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763
字次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中清廉守节政术可称堪县令科。历仕监察御史,建德、宋城诸县令。玄宗天宝初,累迁主客员外郎、郎中,五载(746)擢给事中,后又历宜春、琅邪、邺郡、扶风诸郡太守,十四载征拜左庶子,迁宪部侍郎。安史乱时,随玄宗入蜀,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元载(756)奉使册立肃宗,十月任兵马元帅,战败于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其道斜出而得名。杜甫有《悲陈陶》诗)。二载贬太子少师,封清河郡公。上元元年(760)出为晋州刺史,寻改汉州刺史。代宗广德元年(763)卒于阆州僧舍,赠太尉。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华《房公德铭》。房琯与杜甫、王维、綦毋潜、贾至、严武等人友善。《全唐诗》存诗1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审言,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达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聘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近2年,作诗430多首。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之小舟中。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集》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仅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举进士落第,复游齐赵。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营草堂寓居。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广德二年回成都。时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岳、潭、衡诸州间。五年冬,病卒。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编《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十三载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禄山陷京师。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上元二年。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唐诗汇评
任华,生年年不详,涪城(今四川三台西北)人,郡望乐安(今山东高青南)。曾官秘书省校书郎,后隐居岩壑累年。为人狷介,傲岸不羁。严武镇西川,曾上书干谒,大历中至长安,又致书京也尹赏至,责其恃才傲物,均无所回忌。大历十二年,在李昌𡿟桂林幕,后不知所终。华与杜甫、高适交游,又慕李白为诗,曾访之于长安,未遇。《全唐诗》存诗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777
【介绍】:
唐京兆杜陵人,字应物。玄宗天宝中,以寝郎从调,书判超等,补南郑主簿,转长社尉。屡辟使府。肃宗朝,历郿、渭南、成都三县令,迁绵州刺史。入朝为户部郎中。严武再镇剑南,奏为行军司马。大历初,为杜鸿渐副元帅判官,知东川节度,梓州刺史,寻拜东川节度。复历给事中、京兆尹,出为杭州刺史。卒谥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3—783
【介绍】:
唐卫州人,先世为博陵安平人,本名旰。落魄客剑南。代宗宝应初蜀乱,严武荐宁为利州刺史,又奏为汉州刺史,旋为西山都知兵马使。宰相杜鸿渐利宁贿,荐诸朝,大历二年授西川节度使。十四年入朝,迁司空,以平章事为御史大夫。德宗立,杨炎说帝罢之,遂改宁灵州大都督。朱泚反,宁自京师奔奉天,卢杞等诬其通朱泚,被冤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99
【介绍】:
唐梓州盐亭人,字遐闻。本农家子,以财雄于乡里。肃宗至德、乾元间,数出赀助边,授州长史。西川节度使严武知其才,署押衙,委以军府众务。历凤州刺史,为政清严,兴利除害。德宗建中间,迁山南西道节度使。朱泚反,遣人诱之,震斩以闻。德宗欲幸山南,震奉表迎,李怀光以骑追袭,赖山南兵以免。加户部尚书,封冯翊郡王。贞元元年,入朝陪祭。十一年,加同平章事。卒谥忠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4
【介绍】:
唐吴兴人。肃宗末,为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判官。代宗广德元年,为梓州刺史、剑南东川留后。诗人杜甫曾往依之。二年,罢职,将入朝,严武召至成都,杖杀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杜甫从子。肃宗至德中与甫同在严武幕。后贬新州,十年得还,甫寄以诗。后为夔府司马。
位。襄阳人。右拾遗甫之从子。至德中。与甫同在严武幕中。后贬新州。还为夔府司马。历司勋员外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7—973
【介绍】:
宋河朔人。太祖乾德中为兴州刺史,移汉州,严武备、设方略,治境安谧。以贪贿闻,太祖惜其才而不问。后戍北边,为莫州刺史,治边驭众有方。
全宋文·卷六二六五
曩者,天兵克季宋于崖山时,则淮阳献武王实以元帅统师,爰振其武用,熸赵烬,勋劳之大,载在史册,藏之金匮,天下后世知其功高。
乃若词章之盛,人或不能尽知也。王之里人金台王氏尝以王之诗歌、乐府刻于其家敬义堂。虽特其仅存之稿,然,于是足以知王之词章为优为耳。盖王以事业之馀,适其性情而聊以见之吟咏,往往托物感兴为多,而在于射猎击毬之事者无几。况夫,雅韵清辞,雍容谐协,固非服介胄者之所能及。至其读韩信、李广传诸作,英气伟论,卓荦发扬,又岂拘拘律度之士所能道哉。
惟王世在名门,天资超迈,幼尝学于郝公伯常,而友邓公光荐,恒与钜儒学士大夫交,故属意文字为甚。王之子恒阳忠献王历事累朝,弼成文治,为世文臣。平生立朝,大节若汉之丙魏、唐之房杜,皆王所素教焉。今其曾孙旭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访求先世遗文,得敬义堂所刻。顾其集,犹王之旧谥“武烈”题其首,欲重梓之,从宣因僭为之叙,以著王之好儒尚文,辞章祇其馀事,且使天下后世之人知王之世家不独高于武功也。
至正十年庚寅九月吉日 中宪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许从宣 谨叙
故都元帅赠平章谥武烈张公,讳宏范,字仲畴,河内人,蔡国武康公第九子也。天分英特。少从郝经学士,虽观书大略率意,吐辞往往踔厉奇伟,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生,豪快天纵。其诗类楚汉间烈士语。余尝谓气,文章之主,诗笔特功名馀。豪曹氏父子,气雄建安。刘越石悲愤之作,犹度越晋人远甚,斛律金《敕勒》、六朝文士所无,唐刘幽求、严武、张建封辈,一联半句音节豪宕,自别是。固难以常人捡押翰墨,径畦论也。中原,文献荒芜,士少有,得辄自有馀。惟武烈公所作,未尝属稿,篇什随手散落,后亲友网罗遗失,得其仅有者,为诗词若干。将传于后,属余序。惟立功立言,自古难并勋业,盖世往往掩其他长。矧公文章,赫赫照映,非出偏长以与文士角逐者,然英英在纸,略见其人决非营度出吻,笔下辄止者所能学,亦非凌烟阁上进贤冠、大羽箭所能尽存之穹壤。要是:古今一奇。
庐陵邓光荐序
公字常甫,母沈太夫人方妊,梦神人奉玉笈宝签相授,及生公,有云如盖降于庭。少资性绝人,于书无所不读,精思善学,期造为圣贤。年十四,即能著作,十七举以明经计偕中进士,改庶吉士。内阁刘文靖公、李文正公每称公不容口,由是名重馆阁閒。正德初年,进简讨。时逆阉刘瑾擅政,朝士多附其门,公居常愤愤,著张骞乘槎赋以见意,盖以瑾喻西域,以骞喻附瑾者也。竟力请补外,以便迎养,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公至楚,修岳麓、明山二书院,身为诸生说经,且下令曰:学不师孔颜,行不希曾闵,即有文如雄褒,吾且斥之。世庙时在安陆藩,欲就学告试。公为别设一台课文,送入学。至今张提学名重楚中。未几竟致仕。嘉靖改元,冉起为四川福建提学。历国子祭酒。南京吏部侍郎。居父忧。帝尝奉章圣皇太后过天寿山谒诸陵,言及择相。太后曰:先王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必为太平宰相,其人安在。帝谢曰:尚未用也。即不俟公服阕,召为吏部侍郎。帝每阅公章奏,辄称善,以指书公名衣带间。宫监数望见以白公,公答曰:上用我,当以尧、舜之道进;舍我亦有田可耕,此非吾所关心也。诸珰为色沮。帝常与翊国郭公、内阁李文康公论及人才,二公谓公学行文章当世第一。帝欣然曰:朕意亦然。时公迁左侍郎,摄太宰。故事,选部除擢,率先白政府。公曰:黜陟自有至公,今乃觇当轴为用舍,岂国家设铨衡意耶?遂不往白。李公心不平,适主断诏狱,翊国夜舁金四万诣公第,请宽其家人罪,公不受,曰:法者天下所共,即天子亦不得私之,况我曹耶!卒入其罪,翊国更深衔之。及帝欲迁公太宰,此二人竟尼之,且别使人摄,公不为动。帝数欲相公,都尉崔公秉一、陶真人俱帝所最幸,闻其语,因各遣人道意,但一枉临即可得。相公谢终不往。裕、景二王册封,朝议谓秦、晋、齐、楚建国甚多,今宜营浙闽,以均民力。公独不可,曰:江南财赋所出,且接壤留都,国初封吴王,即改于周,二百年来,谁敢复建此议,事遂寝。帝慕道,于无逸殿改称永光宫,欲令内直大臣簪冠如道家。内阁夏公谋之,公答曰:使我等背圣人,不能从也。母老久思故乡,今日乞归有名矣,诸公任为之。帝闻乃止。同里部郎丰坊坐废家居,数从公求复用,公不可,乃辑世统,谓圣祖系出文王,宜建明堂封禅,以示万世,为图说成,帙献之。帝惑其言,心动,召所幸诸大臣与语,俱请退咨于公。公曰:其人少有文学,行多不检,圣朝岂乏此一人。今郊庙土木大兴,疆埸不靖,若复有此举,海内何堪。诸大臣以复帝,更召公赐问,公答如初,帝乃止。坊候久冉上卿云颂以伺意,帝终念公言,但宣付史馆而已,坊竟不用。太后将合葬献陵,帝召诸大臣曰:廷臣惟张邦奇至孝,可授礼部尚书兼都御史以行。翊国奏曰:张某虽诚谨,然其才不足大用,且年浅。严相嵩久嫉公,亦奏曰:国家礼,卿无兼宪职例。帝默然而罢。公复以母年踰九十,力请改南,乃出为南京兵部尚书。然帝常念公,辄曰:张某何在?数欲召公入相。嵩更具密劄,谓公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即强之,必不为用也。帝颇信之。会荧惑入南斗,留都雷震,中夜星殒于江。公谓天变异常,宜严武备。占者曰:应在德望重臣。次日,公不能冠栉卒,年六十有一。是日鄞江潮赤涌起高丈馀。帝闻讣惊悼,数曰:可惜张某,可惜张某。即面谕辅臣遣恤,俱谓例应自请,乃止。后阁中拟谥以文恪、文敏,进帝,于疏右御书云:人谓张邦奇真道学,抹去原拟四字,大书定字于后,赠太子太保。
维基
吴裕中(?—1626年),字幼益,号磊石,湖广武昌府江夏县人。五岁授句读,一日自私塾趋持两梨奉父母,父摩其顶曰:孝子。应声曰:忠臣。父深奇之。父殁,益自刻励。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湖广乡试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成己未科进士,授广东顺德令,顺固剧邑,多陋规,凡胥史各曹盐引给发,水陆舟邮皆有额,例以为常。裕中艴然曰:岂吏而贾耶!斥绝之,又置石关,修海门,严武备,大著廉能声,兼摄新会篆,县多山险,为盗薮,裕中建署设哨搜辑之,盗遂戢。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考选为江西道御史,召入御史台,疏论南太仆寺卿朱吾弼顽钝鲜耻,耄耋堪怜,部覆致仕。巡视中城,遂以直谏遘魏珰之祸。魏忠贤罗织忠谠,群小为之一羽翼,焰张甚,次辅丁绍轼以大臣亦比之,内通客氏,外结崔、田,助为虐,裕中素感愤不平,于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半肃衣冠,设香烛,昭告二祖列宗,伸纸具疏,未数行,旋风灭烛者三,裕中怒叱曰:是何鬼物,敢尔!呼童子速续火,疏斥绍轼奸邪,误国欺君。二十五日奏上,阁票拟已有旨,姑不究。绍轼力嗾珰矫旨削夺逮问。裕中适往某侍郎所,同两谏垣、两庶常袍服未易,缇骑至,坐中皆失色,裕中从容前曰:昨具小疏,此必为我。随至午门,杖一百,血如注,肉糜烂,骨皆寸折,口呼天子圣明,晕绝舁出。苏醒语所知曰:杖亦君恩,但小疏四才达其一,诸君谁为我续缮者。又顾语侍者曰:吾母远隔数千里外,岂知儿今夕为国死耶!遂绝,时丙寅正月初三日也。谍者走报,绍轼方手茶,瓯忽堕地碎,伛身连呼:饶我!饶我!无与我事。左右惊问,曰:适见吴御史来。越二日死。裕中讣至江夏,其母曰:儿果以谏死乎!儿真范滂,吾得为滂母足矣。崇祯初,赠太仆寺卿,褒三代,荫一子,谥曰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