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时蔚”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释无念元末明初 1326 — 1406
无念学公。
德安陈氏子。
九岁出家。
无极和尚为师。
东游姑苏
万峰蔚禅师
一喝下领旨。
万峰出法衣。
说偈送之。
宝林寺
道声蔼著。
远近翕然宗之。
宝林四会之冲。
天兵征陈友谅
寺燬缁流尽散。
唯学一人守之。
荒墟蔓棘。
吊影数年。
暨我圣祖。
削平僭伪。
奄有四海。
偃革崇文。
聿兴吾教。
学有复创之志焉。
于是。
善信云集。
向化风从。
不三四年。
宝林金碧掩映。
如化乐天宫矣。
洪武十五年
孝慈皇后
陟天楚藩。
建大会。
集千僧于洪山
学在焉。
王见而异之。
留邸馆。
九峰寺居之。
学具福德相。
行慈悲行。
人见之意消。
故有不言而化者。
是能倡大缘举大刹。
皆一呼而应。
成之之易。
如掇之也。
道者
荐于朝。
圣祖召见便殿命坐。
应对称上意。
礼遇隆渥。
欲留主京刹。
固辞弗受。
厚赐。
中官送还。
二十九年
再遣中官
奉御制怀僧诗文一轴。
松花实各一器至山。
谕慰弥至。
敕曰。
前者僧无念
戒行精于皎月。
定慧稳若巍山
暂来一见。
去此尝怀。
怀之不已。
遣人就见。
特以松实供之。
兼以诗劳之(云云)。
又赐僧无念九岁出家诗。
学皆如韵。
和之以上。
上览之大悦。
自是深信吾道。
颇亦省刑宽法矣。
永乐四年示寂。
阅世八十有一。
塔全身于九峰狮子岩之阳。
释法秀
法秀禅师
不知何许人。
左春坊邹济所作。
般若禅院记中。
想见其人。
故当时高德。
惜无从考始末。
记称。
江宁天王山佛龛
曰般若。
京都城南九十里。
山形势若莲花
二水环拱于其间。
峰峦秀丽。
泉清木盛。
堪为阿兰若地。
元大德中
法秀禅师
栖禅于此。
师得法于千岩长禅师
戒行孤峻。
尝居婺之圣寿。
为第一座。
道播诸方。
禅衲云集。
至正甲午
太祖高皇帝渡江。
闻师名。
单骑入山。
与语相契。
时遣缪总制者。
送供久之。
师游庐阜
莫知所之。
境遂蓁芜。
洪武二十年岁丁卯
上记忆其事。
工部右侍郎黄立恭。
选一办道僧。
即旧地重新创立。
因谕之曰。
我渡江来。
曾谒法秀禅师
其僧有见识。
立庵正在莲菂上。
赐名般若禅院
立恭乃举僧绍义。
引见受命而去。
远近闻上意所向。
莫不随喜。
输财助力。
未几而成丛席。
即今之般若寺也。
明河曰。
图记列千岩法嗣。
万峰蔚隐然耳。
安知复有哉。
者。
显隐之际。
犹神龙。
不可得而系羁。
能使我圣祖。
仅一见之。
不及再见。
至念其人不忘其处。
诚足传持师道。
将超然跨而上之天际真人。
宜乎圣祖谓其有见识也。
故予。
不能尽无疑于图记之所见。
而于图记之所未见。
寓想增叹之深。
不特秀公一人而己。
僧普持明 ? — 14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8 【介绍】: 僧。
字宝藏
万峰悟旨,住圣恩
僧永慈
海舟名普慈吴郡海虞钱氏子。
世业儒,出家破山寺
往参邓尉山万峰和尚,付以法偈,遂结庐太湖西洞庭山。
三十年不过湖。
虚白旵公安溪东明说法,亲承万峰祖印,遂往叩。
旬日大悟,遂居东明演法,为万峰法嗣。
景泰元年,示寂,全身塔在东明左侧。
有《颂古诗》行世。
释善信
善信
字无疑
苏州嘉定吴氏子也。
年二十九。
削染为僧。
不识一字。
惟事禅那入玄墓。
万峰和尚
忽有得。
谓众曰。
我自出家以来。
胁不至席。
今日始了当矣。
未几。
示微疾。
索浴入龛。
毕于弹指间。
歘然火起。
自焚其身。
是盖得道急于入灭者也。
或赞之以偈曰。
一念才空万境忘。
更无馀事可商量。
翻身永入火光定。
惊倒灵山药王
出轮回又入轮回。
究竟何曾有去来。
昨夜冰河中发𦦨。
虚空烧作一堆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