念唯识等观。
白鹿山绝粒者数矣。
昏则登危巅高树。
以坐其上。
动经旬浃。
后造泰岳
夜见火光。
环照峰峦。
即追求之。
见数尼。
共议唯识。
忽然而隐。
未几。
关中
昙迁禅师为开摄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神德寺
就以课业。
大业三年
沙门还源。
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
久之至东都
齐王暕情深定理
每从咨决。
鸿胪苏夔禀宗玄训。
高阳沙门道雄道体。
赵郡之道献明则
成承善诱。
造诣幽微。
洪哲致问曰。
怀道者多。
所专何业。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来自尔。
答曰。
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
哲叹伏。
十三年具表闻上。
将西巡灵迹。
属𡨥盗纵横。
道途梗沮。
仅达襄邓。
义宁二年
诏住京之大总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奏。
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论。
维摩起信而已。
夜则燕寂。
玄琬律师
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并为弟子。
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
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
京辇沙弥净人。
犹明律相。
斯非其功欤。
贞观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
琳谓之曰。
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
以己之疾。
悯彼之疾。
因垂泪。
盖念诸苦趣也。
复诫门人曰。
生死道长。
各宜自拔。
时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
再烧之愈觉明洁。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琳于洛邑
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
课试场屋文业
好德犯国宪。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发觉。
逮琳狱。
上特原之。
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复苏曰。
见阎王。
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
吾称以从琳受戒。
不复知且引琳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报琳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获免罪。
放还。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琳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神德寺
琳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闻琳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琳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琳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会琳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琳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
自馀法侣岁奇伦。
任城王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诚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琳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初琳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琳。
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琳。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琳服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琳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引琳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琳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又琳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琳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琳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语有琳近之矣。
王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梁郡陈留人字孝逸
聪敏好学,善《毛诗》、《礼记》、《左传》、《周易》。
文帝开皇初汴州刺史引为主簿,举秀才,授县尉,以非其所好,谢病于家。
炀帝大业时齐王暕江都,闻其名,召之,以客礼待。
上《江都赋》,王厚赐之,以疾归,终于家。
孙万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信都武强人字仙期
少从熊安生受五经,兼习子史。
初仕滕王文学,以衣冠不整坐配防江南
行军总管宇文述典军书。
文帝仁寿初征拜豫章王长史
后授大理司直,卒于官。
释智琚南梁至唐初 ? — 619年6月10日
释智琚
新安寿昌人
俗姓李氏
原其世系出自高阳未胄。
任为理官
仍以为姓。
时代音变。
遂以理为李。
因而氏焉。
其本冀州赵郡典午
东迁徙居江左
父袆仕员外散骑侍郎
年十九。
便自出尘听坦师释论。
未淹灰管频闻精义。
坦即隋齐王暕之门师也。
次听雅公般若论。
又听誉公三论。
此三法匠名价尤重。
欲洁操秉心。
偏穷法性
高座主多无兼术。
古人有言。
学无常师。
斯言有旨。
广寻远讨曲尽幽求。
年二十七即就敷讲。
无碍辩才众所知识。
说经待问亟动恒伦。
及坦将逝。
五部大经一时付属。
既蒙遗累即而演之。
声价载隆。
玄素攸仰。
然其口不言人。
眼无受色。
牢醍弗尝荤辛无犯。
入室弟子明衍。
受业由来便事之为和上
亡前谓曰。
吾以华严大品涅槃释论。
此之文言吾常吐纳。
今以四部义疏付属于汝。
乃三握手。
忽然而终。
𣨛于常州建安寺
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
窆于毗坛南寺之旧垗。
衍姓丘氏。
晋陵名族。
容止可观精采卓异。
敬崇芳绩树此高碑于寺之门前。
西阳王记室谯国曹宪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