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司马错战国秦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秦国人
惠王将。
惠王九年,韩将侵秦,蜀又乱,孰先伐未决。
与秦相张仪论争于王前。
王从言,命先伐蜀。
灭,守蜀郡
惠施战国宋国 前370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前370—约前310 【介绍】: 战国时宋国人
尝为魏惠王相。
主张联合齐楚消弭战乱,为“合纵”策略之组织者。
后受张仪排斥,一度游于楚、宋。
善辩,与庄周友善。
庄周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为名辩学派“合同异”论之代表人物,持论有“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
又富于自然科学知识,答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时,“不辞而应,不虑而对”。
有《惠子》,已佚。
秦惠文君战国秦国 前356 — 前311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国君姓名:《秦骃玉版》名骃《史记索隐》名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356—前311 【介绍】: 即秦惠王
亦作秦惠文王
战国时秦国国君名驷
秦孝公之子。
即位初,以宗室多怨,诛杀商鞅
五年,以公孙衍大良造执政
十年,任张仪为相,推行连横之策。
屡发兵攻魏,收复河西,魏纳上郡十五县。
十三年自称为王,次年改元。
后元七年、赵、魏、燕、齐五国,不胜而回。
九年灭蜀,十年伐取义渠二十五城,十三年攻取楚汉中地六百里。
在位二十七年。
谥惠文
寒泉子战国秦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秦国人
处士
秦惠文王欲使武安子使各诸侯国破苏秦合纵之策,询之于寒泉子
寒泉子以为攻城堕邑当使武安子,使于诸侯当使客卿张仪
王从其教。
张旄战国魏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魏国人
楚怀王张仪将任用,恐欺己,乃以靳尚随之。
靳尚之仇者楚小臣告张旄,刺杀靳尚王必张仪,秦楚相难,则魏可无患而亦得重用。
从其计,使人刺杀
秦楚构兵而战,且各交好于魏,果得大用。
郑袖战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人
楚怀王宠姬。
初,魏王遗美人于怀王善待之以示无妒。
阴教美人见王时以手掩鼻。
王问之于以“恶王之臭”对,王乃劓美人鼻,宠
后王欲张仪求美女,恐,乃贿多金。
以“遍行天下,未尝见有如此之美者”对,而作罢。
张仪拘于楚,将被杀,贿为之请,乃释归。
一说即南后。
陈轸战国楚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楚国夏人。
游说之士。
张仪俱事秦惠王
时韩魏相争,惠王设谋,坐收渔利,大克韩魏之师。
后与张仪争宠,乃去至楚事怀王
张仪阴谋,怀王不听。
靳尚战国楚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楚国人
楚怀王之臣,为上官大夫
怀王宠姬郑袖信任。
张仪为秦使楚,被楚王拘囚,张仪厚币游说楚王郑袖张仪得释。
楚王使张仪出国。
因与小臣有仇,为小臣使张旄刺死。
鬼谷子战国齐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王诩
战国时齐国人
相传一名利一名誗
隐于鬼谷,因称,亦称鬼谷先生
张仪苏秦师事之。
今本《鬼谷子》系后人托名之作。
楚怀王战国楚国 ? — 前29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楚怀王 前328年—前299年 国君姓名:熊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96 【介绍】: 战国时楚国国君,熊氏,名槐
威王子。
在位期间,政治腐败,贤臣被斥。
怀王六年,使昭阳将兵攻魏,破魏军于襄陵,得八邑。
十一年山东六国击,被推为纵长,至函谷关,失利而归。
十六年张仪自秦至,以割地六百里为诱饵,劝楚亲秦绝齐,怀王信之。
次年,以不得秦地,发兵攻秦大败,失汉中地,死士卒八万,楚将屈丐、逢侯丑等七十余人被俘。
韩、魏亦趁机袭楚。
三十年,入秦被扣,死于秦。
在位三十年。
谥怀
释英师
英禅师
西京法海寺
有异人来谒曰。
弟子知有水陆斋可以利益幽明。
梁武殁后因循不行。
今大觉寺有吴僧义济藏此仪文。
往求。
以来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设。
苟释狴牢敢不知报。
英公寻诣义济。
得仪文以归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修设。
次日曛暮向者异人与十数辈来谢曰。
弟子即秦庄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
此范睢穰侯白起王剪张仪陈轸
皆秦臣也。
咸坐本罪幽囚阴府。
大夜冥冥无能救护。
梁武帝金山寺设此斋时。
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
弟子尔时亦暂息苦。
然以狱情未决不得出离。
今蒙吾师设斋。
弟子与此徒辈。
并列国诸侯众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间。
虑世异国殊故此来谢。
言讫遂灭。
自是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
僧知玄唐 809 — 881
释知玄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
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
母魏氏梦月入于怀。
因而载诞。
虽乳哺未能言。
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岁咏花。
不数步成云。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祖吟叹不怿曰。
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
今见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
在宁夷寺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寤启祖父乞为勤策。
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
年十一遂其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辩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矣。
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
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
黑白众日计万许人。
注听倾心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弗厈其名。
号陈菩萨耳
传云。
前身名知铉。
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焉。
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
才听毗尼续通俱舍。
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
复从本师下三峡
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
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
敷演经论僧俗仰观。
户外之屦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又研习外典。
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
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矣。
杨茂孝者。
鸿儒也。
寻究内典。
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
多执卷质疑。
随为剖判。
致书云。
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
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
咸造门拟结莲社
尝一日宴坐。
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去。
令人侦问。
茂孝其夕诫其子曰。
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验先见矣。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者议。
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
谏官抗疏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
独诏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
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术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将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诗。
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览诗微解。
帝虽不纳忠谏。
而嘉其识见口给也。
即归巴岷旧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检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间。
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
延止开元佛寺
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
奏乞访声迹。
复挂坏衣归上国宝应寺
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帝以旧藩邸造法乾寺。
居寺之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
大悦帝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有力焉。
命画工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兴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违难西蜀
后遣郭遵泰赍玺书。
肩舆诏赴行在。
帝接谈论颇解上心。
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
帝欲旌其美。
令诸学士师号。
皆未惬旨。
乃挥御翰云。
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
悟者觉也明也。
悟达大道悟佛知见。
又云。
悟者一刹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
今赐悟达国师为号。
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
乃讯之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格斗之声。
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
渐迫仅身丁宁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
知玄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奏斩以谢吴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
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腊五十四。
咸通中曾游泽州
追问小远法师同年
亦同终日月焉。
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卧则刍秆。
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
馀则禅坐。
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
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深者裴相国休。
初裴镇荆门
玄游五台山
路出渚宫
赠遗初无所取。
裴知其俭约。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苏秦舍人阴资奉张仪也。
尝经骆谷真符县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鱼如龙。
四足而齿牙纤利。
其家日饲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网钓之意。
则辄云雾晦冥焉。
扣船抚其顶。
瞪目而鼓跃。
即为受归依。
未几乃寄梦雍氏曰。
我谢汝累世护念。
今受归依已生天。
而永诀矣。
次为导江玉垒山李冰益昌北郭龙门神。
偕受戒法
罢其血食欤。
李商隐者。
一代文宗时无伦辈。
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
后以弟子礼事
时居永崇里。
兴善寺
义山苦眼疾。
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读终疾愈。
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
某志愿削染为弟子。
临终寄书偈决别云。
常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僧彻撰法鉴。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僧彻法灯类章指焉。
胜鬘经疏四卷。
僧彻苑以错综。
犹纬书焉。
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
此外秦蜀之间。
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
录成二十馀卷。
礼忏文六卷。
通计三十万言。
后迁塔于笼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
孙右街僧录觉辉。
辉弟子伪蜀祐圣国师
重孙光业僧录
绵绵瓜瓞。
皆名公也。
凤翔府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寿百年。
自汉至唐。
几经出没乎。
骸山泪海断可知矣。
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
嗣蕃昌他莫与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