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警玄北宋 943 — 1027
全宋诗
释警玄(九四三~一○二七)真宗大中祥符中避国讳改为警延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俗姓张
智通禅师出家,年十九为大僧。
后谒鼎州梁山观禅师,观殁,辞塔至大阳,谒坚禅师,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
仁宗天圣五年卒,年八十五。
五灯会元》卷一四、《禅林僧宝传》卷一三人传。
今录诗五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1027 【介绍】: 僧。
江夏人俗姓张
真宗大中祥符中避讳易名警延
少出家,年十九为大僧。
梁山观禅师
后住大阳山明安寺。
临终前书偈寄侍郎王曙,投笔而化。
禅师名警玄
祥符中。
避国讳易为警延
江夏张氏子也。
其先盖金陵人
仲父沙门
号智通
住持金陵崇孝寺。
往依以为师。
年十九。
为大僧。
听圆觉了义经。
问讲者。
何名圆觉。
讲者曰。
圆以圆融有漏为义。
觉以觉尽无馀为义。
笑曰。
空诸有无。
何名圆觉。
讲者叹曰。
是儿齿少而识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以益之。
政如以秽食置宝器。
其可哉。
通知之。
使令游方。
初谒鼎州梁山观禅师
问如何是无相道场。
指壁间音像。
曰此是处士𦘕。
拟进语。
急索曰。
遮个是有相。
如何是无相底。
于是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曰何不道取一句子。
曰道即不辞。
恐上纸墨。
笑曰。
他日此语上碑去在。
献偈曰。
我昔初机学道迷。
万水千山觅见知。
明今辩古终难会。
直说无心转更疑。
蒙师点出秦时镜。
照见父母未生时。
如今觉了何所得。
夜放乌鸡带雪飞。
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
亦自负。
侪辈莫敢攀奉。
一时声价藉甚。
殁。
辞塔出山。
大阳
坚禅师
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
退处偏室。
乃受之。
咸平庚子岁也。
谓众曰。
廓然去。
肯重去。
无所得心去。
平常心去。
离彼我心去。
然后方可。
所以古德道。
牵牛向溪东放。
不免纳官家徭税。
牵牛向溪西放。
不免纳官家徭税。
不如随分纳些些。
渠总不妨。
免致捞扰。
作么生是随分。
纳些些底道理。
但截断两头。
有无诸法。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若能如此者。
法法无依。
平等大道。
万有不系。
随处转辘辘地。
更有何事。
僧问。
僧迁化。
向什么处去。
曰。
亡僧几时化。
僧曰。
争奈相送何。
曰。
红炉𦦨上绦丝缕。
叆叇云中不点头。
见僧种瓜。
问曰。
甜瓜何时可熟。
对曰。
即今熟烂也。
曰拣甜底摘来。
对曰。
什么人吃。
曰不入园者。
对曰。
未审不入园者。
还吃也无。
曰汝还识他么。
对曰。
虽然不识。
不得不与。
笑曰。
去。
其僧后病。
延寿堂看之。
问曰。
是身如泡幻。
泡幻中成办。
若无个泡幻。
大事无因办。
若要大事办。
识取个泡幻。
作么生。
对曰。
遮个犹是遮边事。
曰。
那边事作么生。
对曰。
匝地红轮秀。
海底不栽花。
笑曰。
乃尔惺惺耶。
僧喝曰。
这老汉。
将谓我志却(即兴阳剖禅师)。
神观奇伟。
有威重。
从儿稚中。
即日一食。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
足不越限。
胁不至席者。
五十年。
年八十。
坐六十一
叹无可以继其法者。
以洞上旨诀。
叶县省公之子法远
使为求法器。
传续之。
尝注释曹山三种语。
须明得转位始得。
一曰。
作水牯牛是随类堕。
注曰。
沙门转身语。
是异类中事。
若不晓此意。
即有所滞。
直是要伊一念无私。
即有出身之路。
二曰。
不受食是尊贵堕。
注曰。
须知那边了。
却来遮边行李。
若不虚此位。
即坐在尊贵。
三曰。
不断声色是随处堕。
注曰。
以不明声色。
故随处堕。
须向声色里。
有出身之路。
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
答曰。
声不自声。
色不自色。
故云不断。
指掌当指何掌也。
予尝作随类堕偈曰。
纷然作息同。
银碗里盛雪。
若欲异牯牛。
与牯牛何别。
作尊贵堕偈曰。
生在帝王家。
那复有尊贵。
自应著珍御。
顾见何惊异。
作随处堕偈曰。
有闻皆无闻。
有见元无物。
若断声色求。
木偶当成佛。
今并系于此。
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
升座辞众。
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
其略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问我归何处。
顶相终难睹。
停笔而化。
赞曰。
延嗣梁山观。
观嗣同安志。
嗣先同安丕
云居膺
洞山之门。
为高弟也。
余观大阳盛时。
有承剖两衲子
号称奇杰。
卒至于不振。
惜哉。
远录公
则洞上正脉。
几于不续矣。
呜呼延之知人。
可以无愧也。
解缙明 1369 — 1415
字大绅吉水人
洪武戊辰进士,试中书庶吉士,改御史
建文立,谪河州吏目,旋待诏翰林
永乐初,进侍读学士,直文渊阁
逾年,进翰林学士,出为广西参议,改交趾
入奏事,会成祖北征,见东宫辞去,徵下狱死。
有《白云稿》、《东山集》。
(《四库总目》: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当时有才子之目。
迄今委巷流传其少年夙慧诸事,率多鄙诞不经,故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谓其诗无全稿,真伪相半,盖出于后人窜乱者为多。
然其中佳句间存,亦复不减作者。
东里文集》:解公文雄劲奇古,新意叠出,叙事高处,逼司马子长韩退之
诗豪宕丰赡似李、杜。
其教学者恒曰:「宁为有瑕玉,勿作无瑕石。
」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
曾棨《巢睫集》:公为中书庶吉士,尝应制《春雨诗》、《养鹤赋》,操笔而成,造语奇崛。
中书舍入詹孟举以书名世,亟称公书有法,而用笔精妙,出人意表。
文兴至落笔数千言,倚马可待,未尝创稿。
人以太白拟之。
麓堂诗话》:解学土大绅才名绝世,诗无全稿,黄学士谏收拾遗逸,漫为集刻。
今所传本,如《采石吊李白》、《中秋不见月》不过数篇,其馀真伪相半,顿令观者有「枫落吴江」之叹。
七修类稿》:永乐中,中秋开宴不见月,圣情不怿,学士解缙口占《风落》一阕云:「姮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著臣见。
拚今宵倚阑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
」又赋中秋不见月》长短句一首。
上览之。
欢甚,为停杯以待。
夜午,月复明,上大笑曰:「解缙真才子夺天手也!
」命宫人满酌宣劝,尽欢而罢。
《匏翁家藏集》: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土解公为首。
《诗谈》:吉水解缙独驾青鸾,翱翔八极,使谪仙遇之,当悬榻以待。
《艺苑卮言》:解大绅诗如河朔大侠,须髯戟张,与之周旋,酒食伧父。
狂草名一时,然纵荡无法,正书颇精研。
(《国史唯疑》:成祖平胡,平安南,以及河清、麟见,驺虞、龙马之祥,胡、杨、蹇、诸公皆撰为赋颂,惟解大绅作差可观耳。
(《列朝诗集》:庶吉士高皇帝极爱之,每侍书至亲为持砚。
高皇帝崩,来奔丧,谪河州卫吏目
李曹公录进《登华岳诗》,诏待诏翰林
田按:大绅诗才气纵横,不暇收拾,流传讹杂,又复过之。
朱氏《诗综》洗涤太净,但录寥寥短篇,不足见此公真面。
今略广为甄录,逸情胜概,可想见风流人豪也。)
张湄
全台诗
张湄(?
~?
),字鹭州号南漪又号柳渔浙江钱塘人
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
曾任《大清一统志编修
乾隆六年(1741)四月十二日翰林院巡台御史,兼理提督学政
乾隆八年(1743)四月秩满,十月丁忧回籍。
乾隆十六年(1751),任工部科给事中十八年(1753)任云南道监察御史
张湄书法俊秀,殿试时无人能出其右;又善于诗,常与厉鹗等人唱和,人谓其诗「舂容华润」。
在台二年馀,严查冒籍,校士公明,政绩卓著。
颇重文教,在台期间主岁、科两试,曾仿夏之芳《海天玉尺》编有《珊枝集》,选取诸生课艺佳作,纂集而成,以为士子科考撰文之楷模。
  张湄在台期间著有吟咏风物之作(瀛壖百咏),乃其自厦门澎湖,自澎湖台湾,及其在南、北两路之作。
每首四句,诗后皆附诂释,可作为采风者参考。
台湾道刘良璧曾推崇其作:「山川景物历历如绘,令观者如阅山海经,如读水经注。
光燄陆离,千态万状,皆于斯集见之」,并将之与苏轼的海外奇文并论。
连横在《台湾诗乘》中赞云:「张鹭洲之(瀛壖百咏),蜚声艺苑,传播东瀛」。
(瀛壖百咏)原有乾隆年间的精刊本,今未得见。
除(瀛壖百咏)外,张湄另著有《柳渔诗钞》十二卷,共一千一百多首,收在乾隆十年(1745)刊刻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其中,仅七、八卷收录其在台之作,但亦未见(瀛壖百咏)全貌。
近人林文龙曾做辑佚,去其重复,共收得五十七首(含断句)。
以下收录的作品乃以《柳渔诗钞》为底本,辅以范咸重修台湾府》(艺文)、余文仪续修台湾府》(艺文)、王瑛曾《重修凤山县》(艺文)、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风俗)、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艺文);并参考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张湄与「瀛壖百咏」)〖此文刊于《台南文化》,新八号,1980年
〗以进行校对、补充。
(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