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张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一作朝,非。
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开元时处士
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包融诗》注、《唐诗纪事》卷二七。
善诗,殷璠收其诗入《丹阳》,评曰:“诗委曲怨切,颇多悲凉。
”(《吟窗杂录》卷二六《历代吟谱》)李康成玉台后集》、顾陶《唐诗类选》皆选录其诗。
其《长干行》诗,辞气婉曲清丽,后人因误为李白李益作。
全唐诗》存诗5首。
韦应物中唐 737 — 791
作品评论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僧道标中唐 740 — 82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富春秦氏。
七岁。
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
见而抚其顶曰。
此儿目如青莲。
苟能舍家。
以从吾游。
必有善称。
其父以为然。
至德二年
诏天下白衣。
通佛经七百纸者。
听为比丘
以其选得度。
仍隶住天竺寺
永泰初
依顗律师
受具于灵光寺
时已推其善于护持。
贞元中
别治室西岭下。
谓之草堂。
而吟啸之乐。
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
人号西岭和尚
辞章高媲古作者。
吴兴如昼。
会稽灵彻
相酬唱时。
语见昼传。
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
重名之下。
果有斯文。
景陵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
圣贤豪杰为人
推能归美为德
居闲趣寂为道标
呜呼品藻之极至。
引天地人。
以匹拟之。
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
故一时名公钜卿。
林下英彦。
莫不绸缪投分。
慷慨论交。
长庆三年六月七日
示灭于所居。
是冬十月二日
葬之山中。
寿八十四。
腊五十八。
开成五年郑素卿
立碑颂德焉。
师名道标
富阳秦氏。
七岁。
神气清茂。
沙门过而识之。
劝令出家。
至德二年
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
师首中其选。
得度。
居南天竺寺。
护戒甚严。
永泰中
住持奏赐寺额。
居十二年。
其徒多归之。
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
号西岭草堂
怡然养浩。
不干人事。
尤工诗章。
搜鍊精巧。
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
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
西岭和尚
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
长庆三年示寂。
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养浩气焉。
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洞冰雪。
杭之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景陵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
推能归美为德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僧法振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作法震法贞,误。
天宝大历间江南诗僧
曾游越中、天长、丹阳等地,住长安大慈恩寺,又住无碍寺
与诗人王昌龄皇甫冉韩翃李益等为友。
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
全唐诗》存诗16首、断句2及与李益联句1首。
唐诗汇评
法振,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大历贞元间诗僧
大历初,在长安李益有诗送其赴越。
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一。
卢纶中唐 743 — 799
作品评论
卢纶李益善为五言绝句,意在言外。
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卢纶李益中表,唱酬交赞,在大历十才子号为翘楚
其源出于王筠庚信
七古为优,明茂相宣,在君虞之亚;《冬日登城》首,太白之遗也。
绝句清英独秀,工写神情。
排律端凝,尚见陈隋实务。
苗发中唐 ? — 78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5? 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宰相苗晋卿子。
初为乐平县代宗大历中朝散大夫秘书丞封龙门县开国男,转尚书都官员外郎,终于驾部员外郎
事迹见《新唐书·卢纶》、常衮《授苗发都官员外郎制》、《唐才子传》卷四,今人傅璇琮《卢纶考》附考其事。
苗发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嘉祐李益秦系及十才子辈多与其酬唱。
其诗多佚。
全唐诗》存诗2首。
杨巨源中唐 755 — ?
作品评论
清奇雅正主:李益
……入室十人:刘畋、僧清塞、卢休、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
李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李益之误。
全唐诗》卷七七〇收《赋得垣衣》一首,《御览诗》、《李尚书诗集》、《全唐诗》卷二八三皆收作李益诗。
李逸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李益之音讹。
全唐诗》收《洛阳河亭奉酬留守郡公追送》诗1首,李益名下亦已收入。
王建中唐 767 — 831
唐诗汇评
王建(约766-?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贞元初,往山东求学,与张籍同窗数年。
贞元后期,先后入幽州岭南暮为从事
元和初,留寓荆州,后佐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
八年,为眧应丞。
入为太府寺丞
秘书郎,迁秘书丞
大和二年太常丞出为陕州司马
后卜居咸阳原上。
李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孟郊杨巨源等交往。
张籍皆擅长乐府,世称“张王乐府”。
有《王建集》八卷(或为十卷)行世,其中颇羼入他人作品。
全唐诗》编诗六卷。
作品评论
《诗学渊源》
思致委曲,韵语如流,情真意挚,体会不尽。
古诗体格乃属建安一派,不仅以乐府见胜也。
近体专尚气质,不工自工。
惟七绝、宫词,虽风神秀出,顾已非盛唐之旧矣,盖其取法太白而自有未至者也。
中唐诗人足冠冕一时者,亦惟顾况李益王建而已。
韩、、元、间当别论,张籍齐名,终属虚构耳。
刘言史中唐 ? — 812
作品评论
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姚合唐 777 — 854
作品评论
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十人:刘畋僧清塞卢休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
鲍溶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德源
宪宗元和进士
李益交厚。
古诗乐府,可称独步。
卒飘蓬薄宦,客死三川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德源,里居未详,自称“楚客”(《吴中夜别》),又云“二京有宅”(《洛阳春望》),则当曾寓居长安洛阳
宪宗元和四年(809)进士第
自叹“我生虽努力,荣途难自致”(《秋思》)。
一生穷愁潦倒,落落寡合,后客死于三川。
事迹散见《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六。
鲍溶韩愈李正封孟郊韦楚老殷尧藩友善,与李益交谊尤深。
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
张为诗人主客》尊之“博解宏拔主”,而自居于入室之列。
辛文房称其诗“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备具”,“可称独步”(《唐才子传》)。
宋曾巩重编其诗为6卷。
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录佚诗1首。
唐诗汇评
鲍溶,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字德源
贞元中,北游太原,献诗严绶
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
后飘蓬南方,游宣州越州,与范传正孟简等游宴唱和。
十三年客病淮南,后一、二年中卒。
韩愈孟郊李正封李夷简殷尧藩许浑等均有交往,与李益交谊尤深。
善诗,以古乐府见长。
有《鲍溶集》五卷,已佚。
后人辑有《鲍溶诗集》六卷、外集一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贾岛中唐 779 — 843
作品评论
清奇雅正主:李益……升堂七人:方干马戴任蕃贾岛厉玄项斯
杜羔中唐 ? — 821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1? 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人。
中书令正伦五世孙。
德宗贞元五年(789)进士第
宪宗元和四年(809)仕为万年县,与中书舍人李益诗僧广宣撰《兰陵僻居联句》、《红楼下联句》。
六年因与长安县令许季同共诉京兆尹元义方不当责租赋不时而罪及县吏,被免官,同年迁户部郎中
十四年振武节度使,旋以工部尚书致仕,卒谥敬
早年以经乱寻母及求父遗骨归葬闻名当世。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国史补》卷中。
全唐诗》存诗1首。
封亮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渤海人
封希奭子。
曾官扬子李益有诗相寄。
宪宗元和中历官司封员外郎杭州刺史
李涉
作品评论
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僧广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诗僧
俗姓廖交州(今越南河内)人。
德宗贞元间居蜀。
宪宗元和间长安,初住大兴善寺,后奉诏住安国寺红楼院。
以诗应制供奉十余年。
当时诗人白居易韩愈元稹刘禹锡李益张籍薛涛等,皆与其有诗唱和。
约于敬宗宝历间因事被逐出红楼院,文宗时复入。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二、《唐才子传》卷三。
有诗集《红楼集》,又有《僧广宣令狐楚唱和》1卷,皆不存。
全唐诗》存诗1卷,凡17首,以近体应制诗为多。
又与李益杜羔等联句,存诗数首。
李贺中唐 790 — 81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816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郡望陇西成纪,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父晋肃,大历间边上从事贞元时陕县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少年时有“拿云”心志。
宪宗元和年间,往来于洛阳长安间,应试求仕。
曾以歌诗谒韩愈进士,与争名者以进士犯父讳为由,加以毁阻,为作《讳辩》,终竟不第(一说竟不就试)。
在京任奉礼郎(两《唐书》误为协律郎),三年(808)以病辞官。
旋往潞州张彻
元和十一年病卒。
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朱自清李贺年谱》、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
李贺早慧,7岁能辞章,贞元末即以乐府歌诗与前辈李益齐名,称“二李”。
仕途失意,乃以全力为诗。
常偕诗友出游,有小奚奴相随,背一古破锦囊,得句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其母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今存诗4卷、外集1卷,计242首。
多感时伤逝之作,哀叹盛年易衰,悲慨零落不遇。
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各类诗作,以古体歌行为多,无七言律诗。
要在尽脱窠臼,务求新奇。
以“奇才”(韦庄语)、“鬼才”(宋祁钱易语)、“鬼仙之词”(严羽语)著称于中唐诗坛,称“李长吉体”。
后人评价诗,褒贬不一。
杜牧称其诗为“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李贺集序》)。
吴闿生云:“昌谷诗,上继杜韩,下开玉溪,雄深俊伟,包有万变。
其规模意度,卓然为一大家,非唐之它家所能及。
”(《李长吉诗集跋》)持贬义者,则谓诗“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而无梁栋。
”(李东阳麓堂诗话》)“怪丽不典”(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全唐诗》存诗5卷。
作品评论
《诗学渊源》
诗凿险锤深,务极研练,使事造语,每不经人道。
光怪陆离,莫可逼视。
左思之娇娆,齐梁之秾丽,未能过也。
而复撷《离骚》之华,极《招魂》之变,于李白李益诸人之外,独树一帜,号为“鬼才”,信非过誉。
然绮织既艰,时露斧凿,刻意求工,转寡高致。
音韵贵逸,或流而忘返;声调贵响,或亢而转窒。
考以归宫之说,乐府诸作殊未能一一协律,当时云韶诸工欲合之管弦,不可知矣。
杨敬之
作品评论
清奇雅正主:李益
……入室十人:刘畋僧清塞卢休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