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帛尸梨蜜多罗”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释明琛南齐
释明琛
齐人
少游学两河。
以通鉴知誉。
然经论虽富。
而以徵难为心。
当魏明代释门云盛。
有学识游肆而已。
故其雅量颇非鸿业。
时有智翼沙门
道声载穆。
远近望尘学门若市。
不胜幽情深忌声略。
私结密交广搜论道。
初为屋子论议法。
立图著经。
外施名教内搆言引。
牵引出入罔冒声说。
听言可领。
及述茫然。
勇意之徒相从云集。
观图望经恍若云梦。
一从指授涣若冰消。
故来学者先办泉帛。
此屋子法入学遂多。
馀有获者不能隐秘。
声望少歇于前。
乃更撰蛇势法。
其势若葛亮阵图。
常山蛇势击头尾至。
大约若斯。
还以法数傍蛇比拟。
乍度乍却前后参差。
余曾见图极是可畏。
画作一蛇可长三尺。
时屈时伸傍加道品。
大业之季
大有学之。
今则不行。
想应绝灭。
行蛇论遍于东川
有道行者深相谏喻。
决意已行博为道艺。
潞州上邑思弘法华。
乃往岩州林虑县洪谷寺请僧。
忘其名。
往讲。
素与知识。
闻便往造。
其人闻至中心战灼。
论道不可相抗。
乃以情告曰。
此邑初信。
事须归伏诸士俗等已有倾心。
愿法师不遗故旧。
共相成赞。
今有少衣裁。
辄用相奉体此怀乃投绢十匹。
曰。
本来于此。
可有陵架意耶。
幸息此心。
然不肯去。
欲听一上。
此僧弥怖。
事不获已如常上讲。
最后入堂。
赍绢束掇在众中曰。
高座法师昨夜以绢相遗。
请不须论议。
然佛法宏旷。
是非须分。
脱以邪法化人。
几许误诸士俗。
高座闻此慑怖无聊。
依常唱文如疏所解。
即唤住欲论至理。
高座尔时神意奔勇。
泰然待问。
便设问。
随问便解。
重叠虽多无不通义
精神扰攘。
思难无从。
即从座起曰。
高座法师犹来闇塞。
如何今日顿解若斯。
当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
不尔何能至耶。
高座合堂一时大笑。
即出邑。
共伴二人。
投家乞食。
既得气满噎而不下。
馀解喻。
何所诤耶。
论议不来天常大理
何因顿起如许烦恼。
不应。
相随东出。
步步叹吒登岭。
困极止一树下。
语二伴曰。
我今烦恼热不可言。
意恐作蛇。
便解剔衣裳。
赤露而卧。
翻覆不定。
长展两足。
须臾之间。
两足忽合。
而为蛇尾。
翘翘上举。
仍自动转语伴曰。
我作蛇势论今报至矣。
卿可上树。
蛇心若至。
则有吞噬之缘。
可急急上树。
心犹未变。
伴便上树。
仍共交语。
每作蛇论。
果至如何。
言语之间。
奄便全身作蛇。
唯头未变亦不复语。
宛转在地举头自打。
打仍不止。
遂至于碎。
欻作蟒头。
身形忽变长五丈许。
举首四视目如火星。
于时四面无量诸蛇一时总至。
此蟒举头。
去地五六尺许。
趣谷而下。
诸蛇相随而去。
其伴目验斯报。
至邺说之。
僧利涉
释利涉者。
西域人也。
即大梵婆罗门之种姓。
夙龄疆志机警溢伦。
宗党之中推其达法。
欲游震旦结侣东征。
至金梭岭遇玄奘三藏
行次相逢礼求度。
既而群经众论凿窍通幽。
特尔远尘归乎正道。
难其移转矣门贤哲辐凑。
季孟于光宝之间。
其为人也犹帛高座之放旷。
中宗最加钦重。
朝廷卿相感义与游。
开元中安国寺讲华严经。
四众赴堂。
迟则无容膝之位矣。
檀施繁炽利动人心。
颖阳人韦玎。
垂拱中中第。
调选河中府文学
大理评事秘校
讲筵币帛堆积。
就乞选粮所获未厌。
表请释道二教定其胜负。
言释道蠹政可除玄宗诏三教各选一百人。
都集内殿。
韦玎先陟高座
叶静能及空门思明
例皆辞屈。
次登座解疑释结。
临敌有馀。
与韦往返百数千言。
条绪交乱相次抗之。
棼丝自理正直有归。
重问韦曰。
子先登席可非主耶。
未审主人何姓。
玎曰。
姓韦
将韦字为韵揭调长吟。
偈词曰。
我之佛法是无为。
何故今朝得有为。
无韦始得三数载。
不知此复是何韦。
之吟作百官悚然。
帝果忆何韦之事。
凛然变色曰。
玎是庶人宗族敢尔轻懱朕玄元祖教。
及凌𨏦释门。
玎下殿俯伏待罪。
叩头言。
臣非庶人之属。
贵其钳利口以解疏狂。
奏曰。
玎是关外之人。
非玄贞之族类。
敕贬象州百姓。
钱绢助造明教寺
加号明教焉。
二教重熙之力也。
因著立法幢论一卷。
公卿间有言曰。
涉公是韦掾之膏盲也。
曰。
此举也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自此京城无不改观。
言谈讲者以为最焉。
晚节遭其谴谪汉东
寻属宽宥移徙南阳龙兴寺
惠忠国师知重名。
聊款关相谒曰。
纳衣小僧向前某被门徒朝要连坐于此。
适观师当有贵气。
可作高道国德。
勿同吾也。
乃开箧提物令师曳娄。
由此襄邓之人皆惊如此悬记。
师道声又光阐焉。
望重之故也。
上元二年师入供养。
肃宗时入宫起居。
太上皇乃引见上皇曰。
此人何如利涉
则知才业优长帝王器重。
复多著述。
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传成一十卷。
足知言行之多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